A. 近期黃河口沖淤動態監測
黃河以泥沙量大稱著於世,源源輸往河口堆積,迅速改變河口區的海陸面貌,其動態變化具典型的地學研究意義,加上相繼發現濱海油田,更促使人們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和重視。因而黃河口便成了近年來遙感地學動態研究的熱點,編制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文集和黃河三角洲動態演變圖件。其中,范兆木等對近期黃河口沖淤的動態監測研究便是很有代表性的成功範例。現簡要介紹這一成果。
今黃河口是1976年5月28日在西河口人工決堤,改道走清水溝東注萊州灣後形成的。作者選用決堤6天後的MSS圖像代表原始面貌(圖版11,再選取每年低潮位時經數字增強處理的陸地衛星圖像作動態監測比較,直至1989年,共14個時相。圖版12是1984年的影像,動態效果一目瞭然。動態分析方法主要採用目視解譯編圖:每個時相均解譯出瞬時水邊線位置,然後利用潮汐計算資料及潮灘坡度數據,歸算到「黃海零米線」的位置;同時系統解譯出各圖像上黃河尾閭的現勢。二者套繪在一起,編出歷年的亞三角洲演變過程圖,並據以量算出每年海岸淤長面積和河長伸長數據(表10-1)。圖10-2示意表示了1975-1986年間岸線的變化。由表10-1可見,14年間黃河口河長延伸33.6km,凈造陸面積453km2,平均造陸率33.6平方公里/年,堪為世界沿海自然造陸速度之最。
表10-1 黃河口歷年流路河長和增長的面積
(據范兆木,1992)
綜合分析上述多時相遙感動態監測數據,作者查明人工改道後新亞三角洲經歷了填灣擺動(1981年前)和向海突伸(1981年後)兩大演變階段。突伸階段因相當一部分泥沙輸往水下(圖版12上清晰可見),故造陸率低於前期,只及其1/2。根據14年動態變化量值數據,作者還建立了黃河口海岸演變模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給出了1990、1995、2000年黃河口亞三角洲形態預測圖,推測至2000年118°59′以東地區將凈增陸地面積287km2,並建議黃河尾閭應於1997年局部改道北汊。
顯然,上述分析和預測對黃河口地區近海油田的勘探規劃、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港口、水利工程建設等一系列國土規劃問題,均具指導意義,並提供了超前分析的依據。足見多時相遙感資料地學動態分析的深遠意義。
B. 各級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什麼工作
各級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負總責。
主要職責如下:
1、分級分段(片)河長湖長對本轄區內相應河湖管理和保護負直接責任。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牽頭組織對侵佔河道、圍墾湖泊、超標排污、違法養殖、非法采砂、破壞航道、電毒炸魚等突出問題依法進行清理整治,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2、統籌協調湖泊與入湖河流的管理保護工作,對跨行政區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責任,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實行聯防聯控;
3、對相關部門(單位)和下一級河長湖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強化激勵問責。
【法律依據】
《河長湖長履職規范》
第六條 總河長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是本行政區域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河湖管理和保護負總責。第八條 總河長審定河湖管理和保護中的重大事項、河湖長制重要制度文件,審定本級河長制辦公室職責、河湖長制組成部門(單位)責任清單,推動建立部門(單位)間協調聯動機制;主持研究部署河湖管理和保護重點任務、重大專項行動,協調解決河湖長制推進過程中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組織督導落實河湖長制監督考核與激勵問責制度;督導河長湖長體系動態管理,及時向社會公告;完成上級總河長交辦的任務。第十條 市、縣級河長湖長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河湖,審定並組織實施相應河湖「一河(湖)一策」方案或細化實施方案,組織開展相應河湖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和專項整治行動;協調和督促相關部門(單位)制定、實施相應河湖管理保護和治理規劃,協調解決規劃落實中的重大問題;組織開展相應河湖問題整治,督促下一級河長湖長及本級相關部門(單位)處理和解決河湖出現的問題、依法依規查處相關違法行為;組織對本級相關部門(單位)和下一級河長湖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對年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組織研究解決河湖管理和保護中的有關問題;完成上級河長湖長及本級總河長交辦的任務。
C. 風景如一幅動態的油畫的天下第一雄關現在怎樣了
提起甘肅,腦海中第一浮現的便是那句膾炙人口的七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神秘的甘肅,曾在語文課本中悄悄的露面,但未到這里前,仍是滿懷期待與忐忑的。甘肅美景眾多,這次來到了神秘又令人震撼的嘉峪關討賴河大峽谷。
D. 我國水儲存量是多少
中國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61,889億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變為地表以及地下水資源,餘下的55%都被蒸發掉了。因此,中國整個國土面積的水資源總量雖然很大,可同時中國擁有佔世界第一為的眾多人口,按人平均下來,其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積平均,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體來說,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方向,水量逐漸減少,基本狀況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東南沿海丘陵地帶,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超過1,000毫米,丘陵地帶達到1,400~1,800毫米。到達華北平原以後減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區則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區北部通常也只不過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了水資源的分布,同時也與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資源總量佔全國的81%,而土地面積和耕地面積各佔全國的約36%,人口佔全國的54%,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約1.6倍,耕地面積的水擁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黃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只不過是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為全國的33.7%,耕地為全國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積平均,水資源擁有量大大低於全國平均值。
這種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構想的原點。另外,從水資源分布的時間推移來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況也不均衡,每年的變化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連續出現的傾向。
2.2.長江概況
長江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東雪山(1978年考察認定),最上游部分大約800公里稱做通天河,進了四川省則稱做金沙江,通過險惡的峽谷(大約2,300公里),之後,直至入海口這一段稱做長江,也有時將從源頭開始直至入海口都稱做長江。在日本通常所說的揚子江為在入海口的江蘇省附近,揚子江這一稱呼在歷史上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長江流域為水量充沛地區,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較穩定,為適合利水的地區。有歷史記載的灌溉設施是從公元前5世紀時就有的,當時的水利設施經過不斷維修後一直延續到現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設施為都江堰。此外,三國志中曾描述過,「運載超一萬人以上的大艦隊……」,說明當時曾經用於水運。尤其是現在,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庫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緩,而水量豐富的中小支流以及無數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於水運事業的發展。其典型的例子為南水北調規劃的東線總長1,300公里以上的大運河被注入新的活力。這條大運河全部完工後,不僅可以保住以往兩千數百年的命脈,同時,還將集水運和供水兩益,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設施之一。
由於時代的變遷,經過多次改道,大運河的位置已經有所變化,而且對於大運河是何時完成的,也無法明確。同時,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關於總長度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自古以來,新建、修復、管理的長江主流和支流的船運、利水設施、滯洪區的數目膨脹起來,即使是專家也很難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態的變化,在原本就龐大的基礎上人口的增加,出現了許多難題。整個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於社會開發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滯洪域的減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聯鎖效應,特別引起了長江中下游流域整體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濫。
由於各種文獻和資料對長江的最大流量的統計數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確數字。但可以說,近年來長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報導說,入海口處年流量的最大數值已經超過1兆噸以上。
中國的統治者已經更換過幾代,但是對長江的水運、包括長江支流的水利設施、許許多多的大小運河等的修建從未間斷,由地方政權和一般老百姓進行著維護管理,持續至今。
像南陽灌區(公元前三世紀)、以及都江堰(秦代)這兩個2,000年以前修建、其後經過維修、改造直至今日還在持續使用的水利設施真是奇跡。而且這兩個水利設施不僅集防洪、灌溉、船運等多種目的於一身,同時機構也非常復雜,從其完善的管理這一角度推測,這些水利設施不是在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經有很長時間建造這種水利設施的歷史,是在積累了經驗的基礎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外國列強對中國的侵掠,中國社會發生了變化,這些,影響了對這些設施的維護管理。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前身是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三十年代),委員會由有關部門和長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組成。正如委員會其名稱所表明的那樣,這個委員會主要是以完善以船運航路為主要目的而設置,而不是以一般所關心的防洪、抗旱為目的的組織。長江水利委員會在其後進行了多次改組,它與黃河水利委員會不同,沒有形成為管理整個流域的高度集權組織,這可能與三峽水庫建設工程委員會與長江委員會脫鉤,歸國務院直屬有關。
2.3. 黃河概況
雖然黃河在流域面積和流量上遠不及長江,可是黃河在控制難度上卻遠遠超過長江,與其說洪水不斷泛濫,不如以「流經途徑尚未一定」來表達則更為確切一些。近年來,其泛濫流域已經達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於很難說清哪一條為黃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復後的半個世紀以上都處於安定狀況,這是值得欣慰的。
黃河一旦狂虐起來,黃河流域就會有數十萬人口成為犧牲品,這已司空見慣。可這個地區比較乾燥,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比較容易生存的地區,由藍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斷,在春秋戰國時期等開始,在古代,中國歷史的中心就在黃河流域。在有確切歷史記載的夏朝以後的4,100多年的期間里,有2,400年中國的首都都定在黃河流域,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這個地區的重要地位。
據記載,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經在渭河流域修建了總長150公里的水渠,這條水渠灌溉了40,000公頃的土地,對鹼性土壤進行了改良。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因這個地區乾燥這一特點而困擾。可是,與世界的乾燥地區的氣候特點相似,每年降雨量變化很大,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的3,700年的歷史記錄中,1070年發生過大旱災;清朝的大約200年期間里,基本每年都會在某些地方發生大規模的旱災。同時,在2,540年期間里,有540年發生了洪水或決堤等災害,決堤次數達到1,590次。
這些記載中可以說明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城市有北京、石家莊、鄭州、淮南等)的平原,從北到南為從天津至南京區間除山東省山嶽區以外的地區,即大部分、整個華北平原為可能被黃河洪水波及地區,換言之,則可以說是泛濫平原。事實上,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黃河沖積下來的黃土形成的平原。黃河這條狂河,從1947年開始沉靜下來的理由之一,則是1947年以後加強了黃河河道的修復工程,同時,在上游的黃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壩,調整水流量,興修水利,以利農業用水,人為地減少了整體的流量。同時,與長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減少。但是,這種社會與自然現象變化的結果,使黃河流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兩大問題,一是黃河的特點,即河水中黃土(年流出量為16億噸)在下游沉積,特別是在鄭州以東的河底大量沉積,河床每年約長高10厘米;二是雖然沒有了洪水,而當地卻出現了慢性缺水的現象。如果靠黃河水將河床上沉積的黃土自然沖下,每年則需要200億噸的水量。
目前的狀況是∶如果下雨,則會發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則造成乾旱或者慢性乾旱,造成過多地依賴於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化的進展,地下水的水質急劇惡化,已經關閉了一些排污企業,但是在這之前並沒有對缺水問題採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後,黃河下游幾百公里流域處幾乎每年都發生100~200天的河床乾枯現象,即所謂「黃河斷流」現象,因此,將黃河作為水源的一般市民、農業、工業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受損失的金額沒有確切的數字,多的時候估計可達幾千億日元。尤其是在山東省濟南市以東出現了半沙漠化現象。為此,不得不轉向節水型的農業種植方式,以及關閉一部分企業。
因此,確定黃河總流量比較困難,以往每年流量為700~800億立方米,鄭州市附近的計劃洪水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黃海的流量則為200億立方米以下,這還是在修建了天橋水庫、三門峽水庫等,調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為了防洪,在這些水庫的下游濟南市附近,現在還把保留了一個流量調整能力為10,000立方米/秒、滯洪量20億立方米、面積2,300平方公里的滯洪區。這表明,即使在現在,黃河還是一條難以控制大河。
圖2.1 歷代黃河變遷略圖
2.4.南水北調工程涉及區域的概要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和東線的供水地區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山東的六省市。這六省市的總面積為64.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6.77%,1995年統計的總人口為3.3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7.6%,耕地面積為3億7,943萬畝(23.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6.6%。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的33.2%,工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5.9%,農業總產值為全國的30.9%。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
而位於這六個省市中心的華北平原,目前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華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為5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地區。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在歷史上屬於水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因此,從古代開始就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地區。華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眾多有名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糧食、棉花、食用油的生產基地。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佔有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為了今後繼續發揮這個地區的綜合優勢,帶動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缺水問題則是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華北平原的缺水狀況日趨嚴重。特別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後,由於過度地採用地下水,引起地盤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目前,水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這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所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除了加強這個地區的節水和水資源的保護以外,從本地區以外引水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來,隨著各條江河的上游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用水量不斷增加、地區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漸減少、水質惡化等問題。如果不及早解決這個地區的缺水問題,會對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制約。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供水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西線的主要供水地區為中國的西北地區,涉及到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這六個省(自治區)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8%,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8.3%,佔全國總人口的10.2%,占工業總產值的5.3%,尤其是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藏量佔全國的68.9%。此外,還有鈣、希土金屬、鎳、白金等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有著擴大開發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可能性。與目前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相關,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西線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從長江引水
長江水量豐富且穩定。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約9,600億立方米,在中國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條江。長江流域的總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9%、水資源佔34%、人口佔35%、耕地面積佔24%、農業、工業生產佔37%。長江流域的經濟有著很大的潛在優勢,水資源條件不會制約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
據1980年調查,河道外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為1,353億立方米,相當於年總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從入海口水量來看,實際的用水量僅為500億立方米多。根據1990年修訂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計劃要點報告」來預測,即使長江的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達到2,200億立方米時,其實際用水量也不到1,000億立方米。同時,長江的年流量不僅在中國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穩定的一條河流,相對北方的各條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從長江調水在地理條件上也具有優勢。長江是從西向東,流經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上游距西北的乾旱地區較近,中下游鄰近著最缺水的華北平原,對長江跨流域向北方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來說,從地理條件上來看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從中國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一觀點考慮,為了支援北方的乾旱和缺水地區的發展,是可以從長江流域給北方輸送一部分水資源的,這也是在推進南水北調工程過程中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註解:我國水資源佔世界的百分之8。
E. 根據河長制辦公室工作規則試行河長制辦公室承擔對什麼進行考核
摘要 製法規文件、工作制度、工作計劃(要點);組織建設「一河(湖)一檔」、編制「一河(湖)一策」方案;落實上級有關部門(單位)交辦事項和本級總河長、河長湖長確定的事項,處理公眾投訴舉報;組織或配合有關部門(單位)開展河湖治理保護專項行動,督促做好問題整改落實;承擔河湖長制任務落實情況的檢查、考核和信息通報工作;組織開展河湖長制宣傳活動,指導河湖保護公益志願活動;組織開展河湖長制培訓活動,建立河湖長制信息發布平台;推動建立河湖長制相關工作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單位)落實河湖長制各項任務;分辦上級安排部署的任務和總河長、河長湖長研究確定的事項,並做好督辦工作;做好河長湖長體系動態管理;完成上級或本級總河長、河長湖長交辦的任務。
F. 推行河長制應完善哪些機制
一是責任范圍的劃分機制。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劃分、確定河長職責范圍的過程中,要充分遵循河湖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忌一河多策;要把握河流整體性與水體流向,忌多頭管理。要注重河流的整體屬性,遵循河流的生態系統性及其自然規律。制定流域環境保護開發利用、調節與湖泊休養生息規劃,合理分配流經區域地方政府的用水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要合理設置斷面點位。目前河長職責范圍的確定以斷面點位為依據,而斷面點位的設置、劃定基本是以各行政區域的交界處劃分的。這種劃分方式對上下游、左右岸管轄問題考慮較多,對水流變化等原因則考慮較少。筆者認為,斷面點位設置要在統籌流域水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水流變化和流域工農業發展實際,合理劃分河長們的職責范圍。
二是治理目標的細化機制。在強化河長問責的同時,要細化治理目標,根據不同河湖、不同河段存在的問題,逐年確定分流域、分區域的年度目標,制定差別化的水污染防治計劃,建立差異化的評價考核體系。各地要對轄區內的工業、城鎮生活、農業、移動源等各類污染源開展調查,通過污染物統計監測,核實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摸清水污染底數。要根據「水十條」對區域內各類水體水質開展生態監測,逐一排查達標情況。對江河湖庫生態環境開展安全評估,對沿江河湖庫工業企業、工業集聚區環境和健康風險進行評估。要開展水環境專項整治,在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同時,深入調查轄區入河排污口情況,全面統計、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要對水環境管理實行統一監測、統一執法。在對河湖流域管理中,要通過開展聯合監測、統一檢測方法等方式,確保河長們履職考核的公平性。要對黑臭河狀況調查摸底,分析形成原因,找出污染源頭,制定對策。
三是資金使用的管理機制。黑臭河整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水生態修復等水環境治理工程勢必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在資金分配使用上,要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確保資金安全。要建立水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賬戶,建立資金報批制度,建立資金規范運作制度,建立資金使用監管制度。財政部門及時將專項資金使用、考核、驗收等情況,在政府網站和公示欄予以公示,便於公眾監督。
四是協調溝通的聯席機制。各級河長辦公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溝通、協調機制。對上級河長,要定期報告河湖管理、水環境治理目標任務進度等情況,落實上級政府水資源保護各項調控政策,執行水污染防治統一組織開展的各項專項行動;對下級河長,要定期督察水環境治理目標任務落實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做好行政區域與行政區域之間、河段與河段之間無縫對接,及時消除同級河長間的「真空地帶」、「三不管地區」;本級河長辦公室要根據轄區的水環境污染狀況,研究、制定整治方案,落實治理任務,組織開展水污染防治聯合執法行動,切實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五是生態資金的橫向補償機制。國家提出全面推行河長制,就是把生態自然資源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社會成本,用行政手段實現內部化。通過行政權力分割,通過考核問責,解決上下游、左右岸的水環境治理成本外部性問題。筆者認為,在強化河長責任考核的同時,還需完善生態資金補償機制。一個是縱向補償,對那些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喪失許多發展機會、付出機會成本的地區,提供自上而下的財政縱向生態補償資金,確保區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另一個是橫向補償,即根據「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對上游水質劣於下游水質的地區,通過排污權交易或提取一定比例排污費,納入生態建設保護資金,補償下游地區改善水環境質量。
G.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以什麼為主要任務
通過推行河長制,把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落到實處,而且把黨委、政府領導成員的責任也具體落到了實處。這就把國家政治制度的優勢在治水方面充分體現了出來,有利於攻堅克難。黨政領導擔任河長,不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歷史遺留的多個涉水部門無法聯防聯控的問題,而且能夠將河流的管理保護與整個地區或城市的總體長遠發展規劃相結合。此外,黨政領導擔任河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與河湖管理保護、執法監管等有關的人員、設備、經費等問題。
一、加強水資源保護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強化地方各級政府責任,嚴格考核評估和監督。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節水優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短缺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要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項目,加快實施農業、工業和城鄉節水技術改造,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嚴格水功能區管理監督,根據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河流水域納污容量和限制排污總量,落實污染物達標排放要求,切實監管入河庫排污口,嚴格控制入河庫排污總量。
我市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將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下達至各鎮(街道)。持續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供水管網改擴建4.596公里,應急水源工程水庫擴容清淤扎實推進,引水一、二期管道連通(續)施工場地范圍沿線清表工作完成。以2020年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為目標,有序推進創建各項任務,目前正進行方案編制。
二、加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
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依法劃定河庫管理范圍。落實規劃岸線分區管理要求,強化岸線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嚴禁以各種名義侵佔河道、圍墾湖泊、非法采砂,對岸線亂占濫用、多佔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問題開展清理整治,恢復河庫水域岸線生態功能。
按照市、鎮兩級設立「雙河長」的要求,結合市政府班子成員和各鎮(街道)班子變動,及時更新維護河長公示牌。完成《鄭州市河道岸線和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規劃》編制,全面劃定主要流域河道岸線和河岸生態保護藍線。
三、加強水污染防治
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河庫水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統籌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庫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排查入河庫污染源,加強綜合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環境質量。優化入河庫排污口布局,實施入河庫排污口整治。
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充分運用污染源自動監控、「雙隨機」動態資料庫等手段,與9家國控及1家省控重點污染源企業、運維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委託第三方運維設備56台(套);實施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建設項目10個,計劃新建污水收集及回用管道6公里。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資1.0469億元,建成管道0.67公里。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12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整治任務,城鄉垃圾處理率為100%。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工程,今年可完成8個村的治理,累計完成18個行政村的治理。
四、加強水環境治理
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按照水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切實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開展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污口。加強河庫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水環境治理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響應機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河庫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以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為重點,綜合整治農村水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重點推進應急水源、石獅新型染整產業循環發展園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等8個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年度計劃投資6億多元,今年來已完成投資2.2531億元。持續推進引調水工程,今年來,先期已建成的中心市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利用沖刷內溝河工程已設置的8個沖溝口,累計補水約1200萬立方米。以黃河下遊河道整治工程為主要抓手,加大河道整治力度,目前該工程一標段約完成工程量95%、預計今年6月底可建成,二標段完成36%、預計今年12月底建成。積極創新河道保潔機制,將全域21.21公里河道保潔工作納入「1+N」環衛一體化項目,公開招投標確定實施單位;積極探索鎮(街道)河道保潔市場化機制,在厝上溪錦尚段試行河道保潔市場化運作。
五、加強水生態修復
推進河庫生態修復和保護,禁止侵佔自然河庫、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在規劃的基礎上穩步實施退田還湖還濕、退漁還湖,恢復河庫水系的自然連通,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開展河庫健康評估。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大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對三江源區、南水北調水源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維護河庫生態環境。
強化河道生態修復和保護,基本完成黃河(含支流)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正進行黃河生態安全綜合治理工程方案優化。加強河道濕地保護,重點推進環灣濕地公園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70%、預計6月底基本建成。
六、加強執法監管
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加大河庫管理保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河庫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實行河庫動態監管。落實河庫管理保護執法監管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嚴厲打擊涉河庫違法行為,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捕撈、養殖、采砂、采礦、圍墾、侵佔水域岸線等活動。
嚴格落實河道日常監管巡查制度,試用推廣「鄭州河長」手機APP開展巡河,擬將該應用延伸至市、鎮兩級。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調查摸底和規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抓好146家涉水企業入河排污口的調查和分類處置,目前已初步形成檢查結果。嚴厲打擊涉河違法行為,有效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養殖、采砂、侵佔水域岸線等行為。金鵬信息河長制解決方案
H. 一河一策方案實施周期原則上3到5年各地要及時動態調整是否正確
摘要 據了解,新一輪「一河一策」編制工作,明確市級河流由市級牽頭部門負責,以幹流為單元組織編制;區縣級河流由區縣級河長辦或河流牽頭部門負責,以境內幹流或流域為單元組織編制;鄉鎮級河流由各鄉鎮街道以行政區或片區為單元編制。此外,最高層級河長為市、區縣級河長的河流,其「一河一策」方案實施周期由原來的2-3年調整為5年;與「十四五」各專項規劃結合,同時增加中期評估環節,對目標可達性進行分析預判;最高層級河長為鄉鎮(街道)級河長的河流,其方案實施周期一般為1年,按年度動態調整。同時,新一輪「一河一策」方案需經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後組織實施,要經過專家審查、河長審核、政府審定等多個環節,並可徵求群眾意見,以確保目標、任務及措施切合地方經濟社發展實際。
I. 推行河長制應完善哪些機制
「河長」制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需要。環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上下齊心合力做好頂層設計。當前,起源於地方實踐的「河長」制已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從江蘇太湖流域起步,歷經9年,「河長」制已在全國很多地方開花結果。但是「河長」制也面臨不少體制機制的瓶頸,亟待突破。此時,深改組及時洞察地方實踐中的改革創新動態,並上升到國家舉措,就是要讓「河長」制這一源於民間的創舉能進一步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從推進環境治理領域改革的大局出發,再次啟程,再次深化,再次突圍。如果說目前垂直管理試點主要解決的是環保系統內縱向體制改革的問題,那麼,全面推行「河長」制要破冰的就是如何建立橫向的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乃至社會各界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問題。
「河長」制是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的需要。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目的是促進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促進五個文明一起抓。《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中也明確,要加強對河長的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全面推行「河長」制,其實就是要讓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切實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進一步聚焦轄區內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對百姓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必須予以呼應和解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地方黨委政府對保護環境責無旁貸。因此,「河長」制的全面推行要動真格、辦實事、出效益,否則就要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