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
擴展閱讀
安吉拉的圖片大全 2025-07-28 13:21:39
健康人圖片素材 2025-07-28 13:21:34
月光下女人睡覺的圖片 2025-07-28 13:20:20

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9 09:00:55

① 古時,抱拳行禮,是左手握住右手,還是右手握住左手

抱拳行禮左手抱右手錶示吉拜,右手抱左手錶示凶拜。在一些電視劇當中,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武林高手在比賽之前都會行抱拳禮,而且在古代的時候一般會武術的人相互見面也要行抱拳禮,這其中是有很大的規矩,不能夠亂行抱拳禮,如果使用錯誤的話,可能給對方就是一種惡意的警告。不過現代生活當中已經很難見到報全理了,一般在一些正規的場合才能夠看到這樣的禮儀,不過接下來還是要給大家講一講,畢竟中國的文化我們都有必要知道這其中的一些奧秘。
對於古代的抱拳禮,你要是還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②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什麼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

1、拱手禮: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於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一拜禮: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

4、兩拜禮: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於向長上行大禮。

5、叩首禮: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時的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禮。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6、鞠躬禮: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7、執手禮: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8、抱拳禮:抱拳禮一般為習武之人所用的見面禮。

③ 古時男子作揖時的規矩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求詳細解釋

古時男子作揖需要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磬折(30、45度不等),表示向人敬禮。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

作揖的時候男左手在前,女右手在前。作揖根據不同場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內左手包於外上稱為「吉拜」,常用於過年等喜慶場合,反之則是「凶拜」,一般用於吊喪。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3)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據考證作揖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中國古代傳統禮儀中有一種說法是「拱手作揖」,其具體形式是將自己的雙手握住,向受禮者不斷搖晃.一是將兩手掌互抱成拳狀,稱作「拱手」;另一種是將兩手掌平合,稱作「作揖」。拱手禮一般用於迎送賓客,而作揖適用於敬神、尊長,是一種更加體現真誠尊敬的禮節。其倫理基礎是行禮者表示謙遜,對受禮者表示恭敬、尊重之意。以此待人,能收到良好的人際交往效果,易於建立彼此間的友誼。

中國古代作揖禮與現在的握手禮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民族倫理觀念的差異性。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是謙遜恭敬,因此行禮時要彎腰以示對對方的尊敬,包含自謙的含義。西方的握手禮則體現著平等,友好。通過握手傳遞信息,產生良好的心理作用。

④ 抱拳禮的正確手勢是什麼樣的

抱拳禮行禮的方法:並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屈攏,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根線與右拳棱相齊),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掌眼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大方。

抱拳禮,與其類似的禮節稱「拱」、「揖禮」,漢族傳統禮儀(多見於習武之人)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

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凶拜」。另外武術界中的抱拳禮是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並賦予了新的涵義,這是在國內外一直被採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要領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⑤ 古代男子怎麼行禮

1、拱手禮

(1)動作: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2)適用范圍: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

(1)動作: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2)適用范圍: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2、一拜禮

(1)動作: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2)適用范圍: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3、兩拜禮

(1)動作: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2)適用范圍:用於向長上行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4、叩首禮

(1) 動作: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即不要下跪。第一個禮拜,第二個。敬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頭前鞠躬然後倒下。雙手向前方的地面鞠躬,身體向前傾,手臂向前傾。在進行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低頭,手背放在身體前方的地面上,額頭輕觸地面。

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不可分開雙手,前額輕拍手掌。這三種禮儀行為越來越受到尊重。今天人們可以再次朝拜和磕頭,或者只能舉行磕頭儀式。站在線上的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

(2) 適用范圍:只用於特殊的儀式,如敬天拜祖、在特定場合敬祖、在特定場合敬拜父母、祖父母、結婚當天向夫妻拜年等。你不能隨便做。這是褻瀆神明。這是褻瀆神明。

5、執手禮

(1)動作: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2)適用范圍: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5)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男子行禮的注意事項:

1、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禮,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頭之禮分為九拜,稽首最重,頓首次之。所謂大禮,不過跪拜九次,不復再多。

2、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

⑥ 拱手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老子·三十一章》中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的拱手禮應該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壓住右手。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多使用右手來持兵器,用左手壓住右手則象徵或表達了中國古人熱愛和平的意願。」

相關禮儀:

萬福:一種古代婦女相見行禮的方式。此種行禮方式多口稱「萬福」,故又稱萬福禮。姿勢是雙手交疊放在小腹,目視下微屈膝。行禮方式在各個朝代也在變化。歷史文化界對萬福禮的具體細節還有爭議。

另外注意:雖然滿族建立的清朝也有道萬福的說法,但與漢族傳統的萬福禮是不一樣的:「女子叩首稱行『萬福』之禮, 用手按腿三叩首後, 手撫鬢角後起身。後又以平輩人撫鬢點頭行禮稱之為撫鬢禮。」滿族的萬福禮實際上只是套用了漢族的萬福禮之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拱手禮、央視網-春節禮儀不簡單 拱手抱拳有學問

⑦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禮是什麼姿勢

古代大臣一般向皇上行跪拜禮,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7)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跪拜禮究竟始於哪朝哪代?史書上似乎沒有確切的記載。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初,中國人沒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與平民之間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長表示尊重時,「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

可見,最初這是一種由坐姿派生出來的表示尊重的動作。隨著等級制度日益森嚴,這種禮節逐漸制度化、繁雜化,成為等級制度的規范性禮節。到了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極致,跪拜成為高度普及的全民運動。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發布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南京臨時政府明確規定,從民國元年開始廢除跪拜制度。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行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

關於民國初年跪拜禮的廢除,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位80多歲的姓蕭的鹽商特地從揚州到南京來瞻仰大總統的風采。見到孫中山後,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對著大總統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舊禮來。

孫中山連忙拉他起來,告訴他:「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蕭老先生高興極了,笑著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難以考證。但是,中國從專制向民主轉型的艱難歷程,從不讓老百姓下跪開始,卻是不爭的事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跪拜禮

⑧ 萬福禮在各個朝代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女子行禮多用肅拜為跪坐時行禮,身體微傾,雙手作揖。到了唐代,武則天稱帝時特地制定了女子相見禮,正身直立,上身微前傾,雙手合攏在胸前,微曲膝,稍作鞠躬虛坐之勢。

唐朝以前,人們只是語言上的「萬福」以表達自己的祝福,而在唐朝肅拜時,專門為女子設立了禮儀,被歷朝歷屆所延續。

行禮時,右手放於左手上,再握拳,放於腹部正中央,然後屈膝。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女子行禮時,手會放在腹部偏左或偏右,這是不同朝代的變形。「萬福禮」剛形成的時候,講究中的「正」「和」,因此手會放在正中央,講究平衡。




(8)漢朝男人行禮手勢圖片擴展閱讀:

「萬福禮」的使用對象。「萬福禮」剛開始的適用對象是需要肅拜的對象,後來用於女子與女子之間,和關系較好、相熟的男子也可行「萬福禮」,也是隨著時間朝代的變化,行禮成為了日常,就算是不相識的人,也需要行禮,以表達尊重。

「萬福禮」的演變十分復雜。唐朝之前的「萬福禮」就是口頭之禮,行禮時說一聲「萬福」就算是行禮了。唐朝武則天在位時專門為女子設立了禮儀。宋明時期,女子見面所行的禮儀皆可被稱之為「萬福禮」,相關的禮儀動作也有了變化。

⑨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什麼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拱手禮,揖禮,一拜禮,兩拜禮,叩首禮,鞠躬禮,執手禮,嵇首禮等。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其歷史非常悠久。論語·微子曾載,子路拱而立。這里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說中國古代的禮儀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

拱手禮禮儀姿態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於低於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土揖,下揖。上位者還禮,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適合向長輩行禮。

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常見的手法就這五種,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