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70年代女人地位和男人的圖片
擴展閱讀
數碼手機微信頭像圖片 2025-05-14 06:41:08

70年代女人地位和男人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1 08:24:17

Ⅰ 在北京的朋友,你們感覺現在男人的地位高還是女人的地位高呢

在外男人高。。。。

在內女人高。。。。。

一般情況下是這樣。。。。。。。

Ⅱ 中國現階段的女性地位究竟是高還是低從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

中國現階段的女性地位相對於世界平均水平來說,還是很高的,首先是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男性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承認,國家又成立了專門保障婦女權益的機構【婦聯】,從而保障了女性的就業和社會地位得到承認和肯定。


中國現階段的女性地位比世界其他國家相對要高,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對女性權益有專門的立法保障,而且還成立了專門保障婦女權益的機關【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在各級行政機關有專門的婦女幹部【婦女主任】落實保障婦女工作。

Ⅲ 從古到今,憑什麼要女人的地位要比男人的低一點

這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不要太當一回事兒。

生活在這個男女平等的社會里,女性的地位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不論是在社會當中,還是在家庭生活里,女性都有平等競爭的權力。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可以發光。不論男生還是女生,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你就能在這個社會上占據一席之地,社會不曾虧待誰。

好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給自己找借口,奮斗的人生更美麗。

Ⅳ 古時候的女子,為什麼地位都那麼低下

第一個,因為古代是父權社會,男子有力氣,能幹活,能種田,能打獵,而女子顯然體力跟不上,膽子也跟不上,只能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比如採桑,織布,做飯,洗衣服。在一個家庭,誰能養家糊口,誰就話語權大,誰就能抬頭挺胸。然而這個時候是男人養家糊口,女人做飯洗衣,所以男人話語權大,女人自然就地位低下,沒有說話的權利。就像遠古時代母系社會,女人地位就高,因為靠女人生孩子,繁衍後代,但是逐漸的男人地位就提升了,自然就成了父權社會,女人就地位低了。

第二個,封建思想的原因。當時的思想就是男尊女卑,認為女人沒用,地位低下,看不起女人,思想的逐漸形成,也就影響了人們的觀念,自然而然就導致了人們的行為,所以才女人地位低下。這都是封建思想的原因啊,認為養女兒沒用,都重視兒子,自然女人的地位就低下了。大男子主義盛行,社會風氣就低看女人,女人的地位怎麼能不低呢。

Ⅳ 女人過去50年在社會中地委的改變

傳統人類學中的婦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親屬制度、性別角色的研究,女性人類學
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視為實踐者而非理論構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義和文化決
定觀結合為前提的女性人類學,論析文化多變性與社會因素對性別行為和觀念的影響,
開始了社會性別(兩性差異)的探討,改變了傳統人類學的女性研究,使社會性別成為
婦女人類學研究的真正起點和貫穿始終的重要課題。主要包括:社會性別與婦女地位,
社會性別與人類起源、進化及社會生物學研究,社會性別與親屬制度,社會性別與勞動
力分工,社會性別與語言行為,社會性別與國家和殖民主義的研究,其基礎的研究主要
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婦女生活地位成為社會性別研究的始點,涉及到女性概念、角色、身份和認同,包
括對「婦女不潔」觀念的批判,對母親角色的反思,對「家庭:社會=婦人:男人」邏
輯的批判和婦女性低下地位的認同等。認為,文化將女性定義為生兒育女的母親角色,
正是女性附屬地位形成的社會基礎,兩性差異普遍存在,其社會歷史根源復雜而深遠,
並且不僅僅是家庭范疇,而是一種社會關系。對社會性別史的回顧還追溯了19世紀巴巴
拉·韋爾特(Barbera Welter)的成果:社會性別分工割裂了男女,社會價值觀以男性
為准則。開始將女性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來研究其與男性地位的差異,美國婦女學者提出
需要修訂通常的歷史分期,以使婦女生活得以納入正史(瓊·凱利 1977),英國的婦
女人類學,討論婦女作為沉默的群體的地位,倫敦婦女人類學小組受到馬克思學說的影
響,探討不同經濟社會婦女生育生產問題,法國則中心研討性別歧視與壓迫。性別歧視
成為男性批判的熱點,它是男女不平等事實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集中表現即暴力強奸

婦女人類學對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研究主要表現在:1、 關於「人」的觀念的質疑,
指出有史以來人(man)與人類(human)均可以男人(man)一詞來代替、函括、等同使
用,不僅是文字, 而且絕大部分圖示圖像、刊物雜志、教科書、博物館陳列,都以男性
形象來表徵人類,「人類起源」實際陳述為男人的起源。2、由於用男性代表人類進化過
程,因而女性的這一作用、權力被淹沒,導致以往有關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概念、過
程只是男性能力所達的成果,男性自然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者、生產活動與提供者,女
性只是被動參與接受者。3、 向社會生物學挑戰,強調雌性動物的積極地位,認為自然
選擇對雌性動物同樣增加適應力,表明雌性類人猿在社會互動(社會合作,家庭組合)
中起著不少於雄性的作用。4、 人類學史前研究將女性作為生產過程和精神文化創造者
,並開始研究史前人類性別的文化關系如何產生,以及各種歷史形態性別角色關系如何
被定義、協調和操縱。
親屬制度與婚姻家庭仍然是婦女人類學研究的課題,旨在了解女性在由婚姻和生育
而產生的親屬關系中的位置。80年代中期後人類學逐漸對「親屬制度」提出質疑,認為
親屬稱謂作為接受或排除一部分人的條件或標准,並非在任何文化或社會都是一樣,否
定虛構親屬制度概念,並產生結果,許多人類學研究課程不再將之作為重點。
關於勞動力分工,早期婦女人類學受馬克思有關生產與再生產方式影響,認為男女
分別主要從事與生產和家庭有關的勞動;80年代末女性主義人類學開始修正和補充恩格
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觀點,認為男女分工自然發生的看法過於絕對化
(註:羅薩林德·考沃德(Rosalind Coward):《父權的先例》,倫敦,1984年,第
146 -149頁。),婦女在人口再生產過程中不僅是生育, 且並非所有女性都承擔這一
角色;人的再生產不是婦女自己的問題,而是關繫到整個社會人口的素質(註:AnnAna
gnost:《毛澤東之後的人口和國家的理性》,《再生產政治中的地方與全球交叉點》。
加利福利亞大學,1994年。),突破了傳統女性與兩性關系的研究局限。
婦女人類學關於語言行為與社會性別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語言如何反映社會性別、
特別是女性意識,語言行為、社會性別與社會交往和政治的關系。把社會性別概念引入
語言行為與權力運用關系,是女性人類學的一大貢獻。
婦女人類學一以貫之的領域還在婦女與國家的調查。70年代李柯克、雷特和沙克絲
的報告認為,國家的出現限制了婦女的活動空間。80年代希維布萊特分析了國家形成的
不同,並非以同等方式帶來婦女的歷史地位(1988)。凱利還考察了殖民主義對性別關
系的影響,即資本主義傳入非等級社會,瓦解了原親屬關系制度,帶來了婦女的隸屬地
位(1987)。
學科的產生伴隨著新的解釋方法,70年代廣為應用的兩性不平等分析模式為《女性
、社會與文化》中提出的:自然\文化,家內\公共(領域)二元說。歐特娜(Sherry
Ortner )以自然\文化解釋兩性關系,認為男性從事的生產、技術與理念發明,高於
女性的自然文化創造,因而其價值和地位被認為優越於女性。羅薩多提出,母性意識和
「女性的家庭定位」把女性局限於家庭空間,這使男性更多地活動於公眾領域營求政經
資源,構成了兩性的家內\公共格局。另外,以男性生產和女性生育角色框建的生產/
復制二元說,也解釋於兩性支配/附屬關系。這一模式顯然接納了60年代末廣為傳播的
列維·斯特勞斯以思維類比解釋社會的方法,並使女性附屬性得以強調和普遍認同。
80年代初上述解說受到跨文化論點的頗多質疑。斯琴利格、布里格絲及沙克絲都提
到,兩性在享有同等生產資源和方式的初民社會,其地位平等。李柯克等論陳,一些社
會原居民的兩性不平等,是歐洲殖民改變當地經濟形式形成的。麥克瑪(Carol Maccor
nack )和史翠珊(Marilyn Strathern)《自然、文化與性別》指出, 兩性角色的自然
\文化觀是西方式的,在許多非西方社會二者沒有截然或優劣之分或一致聯系, 如新幾
內亞Kaulong人以自然?br> 饕鴉檎擼�幕�饢椿檎摺<夷冢芄�材信��鄭�脖恢賦鑫鞣絞?BR>家庭為次等的偏解,家庭制度下二者非上下分立,家庭的亦是公共的,且男性是家庭領
域重要角色。顯然上述解析模式因標准單一未慮及文化差異與變遷而限制了研究,也說
明了人類學結構主義二元論的局限。同時不論是自然\文化或復制\生產,都呈現出傳
統文化觀的沿襲,將女性活動歸於單向生殖,限制其勞動范圍和價值,以其對家庭的責
任來確定其角色地位;而跨文化的評釋似乎意味著存在即合理,這只利於文化傳統的認
定而不是改變,這些則反映出功能主義靜態範式本身的局限。功能主義強調社會文化的
實際作用和適應現狀,認為一種社會秩序起作用,是因為文化規范及絕大多數成員履行
其社會地位職責,因而保持社會結構,展現事物的面貌是功能學者的主旨,主張文化認
為婦女怎樣,她就怎樣和應該怎樣,而無須有其它選擇。然而男女分工和不平等的傳統
恰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產品。功能主義忽略矛盾、差異和變遷,它解釋兩性差異如何存在
,但未揭示兩性不平等形成的文化條件,未能解釋其為何持續存在,沒有研究在遠離兩
性角色起源的現代多樣化社會,決定兩性關系的復雜社會因素。於是一些學者轉向歷史
分析,考察不同時期婦女的地位,以解釋婦女歷史變化的中心環節(E·P·托馬斯)和
其地位改變的可能。同時,否認功能主義文化整體觀的心理動力學民族志,指出社會對
思維模式形成的作用;新結構主義關於社會與文化形式間的權力形態說(道格拉斯),
結構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關系與意識形態的支撐,及文化邏輯與社會現實、權力結構聯
系的主張均產生了影響。婦女人類學在延伸文化視野的同時,開始聯合歷史學、社會學
等研究,關注到兩性地位與生產方式、社會權力、階級、種族意識等關系,形成了兩性
關系的社會歷史建構,代表作為《自然、文化與社會》(註:Carol MacComaor,Marily
n Strathem:《自然、文化與社會》,劍橋,1980年。);繼之受到政治經濟學派論說
影響,外來因素對傳統社會文化的滲透、改變引起注意,突出研究了全球資本主義對原
住民和土著社會兩性文化生活的沖擊;另外一些學者受沖突論影響,開始關注以經濟不
平等引起的兩性不平等(註:伊恩·羅伯遜:《社會學》,商務印書館,北京,1994年
,第417-418頁。);女性研究開始置於更深廣的社會文化權力關系的內涵中。
二、關於婦女社會地位
婦女作為一個社會群體階層,不只具有性別歸位,應有多重社會位置,而不平等使
其難以獲得多種社會地位。
女性整體上處於政治之外。20 世紀初美國婦女才取得投票權, 在100名參議員中只
占兩位,在總統顧問團中只佔一位, 全國只有一個女州長,至美國第96屆國會,女性只
占參議員的0.6%,占眾議員的0.9%,律師和法官中只佔9%。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女
議員只佔4.7%(註:羅瓊:《婦女解放問題基本知識》,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頁
。)。婦女的勞動力市場參與,20世紀前主要是低收入家庭,60年代美國高校畢業從業
女性為56%(比斯康蒂1974),70年代婦女占整個勞動力39%(H·阿斯廷1976)。在歐
共體中1970-82年男子失業人數增加1倍,而婦女增加 7 倍(註:陶春芳:《女性的過
去與現在》, 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3頁。)。女性職業分布與男性差異顯著,婦女
多就業於工時長、報酬低的紡織、印刷、服裝和食品加工行業,或從事醫護,婦女占登
記護士的94.6%,占護理員的89.8%(註:《婦女與發展》,天津師大,1987年,第14
8頁。)。其次,從事初等教育的女性佔84%, 圖書管理員佔82%,服務業佔55%,勤
務工作佔74%,家務勞動佔96.5%,而充任經理的只佔17%。(奧本海默1972)。男女
同工不同酬,美國近20多年婦女平均工資為男職工的3/5,1970年女售貨員工資為男性
同行的43%(註:J·A謝爾曼,F·L登馬克:《婦女心理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7年
,第97頁。),日本女工工資為男工的58%(註:富士谷篤子:《婦女學入門》,中國
婦女出版社,1986年,第164頁。)。英國、愛爾蘭、希臘、盧森堡,婦女工資為同行男
子的2/3,法國女工工資是男工的3/4。婦女與貧困化相連,美國貧困戶及兒童半數以
上都在無丈夫或父親家庭。
兩性不平等的社會多層面性,意味著女性地位多層面性,其構成因素是多重的,包
括社會階級、文化教育、職業婚姻、角色年齡、族群國家等;而這些因素起作用時或有
關聯,或各自產生影響,因而地位關系又非絕對。卡羅爾·史密斯·羅森伯(Carroll
Smith Rosenberg )關於女性領域特點的研究,曾形成「女性群體」概念,而跨文化研
究則打破了女性文化的一體性。懷特曾做93個前工業社會的泛文化比較,找出52種可能
影響女性地位的因素,而每組因素不超過5個, 認為沒有一套通用標准或最重要因素可
以衡定女性地位,女性間也有差異,並無統一地位。朱迪思·貝特納則指出不同種族、
民族、階級的女性有不同文化、利益觀念(註:朱迪思·貝特納:《女性主義和歷史》
,《社會性別和歷史》,1989年秋季刊。)。一般構成女性地位的負向指標有:父權制
下的從夫居、早婚、包辦婚、男子繼承權、女性歧視與隔離、多妻、男子初夜權、守寡
、家務、禁止社會活動、失業率、非正式職業、男女不同酬;正向指標為:婦女財產繼
承和支配權、婚姻自由、夫婦平等、婦女資助、就業與教育機會、政治參與;中性指標
有:財產使用權、管理權,父母、丈夫的地位、職業及收入等。
一般,學者討論女性地位主要在經濟和意識形態方面。前者如李柯克與珊代,以經
濟獲得自主為女性高地位標准。李氏認為資本主義和采獵社會男女權益差異,正是基於
二者參與社會勞動的程度不同。珊代也以女性是否參與社會經濟生產和是否有產品控制
權為其地位重要指標,同時還提到社會賦予女性勞動產品的價值和女性團體是否致力於
謀求女性社經利益。還有許多學者從觀念層面,認為聲望可以賦予高地位,亞非拉美社
會母親角色(尤其是老年)的高地位,是精神的而非經濟上的(布朗、肯恩)。按馬克
斯·韋伯的階級分層方法(1946),政治地位(權力)與經濟地位(財富)和社會地位
(聲望)相並列,而且事實上它是地位的重要成因,經濟地位在政治場合有時沒有意義
。許多收入不低的婦女並沒有擺脫家庭束縛和不平等關系。
家庭與階層背景對女性的成就機會、價值觀有重要影響。個人的階層位置往往取決
於其父母社經地位、尤其是父親的經濟來源,父親屬於工人階層,本人受過良好教育者
,其正向發展機會和父親屬於中產階級而本人未受教育者相同(羅伯遜 1994)。父母
有社會固定職業的女性可以體會到婚姻與事業的結合,並有助於創造性的啟發,而尚未
自立就成為母親或做母親就離開社會的女性則無益於子女學業的成長。社會下層往往傳
統兩性觀念深厚,不同教化方式影響著其階層和家庭的女性個性。
文化對女性職業、教育的限制,仍是影響女性地位的現實因素。職業是女性參與社
會的重要標尺,而大文化認為女性不宜競爭,職業是男性的領域,女性的成敗則在於婚
姻。大多數女性不願做出職業婦女的自我歸屬(奧本海默 1972),而且當某種職業被
說成適於男子,女性會自動放棄信心和選擇。青年女性大都先考慮傳統職業而非發揮創
造性,女生學業領先讓位於男生的現象隨年齡而增長,成年女性(包括學有所成者)大
都自動降低青春期職業志向(貝爾德 1973)。得到男子(和多數女性)的肯定是婚姻
的關鍵,避免不被認可的行為成為通則。婦女擇業的真實緣由即,職業選擇以婚姻的選
擇為前提,婦女的創造力只在「女性氣質」下發揮作用。這與專業化職業要求的基礎和
經驗積累相分離。兼顧婚姻和就業是已婚婦女的現代選擇,生育造成的不連續性已非婦
女的從業障礙,丈夫的態度和家務則構成其婚姻與職業的沖突。妻子一般比丈夫幹家務
多3倍時間(佩奇 1974);在擇業抽樣中, 男性從未有婚姻的顧慮,而41%的婦女認
為婚姻是就業的主要矛盾(戴維絲1964)。馬爾維(1963)婦女職業生活研究展示出,
婦女擇業即對二者的選擇:或婚姻第一、工作第二,或工作第一、婚姻第二;就業類型
主要為:婚後不就業,中斷的就業,婚後再謀業,穩定職業型(獨身)。但恩鮑姆(19
71)婦女研究結果有三類:傳統型(婚後不從業),已婚職業類(先婚再謀業),單身
職業類(從業不結婚)。津伯格(1973)階段研究模型為:女性氣質的培育→結婚→謀
業,集中說明了女性擇業對傳統婚姻的妥協,即使就業從職的婦女亦未能坦然無視傳統
角色,結婚並非能解除其對婦女的壓力。
職業、教育的性別框定,障礙著女性從業、成就的信念與機會。不斷提高的職業技
能要求就業者相應的受訓、受教育程度,然而,職業分布是教學結構的反映;社會控制
機制使婦女很難得到創造性活動的鼓勵、訓練或從事之;高校畢業女性同樣受限,美國
女教授的工資是男教授的2/3(羅瓊 1986),蘇聯女醫生工資不及技術工人的2/3(
羅伯遜1994);有創造成就的男性大都居於社會較高層部門,而1/3的創造型婦女沒有
固定的職業位置(J·A·謝爾曼 1986)。不平等待遇致使知識女性相對低的自我估價
,並導致社會進一步輕視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本身。一些行業的生產或效益性有體
能要求,然而性別角色社會化擴大並加重了這種差異,造成勞動力使用的偏見性政策來
源。求職婦女的總失業率比男性高1/3(同上),在工作效績與晉升中也施予女性不平
等的機會。
人的認知方式形成於外在世界所獲經驗,如果遜順無爭成為女性之謂女性的條件,
如果女性對社會排斥的顧慮、畏懼源於真實,那麼不改變非合理的兩性價值觀,便不能
期望改變女性成功的內在認識障礙。婦女在許多社會場域都受到沖突標准壓抑:職業、
家庭負荷要求婦女自強、有能力,包括精神、心理健康都以男子型為理想,而「正常」
、「成熟」的女性又不能脫離傳統模式。在她們遇到壓力時也不能象男子般採取行動。
一般,非傳統女性比傳統女性有較高的成功可能,受教育程度與此直接相關。在職業婦
女中,大學畢業已婚女性為27-57%,而更高教育程度者為66%(伯恩鮑姆 1971)。
並且高教育程度有助於婚姻與職業的協調。歐內斯特·W·伯吉斯和伯納德·S·科特雷
爾大量研究指明,女性的婚姻和諧隨著他們受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增加而增加,這些女性
比順應女性氣質的女子更具責任感、自立心,她們從業並非主要出於經濟需要,而為獲
致一種社會地位和自主。
女性整體自我意識的更新,對婦女地位至關重要。婦女長期的自律心態強化著男性
社會的秩序,未曾試圖要求其改變生活方式。現代社會提供女性比傳統社會多樣的角色
、機會,婦女往往仍自限於傳統身份、形象,即使高校知識女性中仍存在著消極自然觀
,自我抑制觀和個人實用觀,不利於女性地位的整體改觀。羅珀(1980)美國民意測驗
中,有1/3以上婦女反對為改變其地位而付出努力,好幾個州關於男女平權的建議因婦
女的反對而敗終。婦女在擺脫主婦定位時,會遇到其他主婦們的指責或鄙視,對男性在
家照顧子女有69%的婦女給予否定(哈里斯1971)。反映出性別歧視與偏見已成為女性
自身意識的一部分,構成女性自身變化內在障礙,而這種障礙需要認識和克服的強度,
不亞於來自男性的壓力,甚至比男性的態度更具限製作用。婦女的真正對立面不是男性
而是深入內心的傳統原則。女性內心的期待被社會化為「異常行為」,而異常的最積極
意義則在於變遷。但只有大量婦女從社會邊緣走入主流社會才會重新安排婦女。
三、關於婦女權力與自主
就業本身並不代表婦女地位的改變,它可能成為一種附加角色,意味著婦女承擔雙
份勞動壓力。只有當婦女擁有擇業的自主權,它才是一種結構變數。在衡量兩性關系是
否平等時,「權力」常與地位概念交替使用,可知它亦有多種來源和層面,且兩性權力
關系並非固定。權力不只存在於公共領域,也存在於家內領域,不只有正式的法定權力
,也有非正式的個人權力。關於權力的定義,史密斯(Michael Smith )認定為「有效
地對人事採取行動的能力」;羅吉斯(Susan Rogers)認為它包括影響力和對資源的控
制與資訊的掌握,這些資源包含政治、經濟、宗教或人際任何可供利用的內容。因此,
女性除了母親的權力外,還常用輿論為爭取自身保障,對男性主持的公眾事務抗議、批
評、論說。這些雖然表現為弱者的權措,但顯現著一個事實,女性並非只被動地接受文
化安排,也會主動營求權力,是行動的主體,個人對文化可有反作用。80年代始地位不
平等批判似使婦女成為消極的主體而不再是熱點,兩性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成為婦女研究
的重心,並認識到其與民族、種族、階級等相聯,在不同情境下會發生變化,在此女性
自主性凸顯其價值。同時對功能主義整體觀的否定,也否定了公共象徵的決定性,注重
表現人格、場域的多樣化,突出了主觀、自我和人觀;80年代中期人類學實踐論與權力
論,闡明實踐並非都復制文化體系而可促生不同社會模式,社會性別理范對實踐的約束
力有差異,為婦女自主性研究提供了理論背景。80年代中期後女性的自主性成為婦女研
究的矚目課題,越來越多的學者以自主概念補充女性的「權力」。認為即使在父權極端
發展的社會,女性也有出自其意願的行動能力,對其活動有某種程度的掌握。朱迪思·
貝特納指出社會體制不同婦女社會境遇不同,有被壓迫和歧視,也有能動和反抗。隨之
出現以女性為主的民族志,如弗瑞德(Erika Friedl)著述即使在伊斯蘭社會的伊朗迪
卡婦女,也擅於創造出他們的文化哲學,反映出兩性文化的動態性。女性的自主也在婦
女團體的組織與運動上顯現出來,80年代初歐洲即由瑪麗亞·邁斯提出,婦女研究應對
婦女行動與運動有所貢獻,並開掘這一新的領域。許多研究注意到婦女將聯合爭取政經
資源改變其地位,其正式組織透過社會和政治參與,影響男性中心社會的權力重新分配
;非正式組織在社區網路提供抵制男性的經驗。
在此,女性權力與國家、少數種族及民族婦女地位與權力、女性身份差異研究具有
代表性。女性權力與國家的研究注意到在兩性不平等社會,政治權力、資源分配、社會
價值均反映出國家的男權本質,政府官員及國家制度、政策、宣傳與婦女直接相聯,並
且男性特權可獨立於國家體制,二者對女性勞動的控制同時維持對國家和家庭的權力。
提出關注的幾個問題:有關婦女的社會福利與保健;國家機構如何使國家思想體系對婦
女產生影響;國家政體中婦女與男性的同等參與機會;國家對婦女組織的態度。人類學
的研究還把婦女和國家的關系定位到具體的歷史、文化條件中,認為婦女不是一個統一
的概念,存在著族群、種族、宗教、階級以及認同等差異。(註:Irene Silverblatt
:《解釋國家中的女性:新女性主義民族史》,米卡拉·特李歐納多,1991年,第140-
171頁。)
隨著第三世界女性人類學者在本國研究的展開,以及一批美籍非洲裔女性人類學者
如邦迪、鄧漢、戴格斯、格林、德洛爾等人的崛起,80年代有色婦女學者開始批評白人
女學者忽視種族、階級文化限制下的性別定位,將其研究同其父輩家園和族屬連結起來
,婦女人類學開始關注少數種族婦女地位與權力,並以非西方文化反思西方中心主義視
角,構成了婦女人類學的多種聲音。受此影響,歐洲90年代初女性權力研究注意與人權
的結合,及對少數民族婦女的探討。英國一些黑人女性學者考察移民婦女生活,並提出
挑戰性問題,但尚未公諸學術界,法德荷比等國出現個別對移民、難民婦女的分析,但
少數民族婦女研究,還未成為婦女人類學多種聲音的一種(註:閔冬潮:《婦女研究在
美國、西歐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同③,第198頁。)。 亞洲少數民族婦女研究,曾
隸屬於史學和民族學,作為人類學分支學科的婦女研究本身正在形成中;女性主義影視
、藝術作品及其藝術節正不斷問世。
80年代後期,受到後現代主義質疑傳統經典、注重大眾社會、重視不同思想和結構
因素等影響,人類學重新思考異文化的解釋性,反思田野研究與寫作是否、如何和多大
程度地製造著非西方社會?以再造和再表現異文化維持西方文化權益?否定以超地域模
式涵蓋地域模式,否定文化的異族化及對被研究者個性的隱抑,提倡研究者的主觀性與
對權利霸權的批評。予以女性自我和權利意識積極的影響。女性身份的多重與差異性得
到研究。女性人類學家提出:「反思性民族志只有與女性主義結合,才有可能更敏銳地
意識到人類學的定義,研究和再表現其他文化中所存在的內在的不平等(衡)性」(注
: Judith Stacey: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rography?《能否有一種女性主
義民族志》Women's Words: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New York,19
91年,第115-171、第115-117頁。)。女性學者的雙重身份與寫作方式的討論,成為
實驗的新「女性主義民族志」的主要手法,注意吸收邊緣社會和社區的女性主義作品,
補充分析研究者自我文化與被研究者的關系,主張認識到女性身份的部分一致性。「認
識到在相同中存在差異,自我身份(self)可能包含多種認同,他者身分(other )可
能是自我的一部分,以突破自我與他者、主觀與客觀的禁錮」。(註:麗拉·艾布:《
能否有一種女性主義民族志》,《女人與表現》,1990年,第5卷第1期,第25頁。)為
新女性主義民族志應以參與而非主導方式,來表達各種婦女的聲音,研究各種個體及其
關聯而非一般化,以具體再現不同的文化政治,對此最具表性的研究是卡麻拉·維斯衛
斯瓦朗的《虛構的女性主義民族志》(1994)。
人類學本土與人觀的研究,指出了傳統理論範式的非普適性,然而容易忽略可能存
在於不同文化和族群間的人類共同性,因而社會文化與人的關系的探討,無一需要一種
多元、多向度的取向與互動,婦女研究尤其如此。
80年代末,婦女人類學對於女性地位與權力的關注的一項重大現實成功是:婦女人類學走進傳統系科的課程表。1985年美國人類學會通過了「婦女人類學教學計劃」和新
的人類學基礎課教學指南與文獻目錄,隨後出版了《社會性別與人類學》(1989)基本教程,包含婦女人類學基本觀點方法和所有重要課題,以及全世界性別研究信息。繼之
成立了美國人類學會婦女人類學協會,並出版系列刊物和資料,致力於女性問題方案研究

Ⅵ 晚清和民國時期女人地位

在民國時期,中國女性的思想經過五 四運動等一系列的思想運動。開始了轉變,在此之前,女人基本足不出戶,出嫁後,就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不參與社會的發展。而到了民國後,這些都開始被打破,女性走上街頭,開始張揚個性。先是不在裹腳,開始參與國家政治,女性在政商等界都開始嶄露頭角。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女性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發型不再是傳統的辮子,出現波浪卷,短發等時尚的發型。女性內衣也由肚兜轉變成胸罩,這個應該是女性獨立發展最重要的事件,這意味著女人不再因為身體上的原因,而不能參與一些事情,當代女性的地位正式開始。

在到現在,女性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一夫一妻制標志著中國女人的地位和男人一樣擁有了同等的地位,男女平等實現了。有了法律的保證後,在社會上,女人的工作機會完全和男人一模一樣,甚至在某些領域,女人的地位已經完全超過了男人。在現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保護婦女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的共識。

但這一切看似平等的背後,女性的地位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女性地位之高,已經成了一種變種的平等。而依然有女性算是男人的犧牲品。這個世界總體是一個以男性主導的社會,男女平等依然任重而道遠,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女或許能夠真正的平等吧。

Ⅶ 中國婦女地位的變化

1、先秦時代

中國商朝的婦女地位較高。夏朝在開國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其居住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游牧性,二是從妻居。商代社會的婚姻是由多個父和多個母共娶,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按照周禮的規定,男性貴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個。

2、秦漢時代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貫徹法家思想,講求國家利益至上,禮法道德傳統相對受到忽視。秦代家庭立法中,婦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擁有平齊地位,如婦女可殺死通姦丈夫,丈夫毆妻與妻毆夫同等處罰,等等。

反映在婦女再嫁的問題上,也就非常地寬容。從江陵張家山漢簡中有關秦代法律的記載可以看出有「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的規定。

3、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代,由於連年戰亂,人口銳減。為了生息繁衍,統治者對婚姻的要件給予了寬松的規定對於婦女再婚的問題,同樣沿襲了漢代法律的寬松規定。

4、隋唐時期

隋唐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北方異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之前幾百年間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視婦女地位、婚姻自由結合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因此,在隋代和唐朝初年,社會輿論和官方立法對婦女再婚的問題顯得非常寬容。具有北方民族血統的唐代皇室,在一言一行為天下垂範的情況下,自身對婦女的再婚曾經毫不在意。

5、宋元時代

由於程朱理學極力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視婦女的權益,甚至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理學的影響和長期滲透下,從宋初到南宋的幾百年間,民間對於婦女再婚問題的輿論評價和社會風氣本身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6、明清時代

明清時代對於婦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壓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殘酷程度。明清時代,封建的宗族勢力有了進一步的增長,大量的鄉規族約充斥著迫害婦女、剝奪婦女再婚權利的條款。在當時,國家制定法,尤其是民事規范,實施的效果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在廣大的鄉村,宗族習慣法、地方習慣法實際上起著主要的調整功能。因此,婦女要想成功地再嫁,首先就要遇到極其強大的宗族勢力的阻礙。

7、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變革劇烈的時期,婚俗的變化也是這一時期社會變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婚姻觀念習俗的變化,婚姻法的變化也在所難免;但民國時期婚姻法對於一夫一妻制的規定有名而無實;「新舊並存,中西共用」是這一時期婚姻習俗演變的主要特點。

8、解放初期

新中國建立之後婦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毛澤東同志率先地喊出:「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一時間中國大地上職業女性開始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真正改變了女性的經濟地位從而徹底改變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9、二十一世紀

隨著計劃生育的普遍開展與教育的發展,更多人真正的擺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兩性更加趨近平等。

(7)70年代女人地位和男人的圖片擴展閱讀

纏足禮教意義與婚姻穩定功能:

中國歷史上婦女禁錮走向嚴密與纏足推廣時代高度一致。纏足出現的年代說法不一,最早的有漢代之說,稍次的是六朝之說,最流行的是五代南唐後宮舞姬窅娘之說。不管出現年代的早晚,婦女纏足普及始於宋代,是普遍的共識。

更晚的是元陶宗儀《輟耕錄》主張的元代說,婦女纏足是為了與蒙人區別。為什麼原來少數人病態審美追求,宮廷奇巧翻新,邀寵帝王的行徑,能夠廣為民間接受?不管怎麼說,對於勞動人民,摧殘婦女的雙腳,實在有損生活的方便。

如果人們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無收益,恐怕風靡一時以後也難以為繼。事物因其功能而存在,大致是不錯的。毋庸諱言,任何時代,人們追求美麗向來是不惜自戕自己身體的。然而,纏足無論起初還是普及,似乎都不是女子本人的自願行為,而是他人的強迫。

纏足是一個自五六歲開始至成年大約十年左右束縛改變腳骨自然生長的過程。不是婦女成年以後想做就能做成的事情,即使一位成年女子羨慕纏足甘願如此,也徹底喪失了纏足的生理條件。

因此,追溯其初,必然是以獻媚取寵為業的色情業或宮廷舞樂中人,在挖空心思尋求花樣時找到的方式,不然就是受到什麼啟發而做的實驗。

不管創意來自何方,都不可能是創意者本人的行為,且不論創意者可能是男性,就是宮廷舞姬或青樓舞妓,在擁有想法的年紀,也失去了自己實踐的可能,一定是通過女孩來實驗的。在這一意義上說,南唐的窅娘究竟是創意者還是實踐者,則不能定論。

婦女纏足在支撐禮教約束方面的作用極其顯著。其一,女子出嫁以前,可謂是伴隨著纏足過程而度過的。因此,纏足猶如牢籠一樣,鎖住女童的行動,也就鎖定她自由交往的空間,由此減低引誘私奔與被拐賣的危險。昔日家庭無論貧富,幼女若不纏足將影響日後出嫁與財禮薄厚。

男人重視女子纏足,實質上是把它作為女子貞潔標志看待的。這一顯見的標志概括了女子在娘家生活的全部經歷。其二,減低女子出嫁後逃跑的風險。男女未曾謀面的包辦婚姻,雙方婚後發生性格沖突的幾率增高,下層家庭居室簡陋,沒有僕役侍女和閑人專門行使看管責任。

所以,婦女婚後,不管什麼性質的逃跑行為,纏足都造成很難逾越的障礙。通過買賣實現的婚姻,在資金支付以後,不能不重視家庭的完整,在防止女子逃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平日的婦道行為約束。

纏足劃定了婦女活動的空間,女人日常生活生產,諸如做飯、紡織、蓄養家禽等等並不倚重腳力,所以,男人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纏足婦女。因而,如此摧殘行為能暢行無阻一千餘年,形成難以更改的習慣,甚至清朝康熙年間幾次發布上諭禁止纏足,人們都依然我行我素,照樣纏足不誤。

不過,人類生活實際需要永遠是處於第一位的,狠心殘害婦女的雙腳也以不妨害日常生活為限度。當纏足與謀生發生沖突時,人們就不會再無條件的沿襲仿效普遍的習俗。譬如明清兩朝,運河兩岸,靠運輸、拉纖為生的家庭,婦女就沒有纏足的,流動的生活方式註定選擇天足。

不管怎麼說,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再如明代宮廷選淑女。選中入宮以後,皆放腳,就是為了服務奔走方便。不過這些人不是天足,而是改造腳。蓋因入宮時已13歲上下,再放腳已不可能完全恢復自然生長狀態。

Ⅷ 為什麼歷史以來,女人地位就比男人低

不是這樣的,在遠古時代,最先開始的是母系社會,就是女的地位比男的地位高。原因是因為女的比男的更加具有生產力,因為那個時候人類還不太會使用工具,男的靠打獵為生,他們打獵的方式基本就靠石頭砸,人在後面追這種方法,效率很低,也很不穩定。但是女的就不一樣,女的靠定點採集果實為生,到了季節直接過去就有吃的,效率高還穩定,所以女人的地位高於男人地位,那時候生的孩子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就是母系社會的特點。
後來隨著人類對工具的加工和使用變得普及,男人打獵所獲得的食物也越來越豐富,這樣一來男人的地位就開始逐漸提高,女性的地位開始下降,於是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因為男人比女人更能幹體力活,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群體,地位自然比女的高。
現在是新社會,我們開始倡導男女平等,但是這個是一個很蠻長的路,因為「父系社會」主導這個世界太久了,比如在我們國家,古代的時候已經從思想上告訴人們,只有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已經延續上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當然,不僅僅是我們國家,很多國家都是這樣,但是文化越悠久的,這種現象就越嚴重,美國這種現象要好點,畢竟「擁有文明」也沒有多長時間,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所以要想改變男女不平等這種情況,是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Ⅸ 歷史上曾有母系社會,女人地位很高,是什麼導致後來的男尊女卑

因為男人的體力優勢在農業社會非常明顯。他們能產出更多的資源。有了經濟話語權。所以相應的地位也有了提升。一開始在原始社會中,女人可以通過採摘水果,採集到很多食物。而男人打獵卻不是時常都能打到的。而且女人還可以生育。可以為人類的繁衍作出貢獻。所以女人的地位很高。開始都是母系社會。


所以現在才鼓勵女性都走出來,自己要擁有自己的經濟收入,才能擁有自己的話語權。而且隨著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告知女性群體越來越壯大。在那些智慧型工作的面前。女性和男性同樣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是優於男性的。女性細心周到。做事情會再三考慮。在那些工作面前。女性終於得到了尊嚴。

Ⅹ 「70女性力量」有各行各業的女性代表,評判「70女性力量」的標準是什麼

古人曾說過,女人能頂半邊天,現如今,女強人層出不窮,各行各業都有其女性代表的存在,特別是70女性力量,已經化為各界的中流砥柱。就如,胡瑋煒、吳艷、張欣、何巧女、吳亞軍、董明珠、張茵、楊惠妍、陳麗華、周群飛等人。

無論是致力於自我實現的楊麗萍,還是給國家做出貢獻的中國女排、楊絳,抑或是穿針引線留住最後手工苗綉的余英,她們都是當代中國女性美的傑出代表。所以,在這里,我想說,美的定義絕不能被局限,任何一種向上的、積極的、對他人、對國家有益的女性力量,都是美。這種美值得被傳承,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