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拜年手勢是什麼
拜年手勢是: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如果手勢做錯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別。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
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進到各個房間參觀;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像在自己家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春節拜年方法:
1、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2、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
3、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4、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5、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拜年
㈡ 拜壽禮正確手勢
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這是古代賓主相見常用的禮節。這一傳統禮節流傳至今,尤其是過年過節人們相見時,大都以這種方式向人敬禮,互道祝賀。
標準的作揖禮是,作揖時,手掌在外,因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的則在右。作揖時,抱拳晃動三下,類似磕三個頭。
(2)女人下跪拜年作揖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作揖的方式有很多。盡管現代人對待傳統禮儀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謹,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於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於見面、告別等場合;相反的手勢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吊喪。
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古代漢族揖禮與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為陽,凶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手,女為陰,尚右手;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㈢ 拜年的拜年手勢
兩手抱拳高抬,上身略彎,兩腳並放,以示敬意。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行禮形式,稱作作揖。
中國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反之,右手抱左手則為「凶拜」,一般用於喪禮。 兩個大拇指要並齊,不能左手的壓了右手,或右手的壓了左手。拜年時手晃三下即可。
在拱手禮中,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德」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
拜年手勢是我們千古流傳下來的重要禮儀,很獨到,從未過時,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用正確的手勢,送去最真誠的祝福。
㈣ 拜年的手勢是什麼
拜年的手勢是抱拳。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左右手反過來,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的,春節拜年可千萬別搞錯!
行禮時,雙手抱拳前舉,左手握右手,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
來歷
在我國,自古男女拜年手勢有別,《禮記•內則》里便有「凡男拜,尚左手」和「凡女拜,尚右手」的記載。
標准男子作揖姿勢是左手在上抱住握拳的右手,攻擊手右手被包住表示善意,且古代講究以左為尊,作揖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也叫「吉拜」。女子與男子則相反,右手壓左手,右手不抱拳,這也正應了「男左女右」的說法。
㈤ 拱手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老子·三十一章》中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的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壓住右手。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多使用右手來持兵器,用左手壓住右手則象徵或表達了中國古人熱愛和平的意願。」
相關禮儀:
萬福:一種古代婦女相見行禮的方式。此種行禮方式多口稱「萬福」,故又稱萬福禮。姿勢是雙手交疊放在小腹,目視下微屈膝。行禮方式在各個朝代也在變化。歷史文化界對萬福禮的具體細節還有爭議。
另外注意:雖然滿族建立的清朝也有道萬福的說法,但與漢族傳統的萬福禮是不一樣的:「女子叩首稱行『萬福』之禮, 用手按腿三叩首後, 手撫鬢角後起身。後又以平輩人撫鬢點頭行禮稱之為撫鬢禮。」滿族的萬福禮實際上只是套用了漢族的萬福禮之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拱手禮、央視網-春節禮儀不簡單 拱手抱拳有學問
㈥ 拜年手勢男女區別是什麼
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在概念上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
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古代也有以左為尊的說法,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如果手勢做錯了,意思是有有很大差別的。
、
拜年手勢有什麼講究
1、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2、拜年手勢即拜年作揖,又稱拱手禮。作揖分「吉拜」和「凶拜」兩種:「吉拜」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凶拜」,一般用於吊喪。
㈦ 別樣中國年,拜年手勢男女有哪些區別
春節到來時回家給長輩拜年也是有講究的,拜年手勢怎麼能弄錯呢?拜年的傳統流傳到現在還是講究男左女右的區分。拜年手勢你做對了嗎?好好學學,春節回家拜年的時候千萬不能出錯了。
拜年是每年春節必須要做的事情,不論是大年初一的走家串巷拜年,還是初三初四到親友家去,拜年總是少不了的。只是,拜年姿勢你作對了嗎?我為大家帶來了平輩之間正確的的拜年手勢,一定要好好學學哦!
拜年作揖手勢:
中國古代講究以左為尊,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這也是拜年手勢 拜年作揖手勢的正確手勢。作揖的基本手勢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而女子則是手勢反之。
除了作揖外,過年手勢還有拱手禮。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盡管傳統不再流行,盡管大眾對於如何作揖也沒有清晰的認識了。然而,廣告作為一種大眾傳播,作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弄出用“吊喪”手勢拜年的笑話來,實在是貽笑大方。在拜年的節目或廣告中,有時候會看到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的情形出現,殊不知,這種手勢與拜年手勢、作揖手勢完全相反,稱為“凶拜”,一般用於吊喪。大過年的,看到這一幕,真是讓人如蠅在喉,哭笑不得!
像作揖這樣衛生、方便、優美、自主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在當前西化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棄握手的新習而全部回歸作揖傳統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與握手等其他禮儀禮貌形成互補,共存共榮,為製造形態多樣、內容豐富的現代社會增添一點民族的色彩。
㈧ 拜年手勢是什麼呢
傳統的拜年手勢自古男女有別。標準的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和中國自古「男左女右」的傳統一脈相承。
拜年手勢即拜年作揖,又稱拱手禮。作揖這種傳統禮節最早起源於儒家、道家、 佛家的禮節文化,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
拜年時間
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 。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又不可過早,由於平時勞碌,春節期間一般起得較晚。
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㈨ 萬福禮在各個朝代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女子行禮多用肅拜為跪坐時行禮,身體微傾,雙手作揖。到了唐代,武則天稱帝時特地制定了女子相見禮,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傾,雙手合攏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虛坐之勢。
唐朝以前,人們只是語言上的「萬福」以表達自己的祝福,而在唐朝肅拜時,專門為女子設立了禮儀,被歷朝歷屆所延續。
行禮時,右手放於左手上,再握拳,放於腹部正中央,然後屈膝。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女子行禮時,手會放在腹部偏左或偏右,這是不同朝代的變形。「萬福禮」剛形成的時候,講究中的「正」「和」,因此手會放在正中央,講究平衡。
(9)女人下跪拜年作揖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萬福禮」的使用對象。「萬福禮」剛開始的適用對象是需要肅拜的對象,後來用於女子與女子之間,和關系較好、相熟的男子也可行「萬福禮」,也是隨著時間朝代的變化,行禮成為了日常,就算是不相識的人,也需要行禮,以表達尊重。
「萬福禮」的演變十分復雜。唐朝之前的「萬福禮」就是口頭之禮,行禮時說一聲「萬福」就算是行禮了。唐朝武則天在位時專門為女子設立了禮儀。宋明時期,女子見面所行的禮儀皆可被稱之為「萬福禮」,相關的禮儀動作也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