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峰組合成員圖片資料
你是指的山風組合嗎
山風組合由獨立音樂人瓦其依合、獨立音樂人奧傑阿格以及彝族新生代歌手吉克傑拉、白里格、吉牛作且組成。
成員瓦其依合於70年代出生於中國大涼山彝族村寨,1993年組建中國第一支少數民族組合——山鷹組合,先後出版音樂專輯《我愛我的家鄉》《大涼山搖滾》《走出大涼山》《離開家的孩子》《火一樣的人》《漂人》《憂傷的母語》《忠貞》,致力於以彝族音樂為源頭的國際試驗音樂,探索多元的音樂表達方式,在中國大陸地區有廣泛的歌迷,是彝族地區家喻戶曉的歌手。
奧傑阿格是著名的彝族歌手,音樂秉承了彝族人的文化性格,張揚但不造作,憂郁卻充滿激情,是位實力歌手—曲作者、詞作者、吉他手、音樂製作人, 後組建「山鷹」組合,並推出專輯《我愛我的家鄉》和《大涼山搖滾》,在大涼山引起強烈反響,標志著彝族POP音樂的誕生,並受到中國樂壇的廣泛關注。在大涼山,或者彝族世界,奧傑阿格是家喻戶曉的歌手。在彝族人民心中,奧傑阿格的音樂最具代表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奧傑阿格是大涼山彝族新生代音樂的代言人。奧傑阿格在童年時代就展露出了非凡的音樂天才,曾在當地舉辦的歌唱比賽中榮得桂冠。1992年自大涼山民族師范畢業後,曾在當地從事音樂教育,當過小學校長,對民間音樂及民眾生活有很深體驗。
吉克傑拉是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曾是「南方葉子」組合成員之一。參加了2009年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欄目,因為「南方葉子」過硬的音樂才華和人氣,不僅獲得了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周冠軍,並破格參加「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的比賽,最後獲得2009年「星光大道」年度十強。
成員白里格是彝族著名歌手,彝名曲比里格,出生於四川涼山,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 。2012參加央視《星光大道》2013年CCTV15音樂頻道《爭奇斗艷》彝族優秀歌手獲得者 ,2014年英國皇家國際音樂比賽(中國賽區)聲樂比賽流行組金獎 。
成員吉牛作且是彝族新晉男子流行演唱組合「指路組合」的成員之一,負責組合高聲部演唱,聲音辨識度高,富有舞台表現力、可愛活潑。曾與組合中其他兩位成員曲比阿且、阿呷呂體(三位均來自有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的涼山州雷波縣)組成雷波縣「雪族的音符」組合成員。
❷ 彝族服飾 彝族男女服飾圖片欣賞
彝族男女服飾極具特色,以下是彝族男女服飾圖片欣賞及簡要描述:
彝族女子服飾:
- 中老年婦女服飾:色彩偏深,紋樣較簡單,展現了彝族中老年婦女的沉穩與內斂。
- 女子日常服飾:通常穿無領上衣,配褲子,系圍裙和腰帶。高寒地區常穿羊皮褂保暖。少女戴鮮艷的頭帕或綴有銀泡的雞形冠,成年男女則纏包頭,展現出不同年齡段的獨特風采。
- 新娘服飾:新娘的服飾尤為華麗,與伴娘的服飾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彝族對新婚女子的重視和祝福。
- 特色元素:彝族女子服飾中常有精美的背飾和綉花圖案,如蜘蛛圖案等,寓意深遠。
彝族男子服飾:
- 日常服飾:男子穿對襟上衣和寬肥的長褲,外套坎肩。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和貴州西北地區的男子則穿黑色短衣,衣襟、袖口綉有花紋,長褲多褶,展現出彝族男子的粗獷與豪放。
- 顯著標志:彝族男子頭部的「英雄結」和斗篷「擦爾瓦」是其顯著的服飾標志。「英雄結」扎在頭纏的青藍布帕上,顯得英武帥氣;而「擦爾瓦」則形似斗篷,既保暖又實用。
- 男裝特色:彝族男裝以褲腳寬大為美,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地的氣候條件,也體現了彝族男子的豪邁氣質。
以下是彝族男女服飾的圖片欣賞:
ps://iknow-pic.cdn.bcebos.com/962bd40735fae6cdaebb62e21db30f2442a70f2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這些圖片展示了彝族男女服飾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讓人深刻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❸ 烏木龍彝族人衣服圖片發一下
❹ 彝族的位置分布(最好要圖).風俗特徵等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一菜一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餚。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麵粉擀成粗面條,作為主食。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邊泡飲烤茶。所飲用的烤茶是把綠茶放入小砂罐內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黃色發香時,沖入少許沸水,稍煨片刻對入開水即可飲用。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服飾圖片:
http://travel.sohu.com/20060329/n2425379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