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摩腿的穴點陣圖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從內踝尖一直向上三寸處,脛骨的後緣,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在應用上非常廣泛。
民間有「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的說法,可見三陰交穴對於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月經腹痛症狀,保養女性子宮及卵巢,緊致肌膚,防治更年期障礙及多種婦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陰交穴對於食慾不佳、胃酸、胃脹也有療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向下三寸處(約四橫指),脛骨的邊緣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經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補脾健胃、調節胃經的氣血不和,對於腹瀉、腹脹、胃痛、嘔吐、便秘、腸鳴等一些胃腸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防治一些常見的老年病。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骨頭向前下方的凹陷處,是針灸療法的一個主要穴位。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常按摩對於腰腿疲勞、腳麻痹、膝蓋疼痛、腰痛、關節筋痙攣腫痛等關節疾病以及坐骨神經痛、胃炎、胃痛、胃潰瘍都有很好的療效。
4、陰陵泉穴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應,常按摩有益腎調經、健脾理氣的功效。
按摩陰陵泉穴對於尿瀦留、遺尿、尿路感染、遺精、尿失禁、陽痿、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腸炎、腹水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月經不調、失眠、膝關節炎等有很好的療效。
(1)腳上哪個穴位是管卵巢的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按摩是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2. 腳上的穴位
1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上2cm處。主治感冒、頭痛、鼻炎、鼻竇炎。
2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6cm。內旁開2cm處,主治三叉神經痛。3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3寸處。主治神經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壓、昏迷。4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3寸,外旁開1寸處。主治胸痛、胸悶、肋間神經痛。5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4寸,外旁開3cm。主治坐骨神經痛、闌尾炎。6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5寸,內旁開2cm處。主治痢疾、腹瀉、十二指腸潰瘍。7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5寸,外旁開2cm。主治癲癇、神經衰弱、神經宮能症。
8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9cm,外旁開2cm。主治癲癇、神經衰弱、神經宮能症。
9號穴:在拇趾與第二趾間後4寸處。主治痢疾、泄瀉、子宮炎。10號穴:在湧泉穴內旁開1寸處。主治慢性胃腸炎、胃痙攣。11號穴:在湧泉外旁開2寸處。主治肩痛、蕁麻疹。12號穴:在足底拇趾與第二趾間後1寸處。主治牙痛。13號穴:在足底小趾橫紋中點處1寸處。主治牙痛。14號穴:在足底,小趾橫紋中點處。主治遣尿、尿頻。15號穴:在踝關節橫紋中點不5分兩旁的凹陷處,主治腰腿痛、腓腸肌痙攣。16號穴:在足背內側,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高血壓、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17號穴:在踝關節橫紋中點下2.5寸之足背上。主治心絞痛、哮喘、感冒。18號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內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悶、急性腰扭傷。19號穴:在足背二、三趾間後3寸處。主治頭痛、中耳炎、急性慢胃腸炎、胃及十二脂腸潰瘍。20號穴:在足背三、四趾間後1寸處。主治落枕。21號穴:在足背四、五趾間後五分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腮腺炎、扁桃腺炎。22號穴:在足背一、二趾間後1寸處。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23號穴:在拇長伸肌腿內側跖趾關節處。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結節性癢症、濕疹、蕁麻疹。24號穴:在第二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中耳炎。25號穴:在第三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26號穴:在第四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27號穴:在太白穴與公孫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癲癇、癔病、腹痛。28號穴:在足背內側舟 骨突起下後方之凹陷中。主治頭痛、子宮功能性出血、附件炎。29號穴:在內踝正中直下2寸處。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支氣管之、哮喘。30號穴:昆侖穴直上1寸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頭痛。足跟後緣的中點與二、三趾間連線折為10寸,此線定為正中線;足底各趾間下足跟後緣連線平等於正中線。其間隔約為1寸;足面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內外踝頂點與足底內外緣垂直線各約為3寸。
3. 打穴位就可以祛斑美容,這些穴位原來藏的這么深
按摩穴位可以祛斑美容,選擇一個穴位輕拍或按摩。沒有必要每天按摩,秘方是堅持下去。只要你堅持按摩或輕叩穴位,你一定會得到美容、保健和養生的效果,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打穴位就可以祛斑美容,這些穴位原來藏這么深,至於是哪些穴位呢,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五個,感興趣的話一起來看看吧~
第五個,足三里,外膝在眼睛下方3英寸,脛骨外側有一個橫向手指。該穴位具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調理脾胃、強身健體、抗衰老、祛斑養顏的作用。 每天花幾分鍾按摩這些主要穴位,受益匪淺。
4. 按湧泉穴有什麼作用
古代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里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腎經之氣猶如湧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所以按摩湧泉穴在人體的養生、防病、治病、保健各個方面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湧泉穴人體非常重要的保健要穴,是人體足部的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湧泉穴。湧泉穴是全身穴位里邊最下端的穴,也是腎經的首穴。
位置
湧泉穴如何進行自我的按摩?其實方法很簡單,患者可以在早上睡醒時和晚上睡覺前進行,採用擦湧泉的方法,將雙手掌心擦熱,用掌心的勞宮穴對湧泉穴做擦法,讓湧泉穴產生局部的溫熱感,就能夠對身體起到非常好的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
5. 哪些穴位可以美容養顏抗衰老保養卵巢
血海穴可以美容養顏抗衰老保養卵巢。
血海穴是人體穴位之一,位於膝蓋上方。對其按摩或針灸可治療痛經、蕁麻疹、產婦酸痛等症,女士午飯前按摩還可幫助祛除面部雀斑。
膝關節上的血海穴,踝關節上的三陰交穴,踝關節旁邊的復溜穴、照海穴,足底的湧泉穴,下腹部的關元穴、氣海穴、神闕穴等穴位,自己用食指在這些穴位上點按,每天2~3次,每次20分鍾,可促進女性內分泌和生殖系統功能的改善,有益於卵巢的保養。
此外,女人養護卵巢還應在飲食上多加註意。要多吃捲心菜、菜花、葵花子油、芝麻油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品和富含維生素B2的動物內臟、蛋類、奶類及豆製品,以及富含維生素B6的谷類、豆類、瘦肉等。
另外,在生活方式上,應注意緩解壓力、勞逸結合、修身養性、保證睡眠、適度鍛煉等。
6. 經常按摩湧泉穴,對人體有哪些好處
經常按摩湧泉穴,對人體有哪些好處?
在我們的日日常生活中你知道經常按摩湧泉穴,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嗎我們一起來聊聊看吧。
湧泉穴屬於腎經的第一穴位,能夠把精氣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具有強身健體以及固本扶正的功效。適當的對湧泉穴進行按摩能夠延年益壽,同時也能夠讓腎精變得更加充足。湧泉穴是腎經起始點,腎經直接連接著舌頭、膀胱、腎臟以及喉嚨,具有引火下行的功效,所以說能夠調理咽炎以及膀胱炎等。可以把腳放在40攝氏度的熱水裡泡10分鍾,然後再對有許可權進行艾灸女性朋友們經常的按摩湧泉穴是可以起到保暖的效果,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季,可以先用熱水泡腳,然後再按摩腳底,可以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讓身體變得暖起來,這個方法非常的簡單方便。
湧泉穴是身體中俞穴的最下面。中醫方面認為,腎主要管理的就是身體的生長發育還有生殖器官,如果體內腎精充足,那麼身體自然就能夠正常了,主要表現為頭發烏黑靚麗,思維反應敏捷,同時耳聰目明性功能也很好;但是如果出現了腎虛精少的情況,那麼身體就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腰膝酸痛、未老先衰以及性功能減弱的毛病。中國的成語真是豐富,連睡眠的成語都有:“高枕無憂”,其實,含義並不是如此,而人們卻認為枕頭高一點,睡眠可能就更好一些,其實這是個誤區,如果枕頭過高,非常容易導致頸部不適或駝背。當然,枕頭過低也不可取,枕頭過低,很容易睡落枕,而且,很容易眼睛腫脹等。
7. 腳底穴點陣圖
我們的腳部有很多的穴位,分別對應到人體的各個器官,這些穴位,通過平時的按摩就能對身體起到保健的作用,那麼腳底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呢?以下為你介紹,
1 /9
方法/步驟
腳痛風的中醫治療方法_告訴你一個解決痛風的好方法!查看廣告
1
第1個重要的穴位叫湧泉穴,在我們腳步的第2個拇指和第3個拇指往下,腳部的中心點就是湧泉穴,常言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可見湧泉穴按摩,對全身都有調理的作用,按摩湧泉穴對失眠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怕冷症,咽喉疼痛耳鳴耳聾,哮喘,頭暈頭痛,視物模糊都能起到治療緩解的作用。
2 /9
方法/步驟
買好貨上萬能的淘寶!優享品質,驚喜價格!查看廣告
2
第2個重要的穴位叫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一寸,足背側。這個穴位它能夠有效地抑制肝火過旺,能夠緩解治療胸腹脹滿,肝炎,黃疸。對疝氣尿路感染,關節扭傷,腰足冷痛,都有治療作用。
3 /9
方法/步驟
3
第3個重要的穴位叫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腳背處,第1個拇指與第2個拇指之間往下一寸。太沖穴能夠有效的調理肝經,又被稱為消氣穴,對於人生氣引發的一些不適,可以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4 /9
方法/步驟
4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如圖所示,太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便秘。點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理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則可升。
5 /9
方法/步驟
5
第5個重要的穴位是大都穴位於人體足內的大拇指側部。大都穴具有泄熱止痛,對於急慢性腸炎,小兒抽搐。骨質疏鬆,肌肉萎縮,胃炎,胃痙攣,急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6 /9
方法/步驟
6
第6個重要穴位商丘穴,商丘穴也是位於足部的側面。靠近腳踝處, 能夠健脾化濕,調理腸胃,對於腹脹腹痛,黃疸,消化不良,水腫,腳氣,小兒驚厥百日咳,有一定的治療緩解作用。
7 /9
方法/步驟
7
按摩穴位時,全身應該放鬆,採取坐姿,通常穴位點按正確應該有酸痛的感覺,按摩穴位進行身體保健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見到效果,所以請大家再進行穴位按摩保健,還要給予一定的耐心,。
133 8 /9
相關經驗
腳底穴點陣圖按摩(詳解)
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
足部疼痛的原因及如何應對
腳部反射區的自我療法
9 /9
分享到
您可以通過瀏覽器的分享按鈕,將這篇經驗分享到朋友圈
您也可以復制以下鏈接,打開朋友圈
腳底穴點陣圖片詳解
原創經驗 生命有尊嚴
我們的腳部有很多的穴位,分別對應到人體的各個器官,這些穴位,通過平時的按摩就能對身體起到保健的作用,那麼腳底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呢?以下為你介紹,
1 /9
方法/步驟
第1個重要的穴位叫湧泉穴,在我們腳步的第2個拇指和第3個拇指往下,腳部的中心點就是湧泉穴,常言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可見湧泉穴按摩,對全身都有調理的作用,按摩湧泉穴對失眠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怕冷症,咽喉疼痛耳鳴耳聾,哮喘,頭暈頭痛,視物模糊都能起到治療緩解的作用。
2 /9
方法/步驟
第2個重要的穴位叫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足內踝前一寸,足背側。這個穴位它能夠有效地抑制肝火過旺,能夠緩解治療胸腹脹滿,肝炎,黃疸。對疝氣尿路感染,關節扭傷,腰足冷痛,都有治療作用。
3 /9
方法/步驟
第3個重要的穴位叫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腳背處,第1個拇指與第2個拇指之間往下一寸。太沖穴能夠有效的調理肝經,又被稱為消氣穴,對於人生氣引發的一些不適,可以按摩此穴得到緩解。
4 /9
方法/步驟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如圖所示,太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
8. 足底的穴位的分布作用是什麼
足底的穴位的分布 1、腎上腺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 2、3跖骨體之間,距跖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2、腎臟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2、3跖骨體之間,近跖骨底處。 3、尿管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自腎臟反射區斜向內方,至舟狀骨內下方,呈弧形帶狀區。 4、胱反射區:位於雙足內踝前方,舟狀骨下方,拇展肌內緣旁。 5、額竇反射區:位於雙足十個腳趾趾端。右邊額竇反射 ace=Verdana> 1、腎上腺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底第 2、3跖骨體之間,距跖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6、垂體反射區:位於雙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腦及腦干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處。右半小腦及腦干反射區在左腳,左半小腦及腦干反射區在右腳。 8、三叉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近第二趾的一側。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腳,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腳。 10、頭部(大腦)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腦反射區在左腳,左半大腦反射區在右腳。 1 1、頸項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腹根部橫紋處。右側頸項反射區在左腳,左側頸項反射區在右腳。 14、甲狀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拇趾與第二趾蹼處沿第一跖骨頭向內呈「L」形帶狀。 15、眼睛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2趾第3趾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根部。右側眼睛反射區在左腳,左側眼睛反射區在右腳。 16、耳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4、5趾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根部。右側耳反射區在左腳,左側耳反射區在右腳。 17、斜方肌反射區 :位於雙腳腳底眼睛、耳反射區的近心端,自甲狀腺反 射區至肩反射區之間,約一拇指寬的橫帶狀。 18、肺及支氣管反射區:位於雙腳斜方肌反射區下方一拇指寬處。支氣管敏感帶自肺反射區的中部向第3腳趾延伸。 19、心反射區:位於左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在肺臟反射區後方(向腳跟反向)。 20、脾反射區:位於左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心臟反射區下一拇指處。 2 1、胃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跖骨底遠心端。 2 2、胰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之間。 2 3、十二指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跖骨與楔骨關節前方(向腳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區的後方(向腳跟方向)。 2 4、小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中部凹入區域。第 1、 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緣所形成的凹入區域,被大腸反射區所包圍。 25、橫結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處,橫越腳底中部的帶狀區。 26、降結腸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緣至跟骨前緣,與腳外側平行的豎條狀區。 27、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跟骨前緣呈一橫帶。 28、肛門反射區:位於左腳腳底跟骨前緣 乙狀結腸及直腸反射區的末端,拇展肌外側緣。 29、肝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30、膽囊反射區:位於位於右腳腳底第4跖骨與第5跖骨間,肝臟反射區的內下方 31盲腸(及闌尾)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跟骨前緣,第4、5趾間的垂直線上。 32、回盲瓣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盲腸(及闌尾)反射區的遠心端。 3 3、升結腸反射區:位於右腳腳底從跟骨前緣,沿骰骨外側至第5跖骨底,在小腸反射區外側與腳外側平行的帶狀區 3 4、腹腔神經叢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第1至4跖骨體處,分布在腎臟反射區附近的橢圓形區域。 3 5、生殖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底腳後跟跟骨中央。 (二)足內側反射區9、鼻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遠節趾骨內側,自拇趾趾腹邊緣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區在右腳,右鼻反射區在左腳。 12、頸椎反射區:位於雙腳拇趾趾關趾根橫紋內側盡頭。 13、甲狀旁腺反射區:位於雙腳第1跖趾關節內側。 3 6、胸椎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跖骨頭下方到第1楔骨前。 3 7、腰椎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區下連低骶骨反射區。 3 8、骶骨反射區: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起於舟狀骨後方經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緣。 3 9、尾骨內側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內側,沿跟骨結節後內側呈L形區域。 40、前列腺或子宮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內側,內踝後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區域。 4 1、尿道及陰道反射區:位於雙腳內側,自膀胱反射區斜向後上方延伸經距骨至於內踝後下方。 4 2、內側髖關節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下緣呈弧形區域。 4 3、直腸及肛門反射區:位於雙腳脛骨內側,踝後溝內,從內踝後方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 4 4、腹股溝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上方凹陷處。 4 5、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腿內踝關節後上方起,沿脛骨後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 (三) 足外側反射區 35、生殖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後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區域。與內踝下前列腺、子宮反射區位置相對稱。 42、外側髖關節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下緣呈弧形區域,與內踝下的內側髖關節反射區相對稱。45、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腿外踝前緣沿腓骨前側上至腓骨小頭處。 4 6、尾骨外側反射區:位於雙腳跟骨外側,沿跟骨結節後外側呈L形區域。 4 7、下腹部反射區:位於雙腳腓骨外後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域,與腳內側的直腸及肛門反射區相對應。 4 8、膝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跟骨前緣,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園形凹陷處。 4 9、肘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第5跖骨粗隆前後凹陷處。 50、肩反射區:位於雙腳外側第5跖趾關節後方凹陷處。 (四) 足背反射區 5 1、肩胛骨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4、5跖骨間延伸到骰骨處稍向兩側分開的帶狀區域。 5 2、上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趾關節橫紋下的帶狀區域。 5 3、下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趾關節橫紋上的帶狀區域。 5 4、扁桃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拇趾近節趾骨,拇長伸肌的左右兩側。 5 5、喉與氣管及食管反射區:喉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1跖趾關節的內側;氣管及食管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1跖骨體內側。 5 6、胸部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 1、2跖骨底間,延伸至第1、2趾蹼處。57、內耳迷路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關節間。 58、胸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 2、 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園形區域。 59、橫膈膜反射區:位於雙腳腳背第2、3、4跖骨底部,與楔骨、骰骨之間,橫跨腳背的帶狀區域。 60、肋骨反射區:內側肋骨位於腳背第 1、2楔骨與舟骨之間;外側肋骨位於骰骨、舟骨與距骨之間。 6 1、上身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外踝與腓骨、距骨間形成的凹陷部位。 6 2、下身淋巴腺反射區:位於雙腳內踝與脛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9. 腳上都有哪些穴位,分別對應「五臟六腑」
人的腳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和五臟六腑相通,大家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的話,就可以對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起到調整作用,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大家平時可以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有哪些。
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
3、揉搓小趾。揉搓小趾同樣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對於女性來說揉搓小趾還可以提高子宮功能。
人腳上的穴位非常多,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的話,就可以促進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的血液循環,提高身體免疫力。大家平時可以用敲擊腳底,揉搓小趾,刷子摩擦腳底的方法來進行足底按摩,按摩的時候要注意用力適用,避免對足部造成損傷。
10. 腳底有卵巢的穴位嗎
病情分析:人的腳底有很多穴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穴位是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