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昔日捕魚人變身護魚員,他是怎麼做到轉變的
不可否認在實施禁漁期制度之後,長江流域內的捕魚行為已經顯著嫌少,但是還是有部分漁民試圖在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捕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增設護魚員自然也就十分必要了。一般來說護魚員的選拔會在資歷較老的漁民之中選拔,不少人好奇這些漁民是怎麼做到轉變的,其實在了解禁漁期制度的好處之後我們就可以知曉原因了,相關部門之所以會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就是為了恢復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讓長江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說捕魚人變身護魚員對他們自身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長時間的大量捕撈會讓長江流域內魚的數量迅速減少,不利於長期發展。反之若是實行一定時間禁捕的話,就能讓流域內的魚穩定繁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有利於漁民們的長遠利益,所以說大量捕魚人轉變為護魚員也算是一種常態。
B. 福建省哪些村鎮中有護魚習俗
鞭炮聲、鑼鼓聲中,迎面走來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隊伍。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葬禮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
只見一群身著古裝的老者在一位白發老人的帶領下,神情虔誠朝村中的魚冢走去。進香、叩拜、誦祭文、入葬。魚冢里又多了一條受村民虔誠祭奠的鯉魚——這就是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鄉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魚葬習俗。
鯉魚溪位於周寧縣城往西五公里的浦源村,因村裡有條五百多米長的小溪,且溪水清澈、溪中鯉魚成群而得名。據介紹,最初在溪中養鯉魚,是為了檢驗河水是否被投毒。及至後來,魚的子孫滿溪繁衍,人魚同樂,融洽成趣。
鯉魚溪的魚葬習俗伴隨著鯉魚溪而來。在這里,大人和小孩都會告訴你,溪中的鯉魚不是魚,而是太上老君身邊的侍女下凡變成的鯉魚仙姑。因此,凡偷撈捕食者都會受到神仙的懲罰。雖然無從考證是否有人因此受到懲罰,但這神話傳說背後無形的制約力量,卻成了鯉魚溪里鯉魚們的護身符。
流傳下來的鄭氏八世祖晉十公以「苦肉計」警訓族人的故事,也告誡後人不得捕撈鯉魚溪里的鯉魚。故事說的是,鄭氏八世祖晉十公的孫子偷魚,並被當場抓住;鄭氏八世祖晉十公在宗祠前吊打孫子,自甘認罰,宴請村人三日。開宴前,他還讓村人立下誓言: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
就這樣,浦源村人自此不吃魚,鯉魚溪的魚自此不怕人,演繹了八百年來人「羨魚休唱釣魚歌」和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的奇妙人文景觀。但魚也有「大限」,因此就形成了獨特的魚葬習俗。
魚冢位於鯉魚溪下游兩株參天的古柳杉下,這也是全中國獨一無二的魚冢。魚冢四周是稻田,面朝鯉魚溪和鄭氏宗祠,為鵝卵石,呈拱圓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爐等祭祀物件一應俱全,寄託著浦源村人對魚的虔誠敬意。
在一位司儀的宣布下,魚葬開始了。先是由先前那位領隊者將「得享天年」的魚安放在祭台上,並對其進行凈香、上酒,頂禮膜拜;接下來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讀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爾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此後,將魚隆重地葬於洞穴中,點香、燒紙錢以表紀念。其情其景,絲毫不次於為亡故親人下葬。
更為神奇的是,雖然魚冢中已安葬了數以萬計的鯉魚,但魚冢卻總未見填滿,而且其四周從未有過異味。
鯉魚溪世代傳承的愛魚護魚民風,使溪中的鯉魚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魚和諧相處,成為人與自然、生命與生態之間真正和諧的真實寫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