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女人的安全帶--帶脈
早在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認為帶脈是治療婦科病的「萬能穴」,現代醫學也證明,和帶脈息息相關的白帶、月經問題,都可以通過養護帶脈來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可以說腰間的「帶脈」,是女人名副其實的健康「安全帶」。
帶脈受損通常會有如下表現:宮寒,不易受孕,痛經,無名腰痛,白帶異常,游泳圈肥胖,便秘,色斑,小腹墜或小腹痛,腰部覺冷如坐於涼水中,子宮下垂,閉經。
保養帶脈的方法:
1、敲「帶脈」法:
躺在床上,用手輕捶自己的左右腰部,100下以上就可以。不過孕婦可千萬不能這么做。
2、推「帶脈」法:
以肚臍為中點向左右兩側推撫數次,再在後腰部用手掌來回推撫,推時用力適度,不要過輕或過重,手下有內臟推動感最好。
3.走模特步:
模特的貓步也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扭動腰肢,起到了強化腰肌、緊促帶脈的作用,時間久了,自然增強帶脈對縱行諸脈的約束力度。
1、推腹:有兩個動作,一是用自己的掌跟(大小魚際)從兩側往腹中間推,主要起到放鬆腹部的作用,一般每次揉腹這個動作做100次。
第二個推腹的方法:右手握拳,左手抓住右手的手腕,用右手的指關節從腹部的左邊開始,從上到下,從左腹到中間再到右腹推動腹腔。
在推動時去感受自己腹腔內哪些地方是淤堵的?是僵硬的?是疼痛的?記住這些點。
這個推腹的方式主要是用了測試腹部淤堵點,為下一步操作做准備。
2、點腹:這個步驟非常重要,主要是用來清理剛才我們探測到的淤堵點,經手法的點按疏通,讓腹部重回柔軟的狀態。
具體操作方法是:雙手中間三指相對並攏,去點按剛才淤堵或者疼痛的地方,按住那個點不動,然後上下移動3次,左右移動3次,順時針旋轉3次,逆時針旋轉3次,一個點重復做3組。然後再換下一個淤堵點,同樣的動作做三組。直到腹部所有不舒服的點被按過一遍。
這是一個治療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會感覺有疼痛感或者不舒服的感感受,屬於正常的現象,不必擔心。
你會發現,經過這個步驟後腹部會變得比原來更加松軟,疼痛感和僵硬感會降低。
雖然不能一次就解決問題,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淤堵的形成是我么幾十年累積的結果,腹部恢復柔軟也非一時之功,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堅持下來,每天抽出20分鍾時間鍛煉,你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
3、拍腹:這個動作就相當簡單了,用雙手拍打整個腹部,拍打時拍到腹腔內有震感,起到進一步疏通和放鬆的作用。
相關知識補充:
001關於「風、寒、暑、濕、燥、火」
中醫稱「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淫邪氣。「六淫邪氣」致病。在這些致病因素中,濕邪殺傷范圍最大。
無可否認:「濕氣入體無法避免」,那如何把濕氣排除體外呢?有四個方法:
一、飲食排濕法:吃薏米、紅豆、生薑,紅棗等食物。一種節省時間的方法是下午兩點之前直接把它們中的任一種泡開水喝。
二、穴位排濕法:按「脾俞穴」,經常按。
三、汗蒸祛濕。這個方法代價大,要送大把票子到專門的機構,哈哈。
四、泡腳去濕。
「寒邪」致病的主要表現是:胃寒、宮寒。
胃寒的調理方法:
01多吃胡椒。無論是做菜還是熬湯,都加一些胡椒。胡椒能夠祛除胃中的寒氣,。所以胃寒的人,多吃些胡椒是很好的選擇。不但冬天可以使用胡椒,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胡椒。
02少吃寒性食物。例如香蕉、梨、冷茶、各種冷飲、冰鎮食品……要學會辨別哪些是寒性食物,哪些是熱性食物,而且避免寒性熱性食物一起吃。
宮寒是「子宮寒冷」的簡稱。中醫概念中的「子宮」泛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其功能。在中醫中,「寒」是一個常見的致病因素,寒分為「實寒」和「虛寒」。就「宮寒」來說,即由於外來之寒邪或者人體脾腎陽虛所生之內寒停滯在女性體內,使器官的功能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
宮寒的調理方法:
飲食調理
多食溫經暖宮的食物,如核桃、大棗、花生、洋蔥,每日早或午餐後喝一杯薑茶,能化解體內寒氣,長期堅持對調理宮寒十分有益;性寒食物少吃,如綠豆、苦瓜等。
1、艾灸療法:艾灸神闕、百會等穴位以調理奇經、暖宮散寒。或灸肚臍正中直下1.5寸處的氣海穴和肚臍正中直下3寸處的關元穴,每日熏烤30分鍾,堅持下來也有效。
2、日常運動:「動則生陽」,寒性體質者特別需要通過運動來改善體質。快步走是最簡便的辦法,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可以疏通經脈、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溫暖。
3、月經期間調養:用紅糖、艾葉煮水喝,以暖宮散寒祛瘀。在例假前三天每天喝紅糖水,以增加排量,更好的讓月經排除干凈,也活氣血,暖宮。
4、日常進補:枸杞子、核桃、龍眼肉、大棗、桑椹子、當歸、雞血藤、生薑和雞肉或者羊肉煲湯,湯水具有溫腎助陽、填精養血之用。多吃補氣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棗、花生,讓先天的不足由後天的高能量來補足,不用擔心上火,宮寒體質屬於火氣不足,不容易出現火大體熱的症狀。
5、茶飲調養:紅薑茶,取紅糖50克,去皮生薑4片,溫火煮四到五分鍾。月經來時堅持喝幾天。平時一周左右喝一次。長期堅持,宮寒症狀就會減輕。也可用黃芪、大棗、或者當歸泡水喝或者煎服,補氣調血,使得氣血雙盈,這樣也是有效驅除宮寒的方式。
6、中葯泡腳:艾葉、肉桂、花椒煮水,用以浸泡雙腳,具有溫腎散寒、溫經通絡之功。
女性宮寒一定要注意,找准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盡快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002關於提肛縮陰
提肛運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肛門鬆弛,對防治期痔瘡和脫肛頗見功效。傳統中醫認為,肛門處於人體經絡的督脈上,提肛能提升陽氣、排除濁氣。提肛運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吸氣時稍微用力,收縮肛門附近的肌肉,如此反復10~20次,每天做3~5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養生效果,對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和預防效果。
有如對前列腺進行按摩,可促進會陰部的靜脈血液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炎症消退。
提肛運動是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以及促進肛門手術後患者傷口和肛門功能恢復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運動過程中,肌肉的間接性收縮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環,緩解肛門括約肌,增強其收縮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於肛門括約肌痙攣引起的劇烈疼痛,使裂口難以癒合。相反,如果肛門括約肌過於鬆弛,對痔核和直腸黏膜的支持力不夠,就會導致痔核脫出和脫肛。肛門疾病術後的人,因肛門括約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有效的肛門功能鍛煉,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痔靜脈的淤血擴張,增強肛門直腸局部的抗病力,促進傷口癒合,以避免和減少肛門疾病的復發。
提肛運動怎麼做呢?在做提肛運動時以坐、卧、站立均可: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鬆。每次肛門放鬆、緊縮30次,早晚各一次。若能採取胸膝卧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在下列時間堅持提肛運動療效會更佳。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提肛56次,大小便後緊接著提肛16次;乾重體力活時也要注意做提肛運動;性生活後更應做提肛運動16次。提肛時必須要用力,提肛之後最好馬上排便。
「縮陰」運動參考提肛運動。
Ⅱ 帶脈的具體位置在哪
帶脈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帶脈能約束縱行之脈,足之三陰 、三陽以及陰陽二蹻脈皆受帶脈之約束,以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系。帶脈還有固護胎兒和主司婦女帶下的作用。帶脈循行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本經脈交會穴為帶脈(帶脈同名穴位)、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
左右合6穴。
帶脈 穴位
位置
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Ⅲ 帶脈指什麼部位
網路很詳細啦。。。還有圖片呢。。。就是腰部一圈啊,環繞著肚臍~~~
帶脈循行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用手輕捶帶脈的方法可以讓經絡氣血運行加快,對於腰部冰涼而常常感覺酸疼和痛經都有幫助。了有疏通血脈的效果以外,推帶脈可以強壯腎臟,敲帶脈還可以增強腸道蠕動,對於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贅肉的「游泳圈」,還有利於脂肪的代謝,減少贅肉的產生,在保養帶脈的同時,有瘦身的效果。不過准媽媽可千萬不能這么做。
Ⅳ 人體的帶脈在哪個位置
帶脈位於人體腹部,屬於足少陽膽經。對於月經不調,盆腔炎,子宮脫垂,痛經等多種婦科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除此之外,帶脈還具有疏通膽經,減肥,促進排便,緩解腰部和肋部疼痛的作用。如果我們經常用帶脈調理身體,那麼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健康。
說起帶脈,很多人都不陌生,也知道帶脈位於人體我們小腹的位置,屬於足少陽膽經。甚至還有不少人每天都敲帶脈,因為這樣就能有效的消除腹部的贅肉。實際上,帶脈的作用遠不止如此,我們應該詳細的了解帶脈對身體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帶脈來調理身體。
1,治療婦科疾病。由於帶脈的位置處於腹部,所以它不僅和乳腺區域相通,還和女性的子宮相連。所以,如果我們經常敲擊或者按摩帶脈的位置,就能有效的調理白帶多,痛經,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盆腔炎,子宮脫垂等多種婦科疾病。除此之外,帶脈還能有效的調理女性的乳房,讓乳房變得更加挺拔和健康。
2,疏通膽經。由於帶脈屬於足少陽膽經,所以當我們經常按摩這個位置時,就能讓起到調節膽經的作用。隨著我們不斷的堅持,膽經上於堵的穴位就會逐漸疏通開,膽經不同帶來的病症也就會逐漸消失。
3,減肥。這個作用是大眾最為熟悉的一種,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堅持敲擊帶脈,那麼肚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的經絡和循環就會越來越通暢,那麼身上的贅肉和毒素也就逐漸被消耗和排出,我們的身體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苗條。
4,緩解便秘。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備受便秘的困擾,甚至很多人的便秘都是頑固性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經常敲打帶脈,這樣就能有效的促進大腸蠕動,便秘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了解上述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帶脈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廣泛,如果我們能重視帶脈的保健,就能離健康更進一步。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帶脈只能用於日常的調理身體,如果我們的身體確診了某種疾病,則應該以葯物治療為主,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控制病情。
Ⅳ 有「督脈和任脈」的准確位置圖嗎
「督脈和任脈」的准確位置圖如下:
督脈和任脈都是古代醫者對人體一定認識的表述。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任脈和督脈的理論就建立了。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好幾個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脈」。確切地說,最初的督脈是人們對脊柱的認識,任脈是對女性懷孕以後一些生理變化的認識,最終逐漸演繹到男性。比如為什麼男性長鬍子,女性不長鬍子,古代醫者用男女之間任脈氣血的差別來闡釋。
「督脈」除了正中以外還涉及到兩邊,比如「督查」這個詞,也暗含著「督脈」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間,往兩邊看的意思。古代醫者把「督脈」脊柱當做最重要的組織器官,有具體的內涵。在很久以前,古人只是認識到了『督脈』的功能。比如,督脈中間部分出現問題之後,脊柱會出現疼痛、不靈便,督脈的下端出了問題後會引起大小便的異常;督脈的上端異常,會引起頭痛頭暈。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圍的肌肉、神經、血管等組織功能或結構異常有關系。
「任脈」最初是「妊」這個字,指的是女性懷孕之後人體前正中線會出現色素沉著,不僅是懷孕,月經周期的變化,人體正中線的色素顏色也會有變化。當時古人很仔細地觀察到了這種細微的改變。在古代臨床積累中,逐漸理論化,構建了「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