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褲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古人的褲子是什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Ⅱ 古代穿在最里邊的褲子叫什麼褲
古代穿在最里邊的褲子叫作袴。
古代人的衣服很是繁雜,一點都不如現代的衣服方便舒服。不僅如此,他們褲子,與現在的更是天差地別。古代的褲子跟我們現代的小孩子穿的開襠褲有的一比,都是裸露著襠部,但他們比我們現代小孩子穿的開襠褲還露的多。
相關信息:
古人的褲子一開始是被叫做脛衣。他們的褲子是像我們現在的女生穿的長筒襪差不多,是左右腳各一條的,所以隱私的部位根本沒能遮住。但是我們的古代人可是很注重儀態的,怎麼可能穿著那樣就招搖過市呢。他們肯定要想一下辦法來避免讓自己尷尬。
於是他們就在衣服外面再穿一件像裙子一樣的裳。由於裳是用來遮蓋隱私部位的,自然要注意一下各種坐姿。因為如果有人坐姿不當的話,那麼隱私部位就不能被很好的遮擋住,會被看做是沒教養的人,所以古代人大多選擇跪坐。
Ⅲ 古代的成年男女都穿開襠褲,那麼褲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生活在現代,我們早已實現了穿衣自由,你可以隨意露胳膊露背露腿,可無論怎樣“簡潔”,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內褲。內褲有多重要,誰穿誰知道~
不過在古代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層層包裹,實際上下面可能空無一物。放到現在,那簡直就是裸奔!但在古代,這卻是普!遍!現!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子的面料和款式越來越多樣化。或許今天的你,已經難以想像當時不穿內褲的感受。但是在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華夏勞動人民依舊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歷了遮羞、禦寒、抗戰,用他們的智慧不斷完善,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文明。
也許在今天這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也決定著未來子孫們大大幸福。這便是我們需要不斷去完善和提升自我最大的動力!
Ⅳ 南宋黃升墓中的開襠褲和合襠褲是怎樣的都該怎麼穿
眾所周知,開襠褲是兒童穿的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而成人穿的是合襠褲,也就是我們平常穿的褲子。在中國,嬰兒穿褲襠處有開口的褲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在古代成年人都穿著這些褲子,他們不是裸體的,因為古代的人穿著裙子或“裳”,所以它可以擋住的。而且在古時候不論男女,也會像今天的孩子一樣穿寬松的開襠褲。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過一件煙色花羅開襠褲,這件文物的出土不是偶然,而是正常的。這種褲子在宋代很常見,這也是我們認為宋代的褲子很奇怪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開襠褲和合襠褲應該怎麼穿呢?
合襠褲和開襠褲可以算的上是貼身內衣了,從里到外一般穿圍件、合襠褲、開襠褲、外側開中縫合襠褲、裙,這個方法很是繁瑣。
Ⅳ 為什麼古代人不論男女都穿開襠褲
春秋戰國時,人們就已穿褲子,它在古代寫作「紈」,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只有兩只褲腿,類似「開襠褲」。穿這樣的褲子,外面不遮掩的話,很容易走光。褲子真正成為常服,要等到宋朝。所以,古人在「開襠褲」的外面,往往穿一件服飾,這就是「裳」。
窮人則完全不穿「開襠褲」。《三國志》記載,曹丕時任豫州刺史,曾修水利的賈逵,年輕時因貧窮,寒冬臘月都不穿「開襠褲」,夏天就更不用說了。富貴之家的「開襠褲」皆用絲製成,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
在中國古代,因為「開襠褲」的緣故,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
(5)古人男人褲子圖片擴展閱讀: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說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這是中國人上古時期的常服,不論男女。
事實上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並不久,中原地區的人一直到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才開始穿褲子,而事實上,那還不能完全叫褲子,那叫「脛衣」,其實就是兩只褲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帶子系於腰間。
很顯然要害地方沒東西遮擋,就跟現在娃娃們穿的開襠褲似的,其目的是便於私溺。所以還得在外面穿條裙子,這樣才不會走光。
東晉的《拾遺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戰國時的張儀和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看到什麼典故,就馬上記下來。當時紙還沒發明,他倆手邊也沒有木簡,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記錄,回到家裡後就將這些字抄寫下來。
到了夏天,穿絝就太熱了,人們就只穿衣裳。不過,對於有錢人來說,絝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輕柔的絲織品啊,這才出現了「紈絝」,在當時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
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絝子弟」,就由此而來。這種「脛衣」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襠,這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褲子」的概念。
Ⅵ 為什麼古代男人都穿裙子
自古以來,裙子就不再是女人的專利了,從黃帝時代開始,男人們就開始穿裙子了。 後來,東漢的學者黃甫泌,在一本名為《帝王時代》的書中寫道,黃帝開始脫下他的皮衣,這樣他的外衣就像天堂,他的衣服就像地球,意思就是裙子 ,在古代中國“上”字的原意是“鋪開”字組合,然後稱為“上” ,意思是“展開的衣服”後來擴展為“裙子”
總之,相對於裙子,褲子出現得很晚,甚至在漢代,人們仍然可以在夏天只穿衣服而不穿褲子來保持涼爽,但是自從漢代以來,在衣服上加一條褲子是比較禮貌的,無論是出去迎接客人還是會見朋友,都是正式的禮節。
Ⅶ 古人的褲子為何是開襠的
圖為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的唐代《雙童圖》局部,圖中的小男孩一手抱著捲毛小狗,一手舉起做放飛狀,在草地上玩得正起勁。最引人注意的是他身穿的彩色條紋背帶長褲,與今天的童裝幾無二致,彷彿這個小男孩是從現代穿越到了唐朝。攝影/動脈影
現代口頭語中,有一種兄弟情誼
叫做「穿一條褲子長大」
古人怎麼形容這種情誼呢?
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
秦國有一首軍旅歌曲,歌詞是這樣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誰說我們沒衣服穿?
我和你同穿那戰袍、內衣、下裳
這與「穿一條褲子」如出一轍
但是,戰友的袍、澤、裳都可以分享
為什麼唯獨不見同穿一條褲子?
難道是戰友不願意?
非也
戰友說:
身在這個年代,我也沒有褲子!
呃,好吧。
那麼,褲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褲子的來源
中國的褲子起源於西北
考古材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
新疆地區就出現了與今天幾乎沒有差別的合襠褲
下圖中的三個唐俑,或出土於新疆、或為黑人、
昆侖奴的形象(昆侖奴有的來自東南亞,有的來自西域)
他們都穿著合襠的褲子
唐代彩繪灰陶黑人舞俑。攝影/動脈影
唐代騎馬男泥俑(出土於新疆)
唐代彩繪卷發昆侖奴陶俑。供圖/微圖
就是不穿褲子
不穿褲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那時的典型衣著
大概就是用一整幅織物包裹住身體,不加裁剪
連袖子也是沒有的,更別提褲子了
奇的是,這種簡陋通風的「真空裝」
竟然傳承了數千年之久
直到《詩經》琅琅的時代,通常是「上衣下裳」
上身穿交領窄袖短衣,下身穿飄逸的裙裳
上圖為戰國時期的青銅燈具(供圖/微圖),人形的燈奴身穿短衣,下身穿褲。
穿著寬袍大袖的齊桓公與燕庄公畫像。當時,穿長衣是上層社會的特權,而奴隸、勞動者則穿上了靈便的褲子。
眾所周知,自周公「制禮作樂」
周王室設有司服、內司服等官職
而貴族為了堅守衣冠之禮
竟可以不惜忍受「老寒腿」之苦
那麼普通勞動者呢?
他們不必彎腰低頭、小步趨行
而是昂首闊步,甚至要奔跑跳躍
顯然穿褲子更合適
事實也是如此
據沈從文先生考證
穿長裳是上層人物的特權
而在「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
獵人、奴隸等底層人物已經穿上了原始的褲子
這種褲子與今天的褲子仍有區別:
它的前面連腰,而後面是開襠的
沒錯,就是開襠褲
圖為19世紀外銷畫《街頭各行業人物》中的「吞刀圖」,展現的是清代晚期一名在街頭賣藝的人物形象。比他的吞刀絕技更顯眼的,是他的「開襠褲」。
綉花蝶套褲,蘇秦提筆就往腿上寫字,顯然只有穿著露腿的開襠褲才能做到。供圖/微圖
來自褲子的挑釁與蔑視
荊軻刺秦的故事耳熟能詳:
荊軻先是在秦國咸陽宮上演了一出「圖窮匕見」
然後與秦王在大殿之上進行了驚心動魄的白刃戰
終被秦王砍斷左腿並擊傷八處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
便倚坐在柱子邊大笑,「箕踞以罵」
這時,侍衛們沖上前殺死了荊軻
「箕踞」,即張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在地上
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一個尋常的坐姿
但在當時卻非同小可――
因為他們穿的是開襠褲
「箕踞」時很容易春光乍泄
因此是一種很不客氣、失禮的坐法
荊軻在與秦王完成了一場男人之間的生死決斗後
自知必死無疑,便岔開兩腿
用敞開褲襠向秦王表達了最後的蔑視
為了遮掩開襠褲,古人合乎禮法的坐法是「跽 」
即長跪――兩膝著地
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上身挺直
這種坐法好看卻不舒服
坐久了無異於一場殘酷的毅力考驗
古人還用「犢鼻?」【d b kn】來應對走光
這是一種有襠的短褲
兩個圓圓的褲腿,恰與牛鼻子相似
這也是男人穿衣服的最少極限
一個人若是穿著犢鼻?招搖過市
若非因為貧窮至極
便是不拘一格的叛逆青年
犢鼻,作為一種貼身的內衣,是對繁縟的衣冠制度的一種調侃和反抗。
犢鼻?作為一種暴露、「低俗」的貼身內衣
是對繁縟的衣冠制度的一種調侃和反抗
因此,一些風流名士
慣於將它作為表現個性、向現實抗議的道具
完美地詮釋了對權貴的不屑
褲子里的潮款
寬大肥碩的褲子,形似現在的喇叭褲
既舒適靈便,又風度翩翩
在南方大受歡迎,男女通行
下身穿一大口褲,腳穿皮靴,非常時髦
這股風氣甚至刮到了軍隊
軍人也紛紛穿上了喇叭褲
遇到任務時,用長帶把褲管扎緊
就能行動自如,稱為「縛褲」
南朝畫像磚中穿著縛褲的樂器演奏者,將寬敞的廣口褲,用帶子在膝蓋處一紮,就能方便地運動了。
西魏穿縛褲的彩繪武官陶俑,軍人穿上縛褲,跑步、騎馬都不成問題。
北齊穿廣口褲的陶俑,這種類似「喇叭褲」的褲型,是魏晉南北朝的流行款。
魏晉時期的大口褲,除了時尚
可能還另有一種實用功能
在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間,曾流行一種「毒品」
――五石散,它源於漢代服食求仙的仙葯
魏晉貴族相繼服用,一時成風
其葯性燥熱,服後使人面色紅潤、全身發熱
甚至產生短暫的幻覺――實為慢性中毒
有人曾因散熱不及時而致癱、致死
如何散熱呢?有一個方法是「行散」
即在陰涼通風處不停地走動
使體內的熱量發散。
褲子真正大放光彩的時代是唐代
上到權貴、下到庶民,不論男女老少
穿褲子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到了宋代, 開襠褲又「重出江湖」
開襠褲的穿法是套在合襠褲的外面
這樣的穿法,雖然不會走光
但觀感比普通的褲或裙裳都差一些
為什麼人們對開襠褲如此念念不忘呢?
我們只能對比今天的褲子做一些推測
一來,兩條合襠褲重疊著穿
既不舒適,也會限制下半身的活動
再者,現代外褲的褲門襟處多設有一條拉鏈
使用非常便捷,而古人沒有拉鏈,只好任由襠口敞開
圖為獨具一格的赫哲族魚皮褲。西北游牧民族多羊毛褲,中原地區多用棉褲,而在農耕為主的古代,漢人長期穿著開襠褲??有時,一條褲子就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供圖/視覺中國
褲子
從開襠到連襠
再到復古的開襠
形制的改變只在尺寸之間
演化過程卻經歷了數千年之久
想起了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
一些城市青年大膽地穿上了新潮的喇叭褲
其實,與普通褲子相比
喇叭褲無非褲腳寬大了一些
但這一小小的改變就遭到了無數人的指責
甚至被視為痞子、流氓
當年老師拿著剪刀
在校門口剪學生褲腿的荒唐事也並不少見
由此可見
一條褲子卻可掀起不小的波瀾
本文來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撰文/一勾供圖/FOTOE
責任編輯/陳偉峰圖片編輯/陳敬哲
309. 關於中國未來的30個大膽思考,越讀越震驚!
120.為什麼過去解放軍一直沒有陸軍司令?
210.中國歷史上十個最猛大忽悠,第一個就亮了!
017.拜三個國家為師,中國很快將大不同
018. 手繪從零維到十維空間,看一遍智商直線提升!
213.「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三個概念怎麼分?看完立刻就明白!
關注本號並回復上述數字,即可接收相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