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元宵逛花街卡通圖片
擴展閱讀
蔣欣圖片高清圖片 2025-05-17 21:21:49
魚的可愛簡單圖片卡通 2025-05-17 21:21:15
能把圖片轉文件的軟體 2025-05-17 21:21:11

元宵逛花街卡通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5 23:53:12

Ⅰ 廣州春節傳統習俗

春節為農歷元旦,是中國也是廣州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廣州的春節既有中國春節的基本內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紅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團圓、幸福美滿。廣州的春節風俗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是: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3、慶人日。人日為大年初七,廣州人多在這天設豐盛的家庭筵席,以示慶賀。

吃團圓飯、逛花街,小朋友和未婚的人收紅包,還要放煙花鞭炮,舞龍舞獅,擺年橘,擺水仙,插鮮花……
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可是,這些習俗是怎樣來的?
最早廣州的春節習俗逛花街是從明朝就流傳下來。也有來歷,在當時海珠區的南部,芳村區的花地灣,盛產各式各樣的鮮花,漸漸地把鮮花在春節時在市場上大量買賣,後來就流傳了逛花街。
舞龍舞獅又是怎樣來歷?傳說在古時候,在廣州有一頭兇殘的大獅子,常常竄到人家裡吃人,有一位大英雄聽說了這件事後,決定要殺了那頭獅子,他帶了兩把刀,一刀就把獅子的頭砍了下來,為了紀念殺掉獅子的大英雄,就產生了舞隆舞獅。
廣州的春節習俗和外地有許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給小朋友紅包,廣州既給小朋友紅包,也給未婚的人紅包。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廣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Ⅱ 廣東人行花街,是什麼意思

廣州有句諺語:「行過花街先過年」。廣州地處亞熱帶,長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水常綠、花卉常開,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譽,廣州人種花、愛花、賞花和贈花的習俗由來已久。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就發現嶺南人愛種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房內也都擺滿了花,便贊譽這里都是「彩縷穿花」的人。唐代詩人張籍曾賦詩描繪廣州的冬天「海花蠻草連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送侯判官赴廣州從軍》)。清代中葉,廣州就已形成了國內首創、聞名海內外的「迎春花市」了,在市中心的藩署前(今廣州市北京路財廳前)一帶形成花市,數里長街,吐艷爭芳,人潮湧涌。

廣東花市歷經歲月沉浮,至今仍散發出盎然的新意和生機,不變的是廣州人對花的摯愛和對春天的禮贊。每年快到過年的時候,行花街逛花市便成了不少廣州人生活中的重要節目。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各地均設有大大小小的花市,花街數十里,幾百萬人同游花市,熱鬧非凡。家中辦年貨,如果沒有盆栽的金橘和花,是不叫過年的。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阿媽笑,阿爸喜,人歡花靚樂開懷……」這首廣州童謠形象地唱出了廣州家家戶戶逛除夕花市的盛況。吃完團年飯,內地人的節目恐怕基本上都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廣州人則舉家游花街,人們置身於歡樂的花花世界中,賞花、品花、買花,在花街中徜徉漫遊,享受著一年一度與群芳同在的美好時光。難怪不少外地人舍棄了合家歡聚的機會,留在廣州過年;許多人專程千里趕來,也都想一睹廣州花街的芳容。

但從來都與春節和春天聯系在一起的花市也曾經歷過冬天,「文革」時期,廣東花市成了「四舊」被破除了,「來年花更好」的美麗期待被人們深深地埋在心底。1973年,鄧小平復出,廣州花市也重見天日。這一年春節前夕,董必武南下廣州,觸景生情,以詩抒懷:「除夕在羊城,重臨盛會新。四時花似錦,萬眾面皆春。鑼鼓喧霄漢,雲霞出海濱。南鄰慶勝利,舉酒送瘟神。」(《一九七三年春節羊城重開花市》)

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廣東花市迎來了新的生機,將南粵大地妝點得更加漂亮迷人。廣州有一個區叫「芳村」,區內有一條街叫「花地」,芳村以花聞世,至今仍是全國聞名遐邇的花卉產區和全國著名的花卉集散地。如今各地花市上花的種類也不斷增多,「大吉大利」的金桔、「花開富貴」的水仙、寓意「一樹桃花滿庭春」的桃花、「發財樹」、「福星花」、「鴻運當頭」、綠牡丹、「藍色妖姬」玫瑰……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Ⅲ 除夕夜是不是就是逛花街的時候

要看地方,不同地方風俗不一樣。不知道你是哪裡的,我是江西吉安的。
我們這邊除夕夜是不逛花街的,一般是下午之前就把對聯貼好,然後下午3,4左右就要開始吃年夜飯了,全家人坐在一塊,餐桌上雞鴨魚肉是少不了的,寓意著一年的好日子。當然,火也是少不了的,在我們那邊 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燈 之說。吃完年夜飯就准備看春晚了,但是大人一般是在22點-0點之前要關財門,據說有不漏財之說。
順便說說年初一吧,早上一般4點左右,家中的男人起來開財門,寓意迎接財神爺的降臨,然後開始起火。小孩起來後,開始給家長拜年,壓歲錢是年初一給哦。(我記得有些地方給壓歲錢是除夕夜放在小孩枕頭下的,)小孩初一可是老大啊,初一不能挨打,不然就寓意一年到頭都是挨打。這種寓意可不好哦。接著,吃早餐了,早上吃的可是素哦。一般是白豆腐和青菜,寓意清清白白做人。重要的是年初一這天女人放假了,一整天都不用做事,還有就是水不能倒掉,一定要裝在一個容器裡面,因為水就是財哦。然後出門拜年了, 初一不出門,十五不歸家,說的就是年初一拜年只拜本家族的人哦。娘家是要初二去的。(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吧)
最後,其實我說的挺詳細的,望採納。

Ⅳ 急求元宵節資料~~~300字左右!來歷、風俗、傳統、起源……都行!!!元宵節手抄報圖片也可以。。。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編輯本段起源1.漢文帝紀念平呂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2.道教的「三元說」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3.東漢明帝點燈敬佛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4.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1]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編輯本段節日歷史節期與節俗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朝代沿革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

元宵節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現在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花燈寄寓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Ⅳ 求廣州的春節習俗。有舞龍舞獅、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給紅包、吃團圓飯等等的習俗,最好還有傳說哦!

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動,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與這最大的年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廣州市民過年,也有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隨。然而一代代人過去了,廣州人的春節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改變,連財神也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傳的民俗更被年輕人淡忘。下面,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廣州的傳統春節。包括新春喜慶日程、廣州春節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慶日程-了廣州人過年忙碌又熱鬧。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灶」那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灶、廿四開炸、廿五蒸糕、廿六掃尾、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即東西),廿八包粽、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說到貢品,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一句話:「冬柑,年橙,謝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時候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灶就要桔)。並寫好一張「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謝灶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了,人們忙碌起來。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粵東筆記》所雲:「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開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廣州市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卜糕、倫敦糕、馬蹄糕、九層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掃屋,以便乾乾凈凈迎新春。還有「迎春掃塵歌」:臘年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

至於廿八包粽,我從來沒有聽過,問了家裡的老人,他們都說廣州現在沒有這樣的習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後來看了一些資料,這樣的習俗在粵西地區還有保留。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冬菇、蝦米、粉絲等年貨。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著:「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這些單語都是要按照神位來張貼的。三十團年,劏雞殺鴨,拜祭天地、祖宗、接財神等,這一天,家庭主婦們都會很忙。晚上全家吃團年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的一年。

這里要另外說一個傳統的習俗,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鍾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鍾,鞭炮又一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一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么的濃厚。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灶、、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一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裡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團年。

正月初一開始過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禮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運」 大年初一。據說是以前的廣東人,初一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遊。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繼續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子,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後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吃完開年飯,就帶齊東西回到外婆家,開始拜年。走的時候,外婆或者外公就會把用紅紙捆紮的生菜,芹菜,蔥給媽媽,當回禮。表示:全家生機勃勃,大人勤勤懇懇,小孩聰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日游花地的風俗。

新春期間,廣州人有很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後,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於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在春節期間,親故見面,總是說些甘露醇語,相互祝福。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等。過年期間,長輩會給小孩一些錢,稱為「利是」,寓吉祥之意。過年的菜餚除雞外,商店還必備燒肉(取紅燒赤壯之意)、魚(年年有餘)、發菜蚝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舊時女人洗頭也要挑個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時代進步,一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為新的社會風尚所取代。

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間千年難易的情結: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於連根盆栽,一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遠遠看去,只見一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神奇極了。這些繁花將奔入各家各戶,人們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一句:春節來了!」

「我想,內地的人們過春節,大多用紅紙與鞭炮來裝點,那裡的春意和吉祥氣,是人工鋪設起來的。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一個季節,把實實在在的春天生命引進家門,因此慶祝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

以上兩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記》裡面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用花砌成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廣州人過年要逛花街。

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則在二十七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這些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售花的棚架和攤檔。花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綵,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鍾,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餘。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於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廣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不是人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一個巨大的鮮花買賣市場,它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節目,它更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過年逛花街跟飲早茶這些習慣一樣,是廣州人獨有的文化現象,是讓廣州人有別於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徵。

廣州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麼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州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鍾,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據說,廣州的花市萌芽於唐朝,成形於明清,歷久不衰。為何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鍾?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雅士,而是因為花能代表無數的好意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上最美好的祝願。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是需要表達願望的,是需要去舊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廣東人尤其迷信,所以過年一定要把「意頭」這個東西搞得淋漓盡致。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廣州人們的這種心態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以外,更已經成為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行一下花街,可以給你帶來好運氣。不好的變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適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對情侶,也可以是一群希望來年能找到伴侶的光棍。花街是一個充滿歡樂喜慶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廣州人走在街上覺得最放鬆的時刻。

最傳統的應節食品象徵了廣州人對過年的期盼: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會吃也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種非常豐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蝦、年糕這些都是廣州的最傳統春節食品。

俗諺雲:「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製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現在也沒有那麼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裡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時候,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奶奶,媽媽帶著我一起做「油角」,雖然我不是很愛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樂,也是過年的一種樂趣。再有「糖環」、「冬果」、「蛋散」、「芋蝦」等油炸食物。「糖環」用糯米粉搓成團,壓進木模中,逐個「批」出,炸成金黃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鹹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條狀或片狀炸熟。「芋蝦」是用檳榔芋刨成絲後和合米粉漿落油鍋,吃起來酥化可口。「蛋散」用麵粉加豬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後粘上糖膠;鹹的加南乳、鹽拌粉,吃起來酥化可口。

春節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廣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廣東地區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菜炆豬手稱「發財就手」,發菜炆蚝豉即「好事發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製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餚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 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徵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製,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最後要說的是一些迎春活動,如舞獅、舞龍、踢踺子、放煙花等。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相傳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現過一頭獨角怪獸,眼大口闊,不時發出「年、年」的響聲。只要怪獸出現,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莊稼被糟塌。後來,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竹篾織成若干個獅頭模型,塗上斑駁顏色,埋伏於郊野村落,一旦怪獸出現,便金鼓齊鳴,舞將起來,驚走怪獸。於是人們認為獅子有鎮妖驅邪、如意吉祥的兆頭,以後,便於春節期間,各鄉各村均以舞獅子來消災除害,預報吉祥,這便是關於舞獅子起源的說法。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不同的龍舞,寄託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於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現在好像沒有太多人會做了。廣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會在珠江邊放大型的煙花。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廣州過年,熱鬧豐富,讓人感受深切,廣州的本土傳統文化是多麼的濃烈。

然而,歷史長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們的觀念容易被新的東西遊移,特別廣州市又是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風嬗變也是不爭的現實。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觀念也變了,春節的活動各有各精彩。然而,城市的歷史文化形態以及傳統習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財富。

大到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態,小到一個城市的過年習俗,這。一切都需要靠民眾的力量建構,維護。廣州過年的習俗作為民俗文化的識標之一,代表了一個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厚。文化的強大,要得到人們的認同,認同後,我們便要自覺地維護它,鞏固它.

Ⅵ 廣州民風民俗

廣州人風俗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葯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葯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近年來在歡度元旦、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

春節期間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節,端午節, 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等。

還有每年元旦均舉行的廣州風情賀年繽紛大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會演等,為廣州市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春節風俗 插桃花、擺年橘、團年飯、煮湯圓、逗利是(領紅包)、行花街、開年、人日、鬧元宵、游花地等;

其它歲時風俗 拜山(即掃墓),龍船景與斗龍船,七夕乞巧,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審美風俗 舞獅子,鰲魚舞,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燈飾等;

信仰風俗 南海神誕,天後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和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土地誕,觀音誕,盤古王誕,華光誕,生菜會和打華光等;

生活風俗 飲早茶、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打邊爐(火鍋)、冬令吃狗肉等,這是廣州特有的飲食文化。

廣州滿族風俗習慣研究
世居廣州的滿族人,又稱作八旗子弟,自清代乾隆年間分批到廣州駐防後,已有240多年,成為散居於廣州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雖然反正後(即辛亥革命後),有些是變革或淡落了,但有不少還是存在的,主要的除與漢族重視春節的民間節日外,例如包餑餑、拜祖宗袋、大天倉節日等等,不少仍是存在的,現將其搜集起來,作為歷史的回顧與之供有關部門的研究。

一喜慶包勃勃
「餑餑」在北方原是一種面制食品的總稱,而在南方的廣州滿族人,卻把餃子唯一地稱作餑餑。但是,廣州滿族人所包的餃子,與北方人所製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狀是半月形的,製法亦有所區別。將煮熟的豬肉粒加入豆瓣醬,稱為餑餑餡,在包餑餑時將切碎的黃牙白、菠菜和韭菜拌勻。廣州滿族人包餑餑,是兩百多年來堅持下來的傳統習慣,在每年的春節,或是喜慶日子及親人遠行時都包餑餑,這種習慣從未有間斷過。請客時,也包餑餑接待,還有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在一隻餑餑內,包著12隻小餑餑。因為在舊社會,衛生極差,而大家希望子孫旺盛,所以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

Ⅶ 春節和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及寓意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信仰、祭祀與家庭倫理是春節歷久彌新的精神核心,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具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
1.吃元宵:也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它們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2.看花燈: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元宵節賞花燈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 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且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元宵節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Ⅷ 元宵節逛花燈50字左右

篇一:元宵節夜晚

隨著夜幕降臨,一串串花炮也升上天空。聚集在河套公園前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八點四十五分的時候,河套公園後的煙花升上天空,煙花非常漂亮,大大小小的真好看。

篇二:元宵節

今天是元宵節,請同學們好好感受一下元宵節氣氛,如怎麼做糟羹,怎麼吃糟羹;怎麼做花燈,鬧花燈等。今天晚上一定要上街好好感受。杜橋的花燈在藍盾家園旁邊。臨海的花燈在崇和門,臨湖等地,非臨海的同學也打聽下自己家鄉有什麼活動。

篇三:元宵節

元宵節要來臨了,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去買元宵,一個個元宵互相碰撞。真是讓人口水直流啊,在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都趕著去欣賞這美麗的花燈。一個個花燈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人們在逛花燈的時候總喜歡猜燈謎,燈謎分很多種,如猜顏色的燈謎,猜水果的燈謎等......,都非常有趣。到了深夜,人群一夜慢慢散了,元宵節也結束了,人們都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篇四:鬧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那場面說多熱鬧就有多熱鬧。人們手提著燈籠,面帶笑容,可高興啦!那燈籠各式各樣,有的像小魚,有的像荷花,還有的像汽車。真美!

篇五:元宵節

元宵節到了,那天下午我和我的朋友在我家舉行了猜燈謎活動,我們將事先准備好的謎語紙條,掛在我家的小樹上.
讓其他小朋友來猜,到了晚上煙花就像花瓣雨在天空上方.

篇六:鬧元宵

回到家,媽媽給我們煮了元宵。我輕輕地咬了一口,嗯,真香!吃元宵也預示著在今年能夠團團圓圓。
這真是一個快樂,難忘的元宵節。

篇七:元宵節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看元宵節的燈籠,有老虎形狀、有龍形狀,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燈籠,五彩繽紛的,看的我眼花繚亂。太好看了!

Ⅸ 逛花街的習俗是什麼

春節是華夏兒女最為歡慶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珠江三角洲,人們在除夕夜有逛花街的習俗。逛花街俗稱「行花街」,又稱「游花市」、「行大運」,其起源朝代已無可考究。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的前三天,即從年廿八到除夕夜,於正月初一凌晨結束。

逛花街也寄託著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寄願,比如說在花街買紅桃,是取諧音「鴻圖」,寓示大展鴻圖;買金桔,是取諧音「今吉」,寓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同時,除夕行花街,有「賣懶倡勤」之意,有童謠就唱道:「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

而在佛山,逛花街這一習俗更是備受喜愛。據專家考證,逛花街在佛山是起源於明朝,而文字記載則說是形成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佛山初以昇平街、豆豉巷為花市,後在昇平路、筷子路擺設,又移至蓮花路、福賢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花市就移到福祿路。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又移至體育路、新普瀾路。而2008年就移到現在的位置--文華路。

佛山人素有愛花、種花、賞花的習慣。家家戶戶的陽台都會種上幾盆花。而但凡到新年歲首,賞花之風更是大興。因此,佛山人在過年時必會逛花街,購買年花。並且,不論店鋪或家居,也必定會在顯眼位放置一盆大桔或四季桔,在養眼的同時也取大吉大利之意。在逛花街之時,更多有捧住新買的桃花、銀柳、百合、菊花

Ⅹ 廣州春節民風民俗

廣州城裡習俗是:二十三謝灶,二十四開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掃屋,二十七洗野(東西),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貼對,三十團年。


年三十:團年飯、行花街


以前農歷除夕又稱大年夜,廣州俗稱「年卅晚」。團年的最主要內容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年飯,吃一頓最豐盛的晚餐。


現在這個習俗一直沒變。每年各區政府都會組織為期三天的花街,市民都會上街轉翻個新年好運。
這里介紹一下寓意好運的物品,在花街都能買到


風車:到花市就知道了,除了賣年花的,就數賣風車的最多了。買個轉運風車吧,越大越好,寓意新年風生水起。

桃花:粵語"紅桃"與"宏圖"同音,買桃花本意是"大展宏圖"。桃花不一定要買很大株那種,重點是花朵要夠大、夠紅、夠壯實。

年桔:常見品種有四季桔、硃砂桔、金桔、金蛋果等,樹型有大有小。買一盆放在家裡,除了寓意大吉大利,還特能營造節日氣氛。

年花:這里所說的年花主要指應節的鮮花,有傳統的菊花、芍葯、水仙、雞冠花、銀柳等,也有近些年興起的百合、牡丹、月季、比利時杜鵑、玫瑰等。【有事找不怕罵、為您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