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臂上的小腸經穴位在那個位置啊
少澤
【標準定位】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根角0.1寸(指寸)。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在小指尺側,去指甲角0.1寸處取穴。
前谷
【標準定位】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取法】微握拳,在第五掌指關節前尺側,掌指關節前之橫紋頭赤白肉際取穴。
後溪
【標準定位】在手掌尺側, 微握拳, 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取法】微握拳,在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腕骨
【標準定位】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前,在腕前方,三角骨的前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陽谷
【標準定位】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
【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後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養老
【標準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取法】 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後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支正
【標準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取法】屈肘俯掌位,在腕後5寸,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取穴。
小海
【標準定位】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取法】屈肘抬臂位,當尺骨鷹嘴與肱肌內上髁之間取穴。用手指彈敲該部時有角電麻感直達小指。
肩貞
【標準定位】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取法】正坐垂肩位,在肩關節後下方,當上臂內收時,當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取穴。
臑腧
【標準定位】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肩位,上臂內收時,當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
天宗
【標準定位】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或俯伏位,1.在岡下緣與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線上, 當上、中1/3交點處。2.肩胛岡下緣與肩胛骨下角連一直線, 與第四胸椎棘突下間平齊處, 與臑俞、肩貞成三角形處是穴
秉風
【標準定位】在肩胛部,肩胛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取法】正坐俯伏位,在肩胛岡上窩中點,當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取穴。
曲垣
【標準定位】在肩胛部,肩胛岡上窩內側端, 當針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取法】 前傾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岡內上端凹陷處,約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肩外俞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取法】前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線上取穴。
肩中俞
【標準定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取法】前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督脈)旁開2寸處取穴。
天窗
【標準定位】在頸外側部, 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扶突後, 與喉結相平。
【取法】正坐或平卧位,平甲狀軟骨(喉結)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在扶突穴後方。
天容
【標準定位】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取法】正坐或仰卧,平下頜角,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取穴。
顴髎
【標準定位】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取穴。
聽宮
【標準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穴。
Ⅱ 天榮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天榮
別名:天河南社區網
樓盤位置:天河黃埔大道西57至63號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塔樓,
公交線路:公交:52路、299路、278路、886路、289路、230路、882路、541路、542路、266路 地鐵:1號線體育西站、3號線體育西站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0%,共0棟樓,停車位地下停車場、露天停車場
周邊配套:幼兒園:天強藝術幼兒園、體育西幼兒園 中小學:天榮中學、體育西路小學 大學:暨南大學 商場:廣百中怡店、天河城、正佳廣場 醫院: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新時代醫院 郵局:體育東路郵局 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 其他:天河賓館、皇家國際飯店 小區內部配套:綠化帶
內部配套:安全管理:刷卡出入、樓宇對講
衛生服務:垃圾處理費:15元/戶/月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Ⅲ 手太陽小腸經的手太陽小腸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小腸經。出《靈樞·經水》。即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以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該經循行路線起自手小指尺側端,沿手掌尺側緣上行,出尺骨莖突,沿前臂後邊尺側直上,從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之間向上,沿上臂後內側出行到肩關節後,繞肩胛,在大椎穴處(後頸部椎骨隆起處)與督脈相會。 又向前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心臟,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屬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面頰到外眼角,又折回進入耳中。另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經眶下,達鼻根部的內眼角,然後斜行到顴部。脈氣由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該經脈腧穴有少澤 、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穴,左右合38穴。 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痛、下頜腫、耳聾、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失眠、落枕、肩痛、腰扭傷,目黃和肩部、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小腸經從小指的外側的少澤穴開始,到耳旁的聽宮穴。小腸經這條經根據它的循行走向可以看到,它主要是治療肩背、頸椎、臉部、耳朵,它的循行走向就是它所主的病症。從第一個穴位開始是少澤穴,凡是在指端末梢的這些穴位都是一些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這個穴位開始是從井裡而發,這種穴位治療熱症,所以通常是用刺血的方法效果最好。比如像少澤穴,咽喉痛,發燒了,牙腫了,用三棱針點刺一點少澤穴出一滴血,這些問題就可以當時緩解,但是來講,這些穴位不適合按摩,按摩的效果不是很明顯。
養老穴: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跟老年人關系比較密切。治療眼睛昏花,耳鳴,耳聾這些問題,所以養老穴對於老年人來講是尤其重要的一個穴位,所以一定要把養老穴找准。養老穴很好找,怎麼去找養老穴,把手放平,手心向下,用手指肚摸到這個高骨頭,這骨頭名詞叫尺骨莖突,開始摸到骨頭上這么一轉,手就凹陷下去了,摸到里邊的一個凹陷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養老穴。養老穴是獻給父母的一個穴位,可以防止眼花耳聾不有老年人的高血壓。這個穴位有很好的輔助的療效。
支正穴:「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只要按摩支正穴就可以解決。有人說了想把這個醫理搞得更明白一點,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在中攻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然後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通過按摩支正穴,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沖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所以支正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小海穴: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用手一撥動,手指就會發麻就找著這個穴(小海)了。手指怎麼撥動也不發麻,證明這條經絡有點虛弱了,氣血不通了,心臟供血能力差,所以小腸經也是心臟的一個晴雨表,小腸經傳導差就證明心臟供血能力弱了。按摩這個小海,撥動它,增加它的傳導力也可以增強心臟的力量。小海穴是這條經絡的合穴,中醫講合治臟腑,就是說,合穴可以治療本經的臟腑,它可以治療小腸本身的臟腑的問題,所以按摩小海穴可以調節小腸的功能。消化能力弱了,吃完飯以後不消化,堵在里邊了,揉小海穴可以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另外一方面,小海穴是合穴屬土,本身小腸經是屬火的,火能生土,它是把本經上的火氣散到脾經上去了,所以它可以增強脾經的力量。另外方面呢,通過揉這條穴可以去人體的躁火,人體的火症都可以通過這條經散掉。
天宗穴:天宗這個穴是一個大穴,因為在後背肩胛骨的凹陷處,用手一點很痛而且會感測到整個肩膀,酸脹的感覺很明顯,這個穴位可以防治婦女的乳腺問題。而且防治肩膀酸痛,防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防治肺部方面的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聽宮穴:這個穴位就在耳平前邊一厘米的位置,這個穴位怎麼找?我們張口的時候它是凹陷的,一張嘴它凹陷就是這個穴位,聽是聽到聲音,宮是中國文化中五音的首音叫宮,聽宮這個穴位可以聽到聲音,隱意就是可以告訴你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都可以點揉聽宮得到改善。 1. 少澤井穴,屬金。
【 位置】: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甲根角0.1寸。
【別名】:小吉,少吉。
【穴義】: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
1)少澤。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少澤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水氣。本穴因有地部孔隙連通小腸經體內經脈,穴內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的經水,經水出體表後氣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如熱帶沼澤氣化之氣一般,故名少澤。
2)小吉、少吉。小、少,陰也、濁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氣化之氣為無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雖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外輸濕熱水氣,但因其從體內出體表後水液氣化散去了較多熱量,成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後其溫度並不算高,無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對於天部中的金性之氣來說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腸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屬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為小腸經井穴。
4)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小腸經體內經脈外輸體表的水濕之氣,其運行變化為散熱冷疑縮合,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性,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之氣。
【 運行規律】:水濕之氣不斷地散熱液化,所散之熱上傳天部,液化之液歸於地部。
【 功能作用】:生發金氣。
【治 法】:寒則點刺出血或通之,熱則瀉之。
2. 前谷滎穴,屬水
【 位置】:在手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 穴義】:小腸經氣血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
1)前谷。前,與後相對,指本穴氣血作用於人體的前面也。谷,兩山的中空部位也。前谷名意指小腸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少澤穴傳來的天部濕熱水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散熱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體部位為胸腹前部,故名前谷。
2)小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氣血物質的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散熱冷降歸於地部,冷降之雨如極細小的水流,故為小腸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為水濕之氣從天部冷降地部,表現出水的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 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熱則瀉之。
3. 後溪督脈手太陽之會,俞穴,屬木。
【 位置】: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五掌骨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督脈。
【名解】:
1)後溪。後,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後背督脈之部。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後溪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脈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脈,運行的部位為督脈所屬之部,故名後溪。
2)督脈手太陽之會。因本穴有清陽之氣上行督脈,故為督脈手太陽之會。
3)小腸經俞穴。俞,輸也。本穴氣血由前谷穴傳來,在本穴的運行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縮合,熱散後的部分清陽之氣上走督脈,縮合後的水濕之氣則循經上行腕骨穴,本穴無氣血物質的收藏轉變,單純為小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之處,故為小腸經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物質除別走督脈的氣血為上行外,循小腸經傳輸的氣血則為橫向下行腕骨穴,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和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純陽之氣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脈,水濕風氣橫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強化督脈陽氣。
【治 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後溪穴:人體的一個大穴,別看在一個很小的位置,但它是人體的一個大穴,它是八脈交會穴。所謂八脈交會穴就可以和人體的其它血脈溝通的。它是跟後背的督脈相通,所以來講,後背上的督脈上的一些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這個後溪穴來治療。督脈有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病,督脈連著大腦,所以有一些神志方面的病,就是經常恐懼、憂慮,神志不清或者記憶力很差,都可以通過調節後溪穴來得到解決,所以後溪穴這個穴位非常重要。另外後溪穴對於治療落枕、肩膀痛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個穴位非常深,需要把指甲剪平,然後使勁往裡一按往上一推,一定要推進那個骨縫當中去才有效果。
4. 腕骨手太陽經原穴。
【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冷降。
【名解】:
1)腕骨。腕,穴所在部位為手腕部也。骨,水也。腕骨名意指小腸經經氣行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後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腕骨。
2)手太陽經原穴。因本穴位處南方炎熱之地,小腸經冷降地部之水因受外部所傳之熱復又氣化,氣化之氣性濕熱,同合於小腸經氣血特性,為小腸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本穴為小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地部內注地之地部,濕熱水氣則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發小腸經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5. 陽谷經穴,屬火。
【 位置】: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吸熱脹散上炎天部。
【名解】:
1)陽谷。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谷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谷,故名陽谷。
2)小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是吸熱脹散循經傳輸,為動而不居,故本穴為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腕骨穴傳來的濕熱水氣,至本穴後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6. 養老手太陽郄穴。
【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化為純陽之氣。
【名解】:
1)養老。養,生養、養護也。老,與少、小相對,為長為尊也。養老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同合於頭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陽谷穴傳來的炎熱之氣,出本穴後脹散並化為水濕成份更少的純陽之氣,與天部頭之陽氣性同,故名養老。
2)手太陽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的氣血運行通道狹窄,如孔隙一般,故為手太陽經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皮部上行頭頸的天部。
【功能作用】:充養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7. 支正手太陽絡穴。
【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運行。
【名解】:
1)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運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支正。
2)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功能作用】: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8. 小海合穴,屬土。
【 位置】:在肘外側,當尺骨鷹突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
【名解】:
1)小海。小,與大相對,為小、為陰也。海,穴內氣血場覆蓋的范圍廣闊如海也。小海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匯合,氣血場范圍巨大。本穴物質為支正穴傳來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聚集的天部之氣以雲氣的方式而存在,覆蓋的范圍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濕,故名為小海。
2)小腸經合穴。本穴為小腸經氣血的匯合之處,故為小腸經合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小腸經經氣的匯合之處,氣血物質的運行緩慢,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緩慢地蒸散並循小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發小腸之氣。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9. 肩貞
【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指寸)。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貞,古指貞卜問卦之意。肩貞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上行陽氣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氣,上行到本穴後此氣冷縮而量少勢弱,氣血物質的火熱之性對天部層次氣血的影響作用不確定,如需問卜一般,故名肩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溫。
【運行規律】:分散於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腸之熱。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0. 臑俞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 位置】:在肩部,當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穴義】:天部中的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動物的前肢。俞,輸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陽氣在此聚集。因肩貞穴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是來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又有陽維脈、蹺脈傳來的陽氣,故其為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並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腸經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 天宗
【 位置】: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穴義】:小腸經地部經水在此氣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宗,祖廟,宗仰、朝見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故名天宗。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的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本穴循天部層次上行頭頸。
【功能作用】:生發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2. 秉風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
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秉風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風。
2)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濕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濕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濕,冷降小腸經陰濁。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3. 曲垣
【 位置】:在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穴義】: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隱秘也。坦,矮牆也。曲垣名意指小腸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秉風穴傳來的風氣,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吸濕下行,至本穴後天部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質堆積如丘,如矮牆之狀,故名曲坦。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富含水濕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由天部歸降地部並堆積穴周內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腸經之濁。
【治法】:寒則灸之補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4. 肩外俞
【 位置】: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輸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胛上部,故名肩外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 肩中俞
【 位置】: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穴義】: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此外輸。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輸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內部的高溫水濕之氣由本穴外輸小腸經。本穴位處肩脊中部,故名肩中俞。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胸腔內部外輸體表。
【功能作用】:卸減胸腔溫壓。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6. 天窗
【 位置】: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扶突後,與喉結平。
【別名】:窗籠,窗聾,窗簧,天籠。
【穴義】: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風透氣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頸部上炎之熱由此外傳體表。本穴物質來自二個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熱氣由本穴上行頭面天部,二是循頸項上行的炎熱之氣由里部外傳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強調由里部外傳本穴表部的這部分氣血,本穴的散熱作用如同打開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籠、窗簧、天籠名意與天窗同,籠、簧為開闔的機關,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開閉的特徵。
2)窗聾。窗,窗戶,開闔的機關也。聾,耳之閉塞不通也。窗聾名意指本穴無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本穴為頸項內熱的外散之處,之所以頸項的內熱會由本穴外散,它非為有地部孔隙與內部相通,而是本穴位處頸項局部重力場的高地勢,與內部的高溫氣血位置最為接近,因此頸項內部的高溫熱氣會由本穴外滲而出,故名窗聾。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高溫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內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天容
【 位置】: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雲集匯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納、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本穴雲集匯合。本穴物質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濕熱之氣散熱冷卻化為天部的雲狀氣態物並聚集於穴內,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循小腸經散熱冷降交於顴髎穴。
【功能作用】:傳遞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18. 顴髎手少陽太陽之會。
【 位置】: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別名】:兌骨,兌端,椎髎,權髎。
【穴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顴髎。顴,顴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顴髎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冷降歸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冷降於地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走小腸經體內經脈,故名顴髎。
2)兌骨、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骨,水也。兌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理同顴髎名解。
3)兌端。兌,八卦中屬金也。端,終點也。兌端名意指本穴氣血性涼,運行到了小腸經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天容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且位處小腸經氣血上行的最高點,故名兌端。
4)椎髎、權髎。椎,捶擊之器。權,秤錘也。髎,孔隙也。椎、權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雲氣化雨歸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錘一般,故名椎髎、權髎。
5)手少陽太陽之會。本穴的水濕雲氣,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餘部分則進一步吸濕並以雲的形式橫向下行聽宮穴,外輸水濕雲氣的橫行特徵同合於手少陽經氣血特性,故為手少陽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性涼。
【運行規律】:橫向下行聽宮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濁氣。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9. 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 位置】: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別名】:多所聞,多聞。
【穴義】:小腸經氣血由此回歸小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聽宮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顴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聽宮。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Ⅳ 天容穴在什麼位置
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平下頜角,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取穴.
Ⅳ 天突在哪個位置圖
天突穴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病症:
打嗝、咳嗽、嘔吐、神經性嘔吐、咽喉炎、扁桃體炎、喉嚨的疾病。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利用穴道指壓法止咳。
人體穴位配伍:
配定喘穴、魚際穴治哮喘、咳嗽;配膻中穴、列缺穴治外感咳嗽;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呃逆;配廉泉穴、湧泉穴治暴喑;配豐隆穴治梅核氣;配少商穴、天容穴治咽喉腫痛;配氣舍穴、合谷穴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刺灸法:
先直刺0.2-0.3寸,然後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註:
陰維、任脈之會。
注意:
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癢欲咳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即退針。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02個穴位。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Ⅶ 嗓子疼刮沙刮那個部位
我給你一個《咽喉脹痛的點穴療法》,你可以在這幾個穴位周圍刮痧,也可以直接點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鍾。祝你早日康復!!! 咽喉腫痛是最常見的疾病,很多人並不太在意,經常是草率地到葯店買點西葯一吃了之。殊不知引起咽喉腫痛的原因很多,不論什麼原因引起的咽喉腫痛,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疏通自己的經穴,只要不是咽喉部的惡性腫瘤引起的咽喉腫痛,大都可以通過經絡的疏通和穴位的點按,逐漸達到滿意的效果。
一 孔最 「孔」通也,「最」極也、第一的意思,為通之極也,故名孔最。
位置:在尺澤與太淵連線的中點再向尺澤方向走一橫指。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咳血、肘臂疼痛、氣喘、不能屈伸。
二 照海 「照」指光照,光明;「海」指深的凹陷處,故名照海。
位置:位於內踝尖直下,大約內踝下緣4分。
主治:咽喉腫痛、月經不調、失眠、視力花、陰癢、咳嗽、子宮脫垂。
三 天容 「天」指人體上部,此處指頭部;「容」指容貌,故名天容。
位置:位於下頜角後,胸鎖乳突肌前緣(一般耳環達到的地方)。
主治:咽喉腫痛、耳鳴、耳聾、頸腫項痛。
四 魚際 「際」指邊緣,該處肌肉隆起,似魚腹赤白肉際,故名魚際。
位置:在拇指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之。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咳血、失音。
Ⅷ 天容穴和天突穴在什麼位置
Ⅸ 我想知道人體具體的穴道位置!最好是有圖可以看大概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Ⅹ 常按天容穴真的能養顏嗎這個穴位到底在哪裡
天容穴,「天」,指天部;「容」,指容納、包容。天容穴穴名意為天窗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到達天容穴後,濕熱之氣散去後冷化為氣態,再聚集於此穴內,好像被本穴包容著一樣,所以叫做天容穴。
1. 天容穴的位置
(1)擋鼻器:直接穿刺0.5〜1英寸,局部疼痛,可以蔓延到舌根或喉嚨。請注意,針刺時應避免血管,並且針從終端鎖定的薄膜滲透到封端的織氣和血管中,以避免對內部和靜脈內的傷害。
(2)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鍾。
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穴位都有一個神奇的情況,很多遇見,使用針灸點可以健康。心房孔對喉嚨和頸椎更有效。如果你有症狀,你不會忘記祖先的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