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眼橋的歷史文化,資料文獻等以及九眼橋的一些相關圖片,哪裡可以找到
九眼橋始建十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4年),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了.
九眼橋,古名宏濟橋,又名鎮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當時布政使餘一龍所建。系石欄桿、石橋面的大拱橋,長4寬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總督李世傑 補修時,改名為九眼橋。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於九眼橋西側新建交叉鋼架水泥預制橋,從橋基點起算,長約120米,寬25米,橋北下端辟有汽車通道橫貫東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橋。古九眼橋於1992年冬拆去。
㈡ 重慶磁器口有陶瓷院嗎有圖片最好!
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
版本:1 編輯時間:2007-11-15 12:38:49 作者:jiaqunwei
介紹: 磁器口古鎮(原名龍隱鎮),位於重慶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時期以來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里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那經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朴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餘處。 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在此中轉集散,重慶城的一些大商客在碼頭設店收購。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煙絲等為大宗。在重慶作為陪都時期,據統計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全年中商貿最興旺的是枯水季節(舊歷八月至次年四月),碼頭河壩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碼頭上萬商雲集,擁擠不通。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昔日磁器口碼頭的繁榮景象,至今還深深地留在「老重慶」的記憶里。當年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有上千隻船上的舶公和船夫劃著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和汽燈如繁星閃爍。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有「小重慶」之稱。 古鎮磁器口,從老人們的敘談中得知,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雲頂寺、復元寺、文昌宮……不一而足。在小巷穿行,只要發現殘牆斷垣,向居民打聽,准會得到這樣的答復:「這里原來是個廟子。」昔日,在這里香會、廟會、花會,以及正月龍燈、清明風箏、端午龍舟、七月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一年到頭從不間斷。在老百姓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拜佛請進來。」現在得以保存下來且較完好的只有「寶輪寺」,「寶輪寺」建於唐初,大雄寶殿正樑上刻有「尉遲恭建修」字樣。寺地范圍較大,由大雄寶殿,至馬鞍山,一直到童家橋,都是寶輪寺范圍,到處都修建有神殿廟宇,氣勢恢弘。有僧侶300多人,香火旺盛。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時,把廟宇幾乎燒盡,僅存大雄寶殿。後經培修川主殿、觀音閣、天王殿及禪房。大雄寶殿的殿柱是約兩人合抱的馬桑樹,其餘殿宇的柱子直徑不過一尺大小。而大雄寶殿的建築內外結構未用一顆鐵釘,且是全木結構。殿中兩樁刻有盤龍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兩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許,一柱凹下幾寸,但兩柱平衡,歷時千年之久,全殿無歪斜之影,真可謂天工巧匠,堪稱一絕。大雄寶殿佛爺座像前一井,可通嘉陵江河邊的「九石缸」,曾有人以鴨投入井內,事後在「九石缸」發現。此井在平時用石鼓蓋上的。最使這千年古鎮增色不少的是,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不少已成為老人們回憶的佳話。傳說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孫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發為僧來重慶,隱避於寶輪寺,天王殿牆上有「龍隱禪院」四個大字。故將原「白岩鎮」改名為「龍隱鎮」。龍隱鎮方園三十餘華里,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為界。到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口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紅岩》小說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里,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書場茶館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更普遍是說書茶館。坐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和大嫂們:「賣瓜子,南瓜子,葵瓜子,賣花生,磁器口的鹽花生!」叫賣聲清脆響亮。特別是晚上能在茶館登台說書的人,都是上品的高手,所以人們稱之為「品仙台」,都是掛牌說書,看誰有絕技高招,誰能爭取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一位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的生意必定會更加興隆、老闆自然高興,說書人得的紅包就越厚實。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人事有興衰,山川有滄桑。 長盛之後的磁器口,自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後便開始被冷落了,磁器口過去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跡,擬採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於是古鎮再現輝煌為期不遠了。 地址和聯系方式: 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磁器口古鎮保護開發區管委會(磁器口街道辦事處)聯系電話:65010622 65011002 怎麼去: 磁器口古鎮距沙坪壩3公里,乘坐計程車車費為5元,乘中巴車和220路公交車十分鍾可到達古鎮,車費1元。北碚方向遊客,可在童家橋下車從金蓉門進入古鎮。江北,南岸,九龍坡,渝中區到沙坪壩交通極為方便,乘坐大巴、中巴、計程車均可。 附近有什麼: 磁器口古鎮有大小餐館、茶樓60餘家,風味特色小吃有毛血旺、千張皮、麻花魚、毛涼粉、陳麻花等。價格適中,人均消費10元——50元不等,較有特色的餐飲茶樓有: 利君酒家,特色菜品為利君板鴨,獲中華名小吃稱號,假豆花,獲重慶名小吃稱號。 鈺鉿祥茶酒樓,融餐飲茶樓為一體,每天下午均有民樂演奏。 古灶堂酒樓,家常菜、大河魚、各種保健葯酒是其特色。 老街坊可就餐和品茶,價格低廉,是觀江景的絕佳去處。 :: 拜把子 :: 行幫 :: 家族祠堂 :: 袍哥 :: 烈士掃墓 :: 廟會 :: 舞龍 :: 龍舟競賽 :: 川劇玩友 :: 春台戲 :: 書場茶館 華子良銅像 建文亭 清代民居鍾家院 胡大媽蜀綉紡 翰林院 民俗博物館 黃桷坪牌坊 磁器口賦 寶善宮古玩陶瓷館 寶輪寺 磁器口大橋 清代民居深水井 寶輪寺山門 少婦尿童雕塑 清水門廣場 磁牌坊 民俗文化村 古鎮畫廊
㈢ 中國最大棵的桂花樹在哪裡有圖片么
門浦村桂花樹 這棵距今約500年的古桂樹位於北侖區白峰鎮門浦村王家的竹園山上,為最大的桂花樹。樹高15米,樹干周長2.95米,樹冠直徑達13米。據當地人稱,原先這里無人居住,桂花樹成蔭後,人們才逐漸到這里建屋築舍,形成目前的村落。由於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古桂樹生長得枝繁葉茂,一年還可開花2次。10月份第一次開花,花呈銀白色,芳馥怡人,產量可達100公斤左右;隔月後桂開二度,花質稍次。1996年該樹被北侖區列為古樹名木 圖片地址: http://www.blwtj.gov.cn/images/xiangpian/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