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雲嘎現身《海的盡頭是草原》首映禮,穿蒙古服跳蒙古舞,他的舞蹈如何
我覺得阿雲嘎的舞蹈是比較專業的,而且在跳蒙古舞的過程中也能夠給觀眾帶來一種比較優美的視覺感。
有很多人都會發現很多明星不僅會擁有專業的演技,而且也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技之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一些多才多藝的明星來說通常都可以在娛樂圈裡面獲得比較高的人氣。畢竟對於任何觀眾來說,都會覺得多才多藝的明星是比較優秀的。願意對這種明星保持比較尊重的態度。
很多人都比較喜歡觀看蒙古舞。
最後就是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比較喜歡通過空閑的時間去觀看蒙古舞。因為蒙古舞中不僅能夠展現出舞者的柔美,而且也能夠展現出蒙古人所擁有的熱情。所以無論是任何一場蒙古舞都可以獲得大量觀眾的觀看與認可。而且任何會跳蒙古舞的人,無論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成為一道比較閃耀的發光點。
⑵ 蒙古族舞蹈的背景和意義
蒙古族興起於中國北方草原,歷史悠久的強大民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自古以來一直過著游牧的生活,草原的遼闊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達開朗,而長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們的性格格外地粗獷、豪放、勇敢,草原廣闊、人煙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熱情好客。
蒙古族的人民能歌善舞,所以蒙古族有著「歌鄉」和「善舞」的美稱。蒙古族民間舞蹈則是節奏明快、動作剛勁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歡快優美;男性舞蹈則彪悍剛勁,並以抖肩、揉臂各種馬步呈現其特色,充分表現了馬背民族的雄姿。
舞充分代表了蒙古族舞蹈的風格表現形式。其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徵,可用。天之驕子」一詞予以概括,它包含著民族性格的豪放與自信,展示著動態形象的古拙與朴質。這種精神在今日的蒙古草原、蒙古人民、蒙古舞蹈中依然洋溢著勃勃生機。
(2)跳蒙古族舞蹈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熱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風格特點,蒙古族民間舞是通過模仿矯健的大雁,活潑多樣的馬步。蒙古族民間舞的音樂特點是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調式多為羽調式,音樂寬廣,音程跳動較大馬步音樂活潑跳躍。
蒙族舞蹈的舞蹈技巧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復雜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轉姿等。隨著節奏的變化,舞者也應該從身體的每個細節發生相應的變化,變化一定要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然後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八字步、搓步、拖步等。
舞者一定要做到這些步伐在舞蹈中運用自如。蒙舞中的太平鼓舞主要是由婦女來表演的,多數舞姿是以腰為軸來支撐做仰俯等有力的動作,這些動作一定要富有彈性,一些小技巧要運用得當,這樣觀眾看了才會隨舞者融入其中。
蒙舞之中的蠱碗舞,這種舞蹈的技巧性動作是碎步,以前為男子表演,而現在多為女子表演,女子的動作流暢,將身體舒展開,在夾雜這其中帶有技巧性動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為技巧的動作,直接帶觀眾進入演出的高潮。
⑶ 蒙古舞中的抖肩是怎麼做的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柔肩、甩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抖肩時胸部以上抖,其他地方都收緊,肩部放鬆,抖的越碎越快就越好。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兩肩左右擺動,幅度不能大,手臂跟隨雙肩的抖動前後擺動。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6、柔肩是指雙肩在背部和胸部肌肉的拉動下,形成連貫的、弧線型的交替柔動,手臂與手腕也隨肩慢慢擺動。柔肩動作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優雅端莊、含蓄內斂之美。
7、甩肩分為快甩肩和慢甩肩,是指雙肩同時隨著手臂向前或者向左右兩側甩出,配合腰部仰合、腿部半蹲的起伏動作,通過快速有力的甩動展示出舞蹈的挺拔向上之美。
(3)跳蒙古族舞蹈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種類:
1、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
2、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
3、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
4、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
5、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