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叫苗人縫,請問閣下是誰
他就是我,胡一刀。
㈡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2)女人的苗人縫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㈢ 為什麼苗族女子服飾異彩紛呈,而男子的服飾乏善可陳
摘要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㈣ 苗族服飾都有什麼象徵意義
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勞。
1、苗族服飾抽象的刺綉、蠟染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
3、苗族婦女認為,苗族服飾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復雜的工藝到刺綉、蠟染、裁
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4)女人的苗人縫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有地區差別,分為黔東南型、湘西型、雲貴型:
1、黔東南型: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2、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3、雲貴型: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
㈤ 苗族的女的靠譜嗎
靠譜。
苗族的女人勤勞善良,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特別是苗族女人身穿自己縫制的臘染服飾,佩戴閃閃發光的銀飾,跳著苗族舞蹈,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苗族婦女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同樣具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㈥ 網路上的苗人縫是什麼意思
就是瞄人縫,「瞄」就是看,「縫」指的是女性某部位。總之是個很黃的詞,用的是金庸小說人物「苗人鳳」的諧音。
㈦ 苗綉的起源是什麼
苗綉的起源
服裝是「化石」,可以窺見漢代中原服飾的影子。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用針當筆、用綵線為墨,把幾百年的苦難和遷徙的坎坷道路綉在衣裙上。
當「外人」被苗族刺綉折服,苗綉又被賦予更多的價值,那些本能的對歷史的記錄,如今變成了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美。
「中國也有高級服裝」
「苗族服裝為何有如此魅力?」這是讓韋榮慧感興趣的問題。
韋榮慧是中央民族博物館副館長,成長於貴州黔東南州的苗族人。「我接觸了很多收藏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人,很多人一開始收藏各個民族的服裝,到後來就只收藏苗族服裝。所有被收藏的民族服裝中,苗族服裝被收藏的數量是最大的。」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韋榮慧常常詢問收藏者們喜歡苗服的原因。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這是看了讓人流淚的服裝,有人說它有一種讓人溫暖的感覺,有人說從苗族的刺綉里,能看到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
一名叫做佐藤俊彥的日本收藏者對記者說,他喜歡苗族服裝,因為「苗族刺綉最精美」,「沒有兩個綉花是一模一樣的」。在北京工作的佐藤說,他在1996年第一次到貴州旅遊時見到苗族刺綉,一見鍾情,如今每年都要去貴州,民族服飾市場是每次必去的地方。
苗族服裝上的刺綉,是收藏者熱衷苗服的原因。「很多民族服裝,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館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只有苗族服裝,得到了最廣泛的喜愛,不管是專業收藏者還是普通人,都會喜歡上苗服上的刺綉。」說起自己民族的服飾工藝,韋榮慧非常自豪。
苗綉種類的繁多和工藝的精美,讓其他的刺綉種類望塵莫及。在中國四大刺綉中,苗綉的工藝種類超過20種,挑綉、縐綉、疊綉等都是其他刺綉中沒有的技藝。「有一種『雙針鎖』的工藝,起源於漢代,這種綉法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但在苗綉中保存了下來。」
苗服做工的精緻也讓藏家們愛不釋手,「破線綉」是把一根絲線破為數根,苗族女人用比發絲還細的絲線刺綉,一張綉片常常要花去幾個月的時間。韋榮慧介紹說,苗族服飾在巴黎展示時,法國高級服裝工會主席戈巴克對苗綉贊不絕口,他說:「我們過去認為中國沒有高級服裝的歷史,但在少數民族服裝,特別是苗族服裝中,我看到了。」
讓人著迷的還有苗族刺綉的紋樣。中央民族博物館里,收藏著一套「龍船衣」,這套衣服上的刺綉,描繪了苗族最熱鬧的龍船節的場景,熱火朝天的龍舟賽躍然衣上。苗族刺綉不僅記錄節日、圖騰和英雄,還記載著苗族幾百年遷徙的歷史,在很多苗族刺綉圖案中,都有水波狀的花紋,苗族用這樣的符號表示他們的祖先曾經跋山涉水,渡過長江、黃河,最後才來到西南。
苗族人超群的想像能力,可以在刺綉中窺見一斑。苗綉中經常出現的蝴蝶圖案,是苗族人傳頌的圖騰——「蝴蝶媽媽」。一棵楓樹的樹心生出一隻蝴蝶,蝴蝶與水田中的水泡相戀,蝴蝶生出12個蛋,這12個蛋演化成自然萬物和苗族人的祖先。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黔東南,是蝶紋造型種類最多的地區。僅在施洞鎮,蝴蝶的造型就有好幾種,有人面人身蝶翅的,也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後長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還有一些幾何圖形的刺綉,用非常抽象的線條代表蝴蝶,用來裝飾衣服的衽邊和褲腳。
「苗族刺綉的用色也是獨一無二的大膽,他們用紅配綠、紫配綠、紫配黑,我們通常認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綉中被大膽地使用,達到了誇張的效果,他們用來一點也不俗。」韋榮慧說。鮮艷的色彩和多姿多彩的紋樣,正是苗綉吸引人們的地方。
「苗族人對織綉染藝術的感悟得之於當年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或許可以說,苗族服飾藝術的精美與繁榮,非其他民族可以比肩。」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楊源這樣評價苗族服裝。
衣裳不只是衣裳
姜文英今年53歲,她家的牆上有一張姜文英母親身穿苗族盛裝的照片,前襟和袖筒上綉著鮮艷的花紋,褲管也用刺綉裝飾著。施洞苗族最喜歡的「機織布」是深褐色的,與五彩刺綉搭配,顯得雍容而穩重。
母親身上這套盛裝,是外婆的外婆給外婆出嫁做的,後來,外婆把它傳給姜文英的母親,現在,母親又把它送給了姜文英。姜文英對這套傳家寶很得意,她說,像這樣做工精細、刺綉精美、歷史久遠的苗族盛裝,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
我請求看一看姜文英的傳家寶,她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只有節日、祭祀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姜文英沒有女兒,兒媳們跟著她學刺綉學得不錯,至於傳家盛裝是否會傳給其中一個兒媳,姜文英還沒決定。
沒有一個民族像苗族這樣,把婦女的服裝看得如此重要和神聖,苗族女人一生中用於縫紉、刺綉的時間之多,大概也沒有其他民族的女人可以相比。根據1957年的調查,在貴州省台江縣施洞地區,縫制一套一等盛裝,需要用427天,縫制一套二等盛裝,需要337天。一名苗族婦女需要的不止一套盛裝,女人有了孩子,背小孩用的背帶更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正因為背帶上的刺綉鮮艷精美,在今天,苗族背帶是很多遊客和收藏者最鍾情的苗族服飾之一。
姜文英聽長輩說,自己的家族是幾百年前從陝西遷徙到貴州的,她現在縫制的衣服款式和刺綉的樣式,與幾百年前先輩中女人的服飾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出嫁時,姜文英穿著與母親的嫁衣同樣款式的盛裝出門。當漢族服飾經歷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時,苗族服裝卻堅強地固守著,幾百年來沒有改變。
很多研究苗族服飾的人困惑於苗族服飾歷代不變的原因,一個被認同的原因是,這個曾經經歷太多苦難的民族,在被迫離開中原遷徙西南的過程中,靠統一的服飾來強調民族的團結,並保持自己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服裝在苗服婚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它維系著這個民族的傳統,正因如此,苗族女人才會窮盡一生的精力來製作衣裳。在苗族內部,有無數個「婚姻集團」,同一個「婚姻集團」內的男女才能通婚,辨別「婚姻集團」的標志,就是服裝。
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是台江縣施洞苗族最隆重的節日,當地人叫「姊妹節」。苗族男女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唱歌、喝酒,尋找自己傾心的對象。苗族小夥子只要看到姑娘衣裳的款式和自己母親一樣,就知道姑娘是自己可以挑選的結婚對象,如果款式不同,就不能上前求愛了。
如果不是苗族人固執地保留著對製作精美服裝的熱情,也許,這個民族的風俗和傳統,早就在遷徙中被外族的影響所淹沒。反過來,苗族的風俗也捍衛了苗服製作代代相傳。
苗族婚俗中,女孩結婚後的當天或者幾天後,就回到自己娘家「坐家」,「坐家」時間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一兩年。「坐家」幾乎是苗族少婦專門用於刺綉的時間,在「坐家」的日子裡,新娘能夠得到娘家人特殊的照顧,她不用從事太多的家務和勞作,有更多的時間專心刺綉,給自己製作盛裝,也給將來的孩子縫制背帶、衣帽。
衣裙上的歷史
在遊人們來到施洞鎮之前,每一個苗族家庭都按部就班地過日子,男人下田耕作,女人操持家務、綉花做衣。女兒照著母親教授的花樣學綉花,母親教龍,就綉龍;母親教蝴蝶,就綉蝴蝶。母親為女兒綉嫁衣,等女兒有了女兒,女兒就會為自己的女兒綉嫁衣。
為什麼每一代製作的服飾款式都幾乎相同?綉花的圖案為什麼基本不變?那些艷麗的圖案代表什麼意思?就像家家都要淘米做飯一樣,女人學刺綉,做衣服,在苗族人眼中是不需要探究起因的生活本身。
姜文英7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綉花,現在她是施洞鎮有名的剪紙高手。施洞苗族最擅長的刺綉手法是「平綉」和「破線綉」,這兩種刺綉都需要先剪紙,然後按照剪紙的圖樣在布上刺綉,所以剪紙是刺綉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序,紙剪不好,花也綉不好。
一幅剪紙就是一個故事,根據剪紙綉成一張綉片,把綉片縫到苗族服裝相應的位置上,才能完成一套精美的苗服。會剪紙的人越來越少了,能像姜文英一樣剪出完整的古歌故事的人,就更少了。苗族自古沒有自己的文字,祭祀儀式中的主持人擔當了記錄歷史的重任,他們在儀式中哼唱的古歌,記載了苗族人對世界初始的猜測,對遷徙歷程的記憶,和他們信仰的天地鬼神。苗族刺綉將無形的古歌,綉在衣服上,一幅綉片一個片斷,連在一起,就是苗族人的歷史記憶。
姜文英剪古歌從來沒有模板,故事和圖形都在她的腦子里,一首古歌,最少要剪30幅剪紙。姜文英拿出一幅剪紙,講的是鑄造日月的故事。畫面里兩個人圍著一個火爐揮舞大錘,「太陽是金子造的,月亮是銀子造的,鑄造的人是雄公和寶公。」姜文英用苗語講解剪紙上的故事。接下來一幅,圖樣是一個雙腿奇長的人肩挑籮筐,籮筐里裝著太陽和月亮。姜文英說,日月鑄造好了,是由一個長著九節腿和九節骨的人,用籮筐把日月挑到天上去的,從此,才有了苗族人生活的天地日月。
對萬物起源的想像,羽化成苗綉,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那些屬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就這樣世代流傳下來。
來源:中國民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