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中年男人五戒圖片
擴展閱讀
穩重的表情包動態圖片 2025-05-17 07:35:24
旅遊地方的動態圖片 2025-05-17 07:31:41

中年男人五戒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27 14:31:24

A. 人到中年要做到哪五戒

人到中年是「危機四伏」的「多事之秋」,所以要積極預防一些常見的隱患疾病,注意做到「五戒」。

一戒懶惰:中年人常感兩腿沉重,易疲勞,這表明衰老已悄悄降臨。此時應力戒懶惰,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以延緩衰老。

二戒過勞:中年人既有工作又有家務,負擔較重,故應注意勞逸結合,切勿「涸澤而漁積勞成疾」。

三戒多食:多食可導致肥胖,從而誘發多種疾病。

四戒發怒:怒則傷肝,並容易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

五戒縱欲:祖國醫學認為「房勞過度則傷腎」。

B. 中年男人,要做好「五戒」,是什麼

中年男人的五戒分別是。第一需要戒掉懶惰。第二需要戒掉,過於操勞。第三需要戒掉,不可多食。第四不要發怒。第五不要縱欲過度。

C. 在生活中,中年男人一定要做好哪「五戒」

在生活當中,中年男人一定要做好的5戒有。戒煙,戒酒,戒賭,戒毒,戒黃,只有把這些都戒了,人生才一定活得更加精彩。

D.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麼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八戒是: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即不戴花環,不塗香),七戒坐卧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即過午不食)。

十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

(4)中年男人五戒圖片擴展閱讀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種,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薩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但都是以五戒為基礎,一切戒必須從五戒築起,五戒若學不好,一切戒都無能著手,五戒持得清凈,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內容之後,便知道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和輕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麼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眾生可解除人為的災禍了。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能夠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夠達到凈化社會凈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實含有無限悲心,這是推已及人而及於一切眾生的同情心,因為不忍自己被人殺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殺害之心,故有不殺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時節因緣,但它的宗佛不離止惡習,行善的慈心。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五戒

網路—八戒

網路—十戒

E. 五戒十善具體是什麼

「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善」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側重於修善。

由「五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凈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凈行離邪淫。

(5)中年男人五戒圖片擴展閱讀:

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

1、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於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

2、於兄弟則盡友。於夫婦則盡敬。於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

3、於鄰里鄉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於朋友則盡信。於僕使當慈愛。

4、於公事則盡心竭力。同於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於人。

5、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於未萌。致刑罰於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戒十善

F.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五戒】
梵語pan~ca s/i^la^ni。指五種制戒。(一)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不與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語(虛誑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復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毗尼母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三、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論卷十四、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二、摩訶止觀卷六之上〕

(二)亦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五)飲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灌頂經卷一、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等皆舉此說。

(三)為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禁絕:(一)奪生命,(二)不與取,(三)虛妄語,(四)欲邪行,(五)邪見等。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即於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飲酒戒,另加邪見戒。〔雜阿含經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經卷七、優婆塞戒經卷六、優婆塞五戒相經、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

【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
(術語)一不殺生戒,不殺生物也。二不偷盜戒,不取不與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語戒,不為無實之言也。五不飲酒戒,不飲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謂之優婆塞,女子謂之優婆夷。大毗婆娑論名為五學處。大庄嚴經名曰五大施。俱舍論名曰近事律儀。俱舍論十四曰:『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為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說,五飲諸酒。』[囗@又]指持五戒之優婆塞而雲五戒,如趙五戒,智舉五戒等。仁王經上曰:『有千萬億五戒賢者。』

五戒(梵pan~ca s/i^la^ni,巴pan~ca s/i^la^ni)】
謂在家男女應受持的五種制戒。即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大毗婆沙論》名為五學處,《大庄嚴經》名為五大施,《俱舍論》名為近事律儀。

佛制初以皈依佛法僧之在家眾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及至制戒,更教應受持不殺等五戒,即受持三歸五戒之在家眾,方稱優婆塞。故《毗尼母經》卷一雲(大正24·802b)∶『優婆塞者,不止在三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

關於五戒的分受與具受,各經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增一阿含經》、《優婆塞戒經》及《大般涅盤經》等提出了分受之說。《薩婆多毗尼毗婆沙》、《雜阿毗曇心論》則認為所謂少分行、多分行、滿分行優婆塞之說,乃欲明持戒功德之多少,並非有如是受戒之法,故不允許分受。

此五戒中,前四者屬性戒,後一者為遮戒。又前三者在防身,次一在防口,後一種通防身防口,在防護前四者。故《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雲(大正23·506c)∶
『優婆塞五戒,幾是實罪?幾是遮罪?答曰∶四是實罪,飲酒一戒是遮罪。飲酒所以得與四罪同類結為五戒者,以飲酒是放逸之本,也能犯四戒。(中略)於眾生上得四戒,於非眾生上得不飲酒戒。』

◎附∶續明《戒學述要》下篇〈律儀別述〉(摘錄)

近事男女有五學處∶

(一)離殺生∶亦雲不殺生。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有命者,不得故殺。此不殺生戒五緣成犯∶(1)是人,簡非畜生等,(2)人想,(3)殺心,(4)興方便,(5)前人命斷。故雖雲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然其中有重有輕,不可一例。若殺父母師僧聖人,是為逆罪,此罪深重。若殺餘人,名犯根本性罪,不容懺悔。若殺諸非人,名犯中罪;若殺畜生,名犯下罪。此中下之罪,皆可懺悔。故殺生雖同,然應詳細分別。又世人多以不殺生與不食肉等量齊觀,雖雲心出等慈,然有不明殺生成罪之惑。以致訛風久傳,致令多人不敢進受五戒,為礙殊重。今案∶若創受五戒,即發大菩提心,禁斷肉食,此為最善。若或未能,則律許食五種凈肉,不違近事律儀,智者應詳。勿因事膠著,翻成進道之障礙為得。

(二)離不與取∶亦雲不偷盜。凡他人之金銀財物,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冒渡等,皆為不與而取。此不與取戒,以盜僧物得過最重。此戒具六緣成犯∶(1)他物,(2)他物想,(3)盜心,(4)興方便取,(5)值五錢,(6)離本處。六緣具足,失無作戒體,不通懺悔。盜四錢以下,及盜鳥獸等物為輕,可以懺悔。

(三)離欲邪行∶亦雲不邪淫。居家學佛,未能全斷淫慾,只許於正常夫婦配偶間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名離欲邪行。若出家學道,應全斷淫慾,則名離非梵行。佛於近事律儀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不依離犯自妻者,以『欲邪行性罪所攝,世所譏嫌,余非梵行,雖性罪攝,非世譏嫌,故此不制』。又,『於他妻等遠離則易,非於自妻,謂處居家,妻子圍繞,晝夜習近,恩愛纏心,不能受持遠離習近內真不凈,外假庄嚴,如畫糞車,自妻骸骨。離欲邪行易防護者,謂求他妻難遂心故』。復次,『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於自妻不爾。所以者何?犯自妻有三∶謂從貪嗔痴生,經生聖者雖不犯從痴所生,痴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嗔所生,是故不立』(文見《婆沙》卷一二三)。《俱舍》頌亦雲∶『邪行最可呵,易離,得不作。』此中或有疑雲,若童子時受近事戒,至少年位方娶妻室,彼於此妻先亦得戒,今雖與之結為夫妻,行非梵行,然不犯戒,以昔於受近事戒時,『得由別分,非總相續,先所受得離欲邪行,非謂離非梵行,今如何犯?習近自妻,非邪行故。謂一相續別分有多,所遮所行,別故無犯』。《俱舍》頌雲∶『得律儀如誓,非總於相續。』若在家男女,能進而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是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為最勝優婆塞、優婆夷,然非離先所受五戒律儀更別有體。此邪淫戒三緣成犯∶(1)淫心,(2)是道,大小便道口道隨一,(3)事遂,入如胡麻,即失戒體。

(四)離虛誑語∶亦雲不妄語。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大小∶如見聞覺知言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言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未證聖果,而言我得須陀洹果等;乃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言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攝,犯則罪重,名不可悔。詳明語業,總有四支∶(1)妄言(亦雲虛誑語),(2)兩舌(亦雲離間語),(3)惡口(亦雲粗惡語),(4)綺語(亦雲無義語)。

近事戒中唯以妄言立為學處,不依餘三。此有多說∶(1)『虛誑語性罪所攝,譏嫌最重。離間語(舊雲兩舌)等雖性罪攝,譏嫌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2)『離虛誑語易可防護,非離餘三。謂處居家御僮僕等,難可遠離離間等三,及身業中捶撻等事』。 (3)『作虛誑語業道最重,餘三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4)『唯虛誑語能破壞僧,故立學處,餘三不爾』。(5)『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聖者經生必定遠離虛誑語業,非余語業。所以者何?余語有三,謂從貪嗔痴生。經生聖者雖不犯從痴所生,痴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嗔所生,是故不立』(文見《婆沙》卷一二三)。《俱舍》則謂∶『以開虛誑語,便越諸學處。』謂為防護行者犯罪以後,以虛誑語否認自己所犯學處,故虛誑語立為近事學處。《成實論》雲∶『是事(指離兩舌等三種語業)細微,難可守護。又,兩舌等是妄語分,若說妄語,則已總說。』故知兩舌等雖不立為近事學處,然已攝於妄語之中,犯非無咎。此虛誑語五緣成犯∶(1)所對是人,(2)是人想,(3)有欺誑心,(4)說自證聖果及見佛見鬼等,(5)前人領解。即名失戒。

(五)不飲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飲。若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或白師後方許飲服。自既不飲,亦不得教人飲。制酒、酤酒,尤非所應。此近事五戒,前四是性罪,不飲酒屬遮罪。

〔參考資料〕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智度論》卷十三;《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四;《成實論》卷八;《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二;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第三章;中村元《原始佛教の生活倫理》。

【十善十惡】
十善即十善業,梵語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梵das/a^kus/ala -karma-patha^ni )、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 (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痴。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造業之經過可分為加行、根本與後起三個階段,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十善十惡之說,見於大、小乘諸多經典,阿含經謂行十善將生人天世界,行十惡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說一切有部等部派對十善十惡之果報分為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釋,因行十惡而墮三惡道者,為異熟果;因殺生業而致多病短命者,為等流果;因殺生業而遇霜雹、塵穢等害者,為增上果。

此外,十惡系由貪、嗔、痴三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預備之行為)而起,當其顯現成為業道,即依三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十惡之中,以殺生及邪見為最重。據新華嚴經卷三十五稱,行十善十惡者,依善之弱強程度而得人、天、三乘、佛果;依惡之程度而墮三惡道,即惡性強則墮地獄,次則為畜生,再弱則為餓鬼;或生於人間,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十善具有止惡行善之意義,故亦稱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又十善為順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載,修下品之十善,可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為粟散王,即小國之王;上品十善為鐵輪王,即轉輪聖王之一。據此意義而言,其王位稱為十善位,帝王稱為十善君;於過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稱之為十善戒力。於天台宗,圓教十信位之菩薩名為十善菩薩。又據無量壽經卷下所載:(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兩舌、惡口、妄語、綺語。(五)飲酒等稱為五惡;反之,則稱五善。此五者同於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稱五善,違反五戒則謂五惡。〔長阿含經卷十五、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處經卷一、卷二〕(參閱『業』5494、『業道』5502)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鬭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庄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十善】
(術語)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見善惡條。天台雲: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利為義。息倒歸真曰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作二種,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十善十惡】
(名數)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新雲不與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雲虛誑語。五兩舌,新雲離間語。六惡口,新雲粗惡語。七綺語,新雲雜穢語。語含淫意者。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雲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准上可知。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善惡】
指善與惡。若再加上無記,則合稱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順理,惡指違理。然於經論中有多種不同說法,依成唯識論卷五之意,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其善惡之分際,在順益與違損之差別。且善惡二者皆須貫串此世與他世,否則即為無記。如人、天之樂果,於此世雖為順益,於他世則不為順益,故非為善,而為無記性。又如惡趣之苦果,於此世雖為違損,於他世則不為違損,故亦非惡,而為無記性。

凈影寺慧遠於大乘義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薩、佛等五乘,以闡釋善惡之名。即:(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為善;能招感三途果報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別報業等,稱為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指無相空性。佛、菩薩及二乘所修之善法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為有相行,故為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體,為己之自體,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義,五乘所緣修之一切善行皆為惡。

天台宗所立之善惡有六種,即:(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於人、天之果報盡時,仍將墮於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之中,故亦為惡。(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遠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苦,故為善;但二乘人雖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為惡。(三)小乘菩薩之善。小乘菩薩慈悲兼濟,故為善;但因於自身之中,未斷任何煩惱,故亦為惡。(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忍之煩惱,故為善;但因未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五)別教菩薩之善。別教菩薩能見中道之理,故為善;但因所見之中道為隔歷之中道(隔離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圓教之圓融中道,故其所行帶有方便,不合於理,是亦為惡。(六)圓教菩薩之善。圓教菩薩所見之圓妙之理,本為至極之善,但由『順、背』及『達、著』等二義而言,則亦為惡。『順、背』,謂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則為惡;『達、著』,謂達此圓理為善,而於圓理生起執著,則為惡。其中之第二義,系以達、著二者判別善惡,為天台宗獨特之說。〔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乘義章卷七、法界次第初門卷上、摩訶止觀卷二之三〕(參閱『善』4873、『惡』4944)

願對您有所幫助!願您早日得般若智慧!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