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佤族男人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佤族男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8 08:02:34

1. 高分求詳細幫我說一下雲南臨滄佤族女性的歷史情況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服飾:以黑色為基調。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按佤族習俗,主婦負責煮飯和分菜。飯熟之後,把飯盛在一個個大木盤里分給家人,每人盛給一碗湯菜,如有肉,則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全家人圍蹲在主火塘邊吃飯,如有外人在場,也分給一份飯菜。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煙的習慣 佤族的農家婦女的地位與中國的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我想可能的最高的了。「相傳女人比男人先懂得道理,那是男子聽從女人的話,女子領導。後來男子才懂得道理了,女子不想領導了,才讓男子來領導。女子共領導了三十代,後男子領導了二十代,就到今天了也就是說佤族原始社會父權制確立不是很久的事。」②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積淀了千年的婦女無意識中那種「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觀念,在佤族女人的意識或無意識中是沒有的。這千年的缺失,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種缺憾,但從女人的地位的角度來說,或許正是佤族婦女們最大的幸運。她們竟然跳過了女人們忍受了千年的不平史。佤族女人不但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勤勞、聰明、善良、巧秀,更多出了大方、自由、任性和強悍。男人們在她們面前似乎占不到半點便宜。據我個人自己的觀察,在農村佤族家庭中女人掌家的家庭還佔大多數。她們會耕田、種地、會織布、做依、會抽煙、會大碗喝酒、會跳舞唱歌。集美麗秀巧、力量、強悍於一身。只讓位二十代,佤族的女人們在男人面前完全還有自信。其實從家庭角度來看,佤族的女人是最有責任心和愛的人。她們不但參與所有的勞動,還擔負著養育孩子的一切責任。這樣就使得佤族女人具有了男人的剛強和大氣。西盟已經養育出了兩位女縣長,原來的老魏紅和現在的魏藝紅。魏紅,佤族,西盟人。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一個女人,女強人。一個能把握大局、背負重任的政治風雲人物。1995年她背負著阿佤人民未來的希望和命運到北京參加全世界的婦女大會。她說:「我是佤族,我的名字叫魏紅,我是阿佤山來的,我背負著阿佤山的山,我背著阿佤人的深情厚誼,我背的佤族同胞的心,我說我來這里了,向全世界的婦女朋友們,向你們問候了,向你們致敬了,向你們學習來了,向你們匯報來了,向你們交流來了」。⑥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 佤族少女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佤族是先秦時期「百濮」人的後裔,」①由於地域的阻隔,他們與外界斷絕了聯系。當近代的人們進到這里是真可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自己那裡知道已經落後了三千多年了。外界人們來看到他們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時,才發覺這里還出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這個只有考古和想像虛擬的人類社會的真實存在。就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向外界散發著種種神秘的氣息。

2. 南征北戰尼成是黑人嗎 尼成真實身份及個人資料照片

他是傣族人,哪裡男人以黑為美,黑是健壯的代表。

3. 一個佤族女人和一個漢族男人生的孩子會是什麼樣的呢

與漢人和漢人,佤族和佤族生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不過由於兩人得基因隔得有點遠,說不定還更加聰明也說不定。

4. 雲南翁丁村發生大火,翁丁村有何傳統文化值得保存

翁丁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坐落於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大寨,200多年來一直在這里建村。傣族稱其為“烏魯”、“阿魯”和“布饒”,漢語是山地民族。在海拔2605米的翁丁大寨,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翁丁村共有1094人,238個家庭,其中大寨98個,457個。2004年,人均收入500元,人均耕地2畝。自然條件好,水土保持良好,動植物資源豐富。

民間傳統舞蹈有葫蘆笙舞、搖擺舞、長步舞等。葫蘆笙舞有包穀舞、蒿子舞、孤兒舞等,在跳的同時順逆時針方向唱一整夜。另外,一年一度的木鼓表演、剽牛活動,有木鼓鼓勁、剽牛舞、木鼓舞舞等,都以木鼓為主要伴奏樂器。在節日和農閑的時候,翁丁佤族開展傳統體育比賽,項目有射弩、摔跤、高蹺、打陀螺、打鞦韆、打水槍等。娛樂活動有跳土坎,過獨木橋等。

翁丁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保存著大量的原始生活遺存,也承傳著許多古老的生產生活習俗。

5. 佤族女人和漢族男人結婚生的孩子是白的還是黑的

佤族女人和漢族男人結婚生的孩子,
大部分基因取決於男性,
大部分有可能是棕色,
特殊情況有可能會是白色和黑色。

6.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一、 彝族



傳統的滇南彝族服飾,男子各支系大同小異,一般頭繞玄色盤頭,上身穿 鑲邊的偏襟或對襟緊身上衣,扎腰帶,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褲,外面披寬大的毛織披風,彝語稱"瓦拉"。

婦女的服飾則多用大色塊組成,色彩對比鮮明,絢麗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領窄袖,外罩綠邊背心,下身穿拖地長的白褶長裙或大褲管褲子。褲飾雖多為大褲管,但其中又分蓋膝和蓋躅兩種,如聶蘇支系的多為蓋膝的大管褲,褲帶是一條約丈許長的兩頭有刺綉且飾以流蘇垂纓的花布巾,用中部從腰際繞過一圈,打結後將有刺綉的兩個尾角如翅似的露於臀後,很是美麗。在婦女的打扮中極為重要的是圍腰,其形狀是凸字形的,中間鑲有四方形腰芯,周圍用彩絲線刺綉著各種彝家喜愛的花草,整塊圍腰色澤鮮艷,耀眼奪目,美觀大方。婦女頭上戴雞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雞冠的形狀,再用1200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啼鳴的雄雞。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對青年戀人在森林中約會,遇上森林魔王,正當魔王欲加害於青年人時,雄雞啼叫驅走魔王,此後,佩戴形似雄雞的雞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鑲綉的銀泡則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於用藍靛染衣,各家屋前種有藍靛,用其葉子放入缸內加水一泡即成藍色。哈尼族分布地區較廣,各地服裝均有不同,以婦女的最為突出。常見的是右衽無領短上衣,短裙,同時小腿上系膝褲,穿布鞋,頭上戴頭帕,用銀幣等做成裝飾。紅河等地的哈尼婦女則喜歡穿裙子,在衣服上鑲上銀質裝飾,走路時發現叮叮當當的聲音,悅耳動聽。碧約人則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現仍保留一種古老的婦女頭飾,未出嫁的女子頭戴青布圓帽,圓帽質料是用傳統織布染上青色加工製成的;出嫁後頭飾便換為一塊長一丈左右的寬六寸的黑或藍色棉布包頭,這塊布纏頭時高出頭頂五寸左右,折疊成梯形狀,頭頂上還別一把梳子作裝飾。

哈尼男子的服裝大多相似,為穿右襟或對襟無領上衣,長褲,頭上纏黑布包頭。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裝也不相同,主要差別表現在顏色、式樣、花飾鑲邊部位等。苗族服裝可分為裙類和褲類,湘西貴州松桃一帶多為穿褲,衣袖和褲邊鑲有花飾,衣領周圍有花邊稱"托肩";雲南一帶的苗族大多穿大領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裝和盛裝,便裝較素凈,盛裝衣服邊上綉有花紋,同時擁有多種裝飾。便裝衣裙不綉花,染成藏青色,樸素大方,其腰帶用自織的花椒布做成,裙為白褶裙,長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綉花,裙圍有兩塊,分別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後面,前一塊素凈,後一塊下擺鑲有寬約三四分的花邊,用彩色絲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綁腿。盛裝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緞子作面,布作里,兩袖下擺綉有彩色花紋圖案,下擺用緞子作底,綉以彩色花鳥蟲魚等紋樣,綉衣用綢緞子作底,多為綠色,以彩色絲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貼在上面,其邊用細絲線縫合。

蠟染桃花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個女子七八歲就學會刺綉桃花蠟染。蠟染是用蠟刀把蠟塗在布上製成圖案,浸入藍靛缸內染好後脫去黃蠟使其現出白色花紋而成。

四、 白族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青年婦女多穿黑色絲絨或燈芯絨的小褂,雪白的襯 衫,藍色或白色的寬褲子,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並喜好在褂子右邊掛上串銀制的三須或九須,腳上穿著綉花的白布鞋,頭上戴的帽子,綉著美麗的花,垂著長長的流蘇,被喻為"風花雪月"帽,映射著大理四大著名風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帶的白族婦女穿對襟上衣,前短後長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塊素色或綉花圍腰,佩戴銀飾,足穿綉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上衣,長褲,外加黑色短坎肩,纏包頭。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帶傈僳族為例,婦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襲至腳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為黑藍兩種棉布或自織的白中夾麻的細麻布,裙下部用線條或圖案花裝飾一圈。婦女雙手戴竹藤或金屬制的手鐲,胸前帶貝殼、玻璃料珠製成的胸飾,頭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塊串成條,橫排兩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屬圓珠串起作裝飾,而帽的後部則空著,整個帽子由串串紅白彩珠相串,加上閃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工藝品。此外傈僳族婦女還習慣於肩上掛一個紅白黑等碎布相拼並綉有圖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淺色右 衽交領長袍和長褲,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婦女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身穿寬大的長褲,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頭巾的一端垂及腰際。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裝新穎別致,青年男女喜歡裹戴黑白兩種顏色的包頭,對比鮮 明,耳上戴著大耳墜,脖子掛著銀亮的項圈,上身習慣穿側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藍色或黑色,褲子較短,肥闊寬大。女子多不留頭發,剃成光頭然後用黑布裹頭,主要是表示對佛爺的尊敬,上身多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九、 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 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十、 基諾族

雲南景洪市山區的基諾族,男子衣著以無領對襟短衫、長褲為主,扎寬布腰帶。女子的服裝頗具特色,上身穿寬袖對襟短衣,衣襟合縫處夾一塊方圖案,綉上美麗的幾何圖案,精巧護胸,上衣的領口袖邊衣襟肩部等處加以邊飾,下身多穿黑色合縫短裙,在身前摺合,裙長僅過膝,用紅布鑲邊,小腿纏有裹腿,頭上戴著用布縫制的淺顏色的尖頂頭帕,基諾婦女服裝顏色多用藍黑紅白等作基調,活潑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帶,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衫,下穿撒腿長褲,用黑布包頭,扎布腰帶,腰間掛一把長刀,肩上挎一個自織布包。

女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條紋裝飾,衣服顏色多用紅藍及黑色,習慣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許多藤圈,喜戴大耳環、項圈以及各種料珠,頭上扎發帶。

7. 雲南紅河州少數民族主要有哪些

紅河州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彝族、苗族、傣族、壯族、瑤族、回族、布依族、拉祜族、布朗族

紅河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少數民族占紅河州總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區占紅河州國土面積的98%。

以彝族和哈尼族為主,彝族達108.58萬人,占總人口的24.48%;哈尼族達8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8.23%。人口超過10萬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壯族。

(7)佤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雲南紅河州的主要少數民族:

1、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歷》等。經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樂作舞,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苗族蘆笙舞等。

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族多聲部音樂、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樂器有彝族的巴烏、口弦,苗族的蘆笙,傣族的葫蘆絲等。圖騰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龍,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2、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是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

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彝族、拉祜族永源於古代的諸羌部落。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稱為「烏蠻」部落。當時,滇南、滇東北的「烏蠻」部落,被成為「南中」、「三十七蠻部」,其中「因遠」、「思陀」、「溪處」、「落恐」、「王弄」等七部多為「和蠻」(「和泥」),為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937年,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曾聯合「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篡奪南詔政權的「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哈尼族的社會形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基本進入封建社會,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紅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區仍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的地區。

8. 佤族的分布,服飾與習俗

佤族的分布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9. 佤族的風俗習慣

一、穿戴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

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

三、飲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締結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五、喪葬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9)佤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佤族概況:

1、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

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10. 為什麼這些佤族舞蹈,都是女的穿鞋,男的都不穿鞋呢

這是古老傳統啊,他們族裡男人出去打獵,穿鞋反而不方便,影響觸感而且易損壞,所以習慣赤腳,女的在家啊做家務比如做衣服耕田,她們平時做衣服剩下的獸皮腳料什麼的扔了覺得浪費但是又做不了大件,只能做鞋子了,所以男人光腳女人穿鞋是當時社會對生產資料的最大化運用,當然,到現代就當它是傳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