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在清明上河圖上發現了什麼
和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兩 岸各階層人物活動情景的描繪,集中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
側面。翰林張擇端(公元十二世紀),山東諸城人,是北宋末期職業畫家,曾在畫院任職,擅長畫人
物、樓閣、舟車等。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馬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
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意態而莫可數記,全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畫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
的手法,廣泛而細致地描寫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形象和民俗風貌。《清明上河圖》這一不朽傑作,無論
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
《清明上河圖》長525厘米,寬25.5厘米,其中計有人物684個,牲畜96頭,房舍122座,轎子8
頂,舟船25隻,樹木124棵。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 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
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
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
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
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
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
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
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
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
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
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❷ 急求一篇地理作文
黃河源於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574.50億立方米,黃河屬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八長河。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之一,黃河文明馳名中外。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時至今日,黃河也呈現了幾多的尷尬與無奈,黃河下游的季節性斷流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難題。
一、黃河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
歷史上的黃河一瀉千里、氣勢恢宏,古化有「奔騰到海不復回」的豪放詩句,詩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黃河居然也有「奔騰而不到海」的斷流景觀。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始於本世紀70年代之初,從1972年山東利津斷面斷流開始,至今已有19年斷流,累計斷流57次,進入90年代之後,斷流現象更為嚴重。
從斷流天數看,黃河斷流的天數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斷流僅歷時15天,1996年斷流136天,截止於今年8月7日,1997年黃河已斷流181天(8月7日復流後8月9日再次斷流);從斷流河段看,黃河斷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斷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斷流僅產生於山東利津的下游,1995年斷流上溯至河南開封附近,斷流683千米;從斷流始發時間看,斷流時間也逐年提前,過去斷流一般始於五六月份,近幾年來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黃河即開始斷流。
水利專家預測,到2000年後,黃河會每年斷流,斷流最長歷時可達140~200天,山東利津水文站每年將有半年左右半涸。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將使黃河演變成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季節河。
二、黃河斷流之影響
1.黃河斷流對沿岸自然生態環境的危害
黃河斷流能夠引起河道萎縮,原來輸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區沉積,由此抬高河床,不利於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誘發更大的洪澇災害。
乾涸河道中泥沙的驟然增多使河道潛在著演變成一條巨大沙帶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黃河故道風沙彌漫、荒涼凄愴的悲劇就可能會重現,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護,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黃河季節性斷流後,黃河三角洲地區缺乏足夠的泥沙沉積與水量輸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鹽鹼化速度加快,生物種群多樣化的優勢將喪失殆盡。
總之,黃河斷流使黃河下流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黃河斷流對沿岸人類活動的影響
因黃河斷流,黃河下游地區1972年~1996年累計造成工農業損失約268億元,每年平均損失14億元以上,受旱農田累計500萬公頃,減少糧食100億噸,單是1995年的黃河斷流就使山東東營3萬公頃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鄉2萬公頃稻田改種其他農作物,山東德州100多家企業缺水癱瘓。
黃河斷流嚴重地擾亂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東境內10萬余居民長期供水不足,當地政府被迫限時限量總供水,公用水龍頭前排隊等水者彼彼皆是。
黃河季節性斷流使其下游地區水源減少,而排入黃河的工業污水與生活廢水卻逐年增多,黃河的自凈能力減弱,地下水水質惡化,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黃河的季節性斷流極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黃河斷流成因探索
1.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近年來降水量減少是黃河斷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的氣候呈現出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的變化規律,到20世紀,我國進入氣候溫暖期,氣溫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黃河河南花園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間平均降水量減少12%。
黃河徑流主要來自於上中游以降水補給為主的地表與地下徑流,流域內降水量的下降直接減少了徑流的水源補給量。
黃河流域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本來就不充沛,水資源不足,進入溫暖期後蒸發加強,降水減少,旱情加重,水資源供求關系更加吃緊。
2.黃河斷流的人為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河斷流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歷史上植被狀況的惡化對黃河斷流影響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後遭到人為的毀滅性破壞,直到今天,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仍然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生態破壞的趨勢遠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於有所發展。水土流失量驚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黃河洪災與斷流並存的歷史原因。
②人口、經濟迅速發展,耗水量劇增。
本世紀5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人口猛增,人類生產與生活規模無節制擴大,耗水量呈現急劇上升態勢。
50年代時,黃河下游灌區灌溉140萬公頃農田,90年代灌溉面積上升到500萬公頃,工業生產用水也數十倍地增長。
50年代初期,黃河供水地區年均耗水量122億立方米,90年代初達到300億立方米,而同時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黃河下游非汛期來水減少24.5億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億立方米,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黃河水資源供遠小於求,斷流在所難免。
③缺乏統一、健全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節,黃河沿岸各地只從自身利益考慮,紛紛引水、蓄水、爭水、搶水,水資源管理混亂,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在黃河上中游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預計到2000年時,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庫的總庫容量將達到660億立方米左右,大大超過了黃河河南花園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於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與經濟建設,但也導致了下游地區水量的大量減少,加重了下游水資源匱乏的程度。
④水費價格偏低,農業灌溉方式原始,水資源浪費驚人。
黃河流經了我國北方重要的農業產區,農業灌溉用水即佔全河流用水總量的90%以上,而引黃渠每立方米水費僅為3.6厘錢,遠遠低於供水的生產成本,如此低廉的水價自然難以喚起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只能促使人們利用水資源時的放縱、毫不吝惜。
目前,黃河流域共有水澆地500萬公頃,農業灌溉仍然主要採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區每公頃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達60立方米,粗放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使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資源浪費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⑤水體污染嚴重,水體質量不佳。
隨著人口的劇增、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體質量的明顯下降既影響了人體的健康,也降低了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銳。
四、黃河斷流的對策探討
1.植林種草、綠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貧乏的黃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黃土高原地區廣泛植林種草,擴大植被覆蓋率,發展生態經濟、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徑流,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在努力發展物質生產的同時,黃河流域應重視對人口增長的有效控制,加強對公民進行人口、資源、環境的素質教育,促使公民自覺地保護環境與水資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水荒」矛盾。
3.繞一規劃、協調開發黃河水資源
黃河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水庫與湖泊調節水資源的能力低,洪澇與乾旱並存,全流域引黃灌溉又各自為政,不便管理。因此,國家有必要組建全國統一的黃河水資源管理機構,統一管理、統籌編制黃河水資源利用與調度方案,兼顧各地情況,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趨於充分、合理。
4.加收水資源使用費,促進節約用水
國外實踐證明,在經濟規模不變情況下,水價如提高10%,用水量則下降5%,水價如提高40%,用水量則下降20%,國外許多地區以提高水價來限制用水量。
我國也應該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徵收水資源使用費,適當提高水價,以刺激人們的水消費觀念,喚醒人民的節水意識,避免或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5.科學種田,實施節水灌溉新技術
管灌、噴灌、滴灌、滲灌是國際上一致公認的節水灌溉新技術,節水灌溉每公頃地用水量僅為傳統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國河南商丘地區節水灌溉實驗區節水30%~40%,糧食卻增收10%。乾旱缺水的甘肅河西走廊也走上了節水農業的新路,敦煌滴灌實驗區每年每公頃土地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黃河流域耕地面積寬廣,傳統灌溉方式普遍,節水灌溉新技術有著廣闊的市場,其節水潛力相當可觀。
6.加強污水的凈化處理工作,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
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是工業節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來,日本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達71%,美國、德國也在60%以上。
我國政府也應加強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體的凈化處理工作,盡可能地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節約用水。
7.南水北調,跨流域調水
南水北調,引長江水進入黃河是解決黃河流域使解決水資源緊張狀況的根本性措施。
相對於黃河而言,長江可謂是水資源富足有餘,引長江水北上濟援黃河是一項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門推算,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工程全部完工後,每年可以向黃河引入約320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屆時能夠徹底解除黃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東線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投資也不太高,經濟、技術可行性最優,完工後可以直接緩解黃河下游頻繁斷流、缺水之急。
我國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偏小的國度,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少是我國國情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是我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之一,黃河下游頻繁的季節性斷流不斷地給我國人民敲響了「水荒」的警鍾,在這種情況下,唯有面對現實,正視困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管理、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方可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
❸ 有時癢,有時不癢。從去年開始的,自從澆地,和打農葯之後每年夏天都有
您好,建議到醫院去看看,只有一張圖片是看不出來的。
❹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一、雷達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
二位科學家用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
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
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
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四、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
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
❺ 女人夢見澆地是什麼預兆
女人夢見自己在澆地,表示自己會為感情,或家庭、丈夫、子女付出很多,生活幸福溫馨,婚姻如意。 還有可能暗示丈夫會生病或是出遠門一段時間,因而要挑起家庭的重擔。
夢見往還沒有長出莊稼的農田裡澆水,預示在為剛剛醞釀的計劃,或是剛剛開始萌芽的感情付出。
男人夢見自己在澆地,表示做夢人是個選准目標就敢於投入的人,前途光明,充滿希望。
男人夢見女人澆地,預示會發財。
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和探究線索.
❻ 《我的樂園》作文 400字!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園。我的樂園是一個炊煙裊裊、依山傍水、雞犬相聞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姥姥家的院子。
院子的西北角有一棵桃樹。你別看它矮,它長得可有精神了,枝繁葉茂的。一到秋天,結了許多桃子,又大又紅,可甜啦。在桃樹的旁有一個狗窩,雖然不怎麼精緻,但卻非常的溫暖。這還是我和姐姐專門為小狗狗量身定做的。小狗狗是黑白色的,三角形的耳朵,毛茸茸的尾巴,漂亮極了,我和姐姐還經常拉著它去遛彎兒呢。院子的西南角是一個雞窩,姥姥養了一大群的雞。你瞧,那些公雞昂首挺胸,聳著尾巴,可神氣了。那些母親雖然不像公雞威風凜凜的,但是作用可大了。人們都說,家雞蛋營養豐富,姥姥說她不怕辛苦地養這么多母雞,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吃到家雞蛋,身體長得倍兒壯。姥姥疼我可是出了名兒的。
最有趣的是,桃樹下面還掛著一個鞦韆呢。那是姥爺為我做的。他說村裡邊玩的少,擔心我無聊,沒事可做。盪鞦韆可是我最大的樂事。一放暑假,我就去姥姥家住一陣兒,我一去,鄰居家小朋友就都過來了。我們迫不及待地去玩盪鞦韆。我坐在鞦韆上,手抓住兩旁的繩索,腳一蹬地,一松開,鞦韆便悠悠地盪了起來。我的身子向後傾斜,閉上眼睛,就像躺在搖籃里,可舒服了。盪著盪著,我的膽子越來越大,竟然覺得鞦韆太低,不過癮了。於是我讓小明用力推我的背,忽然鞦韆便猛地盪了起來,我的心就像飛出去一樣,刺激極了。連小狗也被感染了,跟著鞦韆竄過來竄過去,我們的笑聲傳出很遠很遠。
姥姥家的院子裝載了我童年的點點滴滴,見證了我的快樂,是我的樂園,我永遠懷念她。
❼ 作文村頭小河邊的草地,百字作文
我的樂園就是樓房後面的一片菜園。
這片菜園由24戶人家種植。春天來了,那裡長滿了荒草。大人們把荒草鏟掉,把它們扔到火中,地下的荒草沒了,我們覺得很快樂.然後大人們開始翻地、上肥。播種――不久地里就長得綠油油的一片了。
夏天到了,菜園轉成了百花園。黃瓜、絲瓜、茄子、豆角都開滿了花,蝴蝶在飛舞,蜜蜂在采蜜。地旱了,我們抬水澆地,十分勞累,心裡也甜,因為快豐收了。
秋天到了,菜園里果實累累。黃瓜長的又粗又長,南瓜長的又大又圓,辣椒長得像燈籠,茄子穿著一身大紫袍――我們摘了,不僅僅自己吃,還送給別人。
這就是我的樂園,我願明年的菜園更秀麗!
❽ 你聽祖輩講過哪些詭異的往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雖然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的越來越快,但是這個世界上仍然存在著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我就曾經聽我爺爺講過一件特別詭異的事情。
爺爺越走越累,看到前面有個樹墩子,就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沒想到莫名其妙的就睡著了,等睡醒的時候,看到太爺爺和太奶奶在身邊,據太奶奶說,一直等不到爺爺送飯回來,太奶奶就去地里找爺爺了,結果發現爺爺沒去送飯,這可急壞了太爺爺和太奶奶,於是和太爺爺到處尋找爺爺的蹤跡,結果半夜裡發現爺爺正躺在一個墳包上睡覺,趕忙把爺爺抱了回家。
事後太奶奶說,爺爺是被那兩個墳包的孤魂野鬼給迷惑了,他們攔住過路的人,就是想要錢,太奶奶買了點冥幣,各在那兩個墳包上點了一些。這件事情才算徹底了結,但是卻給爺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❾ 在農村老家的夜晚你遇見過哪些怪事
我記得小時候的一個夜晚我在農村老家和小夥伴們玩耍,玩累了我們就走進一片小叢林里歇息。正當我們坐下聊天的時候,遠處有一聲怪叫,我們似乎在遠處看到了一個很高大的動物,可能有3米高,當時嚇得我們直沖回家,那可能是我一生中跑得最快的一次了。回到家奶奶解釋給我聽小孩子晚上不要到處跑,我們這里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晚上如果有小孩在外面亂跑就有可能會遇見巨人。
農村比較落後,夜晚一片漆黑,一個人走在路上難免會有些不安全,發生一些很奇怪的事情,但是由於看不清會開始胡思亂想,很容易發生事故。所以在夜晚還是要成群結隊,至少也要兩個人才會安全。
❿ 我的樂園作文500字
別人家有一塊菜地,現在早已連同那屋子一塊拆了吧,連那最後一次的見面也與現在隔了五六年,其中似乎只有一些雜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用說新鮮的青菜,不高不低的籬笆,高大的枇杷樹,碧綠的草地,也不用說知了在枇杷樹里的吟叫,美麗的蝴蝶飛行在草地之間。單是角落草叢里的一帶,就趣味無窮,翻開石頭,有時會碰見一個個西瓜蟲,渾身都是灰色,圓圓的,很是可愛。花生和向兒葵的跟纏繞在一起,向兒葵有很多果實,一粒一粒的。而花生的跟其實就是果實,很難拔起來。還有一次,我不知道聽誰說的,有一些花生吃了便可以聽懂動物的說話。我於是常常在別人拔完花生的時候,和別人要幾顆,總是要,可是吃了之後還是沒有聽懂動物說話。如果會爬樹,還可以摘到在枇杷樹上的枇杷,顏色是黃色,圓圓的,一吃,酸酸甜甜好滋味。
冬天的菜園比較無聊,雪一下,可就不一樣了,到處都是雪:籬笆上·草地上·枇杷樹上····我們就套上膠手套,用鏟子堆成2個球,一個大一個小,大的做身子,小的做頭,再找來兩根枝丫做手,還有用家裡的兩顆彈珠做眼睛。做完之後就供人觀賞,可到了春天,雪人而就融化了。
如今老家早已拆了罷,而這個菜園也早已不復存在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