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壞人那麼多
第一,壞人很多時候更能為自己謀利益; 第二,因為壞,是利益的沖突和人的黑暗面,世界的不公平性等等結合的產物。因為人的黑暗面無法消除,所以世界上永遠都會有壞。因為人的利益,很多時候是對立的,所以永遠都會有壞,畢竟壞不壞是相對的。又因為世界本身是不公平的,這種不公平性,很多不是由人類而導致的,世界本身就如此,就像出身,天賦,顏值等。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人生出負面情緒,然後報復社會,就算沒有報復社會那麼嚴重,但是很多人也會對世界不滿,這個情況下,自然壞人會多; 第三,精神文明的發展還不夠充分,發展成果不夠普及。
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無葯可救,當司法與別的各種體制更加完善,人們的素質更高,壞人比好人更能謀利益的現象會減少。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即使絕對的公對公平依舊不存在,但由於每個人都過得很好,所以就算不公平,也不會有多少人覺得世界黑暗。壞人會少很多。 隨著精神的文明發展,成果的普及,好人會變多,壞人自然會少。
人的道德是與生俱來的,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差別。之所以後來有人變壞了,有人保持著本真善良,有如下原因:
第一是,道德的高低是相對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道德,只是道德水平高低不同。有人道德高,必然就顯得其他人道德低。
第二,每個人稟賦不一樣,道德上量的差異,會在社會競爭中被放大,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有人不用作惡就能發財,是真的大能者,其他人則分化為兩個極端,一部分人堅守道德,甘於貧窮,只求心安。另外一部分人鋌而走險,通過害人發財,壞人就因此而誕生了。
第三,環境的影響,好的環境壞人也變好,差的環境好人也變壞。要知道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始終是大於道德天賦的,只有大家一起遵守道德,引起情感共鳴,道德才會占據上風。如果作惡不受懲罰,為善沒有好報,那行善的人會越來越少。如果有利益集團持續地大力宣傳各種自私自利的觀念,擾亂人的心智,道德慾望就會低於利益慾望。
第四,教育的結果,學校很注重德育,這個沒得說,但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換銜接的不夠好,過渡不平滑。學生階段相對純潔美好,一旦走上社會,各種丑惡短時間內撲面而來,對人的沖擊是非常大的,足以毀掉人的三觀,讓一部分人道德嚴重滑坡,甚至仇恨社會。所以要引導學生適應社會,多參與社會實踐。這樣,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身份轉換落差不會太大,人格就會比較健全,憤世嫉俗的人會比較少。
第五,道德需要信仰來加固。有信仰,人們會自覺地秉持善心善念,排斥各種雜音。沒有信仰,就會被雜音所干擾,意志不堅定。
孟子說「人無有不善」,王陽明說「心即理」。人世間一切道德准則,都在人的心裡。每個人都保持本心,社會就不會差。
在利益面前,人們對於那利益都緊緊抓住不放;為了自我的利益,不惜傷害任何人。這是人性之惡。
1、人們認為做壞事對自己有利。所以,大都選擇做壞事(成為壞人)。
人性中,善惡並存。並不存在一個純正的善人或惡人。那善人也思想中偶爾閃過惡的念頭,那惡人思想中也偶爾閃過善的念頭。這就是說,好人壞人可以從他的行為等方面看得出來,而他的思想就很難被發現了。
人是逐利的。當利益存在於眼前時,極少有人能不動心。當動心時,就會想辦法將那物品弄來「歸我所有」。
因為做好事通常是失去利益,而做壞事通常是得到利益。所以,人們面對利益的誘惑,往往就選擇做「得到利益」的那個人,即他要做壞事(成為壞人)。
圖片,點擊識別內容
2、開始,只有壞人做壞事。後來,好人也開始做壞事了。
什麼是好人好事,什麼是壞人壞事,必須要有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在誰那裡呢?也許在掌管法律的人那裡,也許在大多數人那裡,也許在少數人那裡,也許在「天」那裡。社會通常界定什麼是好人好事和壞人壞事,並且立下規則,比如要求人們怎麼做。
開始,社會要求人們做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的多,做壞人壞事的少。可是,隨著壞人做壞事,他得到了切實的利益,而別人看見他得到了利益而自己沒得到,就開始眼紅和心裡不平衡了,於是也躍躍欲試地想要做壞事。可能開始不太敢做壞事,慢慢地敢了。
一個人做壞事而只得到利益不失去利益,越來越多的人就羨慕他,放棄做好人,逐漸地做壞事的人就多起來了。
圖片,點擊識別內容
3、對好人好事不獎(或獎得不夠),對壞人壞事不罰(或罰得不夠),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做壞事(成為壞人)。
當第一個做壞事的人做壞事時,如果得到了及時的制止,例如有人出來懲罰他,他就不敢再做壞事了。可沒人這樣做,或者做得不夠,對他沒形成震懾力,他認為被罰後利益仍有剩餘。這其實是社會的獎罰規則不力問題。
有人做了好事,沒人獎勵他,或者他因為做好事而真正失去了某種利益,得不償失,長此以往他就不做好事了。而壞人做了壞事沒人來懲罰他,或者懲罰不足,他認為罰後有餘,當然他還會去做壞事。
社會應擔任一個角色,引導人們向善,制止人們作惡,獎善罰惡得當,否則是不行的。
圖片,點擊識別內容
當某個時期,會將人性中的惡充分誘導或激發出來,人們為了自我利益不擇手段地做壞人壞事,而非相反。這就是壞人越來越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