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開齋了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社交牛逼症的背景圖片 2025-08-17 18:33:50
ps丘陵高清圖片 2025-08-17 18:32:25

開齋了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7 13:34:08

㈠ 中國各地民風民俗,我是要辦手抄報,資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㈡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的來歷,歷史,發展和未來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庫爾班」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開齋節)。過節時,維吾爾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相互登門拜訪祝賀。在鄉村,每年3月22日還過「諾魯孜」節,迎接新春的到來。維吾爾族在節日及喜慶的日子裡還舉行「麥西萊甫」等各種娛樂體育活動。

肉孜節: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fengsu/1722.html

在封齋一個月以後開齋的那一天舉行,因此,也叫「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的教徒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一個月齋期滿後,教徒聚集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然後開始熱鬧的節日活動,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並且互相登門賀節, 男女老少都出來遊玩,這個節日一般要過3天。

古爾邦節: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fengsu/1723.html

在肉孜節以後的第70天舉行。「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古爾邦節的那天早晨,幾乎每家都要宰羊,因此也叫宰牲節。宰殺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寺院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

諾魯孜節: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fengsu/1724.html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諾魯孜節在陰歷春分時節(公歷3月22日)舉行。在這一天要開展傳統的「麥西萊甫」等各種娛樂和慶祝活動,預祝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許多地方還放聲歡唱特為諾魯孜節保留的民歌。

拜拉特節: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fengsu/6623775114778.html

又稱「油葫蘆」節, 在封齋前約半個月舉行。節日夜晚,居民多燒油葫蘆,因而形成滿村燈火的節日盛景;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白雪節:http://www.artwork-cn.com/Html/minzufengsu/1726.html

白雪節是一個富有詩意和情趣的娛樂節日,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時舉行。當下過初雪之後,幾個朋友經過商量,聯名寫封雪禮信,信中首先以初雪的降臨祝賀收信人全家平安,然後要求收信者以白雪節的習慣舉行一次娛樂晚會,並提出晚會活動的內容,請其中一個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發現的地方。在送信人離開之前,如主人沒有發現,就要按信上要求舉行初雪晚會。如果送信人當場被抓住,初雪晚會就要在送信人家中舉行。晚會內容包括朗誦詩、唱歌、跳舞、音樂演奏等。

㈢ 回族開齋節的動漫圖片

首先,不好意思在回答你這個問題的時候開齋節已經過掉了!
祝福啊--「願真主把吉慶和平安帶給你」,阿拉伯語念法「安塞了兒目,而兒來一庫目」

㈣ 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

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

開齋節與宰牲節和聖紀節合稱為我國的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下面就為大家收集了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僅供參考!

開齋節的節日由來

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後,每逢此節,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情參加節日活動。

聖訓教導,穆斯林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個星期的主麻日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即開齋節和宰牲節。根據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聖遷移到麥地那之後,發現當地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的習慣,一年有兩次慶祝活動。穆聖說:“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延續過去蒙昧時代的傳統保留兩個紀念日。真主啟示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日將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

開齋節是真主降示啟示定為合法的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人類僕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個節日,標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其中一項項獲得圓滿結束:齋戒。真主給完成齋戒的人無限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

從《古蘭經》和聖訓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一年中的兩個爾德節與任何民族的節日或習慣的節日很不相同。《古蘭經》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供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開齋節的節日意義

穆斯林重視爾德節的慶祝活動。依照經訓教導,在節日里,穆斯林沐浴凈身,換上最美的或最干凈的衣服。開齋節那天不許延長或額外守齋戒,也不許可無節制地吃喝。開齋節是宗教大集會,穆斯林從各方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記念真主,互相問候、關懷和友好。

開齋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必須以伊斯蘭方式來慶祝。活動的主題當以記念真主和學習先知為主題。爾德節不是民族文化節日,因此阿訇不允許將爾德節降格為一般、地方或少數人的娛樂活動。阿訇解釋,民族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尋求歡樂、節日休息、互相送禮、借機吃喝。而爾德節日的主題則必須以崇拜真主、記念穆聖為核心內容,否則就是偽爾德節。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麼,偽爾德節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義,而是引向錯誤,引向罪惡。因此那種偷梁換柱式的偽爾德節,穆斯林是堅決反對的。

穆斯林的爾德節不是休息日,也不是單純娛樂日,因為穆斯林的功課和職責時刻不能放鬆,一天也不能缺少。在記念真主和穆聖的節日里,責任只能加重,不能減少,穆斯林絕不許可把開齋節或宰牲節搞成庸俗的娛樂日。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珍貴日子。節日里,每個穆斯林都有幸參加各種祈禱和禮拜活動,以提高個人品性和道德修養,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獲。

開齋節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開齋節應當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遺忘的老人、親友、孤寡和窮人。由於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賞賜恩惠,所以首先應當感贊的是真主已經賞賜人們的恩典,並以自己富裕的條件和施捨給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質幫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過一次成功的爾德節日,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將在真主的綠蔭下提高一個精神階梯。

開齋節的日期是循環的,三年提前一個月,按陰歷計算,遇到3的倍數就會變動一次。

開齋節的節日習俗

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每年必須封一個月的齋,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所要履行的一項重要“功修”。

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喝,甚至連咽口水也不允許。到了太陽落山之後,才能進行吃喝。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宗教上沿襲下來的習俗。齋戒日期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這一月稱為“齋月”。“齋月”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歷,以月亮出現的那天為月首,單月 30 天,雙月 29 天,全年 12 個月,不置閏月,計 354 或 355 天,這樣就比太陽歷少 10 天或 11 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系,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中輪流出現。九月份封齋滿一個月,到了十月一日改為正常生活,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其實“肉孜”在阿拉伯語中,也是“齋戒”的意思。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很重視“蓋午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於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群眾通常從最後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

;

㈤ 2010孟加拉國開齋節時間持續多久呢

持續3天,2010年9月28-30日為孟加拉傳統開齋節。

-----孟加拉國開齋節:中國版春節。

注意:CCTV4今日亞洲《孟加拉國:開齋節將近返鄉車票一票難求》報道了孟加拉國由於開齋節臨近,火車票買票難的問題。視頻第44秒,孟加拉記者采訪賣票攤主:說明了28、29、30這三天是孟加拉開齋節。

視頻網址: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4prog_20080918_6692323_0.html

9月28日,孟加拉國穆斯林世界迎來開齋節,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數以百萬計民眾從首都達卡返鄉過節,火車站內擠滿回家的人群(見圖片)。

㈥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㈦ 少數民族有哪些,常見的少數民族有哪些

中國共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共有55個少數民族。常見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等等。

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其中漢族人口佔92%,少數民族人口佔8%。55個少數民族除回族,滿族同用漢語外,其餘各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或漢語。

雲南的世居少數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25個。其中(按人口數多少為序),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共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個民族。

陝西省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水族、羌族等。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

台灣少數民族分為十幾支族群,目前存有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有14個族群,總人數約50萬人,包括雅美(達悟)、阿美、噶瑪蘭、撒奇萊雅、卑南、太魯閣、賽夏、泰雅、邵、布農、賽德克、鄒、魯凱、排灣等。

海南省漢族、黎族、苗族是世居民族,其餘民族是解放後遷入的幹部、職工和移民,分散於全省各地。

(7)開齋了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分布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㈧ 各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等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又稱盍司節;仙女節,祭穀神等

塔塔爾族: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聖紀節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節日與漢族相近,燈節,添倉節,鎖龍,蟲王節等

黎族: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

藏族:轉山會,採花節,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吉祥天母節

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

毛南族: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盤王節、達努節等。耍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仡佬族: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祭火神,米闊魯節等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進窪(關門節),潑水節

彝族:年節,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以趕年,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珞巴族:昂德林節

哈尼族:扎勒特,黃飯節,矻扎扎節,耶苦扎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仫佬族: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

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水族:端節

羌族: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

塔吉克族: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巴羅提節,亦稱燈節等

京族:唱哈節

巴羅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