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偽軍站崗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難過委屈唯美的圖片 2025-07-24 11:43:48
手機ps圖片換頭 2025-07-24 11:11:36
遲到了很久的動態圖片 2025-07-24 11:10:53

偽軍站崗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0 01:50:27

⑴ 王二小放牛郎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

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50多年了,但是,王二小英雄事跡和獻身精神將永遠鼓舞和激勵我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1)偽軍站崗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為了紀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二小的家鄉淶源縣上庄村建設了「王二小希望小學」,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作家陳模創作了革命傳統的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60年後仍然被人們傳頌,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⑵ 誰知道偽軍帽徽上的那個五色星

首先,五色旗和五色帽徽不是偽軍的
而是北洋軍閥的

歷史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於1912年1月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雖倡導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五色旗原為清朝海軍一二品的官旗,革命黨革命時期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認同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則被訂為海軍旗。

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稱五色旗)作為國旗,含五族共和之義。同時通過的還有十八星旗為陸軍旗。1913年(民國二年),青天白日滿地紅被訂為海軍旗。除了上述三種使用上較普遍的旗幟外,其他地區亦使用其他的旗幟。此時五色旗亦被用作海軍艦艏旗。

五色旗由於產生於革命時期,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為這樣,它又被當時各軍閥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

最後其中國國旗的地位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黨北伐成功後,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1935年後的各種政權不再採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權外)。

在民國政府廢除五色旗後,五色旗變成了抗日戰爭時期親日政府的代表旗幟,滿洲國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設計外,其他像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前身)或南京的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等偽政權都採用五色旗為基本元素。

五色旗意義
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註:有說五色旗是根據清朝的五色官旗改變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學說代表五方的顏色。)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7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會召集會議編撰《革命方略》。在討論將來的中華民國國旗時,各路與會的民主精英不顧孫中山力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提出了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鉞斧旗等若干方案,會議開得煞是熱鬧,結果卻莫衷一是,最後只能將各種提議作為懸案存檔了事。這是五色旗的第一次提出。

1911年12月2日南京為江浙聯軍克服。在大好的革命形勢下,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部分留滬代表與江、浙、滬都督等人在上海開會,研究籌組中央政府,國旗問題被再次提出。此時尚在海外的孫中山自無從置喙,與會者翻出東京舊案,最終確定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為國旗,武昌首義所用的鐵血旗為陸軍旗,同海軍本不沾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大元帥黃興因當年與孫中山在旗幟上有過爭論,遲疑不肯遽定。而上海各報已將有關消息披露了出去。黃興道:「既經露布,用不著我核定,況國旗應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諸異日。」

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認為:五色旗之創意根據中國文化用五數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聯合成大共和國之至德,寓義甚當。且外國人視五色彩旗為虹旗,虹現而雨霽,虹旗出則象徵一掃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以實現政治清明。從各方面看,五色旗都比青天白日旗顯得溫和,這應該是容易得到認可的原因。國旗不能沒有,法定國旗又未產生,已獲國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實際上的代國旗。

既成事實使孫中山無力回天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歸國抵達上海,歡迎他的是街頭巷尾的五色旗。12月3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急令從上海調運500面五色旗至南京。第二天,1912年元旦,孫中山乘火車從上海赴南京履任。下午五時,孫中山抵南京下關火車站,換乘小火車入城,「沿鐵路遍懸五色國旗,密布軍隊……各街店戶懸掛燭籠,夾以民國旗幟(指五色旗),頗為壯觀。」

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將方案報請孫中山頒布。骨鯁在喉的孫大總統終於表態了。在1月12日的《復參議會論國旗函》里,孫中山稱:「現時民國各省已用之旗大別有三:武漢首義,則用內外十八省之徽志;蘇、浙則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廢其二,所用者必較此為最良,非有絕大充分之理由,不能為折衷定論。故本總統不欲遽定之於此時,而欲俟滿虜既亡,民選國會成立之後,付之國民公決。」態度堅決地擱置了該方案。孫中山還對五色旗進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 其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平心而論,孫中山貶低五色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未免有些牽強。首先五色旗與滿清海軍「一、二品大官之旗」並不是一回事。清海軍全軍統領所用旗幟確為五色,但其色綵排列自上而下為黃白黑綠紅,並在上角釘單錨,而民國的五色旗卻是紅黃藍白黑五色自上而下排列。不過,孫中山的反對已無法改變五色旗即將成為國旗的事實。
成為法定民國國旗十六年

1912年4月,臨時政府北遷。5月,臨時參議院認為「本院為全國立法機關,於國旗統一當然有議決之權」,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十九星鐵血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旗。當以五色旗為國旗交付表決時,「議員全體起立,三呼萬歲」,一致通過。6月8日,袁世凱以臨時

大總統制令頒行全國

孫中山對於成為國旗的五色旗恨之入骨,他說:民國成立以來長在四分五裂之中全因為這面「四分五裂之官僚旗」,「此民國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滿清之黃龍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員之五色旗,此無怪清帝之專制可以推覆,而滿清武人之難以滅絕也。天意乎?人事乎?」 孫中山的這段「國旗決定論」倒是十分有趣。

1916年5月,在護國軍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孫中山對五色旗卻有過一次妥協。為了團結各方面的力量,他指令:「雲、貴、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黨(中華革命黨)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討賊之軍而有猜疑。」看來只要對革命有利,變通一下也無妨。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後,明令廢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代之以青天白日旗。但他那時的話似乎不太管用。有例為證:1923年8月在廣州舉行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五次評議會,會場上仍然懸掛著五色旗。到會的孫中山老大不高興,他訓導學生們道:「我想你們對於革命的主義和精神怕不大明白,恐怕對革命的認識與歷史也不大明白吧。比如五色旗,你們剛才向伊三鞠躬,我就不。你們一定以為我不敬國旗了,哪裡曉得五色旗是滿清一品官的旗?我們革了皇帝的龍旗,卻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麼話!」

1924年9月,國民黨通告: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軍旗。11月,孫中山乘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永豐」號兵艦離廣州經香港北上,港英當局稱:艦上改掛五色旗,方可按外交禮節接待。孫中山斷然拒絕,寧可不在香港島停留。這時,國際上承認的依然是五色旗。1925年3月,與五色旗鬥了十幾年的孫中山病逝於北京。
1926年北伐軍興,憑借武器的批判,五色旗紛紛墜落。1928年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東北全境以幾萬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了五色旗。五色旗終於走完了它的生命之旅。

五色旗的還魂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日寇拼湊的一些漢奸傀儡政權紛紛祭起五色旗,有的原汁原味絲毫未改;有的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如偽滿洲國的紅藍白黑滿地黃旗)。這該是一段令五色旗意外蒙羞的歷史。

⑶ 愛國小英雄有哪些

愛國小英雄有:

1、武建華: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

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盪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

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斗。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4、潘東子:1931年,紅軍解放了柳溪鄉。潘東子的父親參加了紅軍,而潘東子也從父親那裡學到了什麼叫作仇與愛。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撤退,臨別時,父親留下冬子一顆紅五星。柳溪鄉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親為掩護鄉親,被捕後從容就義。

在黨和前輩們的照顧下,冬子迅速成長起來。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斷敵人退路,迫使「靖衛團」向游擊隊投降。在游擊隊籌鹽活動中,他機智地躲過敵人搜查。

在搞情報時,他沉著地應付惡霸地主胡漢三的多次試探與盤問,最後勇敢地砍死了胡漢三。1938年,紅軍游擊隊奉命開赴抗日前線,冬子的父親前來迎接。冬子終於見到了多年未見的父親,他帶上了那顆心愛的紅五星,光榮地加入到紅軍的行列中來。

5、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蘭貴,男,河北省完縣人,抗日兒童團長。王朴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

王朴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朴不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朴的家鄉,王朴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朴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提供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朴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支和彈葯藏在哪裡。王朴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起殺人慘案棗野場慘案。

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王朴,王朴的母親、弟弟和奶奶。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一授予王林「抗日民族小英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

⑷ 王二小的故事300字左右的

王二小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

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犧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4)偽軍站崗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王二小,本名閻富華。又名王朴(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人人皆知的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

苦難童年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王二小排行老二,哥哥叫石頭,父親閻貴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人,給本村大地主劉文勤扛活謀生,在座破舊的草房裡住著王二小一家,母親閻張氏給人做針線活,全家四口擠住在本村奶奶廟中。

參加革命

當年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獨立師老一團的騎兵連就駐扎在這一帶。王二小喜歡馬,常到騎兵連去玩,和八路軍戰士混得很熟。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很內向,不愛說話,一年四季總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騎兵連的吳連長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常常給他講打仗的故事,到了開飯的時間就留份飯給他吃。第二年王二小加入了兒童團,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60年後仍然被人們傳頌,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⑸ 抗日小英雄事跡

1、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做寶貝似的收藏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汗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村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汗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伙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汗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汗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汗三。

這時,那個日本兵正在山崖上向四周張望,可能他在看有沒有人來換崗。三牛一看時機到了,說時遲,那時快,三牛來了個惡虎撲食,「蹭」一個箭步,躍到正在張望的鬼子背後,用力猛一推,鬼子「啊」 一聲,連人帶槍都掉下數丈深的山溝里。小三牛迅速下了山崖找到鬼子,一看小鬼子已經回「東洋」報到去了。

三牛踢了鬼子兩腳,一看鬼子確實死了,他拿起鬼子的步槍,鑽進山溝,兩腳生風,繞著山灣跑回村子,將槍交給了八路軍叔叔。三牛機智勇敢殺鬼子,空手奪槍的英雄事跡傳遍山村,傳遍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鼓舞了邊區人民的抗日熱情和鬥志,小日本沒什麼可怕的。

⑹ 有什麼經典台詞

最經典的一句話:「同志們!沖啊!」 無論是以前拍的黑白片,還是現在的彩色片,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只要是有我軍戰斗場面的或者是戰斗演習場面,都有這句台詞,這也是我軍基層指揮員的真實寫照。這么多的影視作品用同一句台詞,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了。 最自欺欺人的一句話:「平安無事喲!」 此句台詞出自《平原游擊隊》。抗日戰爭既是敵強我弱,也是敵小我大。日本鬼子佔領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不夠用。沒辦法,只好讓偽軍和淪陷區的老百姓為他站崗放哨。那時的老百姓雖然大字識不了幾個,但不當漢奸不做亡國奴的道理還是懂的。於是,他們紛紛利用職務之便,掩護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游擊隊……進入敵占區打擊敵人。「平安無事」也就成了自欺欺人的一句話。請記住,到別人家裡燒殺搶奪的侵略者永遠都不會「平安無事」。 最有自知之明的一句話:「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 此話出自《開國大典》。三大戰役結束,解放軍飲馬長江,蔣介石被迫下台。國民黨反動派一方面與共產黨和談,一面加強長江防線,妄圖保住半壁江山,卷土重來。蔣介石到長江防線視察,發現官兵士氣低下毫無鬥志,整天打牌混日子。也許是良心發現了,也許是經過這幾年和解放軍較量,發現自己實在不是指揮打仗的料,這一回,蔣介石沒有罵部下「娘希屁」了,而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替輸了錢的李軍長贏了滿滿一帽子的鈔票,並對他說:「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長江的防備就靠老弟你了。」李軍長感激涕零呀,一激動就說要將自己的家屬接來,要與長江防線共存亡。結果,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李軍長也落了個自殺的下場。 最不是暗號的暗號:「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此言出自《南海風雲》。在那個臉譜化的年代,我軍的聯絡暗號一般都是「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李庄李庄,我是趙庄」「燕山燕山,我是泰山」,至於敵人的聯絡暗號要多難聽就有多難聽,多搞笑就有多搞笑。不過,請記住,藝術是藝術,現實是現實,千萬不要將他們混為一談。語言沒有界限,誰都可以用。你看,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時發出的暗號多威風:「虎!虎!!虎!!!」幹嘛他不說「狗狗狗」或者「豬豬豬」呀? 最諷刺的一句話:「麻痹,太麻痹了。」 此言出自《偵察兵》。我軍偵察戰士化裝成敵軍到敵炮兵陣地摸敵情。敵炮兵團長一看來了位「上司」,趕緊笑臉相迎。對「上司」提出的問題也是「知無不言」。也難怪,將上司巴結好了以後陞官也快呀。「上司」一摸炮口,潔白的手套上馬上就留下了一層灰,不禁責備:「你們平時是怎麼保養大炮的?麻痹,太麻痹了。」敵炮兵團長馬上稱是。能不麻痹嗎?這幫傢伙天天喊著要抓共產黨,要消滅解放軍,可現在一群共黨共軍就在他面前都不知道。就好像一個人被賣了也不知,還樂呵呵的幫忙數錢呢。 最拍馬屁的一句話:「高!實在是高。」 此言出自《地道戰》。日本鬼子的平西炮樓被圍,游擊隊和八路軍本來想圍點打援,但鬼子軍官卻想通過夜襲高家莊還解圍。漢奸湯丙會馬上稱妙計。我軍得知後,將計就計,不但消滅也平西炮樓的敵人,也端了鬼子的窩。看來這回,湯司令的馬屁是拍到了馬腿上了。 最揚眉吐氣的一句話:「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表明,一百多年來,西方國家只要在東方的海岸線上放上幾門大炮就可以侵佔一個國家的歷史將一去不返了。」 此言出自《鐵血大動脈》。據說,這是彭德懷元帥的原話。是不是我們就先不要考究了。記得有位西方學者說過這么一句話:「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不是三大戰役的勝利,也不是毛主席在天安門的開國大典,而是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議的簽訂。」過去,我們雖然打敗了國內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但能不能戰勝國外的敵人還是誰底。大多數人都有一股恐外症。抗美援朝結束後,這種現象一掃而光,中華民族重新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最平凡最感人的一句話:「讓我歸隊吧。」 此言出自《驚濤駭浪》。1998年,長江、松花江和嫩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這一世紀大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與洪魔展開了英勇的戰斗。剛入黨不久的戰士李向群犧牲在了抗洪第一線。他父母到部隊來處理兒子的後事。這時,又一個特大洪峰襲來,大堤再次告急。李德清,這位公司的大老總,曾經的軍人毅然穿起兒子的軍裝,走上了抗洪第一線。「兒子死了,老子還在;兒子沒能完成的任務,老子來完成。」正是上下一心不畏艱辛,這一世紀洪魔終於在中國人面頭低下了頭。

⑺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具體版

具體故事如下:

1929年,王二小出生在淶源縣上庄村一戶貧苦農民家裡。

11歲淪為孤兒,不得不外出要飯。後來聽說插箭嶺南邊靠近解放區,他便逃荒來到了南馬庄地區的狼牙口村。在與抗日軍民的接觸中,他逐漸懂得了抗日道理,參加了抗日兒童團。

狼牙口是長城的重要關城,也是淶源通向阜平的交通要道,是日軍掃盪的必經之路。王二小經常放著牛在山坡上為八路軍站崗放哨,抽空還給八路軍割草、送軍鞋、送信,為抗日做了許多工作。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王二小的後世影響:

王二小犧牲以後,「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歲月悠悠,轉眼間70多年過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國傳唱了半個多世紀。

淶源縣王二小紀念館中保留著原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蕭克將軍的題詞:「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