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男人為什麼會開始留辮子這個辮子代表了什麼
留長辮子是從滿清入關後強制推行「剃發令」才形成的。
清軍於西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
滿族男人頭[發剃去前額和四周,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之腦後。清在關外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歸順或被擄去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志。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後,即宣布京城內外軍民人等盡行剃發以示歸順,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清廷乃於六月再次頒布剃發令。規定京城內外以10日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後也以此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發,衣冠服飾也要遵從清制,違抗者殺無赦。
剃發令的頒布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斗爭。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1)朝鮮男人頭發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
1、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發,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2、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發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發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發型又有變化,留的頭發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已經以辮子為美了。
Ⅱ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麼發型
蒙古人的頭發是辮發,他們的一大半頭發都會被剃掉,僅留下前額上的一撮頭發。這撮頭發一直垂到眉毛,並把多餘部分剔除,稍留些耳邊上的頭發。這里的頭發盡量留起來,梳成辮子,長長地垂於耳側。總體的樣子就是兩束辮子垂於耳側,僅留前額一撮頭發非常可愛。蒙古的女人結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頭發,僅留後半部分並紮起來然後戴上類似於朝鮮人的那種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缽盆使他緊貼於頭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樹皮做成邊上裝飾漂亮的絲綢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頭辮發與修飾胡須等都有古老的傳統習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種叫做「呼和勒」的發式。漢文獻中稱作「婆焦」。它的樣式像漢族小兒在頭頂留的三搭頭,將頭頂四周一彎頭發剃去,留當前發而剪短散垂,將兩邊的頭發辮做兩髻,垂懸於左右肩之間。或者將額頂的散垂發剃掉,後腦上的頭發編成一到數股,下垂於後背或系成垂鬟的習俗。這種發式通過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畫像可知大概。民間傳說中認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發式的原因在於模仿了部落的象徵鳥——游隼或海東青的緣故。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男人放棄了留「呼和勒」發式的傳統,直至解放為止都留有一種「貼別」的發式。貼別是把前額部分的頭發剃掉,剩餘頭發分三股編成一條辮子,平時下垂與後背,參加勞動或走路時以順時針方向盤繞在頭頂上。男人的貼別發式的主要部分是從未剃過的「胎發」保留下來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發留貼別的行為叫做「烏日波」儀式。由於蒙古人認為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所以一般在
小孩長到三、五、七、九歲時,選擇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發舉行「烏日波」儀式。把剃下來的頭發用哈達或白布包好珍藏終生。烏日波儀式是男人成長歷程上的第一個慶典。所以盡量進行得嚴肅而隆重。在慶典上長者或接生婆給孩子品嘗鮮奶和朗誦祝贊詞,預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長到十三至十五歲就意味著進入少年時代,從這時開始在辮子上系扎黑色線穗兒,從成年開始男人可以在貼別辮子上戴假發套。
蒙古男人剃頭時要選擇吉日良辰而且必須在上午的時間里進行。一般年長者為年少者理發。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年長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動了自己的頭發之後,年少者才可以開始理發。忌諱親生兒女為自己的父輩理發。理發時從右側往左側剃,不能動腦後的辮子。把剃下來的頭發丟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來的頭發,不能把頭發與垃圾混在一起丟棄。也不能把兩個人的頭發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夠長時間不理發或披散著頭發走路。只有守孝期間不理發。過年或參加重大慶典活動前必須理發。
胡須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標志。所以留胡須或留什麼樣的胡須有約定俗成的年齡規定。如果少年留胡須的話,馬上就聽到:「你跟爺爺是同輩?和父親是弟兄?」等別人的嘲諷言語。男人到了二十五歲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須。把胡須兩端撮好略讓往上翹,這種胡須稱作「老虎鬍子」,是年輕力壯的象徵。男人到了三十七歲,被認為是進入了成熟老練,智勇雙全的年齡,可以留下巴的胡須。到了四十九歲以後就可以留絡腮胡,六十歲以後,對胡須不加以特別修飾,順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種「五縷全胡」(兩腮、下巴、上唇胡須下垂兩角),認為這種胡須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標志,受到眾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習俗中,保存著爺爺和父親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須的約束。
Ⅲ 中國、韓國、日本男人站在一塊,為什麼一眼就能區別出來
我在韓國生活了6年,不僅研究過中日韓的區分,我還研究過歐洲人的區分。長相,穿著,發型,氣質都可以分辨的出來。首先說韓國人應該是最好區分的,韓國男女不管是發型和穿著都非常潮,非常好看,且不誇張,看起來得體大方又不失時尚潮流。這一點中日不能比。而且特別是中國的潮流緊跟韓國的,可能我這么說很多人都會罵,但是這就是事實。我有很多例子,比如12年韓國流行男生花襯衣,過了兩年中國才流行起來,比如12年左右韓國男生普遍戴嘻哈的那種帽子,在中國別說嘻哈的帽子,就是帶帽子的男生都看不到,也是這兩三年才流行起來。比如韓國男生14年左右特別流行中分,那個時候走在中國的大街或者明星都不會有這個發型,現在走在街上很多男生已經紛紛效仿,明星最典型的李易峰,楊洋很多小鮮肉都也紛紛效仿。
除了服裝的搭配品味不同外,其次就是發型,最最明顯能分辨出的就是眼神和微妙的言行舉止。就說一下言行舉止與眼神吧,日本人在公共場所,除了看路、找建築物而基本會目不斜視,哪怕看美女都是小心翼翼快速地偷看一下,馬上低頭,因為在日本盯著陌生人看是一件很失禮的事。而我們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走到哪裡都基本都是抬著頭不停地到處觀察,甚至直視陌生人。而韓國人的特點,讓我說來就是集於中國、日本、韓國的三國的一些特徵,除了朝鮮民族特有的普遍小眼睛與其臉部特徵以外,眼神也是經常漂浮不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在各方面的品味上的不同也在逐漸改變,當然生活習慣也會隨之變化,所以現在也有一些人,至少在穿著上已經很難分清是日本、中國還是韓國的了。比如去年韓國最流行的是粉色,男生衣服都是粉色的,頭發也是粉色的,今年在中國我看到很多女生頭發是粉色。還有棒球服,牛仔外套,破洞牛仔褲,尾巴很長的帽子那都是早就在韓國流行的,中國最近才開始流行,韓國女生,身材好,皮膚白,高挑,且妝容精緻,普遍長發,劉海也是很韓式的那種(額頭中間的劉海比較稀疏的幾縷)。
再說日本人,日本人男生發型比較非主流,後面長長的,鬢角長長的,頭發都挺長,很誇張,像是動漫人物角色扮演,由於飲食原因,日本人食物不怎麼有油,所以男生身材非常的消瘦,個子都不高,看起來很猥瑣,女生比較流行到脖子的短發,個子矮小很可愛的那種蘿莉,身材真的一般,喜歡穿短裙。最後說中國人,最復雜,因為中國各民族和地區的人,外貌都有區別。就比如東北人和廣東人一眼就看得出來。但中國有以下這樣打扮的,其他國家可以說特別特別少,首先是男生平頭(這個韓國人一直很奇怪,這是去軍隊服役才剪的發型),還有女生居然是跟男生頭發一樣短,且穿男裝,看起來像T(比如李宇春,上學的時候有中國女留學生是這樣打扮上台發言後,有韓國哥們在台下看到後問我:你們中國女生怎麼長得像男的,搞得我好尷尬),在中日韓三國裡面普遍認為男生穿的最土的就是中國男生,中國女生也是這么吐糟的,經常可以看到說中國男生配不上中國女生的網文,那種喜歡穿運動衣什麼之類的,還有很多男生頭發睡的亂糟糟不打理就出門的,其他國家的人覺得很邋遢,現在還好,反正幾年前肯定是這樣的。
在國際機場的大廳里,看到各國的旅行團,我們來從中分辨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吧。比如有十個人,一個人在說,其他人都在聽,肯定是日本人。日本人強調集團主義,都想溶入集團,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會聽完。如果這十個人,他們各抒己見,吵吵嚷嚷,肯定是韓國人。韓國人喜歡張揚自己的個性,只要有不同意見,就要一吐為快。而這十個人,有四五個人在說,其他人在聽,還四處張望,肯定是中國人。
韓國人大餅子臉,日本人個矮,中國人個高。日本文化是集團主義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視集體優先的性格。他們服從集體,向集體妥協,希望把自己融入集體。為此,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個性。所以,代表集體的一個人在說話,九個人洗耳恭聽,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先聽,然後配合集體行動。即使說話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歡強調自我主張的日本人,也會把話聽完的。韓國人,即使代表在說話,他們也要各抒己見。並且,即使在一個人說話也就行了的情況下,他們也要分別大聲強調自己的主張,於是就變得吵吵鬧鬧的。與日本人集團主義文化類型恰恰相反的個人主義文化類型,使韓國人更具有個人主張優先的傾向。
中國女生比較濃妝艷抹,身材普遍偏胖(因為人民的生活好了,女生要富養,中國的飲食很容易使人發胖,學生時期女生喜歡逛吃,男生喜歡網吧包夜,所以男生普遍瘦),而且中國女生穿衣有時候比日韓的女生更開放。但是現在中國女生流行淡妝,流行減肥,也流行整容,打針之類的,所以現在中國美女也很多。中年人裡面也可以區分,在中國很多中年男性,比如50後,60後哪怕身居高位,大企業家,名企高管很多都不穿西裝,日韓必須不管什麼階級的都上班西裝革履,哪怕夏天也穿,然後就是老年人,日韓的老奶奶都化妝,中國的卻沒有。還有中國人的那種秋褲,國外人是沒有的。長相的話肯定也是有區別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長相取決於地理環境和飲食。所以中國各地人,各民族人,中日韓人都有各自的民族長相特徵。當然現在隨著中國發展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溫飽外的其他東西,時尚藝術類的更加需求,所以現在中國人穿著打扮也很好看。
如果我們把日本文化界定為專門接受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接受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則是「給予文化」。中國人今天也還經常稱日本為「小日本」,這就是大陸優越感使然。韓國既不是大陸也不是島國,她位於二者之間,擔負著橋梁的作用,所以總是受到強大文明的侵入,這是宿命。中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講究「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中庸之道」,所以,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是善良、仁慈且友好的,故我們的表情與眼神,比較溫和、柔和,給人感覺很好相處,隨和大方,並沒有盛氣凌人的感覺。中國人的氣質,大多是溫文爾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