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抄手餡的做法和配料
用料:玉米粒 半小盒、藕碎1節、蔥花幾根、香油 1勺、生抽 5勺、鹽 勺、糖 半勺、料酒 3勺、豬肉餡 250g
1
准備好一塊前腿肉,洗干凈。
㈡ 抄手餡的做法是什麼
抄手肉餡的做法如下:
把適量的蔥和姜切成碎,加入25ml左右的溫水,攪拌均勻後,靜置20分鍾,如下圖:
㈢ 龍抄手介紹
龍抄手是成都市名小吃,其歷史悠久,是商務部授予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龍抄手在創建取名時便有諧音濃抄手之意(「濃」與「龍」諧音)。一直以來, 食物都堅持傳統工藝,做皮薄、餡嫩、湯鮮的抄手,並且用料考究。
成都的「龍抄手」1941年開設於成都的悅來場,上個世紀50年代初遷往新集場,60年代後又遷至春熙路南段至今 。2010年,龍抄手入選第三批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3)抄手的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龍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餡嫩、湯鮮。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麵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擀製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肉餡細嫩滑爽,香醇可口。龍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的肉,經猛燉慢煨而成。原湯又白、又濃、又香。
按照傳統做法,一碗龍抄手,除了皮薄、陷嫩的抄手以外,一鍋濃香的抄手湯,也是其中的精華。要用豬骨、雞肉、雞架和鴨肉放在一起,經四道工序反復熬煮,才能製作出瑩白色的美味湯汁,與味道有些單薄的抄手搭配在一起,形成一碗濃淡相宜的成都小吃。
㈣ 抄手是什麼意思啊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2]。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不同做法餛飩圖片(18張)
(「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讀[?w?nd?n],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在上海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摺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准。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麵皮。㈤ 抄手和餛飩有什麼區別
抄手是餛飩在四川的叫法,我們北方等地大多叫餛飩,而廣東稱雲吞,四川稱抄手。因分出各地,也就產生了各自的風格,四川的抄手通常將鮮肉餛飩搭配以辣油為主的醬料食用。比如四川著名的小吃「紅油抄手」。抄手大小要比混沌略大,皮比餛飩略薄一些,旁邊的飛邊兒也更加寫意,像個大金元寶,相對於餛飩的小巧,更有一番四川人特有的豪情和奔放。
㈥ 餃子與抄手有啥區別
1、叫法不同,北方地區叫餃子,而西南地區叫抄手;2、包法不同,餃子是用圓形麵皮包的,而抄手這是方形麵皮包的;3、吃法不同,抄手煮好以後通常要配上湯料來吃,而水餃煮好以後通常是搭配蘸料食用。
抄手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種麵食。以麵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
餃子是我國傳統美食,原名是嬌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如今餃子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
那關於抄手和餃子的區別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餃子和餛飩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傳統美食,而餃子和餛飩都是由餡料和麵粉作為劑子所製作而成的一種美食,是不存在差距的,只是稱呼不一樣,而餃子是比較傳統的美食,深受北方人群的喜愛,而餛飩的包法和餃子存在區別,但是口感和做法都是一樣的。
餃子和餛飩的區別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我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餃子多以冷水和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然後將經發酵而成的面團擀擀,擀成一個個的粗面團,這樣之後再用刀將一個個面團切成一塊塊圓的小面團,最後將這些小面團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圓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素餡雙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餛飩的特色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
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㈦ 都是麵食,抄手、扁食、餛飩和雲吞有哪些不同
在飲食的創造上,中國人可謂發揮到極致,你能想像到嗎?一張小小的圓形麵皮,簡單地包裹上餡料,就成了一道經典的美味小吃,而在千百年來人口遷徙中,這道小吃在各個地域又分別衍生出不同的特色,連名字都不盡相同。
在福建一帶,扁食跟雲吞非常相似,不過它的靈魂並不在於鮮,而是在於餡料的講究。地道的扁食餡料,必須用新鮮的豬腿肉,經過人工千百次錘擊後,等到變成類似肉糜的糊狀,才可以將其調味。這種捶打肉餡的方式,跟潮汕牛肉丸的製作過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目的就是就是為了使肉質更有彈性,更加筋道,所以扁食的口感十分Q彈爽滑,一口一個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