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紫陽老街台州臨海小吃有多好吃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是吃貨對小吃理解的最高境界,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同地區人的口味不同,不是經常有人說「男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其實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導致的,每個地方的美味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點,能夠流傳下來都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就像紫陽老街台州臨海小吃,其實這里最好吃,也最有名的應該是海苔,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喜歡。
再好的小吃也會有人吐槽,就像多好的人也不會受到所有人歡迎一樣,這個是非常正常的,有的人追求口感和味道,有的人追求健康和營養,有的人追求時尚,總之你無法做到滿足所有的人,因為這些東西有的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口感和健康,是一個悖論,是非常難統一起來的,有時候為了滿足口感就只能犧牲一些健康,誰讓咱是吃貨呢,對於吃貨來說,好吃才是第一任務,健康和營養是以後的事情,吃飯的時候是不會考慮的,所以小吃的定位要明確,為那類人群准備的,主要投他們所好就行了,你不能賺所有人的錢,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所以也不用所有人都說你好吃,而有些小吃天生就是小眾的,比如吃生魚片、醉蝦等,大多數遊客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非要獲得大家的認可。
海苔說實話也有人不願意吃,但是作為品嘗,大家還是能接受的,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海苔銷售,有其是人本料理和韓國料理中大量使用,中國的青年都非常熱衷。
Ⅱ 浙江台州的臨海紫陽街有什麼歷史文化遺跡呢
每一個歷經千年的城市都有一座“中心老城”,而台州的“中心”,就是臨海。如果臨海這個名字你覺得很陌生,那麼下面這些名字一定很熟悉。
謝靈運、駱賓王、朱熹、徐霞客、朱自清、戚繼光、張伯端……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名,這些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都和臨海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
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這座老城的遺跡非常多,論起景點和風光,它並不會輸給洛陽、西安、濟南、麗江那樣的千年古城;論起歷史參考,在華夏文明發展史上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一直以來,它那麼地低調和小眾,就像剛剛提到的那一群歷史人物的氣質,外表寡淡,內心濃郁。
在紫陽街上逛了一圈,發現這里住著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氣質。好比古董和文物,雖已不再“實用”,但極具收藏價值——收藏古董可以升值,而收藏一次紫陽街的旅行,可以將臨海的縮影,攬入懷中。
紫陽街是什麼街
紫陽街,這個名字來自北宋一個叫張伯端的人,他在臨海任職時,紫陽街還不叫紫陽街。後來張伯端去了陝西省的紫陽縣修煉,從此,這位南宗道教的始祖人物便有了一個名號:“紫陽真人”。張紫陽游歷四方之後,晚年回到台州,紫陽街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經過不斷摸索、調整、改進之後,他們家海苔餅的生意越做越好,成為了整條街上海苔餅賣得最好的一家店。紫陽街上經常有外國的朋友光顧,所以管老闆的生意也做到了美國、荷蘭和日本等海外國家,外國的朋友一買就是幾百個,打包郵寄過去。盡管生意已經做大了,但是他依然保持著一個小餅賣一塊五的價格。因為在他的客人中還有很多的學生。在節假日的時候,離家的遊子回到家鄉,會把他的店裡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起來,供不應求,是那時候常見的場景。
海苔餅,是臨海人從小吃到大的東西,主料是海苔做成香香甜甜的泥,然後裹上酥酥脆脆的麵粉,烘烤成一個不大不小的小餅,是紫陽古街上銷售最好的一種小吃,也是紫陽街上必嘗的美食。
Ⅲ 臨海紫陽古街有什麼好吃的
海苔餅,麥蝦,個人比較喜歡這些,蛋清羊尾,馬蹄酥和羊腳蹄,羊角蹄真的需要牙口好的人才吃得動,蘿卜圓,老街上的鹼水面很好吃,你可以去嘗嘗。其他,自己去挖掘吧
Ⅳ 台州臨海有什麼特色小吃
1、臨海麥蝦
臨海麥蝦是浙江臨海特色小吃,主要原料為蝦、麵粉、雞蛋、油、鹽、白蘿卜絲、鹵牛肉絲、香菇、黃酒等,口味清香鮮美。
2、張家渡燒餅
張家渡燒餅是台州臨海的特產,燒餅形狀像古時的銅錢一樣,外圓內方,老百姓稱它為「銅錢餅」,寓意為對內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對外做生意時要圓通、靈活,要隨機應變。有的稱此餅為「肚臍餅」,由於這種餅又香又脆,味道好,因此,深受上海顧客的贊賞。
3、羊腳蹄
羊腳蹄為臨海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形狀酷似羊腳蹄,據說羊腳蹄這味小吃的誕生和台州府城(也就是現在的臨海市)有關。
可它不是真正的羊腳做的,是一種麵食,不過確與羊腳比較相象。把發酵過的甜麵粉做成四周圓、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狀,面上撒上芝麻,烘乾烤成,香甜鬆脆,清香可口。
4、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又名雪綿豆沙,是臨海列入《中國菜譜》的傳統特色名點。
蛋清羊尾以菜油、雞蛋清、豬油、豆沙和 少許麥粉為原料,先取蛋清加入麥粉,用筷子不停地攪拌,直至用一根筷子 插在其中而不倒下為度,再將預先制好的以豬網油包裹的豆沙丸子放進沸菜油里炸,丸子頃刻間變的胖乎乎的、油黃黃的,待到三分嫩黃,便可撈起裝盆,灑上白糖,就可上桌食用。
5、麥油脂
麥油脂又稱麥焦筒,食餅筒,餃餅筒,五虎擒羊,錫餅、麥筒煎、麥塌鍋、麥攤鑊,麥焦。是浙江寧海、溫州、台州、紹興的地方傳統小吃,屬於浙江菜系傳統節日食品,通常溫州、台州、紹興的所有大小節日,皆會製作該食品。餅皮做法和上海的春卷皮做法類似,但直徑比春卷皮大。
Ⅳ 悠悠老街兒童畫該怎麼畫
所需材料」橡皮、紙、鉛筆。
1、第一步鉛筆打底,注意透視關系哦!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定要把握好,讓自己的作品大概有一個輪廓,一定要反復檢查,因為打底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工作,如下圖所示。
Ⅵ 連雲港老街的主要景點
這里,誕生了連雲港歷史上第一個市政府辦公樓——原上海大旅社。解放後,被改為了連雲港第三招待所這里,誕生了連雲港國民黨陸軍司令部。這個頗具西式私人別墅,曾於1976年7月25日接待過來連考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這里,保存了日軍摧殘中國勞工的血證——十三道房。這是一座人間煉獄,十三排房子,最多的時候擁擠了四五千人,大量的勞工在這里被折磨死。這里,有蜿蜒綿延的盤山公路;這里,有古老斑駁的青石板路;這里,還有你在別處遍訪不到的法國梧桐。 為了讓遊客對老街的歷史與規劃有更為直觀的了解,老街歷史文化館將成為「城市記憶體」,展示連雲港老街的「前世今生」。
連雲港老街歷史文化館作為全方位展示老街的重要場館,反映老街百年的風采,擬集中展示老街印象、老街文化、今昔對比、陽光公示四個專題內容。
老街歷史文化館於2013年9月底完成。老街歷史文化館建設雙管齊下,統籌安排時間進度,一方面加大老街歷史文化館外部改造,一方面加快展品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外部工程於9月完工;老街歷史文化館內部展廳主體布局工程基本完成。為進一步豐富老街歷史文化館的展品,展館組帶著方案走訪老街現有居民、港口老建設者,並通過媒體發布徵集信息。熱心市民向老街贈送了部分反映老街變遷的歷史物品。同時,收集相關歷史老照片,訪問地方知名文人,進一步收集資料和相關實物。 隴海鐵路連雲港歷史博物館位於老連雲火車站的博物館,投資超過1000萬元,2013年9月20日基本建成,10月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分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個部分。室內展區共有三層,一、二層為史料展示部分,以大量珍貴的歷史老照片並配以實物,展示隴海鐵路歷經滿清、民國,蹣跚起步、分段修築、艱難延伸,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全線貫通的歷程。三層為科普和體驗區,介紹火車誕生、發展的歷史。 室外展區位於博物館東部,將以公園景點的形式呈現, 主要是在老連雲火車站站前廣場展示三個實物火車頭,這三個火車頭分別代表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三個火車發展的不同時代。 新建BRT站台、過街天橋等設施,匯集中國鐵路不同時期、類型及制式的機車車輛。設置火車餐廳用餐,身穿鐵路制服留影,在懷舊的樂曲中眺望繁忙的港口,回想老車站近一個世紀的往事。
博物館的展品徵集工作得到市民的熱烈響應及鐵路部門的大力支持,陸續接收社會各界的大量捐贈展品,有蒸汽火車頭1個、火車貨車廂2節、守車(掛在貨物列車尾部運轉車長乘座的工作車)1節,以及涉及鐵路電務、機務、工務、通信等展品100多件,另有一批珍貴的照片和隴海鐵路債券、大許家車站奠基石、隴海鐵路局長雲台山洞題字、沿途車站速寫等實物。
隴海鐵路連雲港歷史博物館還將兼具科普功能。其中將考慮設置一個4D影院,用現代化的手段模擬乘坐火車的實際感受,開展科普教育。 2013年,連雲港港迎來開港80周年,為此,連雲港市投入6000萬元,建設一座總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設計布展面積1400平方米的特色鮮明的港口博物館。
港口博物館選址確定為連雲港老火車站西半部,在展示內容規劃上,以時間為主線、重大事件史實和史料實物展陳為內容,反映世界港口、中國港口的發展歷史及從秦漢時期到現在的連雲港港口的歷史由來。還將運用現代科技,復原歷史場景和模型製作,將港口博物館打造成為集展示、收藏、教育、科技、旅遊、學術研究於一體,傳承港口歷史、港口文化的館藏基地,體現國際性、專業性、互動性、娛樂性的國際國內領先的專題性現代博物館。
港口面向社會通過捐贈、收購、代管、借用等方式徵集與連雲港港建設和發展歷史有關的實物資料。范圍涵蓋反映連雲港港歷史的重要文獻、文件、手稿、信函、照片、音像、書刊、標語、布告、傳單、勛章、徽章、紀念章、印章、獎狀、證章、證書、證件、牌匾、旗幟等實物資料。反映連雲港港建設發展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實物及圖片、音像資料。連雲港港建設初期,參與港口建設的創業者珍藏或保留的有紀念意義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品以及各種票證等實物。反映連雲港開港80年來港口發展變化的實物及照片等以及反映連雲港港歷史沿革、人文歷史及地理變化狀況的實物及照片等。
港口歷史博物館共有港口源起(秦漢—1905年)、大港初建(1905年—1948年)、港通天下(1933年—2013年)、跨越未來四個展區,分布於一層、二層、三層。它主要以時間為主線,以重大事件和史料實物展陳為內容,反應世界港口、中國港口歷史脈絡史以及連雲港地區港口的歷史由來,特別是連雲港港開港80年以來的發展道路和歷程。除了上述四個展區之外,連雲港港口歷史博物館還將配套遊客商品服務中心、文化創意展示區以及相關的辦公設施(位於展館一層東側)。
原市第三招待所(又稱上海大旅社),位於勝利社區勝利路。民國22年由上海人馬某建,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築,建築面積861平方米,中式起脊屋頂,紅瓦鋪頂。內有迴廊,正門額上裝飾有中國傳統的「福、祿、壽」三星浮雕(「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前門兩側為龍盤主。民國34年,連雲市政府曾駐此。市長為張振漢,中將軍銜,是唯一一位跟隨紅軍長征的國民黨中將。1949年初,陳毅同志曾派人在此社辦華東青年幹校。2010年公布為連雲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勝利路中部,為原市政廳遺址,保存有原市政廳建築。現狀為閑置華東石油賓館。由於佔地規模和建築體量相對較大,標志性地位顯著,對市政廳進行文物保護修繕,整體地塊規劃整治為港口文化博鰲論壇綜合體,包括商務會議、文化展示、旅遊服務等復合功能,為連雲港城的重要地標。
創建於1878年的中興煤礦公司,到1936年已成長為擁有3座大型近代化礦井和台棗、台趙、臨棗3條運煤鐵路,兼營中興輪船公司等資產超過千萬元的大型綜合型企業。這塊香氣四溢的「肥肉」,引來日本入侵者垂涎欲滴,並於1938年佔領了中興公司。直到1945年10月25日,鐵道游擊隊受我魯南軍區委派,在津浦路微山湖畔舉行受降儀式,棗庄一帶700餘名日軍低頭繳械投降,棗庄礦區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日軍入侵之前,公司辦事機構已遷往武漢,礦井全部停產。1938年4月,中興公司董事會在漢口作出決議;「絕不與日人合作!」並責令連雲港分廠經理浦禹嶠炸毀碼頭、裝煤機等設備,用中興輪船公司「中興號」、「大寶號」、「蓋蓀號」三艘巨輪沉船封港,以阻止日軍的侵略步伐……1949年10月,周總理親切接見了朱啟鈐和黎紹基,詳細詢問了中興煤礦公司和中興輪船公司的情況後說:「中興公司的資本家是愛國的。」1956年9月28日,中興煤礦公司實現公私合營,改稱為公私合營棗庄煤礦;1958年8月16日改為國營棗庄煤礦。如今,在百年中興這方土地上發展起來的棗庄礦業集團公司已成為跨國界、跨行業的現代綜合性大型業,2012年,產煤達2617萬噸,企業收入達512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全國十大商品煤出口基地。 國民黨連雲港陸軍司令部約建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石木結構。主體建築兩層,面寬五開間,中部開間約4.5米,兩側兩開間約3.3米,左右對稱。入口朝南,北立面臨海,東、西兩山牆建一層帶門廊披屋,每間寬約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築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門廊廊柱直徑53公分,有圓形柱礎與柱帽。屋蓋兩坡落水,機制青平瓦,挑檐約50公分。整體建築石牆為整毛石砌築,水泥砂漿勾凸縫。南、北石牆砌築方式為立砌,每層有過牆石,不超過三層高度找平一次,平砌石較少,原則上每一至二層找平一次,為典型的連雲地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建築方式。東、西山牆石牆砌築方式具有東、西洋風味。由於石牆面寬大,考慮石牆面砌築美學組合圖案效果,增加了平砌石、立砌石、方條石、過牆石的組合,既為構造牢固的需要,又增強了圖案的效果,較為美觀。
該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現為駐連部隊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來連視察時曾在此居住。 在連雲港老街勝利路邊上,離原國民黨連雲市市政廳,後又叫「上海大旅社」、連雲港市第三招待所不遠,有一幢二層舊樓和部分民房,它就是原國民黨連雲市港口小學舊址(現連雲郵電局東民房),該校址部分還在,它的前身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市臨海路小學,該小學從1932年創辦,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民國時期(1932-1936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8-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改革開放時期,從3名教師開始,先後經歷了十九任校長,培養了七十二屆學子,1945-1948年的港口小學校歌,它的詞作者就是當時的校長朱俊林先生,歌詞為「雲台蒼蒼,黃海茫茫,我們的學校,偎依其旁,環境秀麗,港口美風光,在此讀書樂無疆,願各勉勵探討學業莫怠荒,鍛煉身體品行端正,向上向上,莫愧父母和師長,前程萬里浩盪」。據原市八屆政協委員、港口小學二屆畢業生,我的老師朱泗林回憶,解放前的連雲港,有鐵路、公路、碼頭,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歷來為海防軍事要塞。當時原連雲市又是國民黨江蘇省的模範區,統治當局者重視,而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也重視。僅在連雲港口小學為數不多的教師中(9名在職教師)就有三位來自山東的丁亞華老師、湖南的劉秋賢老師和江蘇的章家樂老師。他們都是以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當時不知,事後方明)。他們利用課堂內授課的形式,字里行間向學生宣講祖國疆土的遼闊,幅員之廣大、物產之豐富,人民應團結起來捍衛她;利用音樂課教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歌」、「畢業歌」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幾位平易近人的老師,當時和學生的關系,特別是五、六年級學生的關系密切,至今記憶猶新(章家樂老師曾任江蘇淮陰中學校長、書記,丁亞華老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
Ⅶ 台州有哪些值得一逛的大街小巷
浙江台州是浙江省轄地級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這里擁有多條古老的街道,斑駁的青石板、老牆壁上的綠苔以及古樸別致的老屋老店都充滿了濃濃的年代感,這里的街道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命運的洗禮、歲月的沉澱,使這些街區有了獨特的味道,而這些街區如今也是當地熱門景點之一。如果你要去浙江台州旅遊的話,我很推薦你選擇十里長街、紫陽古街、海門老街等街道進行旅遊。下面我會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街道,希望我的講解對你有幫助:
- 台州值得一逛的街道一:十里長街
十里長街位於路橋區的鬧市區,這條街道總長度在3.5公里以上,民間稱為“十里長街”。 這里的大街小巷是由青石堆砌而成的,鱗次櫛比的店面民宅,必有韻味。那些錯落有致的白牆黑瓦,精雕細琢的飛檐灰雕,逶迤連綿的河水,隨處可見的河埠橋梁,就像是一幅傳神的江南煙雨圖,不僅充滿了意境,更是會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