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非大裂谷和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長什麼樣子
東非大裂谷 是非洲板塊內部張裂而成
喜馬拉雅山 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的
㈡ 非洲國家的國旗是什麼!要圖片!
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並不是一個國家,非洲分為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分為中非、東非、南非、西非),共60個國家和地區,各國國旗均不相同。
一、埃及國旗
突尼西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中央有一白色圓地,其直徑約為旗寬的一半,圓地中有一彎紅色新月和一顆紅色五角星。國旗的歷史可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新月和五角星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標志,現為突尼西亞共和國的象徵,也是伊斯蘭國家的標志。
㈢ 這張震驚世界的照片獲獎無數,為什麼攝影師卻說為拍攝它感到恥辱
不過,拍攝這張照片的邁克·威爾斯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獲得攝影獎讓我越來越覺得丟臉,我寧願永遠不要拍這樣的照片。」毫無疑問,邁克·威爾斯是一位有良知的攝影師。正是他拍下了這張照片,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烏干達的旱情。
參考:世界十大名照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㈣ 東非動物大遷徙的路線圖
圖片見此處http://wildnature.go2c.info/image/migrationmap.gif
在東非坦尚尼亞的 Serengeti (音譯塞倫蓋提) 和相鄰肯亞的 Masai Mara (音譯瑪莎瑪菈) ,每年超過一百萬頭黑尾牛羚 (wildebeest, 俗稱角馬)、十五萬頭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 (gazelle),從原本散居的 Serengeti 南部,不約而同地輾轉走到鄰國肯亞的 Masai Mara,在那裡短暫度過一、兩個月後,又千里迢迢地返回 Serengeti 南部,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有人計算過,動物在一年中會走共三千公里的路,途中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不支而死。但同時間亦有約四十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為沒完沒了的艱苦旅程添上生氣。
雖然這樣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發生 (或更貼切的形容是沒有開始也沒有完結),但每年遷徙的路線都會有些偏離,甚至試過動物未走到 Masai Mara 便回頭。要事先准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甚麼地方是很困難的,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愈來愈變幻無常的天氣。(例如最近看到 2001 年的大遷徙便完全不按章法:1. 動物以逆時針走;2. 只有平常約 20% 的動物到了 Masai Mara;3. 動物九月才到達 Masai Mara,但九月尾已開始返回 Serengeti!)
基本的大遷徙模式,是雨水充足時 (正常約在十二月至五月), 動物會散布在從 Serengeti 東南面一直延伸入 Ngorongoro 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雨季後那裡是佔地數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綠草,動物可在那裡享受食物充足的快樂。約六、七月間,隨著旱季來臨和糧草被吃得差不多,動物便走往仍可找到青草和有一些固定水源的 Serengeti 西北面。持續的乾旱令動物在八、九月間紛紛向北越境走往 Masai Mara,尋找從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途中要渡過 Mara River 等幾條大河,滿布河中、體長可達 3.5 米的尼羅河鱷魚 (Nile crocodile) 自然不會放過這享用大餐的機會。
面積只有 Serengeti 約十分之一的 Masai Mara,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動物又折返南面重回 Serengeti,開展一個新的循環。
東非動物大遷徙又經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徙,因為俗稱角馬的黑尾牛羚是大遷徙中數量最多的動物。根據最高峰期的統計,超過 160 萬頭牛羚參與這場大遷徙,但數量跟隨雨水多寡年年不同,有時又會少至不到一百萬頭。
雖然牛羚數量最多,但它們不是大遷徙的先鋒。帶領著百萬動物大軍的,是愛吃長草的草原斑馬 (Burchell's zebra)。憑著它們鋒利的牙齒,把草莖頂部切割下來慢慢咀嚼,剩下草的底部給隨後愛吃短草的牛羚。牛羚吃飽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好是走在後面的瞪羚的美食。
Serengeti - Mara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food chain) 遠不止以上幾種動物:食肉動物會吃掉一些其他動物,食腐動物 (scavanger) 如黑背豺 (black-backed jackal)、禿鷹 (vulture)、非洲禿鸛 (Marabou stork) 等會吃下剩餘的動物屍體,食草動物帶來其他地方的小昆蟲,成為一些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的食物,動物的糞便成為甲蟲的美食,甲蟲搬運糞便的過程間接向草地施肥,令草地不致變貧瘠,...... 當然,整個生態遠比以上描述的要復雜許多。
這種年年發生,卻又時間、路線飄忽不定的動物大遊行,相信在東非大草原上已開始了數萬年。在人類文明侵入之前,這片廣闊土地上的植物、數種大型食肉動物、數十種吃草哺乳動物、數百種鳥類、無數的昆蟲和小動物形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系統。但隨著人類需要愈來愈多土地放牧、耕種,以及貪得無厭的捕獵,正威脅著這片地球上罕有的、真正屬於大自然的土地。
但願東非動物大遷徙,不要成為歷史上的名詞。
最後推薦一個很不錯的網站
http://wildnature.go2c.info/wildlife/migrate.htm
㈤ 這是什麼鳥
冕鶴
東非冕鶴(學名:Balearica regulorum)是大型涉禽。體長127厘米。額部向外凸出,有烏黑色絨羽,枕部有由無數條土黃色絨絲向四周放射所形成的絨球狀冠羽。眼睛後方的面頰有上紅下白的斑塊。頸長。喉部有紅色肉垂。體羽主要為淺藍灰色,翅膀上的覆羽為白色,飛羽栗色。嘴、跗跖、趾均為黑色。棲息於濕地環境及人類居住區內的半天然棲息地。白天活動,喜歡在沼澤邊緣,善於在田埂上、水田裡、水溝邊、草地上等處行走,還常常飛到附近居民的院子里覓食、戲耍。為雜食性動物。每年5-7月在沼澤地帶繁殖。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的烏干達、查德、塞內加爾、肯亞、南蘇丹、扎伊爾東部、坦尚尼亞北部和衣索比亞西部等地區。是烏干達的國鳥。
中文學名
東非冕鶴
拉丁學名
Balearica regulorum
別稱
東非冠鶴、灰冠鶴
㈥ 世界上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是哪裡
東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東非大裂谷衛星圖片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