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單山水畫畫法技巧
簡單山水畫畫法技巧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以下是「簡單山水畫畫法技巧」,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先用濕墨勾出山石輪廓造型,勾線看似簡單,實則關繫到整幅畫成敗的關鍵,因為勾線實際是總體面貌的設計,通過勾線,山體、樹木的形態、走勢就確定了,這一步沒作好,後期無法補救,所以勾線後要掛起來反復酌作修正,直到滿意為止。
之後勾畫出樹木,此樹以枯枝為主,可設為鹿角枝或直伸枝,用側鋒筆法點簇出樹葉,可先用濃墨點,再用淡墨點外圍,分出層次。
用散鋒破筆皴擦出山石、樹干紋理,皴紋不要太多,本圖採用枯筆隨意自由皴,似點非點,似面非面,比較自然。也可用扁鋒枯筆刷皴,刷出披麻皺。最後用刀筆點簇出山石上的草叢,勾畫出小船、飛鳥點景即可。
1.勾斫法
勾斫法是千餘年來傳統山水的典型畫法,通常按勾、皴、點、染的步驟。下圖設為北派山水,用熟宣作的畫。北派山水的特徵是以高山大嶺、蒼松古樹為原型,構圖雄偉大氣,講究布局造型,大多採用點子皴法,如關仝的.釘頭皴,范寬的雨點皴,李成的麻皮皴,均工密精細,屬工寫結合的小寫意畫法,後期郭熙改變為較隨意的卷雲皴,南宋又變為斧劈皴等,使寫意性更強。
勾線:
用淡墨勾畫出山石、樹木的輪廓線,勾線應先勾近景,由近至遠,石質山和蒼松古樹線條不能太圓滑,應有一定的楞角,且線條應曲折有變化。
勾線
畫樹:該畫有松樹、夾葉樹和枯樹,松樹碗形針葉,夾葉樹主要用小圓形圖案構成。樹幹部份用淡墨順著線點刷,皴出樹干紋理。
樹枝上畫一些藤蔓,樹幹上點一些苔蘚更顯蒼古。畫藤蔓將筆毛刮成扁鋒,從上向下輕刷,長短不等,數量適度,並點些小點。苔蘚用正鋒點,數量適度不要太多。
畫樹
皴紋:山石均使用麻皮皴,用鈍筆蘸少許淡墨點皴陰面,靠線處皴密些,光亮面皴稀些。待干後,再用次濃墨和濃墨皴一至二遍,重點是皴山石陰面靠線條處,不要全覆蓋頭遍皴紋。皴時順便點簇出山上的樹叢草叢。
渲染:用淡墨染樹葉、中景山峰陰面。近景山石用濃墨染。
渲染採取分染法,用一支筆順著山石陰面塗上墨汁,另用中號清水筆染開淡化。遠山用淡墨塗出形狀,下面用清水筆染開淡化。
待整個畫面干透後,再將紙全部噴濕,用大號清水筆普遍罩染一次,罩染時,應在畫面內進行,避免將墨染出畫面弄臟天空。由於五代後的小寫意畫多為水墨畫,所以不再染色。
渲染
3、染畫法
染畫法古代不多,是筆者在傳統基礎上變法出的畫法,特點是充分發揮了水墨的長處,水墨淋漓,韻味悠遠,畫面滋潤,意趣橫生。下圖設為南派山水,因使用的生宣,所以按勾、染、皴、點的步驟。當然也可按勾、皴、點、染的步驟,只是染時要防止跑墨弄花畫面。南派山水的特徵是以丘陵江湖、花柳雜樹為原型,構圖簡略天趣,講究詩情畫意,大多採用線皴法,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黃公望的解索皴,倪瓚的折帶皴,王蒙的牛毛皴,均溫潤而不張揚。
勾線:構圖按兩點對角式構圖,近景由土坡構成,中景是石山,遠山設為丘陵地貌,因此線條應平緩婉延,用濕墨勾畫出山石地貌即可,線條應近濃遠淡。
勾線
畫樹:南派山水多畫花柳雜樹,並將幾種樹間搭配置,這樣畫面不會呆板,畫法寫意一些為好。樹畫完後,用電吹風將樹吹乾,用濕墨或淡墨點染樹葉和樹干。
畫樹
渲染:待畫面干透後,將紙噴濕,以剛好全部濕紙為度。將筆洗凈,先蘸半筆濕墨順著山石輪廓線陰面用側鋒筆勢塗染,之後在輪廓線處用淡墨和次濃墨逐步加深至滿意為止,加深時採用皴刷的畫法較好,蘸墨要少,用筆要輕,此法稱為積墨法。注意每次要掌握好墨的濃度,爭取一兩遍就染成功,不要反復塗染。
如果技法基礎較好,也可採用混染,用清水筆蘸半筆濕墨,再在筆尖上蘸一點濃墨,從山石最暗處下筆,順著輪廓線用側鋒筆勢塗染,一次染成一條輪廓線。
雲霧採取留白法較為簡單,渲染時,留出空白即可。如需破白渲染,用清水筆蘸半筆濕墨,筆尖向內,筆桿傾斜染出雲頭形狀,個別地方用淡墨加深,下圖山體採取的積墨染,雲層採取的破白渲染。
渲染
皴紋:待畫面八成干時,再重勾一下輪廓線,使山石輪廓更為清晰,注意所用墨色濃度與染墨大體相同,筆法以散鋒為好。之後,用筆蘸上少許淡墨將筆刮成扁鋒。順著輪廓線輕輕刷畫,刷出披麻皴紋,個別地方用濃墨刷畫一遍。注意筆上墨汁一定不要太多,以枯筆為好,且皴紋也不宜太多,不要全面施皴,簡略皴一些紋理即可。
皴紋
點景:生宣大面積渲染時,難免不跑墨,點景可掩飾跑墨,並可豐富畫面。用刀筆或側鋒點畫出山石上的叢樹,注意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跑墨的地方,可點些叢樹將其掩飾。之後,在適當位置可畫一兩株小枯樹。在河面上勾畫一兩只小船或飛鳥,使畫面活躍顯得有生機。
;2. 求畫山水的步驟
比較復雜:
勾:是指勾線,勾肋出山石、樹木的基本輪廓線。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是關乎整幅畫成敗的關鍵。因為勾線實際上是對整幅畫的構思設計,基本輪廓沒設計好,畫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線前對整幅畫要有總體構思和設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時應設計圖稿,那種隨意畫的畫法並不見得高明。
勾線設計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嶺和古樸蒼桑的松柏樹木為特徵,南派山水則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麗的花柳雜樹為特徵,現代山水更傾向用橫幅長卷描繪全景式的博大場景。
勾線通常用濕墨或清水,忌用濃度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線最好將紙豎立勾畫,平鋪在畫台上勾畫易產生視覺誤差。勾好後應掛起來反復審視修正,直到整個畫面構圖,景物造型滿意為止。
國畫的線條有十八描之多,不同的線條反映不同的質感,因此,選擇合適的線條至關重要。通常鐵線描、折蘆描等稜角分明的線條能較好表現石山、石頭、古樹的質感,而游絲描、蘭葉描等比較平緩的線條能較好表現土山丘陵面貌。
皴:皴擦是山水畫特有的筆法,通常講山水畫的筆法除勾線外,最核心的就是皺法,也可以說,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畫。皺法是指用筆皺擦出山石、樹木的皺折紋理,古今山水畫家的風格區別除線條構圖區別外,多因皺法的區別而異,歷代山水畫家創造了幾十種皺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比較典型的如關仝的釘頭皺,李成、范寬的點子皺,董源、巨然的披麻皺,郭熙的卷雲皺,米芾父子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王詵、夏圭的拖泥帶水皺,黃公望的解索皺,倪瓚的折帶皺,王蒙的牛毛皺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屬粗筆皺法,適合畫狂放的畫,畫法灑脫快捷,但顯粗糙,其它均屬細筆類,適合畫精細的畫,也由於精細,所以成千上萬筆極費時間。
如果說中國畫的線法(十八描)是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鳥畫的核心要素的話,那麼,山水畫的皺法,也就是筆法可謂山水畫的核心要素,所以歷代山水畫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點皺、線皺、面皺、染皺四大系列。歷代的皺法發展是逐步向簡化、快捷、方便的方向發展的。唐代、五代的皺法多以點皺為主,這種皺法極費時間。北宋以線皺為主,南宋以面皺為主,巳逐步簡化,元明清線皺、面皺並用。近代的寫意畫幾乎少見皺法,直接塗染,更加簡化。實踐證明,山水畫不用皺法不好,但皺法太繁褥也不好,簡潔、明快的皺法是大趨勢。
本書講的則是本人自創的禿筆芝麻皺、破筆亂點皺(點皺)、顫筆亂線皺、破筆發絲皺、橫豎折線皺(線皺)、枯筆掃擦皺、鈍筆樹皮皺、寫意飛白皺(面皺)、和水墨暈染皺(染皺),均是細筆皺法,而且較古代的各種皺法更自然真實,簡單實用,由於運用了一些特製筆具,故作畫時亦快捷方便。以上皺法可依各自愛好選擇或自創其它皺法。
點:古畫的點主要指點苔蘚,本人增添了點樹木花草,指在山石上用刀筆、鈍筆點畫草木,使山石富有生氣,這比畫荒山禿嶺更有意趣。
染:是指用淡墨和濕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水紋,使景物具有立體感真實感。在古典山水畫中,宋畫較講究渲染,而元代以後,許多畫法只有勾、皺、點而少染了,現代山水畫則更重渲染,大有無染不成畫之意。渲染確可增加畫面蒙籠美,渲染時,通常採取皺陽面而染陰面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塗染法,有干染濕染之分,干染不濕紙,塗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開。濕染先將紙噴濕,將墨色塗在欲染處,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使之形成濃淡過度自然的效果。塗染法主要用於染畫遠山,先塗出遠山形狀,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下面染開淡化,使之形成雲霧狀。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點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積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與濕染之別,但干染易在兩筆交匯處現一道白印,濕染則不會,濕染應先將紙噴濕晾八成干後進行。
刷染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是用筆沾少許淡墨,在欲染處採取掃、刷的筆法濕染,以形成濃淡層次。
點簇法常用於染雲霧,用枯筆點簇形成雲霧狀,點簇面不宜過寬大。
混染法也叫蘸墨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通常為濕染,先用筆沾一些濕墨或清水,再在筆尖上沾一點淡墨,然後在欲染處下筆,一次染成,此種染法要求較高,須要較深功底。
勾染法常用於染遠山,用特大號毛筆沾清水,筆尖沾淡墨,勾染出遠山山形。勾染可筆尖向內,勾染出山的層次,也可筆尖向外,勾染出山峰。勾染通常應一筆成型,不應反復塗抹。
筆尖向內勾染的山……
筆尖向外染畫的山……
積墨法是先用濕墨在欲染處平染,再用淡、濃墨在需要加深處逐步加深至滿意為止。積墨染第二三遍時應待前遍的水份稍干後進行,否則因水份太多易浸花,也可邊染邊用電吹風逐除些水份。
破墨法有濕破乾和干破濕兩法,濕破干是先塗上濃墨,迅速用濕墨或清水破壞濃墨,憑借墨色遇水會浸染的特性使墨色自然散開。干破濕則相反,先濕紙,再上墨。破墨還包括墨破色,色破墨,淡破濃,濃破淡等,不贅述。
染也包括染色,山水畫通常用青綠二色,有大青綠小青綠及淺絳之分,在山頂或山腳施一點橙黃或褚色更佳。(網路轉載)
原則上是先淡後濃,先外後里,濃淡搭配
3.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先畫什麼,然後畫什麼,再畫什麼,最後畫什麼
傳統水墨山水畫,初學者應該法度嚴謹,先有法度是為了日後醇熟時的「無法」做鋪墊的。純水墨的山水畫技法,構圖最好追邊走角,起筆前在心中已經打好腹稿,所謂成竹在胸、心中自有丘壑;講究起、承、轉、合,就像寫文章一樣;四角最好留空、留白、留好侯款處;山水畫在遠、中、近等各個景物層次的過渡中會出現空白處,不能小看這些空白處,中國畫有記白當黑的說法,在中國人的眼中,有無是相生的,空白處有更深邃的學問在其中,留白的基本審美標準是各個空白區塊面積、形狀不可近似,得有差距、有變化,更不能出現明顯的幾何角。
中國畫謀篇布局是頭等大事,這裡面的學問很講究,一幅作品哪怕各個層次的學問都做足了,章法布局有問題都算是失敗了。
起筆動筆的時候,倘若心中猶疑不定,還可以選擇用極淡墨勾勒大體輪廓,這給後面的修改留下條件。通常是遵守勾勒、皴擦、點染的步驟,路數熟透時可以改變行筆流程。一般情況都是由近到遠步步深入,先畫近景,後畫遠景,但不能忘記虛實相生。一幅渾厚華滋的純水墨山水畫可能要層層加筆墨的,百次千次的復筆,每次加筆墨都要給下一層次保留條件,不能出現堵死、悶塞的情況,不能出現死墨團塊,要黑而透,越黑的地方內容越豐富多姿,濃和淡要拉開距離。到最後自己即將滿意的時候,用重墨松動的筆觸醒醒畫面,提提神。
純水墨的山水畫和唐詩、宋詞、京劇(崑曲)、草書都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精髓,也是全人類達到頂峰的藝術。要想在這些個領域有所建樹的話,終其一生都未必能登堂入室,因為古人給我們建樹的標准太高了。水墨畫要想畫好,必須遵守嚴格的規矩,還要符合中國藝術的審美和鑒賞標准,那就像戴著手銬和腳鐐跳街舞,在近乎苛刻的標准、條件和框架里做輕松、自由的文章。何衛東是專門研究水墨畫的,他是中國寫意水墨畫的守望者,他說,「我三四十年堅持畫水墨畫,都沒有出過一張自己滿意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知識的增長,自己的眼光更高了,更難畫出過得了自己關的作品了。」他同時還透露,怕是終生都要當學生了。
4. 初學者山水畫步驟
事實上現在很多愛好藝術的人都喜歡畫一些山水畫,而對於大部分的初學者來說,還要畫好這些山水畫,那就必須要按照相應的步驟來完成。
首先第1步,我們肯定是要在自己的腦子裡面先做一個構思,自己必須要清楚自己所畫的這幅山水畫大致有哪些組成部分。在想清楚了以後,我們就可以調墨開始畫,開始的時候我們自然是先把山水以及一些自然景色的結構給勾勒出來。勾勒山水畫結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技巧的,你比如說在勾勒山的脈絡時,一定要比較的清晰,要給人一種層次感才行,另外就是在勾勒結構的時候也一定要簡潔一些。
第1步完成之後,接下來第2步我們就是對山進行皴染,在做第2步的時候,我們自己一定要靈活一些,比如說我們可以根據山的實際情況來勾勒出一些花草。使用這些花草點綴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密而不亂,疏而不散。
接下來第3步就是對整個山體進行皴染,此時我們的墨色一定要有淡有濃,比如說在勾勒的時候,如果是山體的一些基本脈絡,那我們可以使用稍微淡一些的墨色,其他的地方則是可以視情況使用一些濃一些的墨色,這樣才會主次分明,並且非常有層次感。
最後一步就是用淡赭石染山,用花青和石綠染木,最後這一步其實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如果做的比較好,那整幅畫會特別的有空間感。
5. 如何畫山水畫的山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夠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設色山水,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技術成熟很早,且有發展長久,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即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9、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0、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1、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2、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3、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畫面,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然後再敷色。除先墨後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也可,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用筆直接蘸,墨,色一筆生成一個塊面,使其墨交融。不過此法難度很高。
16、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使墨色交相輝映才是本意。
6. 山水畫中的飄動的霧怎麼畫啊要步驟!
使用3~4號排刷,用淡墨走S型偶筆,再快乾的時候使用滑彩修飾。不知道你弄的是水分二年還是水彩還是國畫我說的是國畫的畫法 中國古代畫論中既強調多樣性又強調統一性。
多樣性即反對平淡無奇,反對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訣》:"千岩萬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獻)層巒但起伏崢嶸而各異"。同時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變化,要有強烈的對比。"既追險絕,復歸平正。"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通常不畫缺乏對比的平原風景,總是喜歡表現地形地貌對比強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關山行旅圖
關仝,五代宋初長安人。早年師荊浩,後又師唐代名家王維、畢宏等,有出藍之譽。喜作雄偉山勢,求意境。筆法簡勁,達到了"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之藝術境界。有人並稱"荊關",也有人將他與宋初李成、范寬並稱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
該軸是高遠和深遠相結合的全景構圖。下方中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際,山麓溪邊人家和驛店之人物活動百態,在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滿生機。上方中遠景奇峰突出雄偉高大,深壑間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遠不可測。整幅畫描寫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遠。筆法中用粗圓的線描勾括山體,短直筆則勾樹木丫枝,使構圖更為緊湊,較荊浩的"筆"更富有表現力。同時,皴點與漬染的結合,濃墨與淡墨的協調,更讓人有置身於高深之中的感覺。可惜構圖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匡廬圖
荊浩,字浩然,五代河南沁水人。唐末戰亂,隱居太行山之紅谷,號洪穀子,自耕而食。又自勉"吳道子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長,成一家之體。"環境、心境所至,故其山水畫"氣質具盛",有筆有墨。荊浩創造出全景構圖及皴法和水墨暈章的表現法,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五代宋初的畫家關仝、范寬、李成、郭熙以及後代的眾多畫家均受其影響。
該畫三遠全景式構圖,左實右虛。實處群峰迭出,怪石嶙峋,長松並茂,堂亭有序,"飛流直下三千尺"。虛處輕嵐薄霧,"日照香爐生紫煙",確實能陶醉人於心曠神怡之中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整個畫面正如後人所雲的"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筆法村莊挺勁、山體(石法圓中帶方)、樹木(樹枝瘦勁)、堂亭工細有筆;再加上皴染有序,設色清潤,墨以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溪山行旅圖
范寬,宋初陝西耀縣人。又名中立,字中正。初學荊、關和李成,又曾入居終南山、太華山深林之中,使之心神與大自然相融,所以其作品既有雄偉氣勢又能感人心魄。
該畫是高遠章式。上方主峰高山仰止,寬厚有壓迫感,是雄偉而不是雄勁。下方小嶺則表現較強的質感,但山上之茂密的矮樹和由急而緩的山溪,又與遠景的雄偉融為一體。所以說,對比的反差與協調處理得很好。同時,疲憊的旅人和負重的馱驢,既使畫面有靜有動,又可襯托出山勢的高深險要。筆法是墨筆畫,用粗、短、硬筆勾出山體和樹干,而用細筆精勾樹葉和人、驢,富於表現力。用自己發明的雨點」層層皴點樹木山石的紋理,少用渲染,只用墨之濃淡來烘托泉瀑與溪水的潔白明凈。--潘至中在《論畫雜憶》中說,北方山水畫不難於用筆而難於氣韻,不難於奇峭而難於雄渾。"雨點皴"則能較充分地表現"氣韻"和"雄渾"。
第二、遠
具體說就是散點透視。
西方風景畫所採用的視點,多為平視的一點透視與二點透視,主要為靜態空間構圖。故其水彩畫或油畫,多根據人眼垂直視角30度,水平視角45度的固定視域,來決定畫幅的長與寬的比例,通常是三與二之比。中國宋代的山水畫家王微說:"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則提出山水畫的「三遠」表現法。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不採用西方那種平視靜觀構圖「所見不周」的表現方法,而是採取了視點運動的「三遠」表現法。這種表現法與古代的走馬燈或今天電影表現手法中的"搖"相似。所以中國畫的畫幅,若不是縱長的條幅立軸就是橫長的橫卷。或者說一幅中國山水畫中,無論是以高遠、深遠、平遠中的哪一「遠」為主,但都結合以其他的二「遠」,總之是追求一個「遠」字,打破了時間和時間的限制。
"三遠"表現法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中國山水畫往往在一幅畫中有"高遠"讓你體會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勢逼人,如身臨其境;有"深遠"讓你感到山重水復,深邃莫測;有"平遠"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打破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視、俯視和平視等散點透視來描繪畫中的景物。
早春圖
郭熙,河南溫縣人。字淳夫。活躍在北宋中期。畫院翰林待召。初師李成但自成一家。作品真實、細膩、工巧,注意表現大自然四時之景的豐富內涵和微妙變化。在《林泉高致》中說到,"春山淡腋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晚年作品風格轉為雄壯。
該畫全景式三遠構圖。上方正中高山大壑,是為高遠;左側飄渺處矮山連綿,溪水欲流又止,視野寬闊為平遠;右側古寺迷離,別生湖天,更用濃墨設色表現出來,這就是深遠。同時,巧妙地用溪水流止、行人萌動、枯木吐枝,使畫面在寧靜中蘊涵著生機,來表現"早春"這個主題。就意境而言,這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是相當成功的。
筆法是圓健秀勁。如山體,既區別於荊、關的粗壯勁挺,又不同於范寬的雄偉壓迫,細品之乃雄偉中又見峻峭。之所以這樣,主要是通過構圖(如前述)和墨的濃淡來表現陰陽向背體現出高遠、深遠和平遠的境界。技法上墨多於筆的"卷雲皴"有助於其風格的表現;而"郭熙蟹爪"也有助於表現北方山水雄勁的一面。
窠石平遠圖
郭熙所作。絹本。墨筆畫深秋清曠之景,木葉盡脫,水落石出,遠巒一帶,輕籠晚靄,神韻獨絕。用筆比前更加老練。自識"窠石平遠,元豐戊午(1078年)郭熙畫",應是最晚年之筆。或有認為乃李成、王曉合作。李成,字咸熙,唐宗室,五代時避亂於營丘(山東)。工畫山水。宋《宣和畫譜》推為古今第一。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北宋徽宗政和年間畫院學生。18歲畫成此畫,長1188厘米。藏北京故宮。畫構圖縝密,用筆精細,全卷用濃重的礦物質顏料石青、石綠畫成,即大青綠設色。因此色彩絢麗,經久不變,這就是青綠山水。畫卷開始,一片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飛瀑,令人神往。接著是層巒疊嶂,山丘連綿。境界隨之一變,危峰兀立,棧道盤曲,凸現中國山川無比壯闊雄偉的氣概。隨著山巒盡處,江水蜿蜒而來,逐漸進入丘陵地帶,畫面也漸漸開闊。最後是一望無際的煙波,遠處平坡遠浦,漁舟搖曳;近處山村水廓,屋舍儼染,正是一派江南水鄉風光。全卷波瀾起伏,主次分明。山石不見鉤皴墨竹;水紋用筆纖細,一覽無盡。無款印,後紙有蔡京跋稱為王希孟之作。
7. 用丙烯畫山水畫怎麼畫啊,我想在家畫一副山水畫。有知道的朋友能詳細點告訴我嗎具體的步驟。非常感謝。
丙烯是介於水彩和水粉之間的畫材,但是它速干,顏料在落筆後幾分鍾即可乾燥。你會畫國畫么,那上色的過程和你畫國畫差不多,你如果需要暈開的效果,你可以先把需要畫的地方用水打濕,牆面的暈開效果肯定不如紙張,所以在你用的筆的大小需要比在紙張上大,丙烯干後類似一層膠覆蓋在牆面,如果你需要用鉛筆打底,你要注意這個問題,用丙烯繪畫就是丙烯乾的太快了,你要溶色就要在它沒干前畫完,這個一定要注意,其他就沒什麼了~~~~丙烯有慢乾的調和劑,你可以買回來試試,我沒用過,給的建議就那麼多~~~~~
8. 畫山水畫要有什麼步驟
1、設色
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2、沒骨山水
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3、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
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9.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畫法
一 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畫法:
1初唐以前是以勾肋+填色為基本特徵的工筆畫法為主,由於當時尚未發明皴法,所以沒有皴擦的筆法,線條也較單調,大多用高古游絲描作線條,盡管當時技法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意味著山水畫巳脫離作為人物畫背景而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作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
二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創新
山水畫的變化是隨著審美觀的變化而變化的,歷史上的審美出現了幾次轉折,唐宋山水主要受顧愷之以形傳神論影響,注重形態美,所以對構圖造型很講究,高山大嶺蔚為壯觀,蒼松古樹別具韻致;元以後審美受蘇東坡審美觀影響,逐步向情趣美轉移,南派簡約詩意畫盛行,畫面簡潔,留白很多,講究意趣,詩意盎然;明代以後受董其昌筆墨論影響,不再重視形態美,筆墨美成為人們偏愛,繪畫更側重於筆墨技法的變化,因此各種畫法千恣百態,水墨淋漓;當代山水多受徐悲鴻影響,實行中西融合改造國畫,又發展出色彩美,彩墨寫實畫法大行其道。
傳統山水是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潛心探索的結晶,是中國的國寶。對於以絹紙為載體的這些國寶,因極易損壞難以長期保存,故真正意義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將其技法傳承下去。
國畫雖講究創新,但創新都應源於傳統,離開傳統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是會迷失方向的,也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所以,凡志於國畫者,當深研傳統,凡志於山水畫者,當認真練習傳統山水技法,打好基礎。黃賓鴻曾說,唐畫如曲,宋畫如酒,元畫似醇,明清的畫是加水的酒,當代繪畫只有水而無酒。宋元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的經典,也是中國山水畫的頂峰。
10.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藝由心發。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