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肇慶裹蒸粽的傳說
裹蒸淵源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當地的裹蒸是肇慶地道的特產。
據說肇慶人制裹蒸始於秦代,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農民悲苦難言。 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後隨身攜帶以作干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至漢代,肇慶的城鄉居民已有在春節、端午節包裹蒸和粽子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如今,肇慶裹蒸已經成為講白話地方家喻戶曉的傳統產品,作為春節探親拜年的必備禮品,寓意著豐衣足食和來年好運。由此可見,裹蒸與粽子不同,它並不是用來記念屈原的,而是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裹蒸還曾奉為貢品,南齊書記載:在皇帝御食中,有「裹蒸」這一道菜。皇帝十分喜愛:「我食此不盡,可四片破之,剩餘權當晚食。」
清代詩人王仕禎有詩贊肇慶城鄉除夕熬煮裹蒸的盛況:「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
更詳細的看這里
http://www.freemall.cn/commerce22.htm
『貳』 肇慶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一、肇慶的地理位置: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幹流中下游,東部和東南部與佛山市、江門市接壤,西南與雲浮市相連,西及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和賀州市交界,北部和東北部與清遠市相鄰。土地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肇慶市全境處於北緯22°47′~24°24′和東經111°21′~112°52′之間。
二、簡介肇慶
現下轄端州、鼎湖2個市轄區、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和廣寧、懷集、封開、德慶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先後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中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等稱號,由於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的產地,故有「中國硯都」之稱。2006年,肇慶市又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肇慶東接廣佛經濟圈,西連大廣西,地緣區位優勢突出。地處沿海與內陸的交通要沖,城區距廣州不足100公里,位於廣州一小時經濟生活圈。距深圳200餘公里,距澳門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1線、324線,三茂鐵路(廣州至湛江)貫穿全境,廣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預示著肇慶的高速發展。橫穿肇慶的西江是徑流量僅次於長江的全國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綏江、賀江組成的江河水網,可東通廣州、深圳、香港,西抵廣西梧州,南達江門、珠海、澳門,北上韶關,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肇慶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形成了水陸銜接、江河相通、客貨配套的水陸運輸網路。
『叄』 裹蒸棕的來歷
裹蒸粽的來歷是一個動人心弦的愛情傳說故事——相傳古時候,端州有一對青年男女,女的叫阿青,男的叫阿果,情深意篤。但阿青父母認為阿果只是一介書生,無財無勢,不允許女兒和他相愛。為此,阿果立志發奮圖強。
這一年大考又到,他打點行李趕赴京城。清晨,阿青趕到,送上連夜用冬葉包裹的糯米綠豆飯團,叮囑他一路珍重,勿忘雙方情意。阿果高中狀元,皇帝欲招為駙馬,阿果不從。皇帝怒而囚之。阿果每日撫飯團而泣,公主奇之,阿果曰:糟糠尚不棄何況飯團乎?
公主大受感動,遂放阿果歸鄉。阿果和阿青終成仙眷。後人發現用冬葉包著糯米、綠豆、豬肉等材料做成的飯團味道甘香可口,遂紛紛仿效,及至後來,更成了端州年關時家家必備之物。裹蒸者,「果青」也。
(3)肇慶裹蒸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包粽的前一日,先把豬肉洗凈去皮,切成小方塊,調入適量鹽、糖、五香粉、味素拌勻。綠豆洗凈,浸過夜,然後用手搓擦出豆皮,再用清水掏去,豆肉瀝干水分,用少許生油、鹽撈勻。糯米洗凈,瀝去水分,加入適量生抽、鹽、糖、味素和五香粉拌勻。鹹蛋黃一個切開兩件。
裹蒸粽是選用乾的荷葉包裹的(即干蓮葉,要先用水洗凈,再用溫水浸軟,塗上少許油),先鋪上一層糯米,再鋪一層綠豆;然後放入肥瘦豬肉和半邊鹹蛋黃等;
最後,又銷上一層綠豆和一層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結扎,即可放進蒸籠鍋內,隔沸水蒸熟。用蓮葉包裹的裹蒸粽,蒸熟後有一股芬香的荷葉味,吃起來特別可口。
『肆』 裹蒸的歷史典故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當地的裹蒸是肇慶地道的特產。
肇慶人制裹蒸始於秦代,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農民悲苦難言。 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葉來裹米煮熟後可隨身攜帶以作干糧,就是最早的裹蒸。另一種說法是,秦漢征統嶺南時期,為駐軍而設的隨身攜帶可隨時食用的保鮮熟食。
至漢代,肇慶的城鄉居民已有在春節、端午節包裹蒸和粽子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如今,肇慶裹蒸已經成為講白話地方家喻戶曉的傳統產品,作為春節探親拜年的必備禮品,寓意著豐衣足食和來年好運。由此可見,裹蒸與粽子不同,它並不是用來記念屈原的,而是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吉祥食物。
據說包拯在古端州(今肇慶)因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赴任之際,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綠豆,加上豬肉,製作成一種形狀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因此,肇慶裹蒸,更像包公鐵拳的形狀。
『伍』 肇慶裹蒸粽為什麼這么大,有什麼歷史故事或原因嗎
裹蒸是肇慶先民們,在古時候外出勞動是帶的糧食,冬葉包住糯米可以保鮮防止裹蒸變壞,糯米是一種比較耐飽飽的食材,有條件的可以加上豬肉等配料。裹蒸隨著千百年來的演化已經變得有很多個品種了!
再次強調,肇慶的裹蒸不是粽子,裹蒸只有肇慶才有,粽子全國都有。大家不要搞錯。
『陸』 肇慶的特色小吃
特色小吃很多,裹蒸粽、牛雜、德慶竹篙粉、廣寧竹筒飯、宋城豬腸粉、馬蹄糕、燒烤
千層糕和杏仁糕在很多飯店酒店的茶市就有
味道比較好的酒家有利好,小花園等等
『柒』 肇慶裹蒸粽的介紹
粽文化是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國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粽子,而肇慶的裹蒸粽是眾多粽子中最具特色的粽子。具有「萬粽之王」之稱。裹蒸是肇慶特產,人稱「茶點王」,也叫裹蒸粽。
裹蒸粽歷史悠久,南北朝包裹蒸已成地域風俗,很多史書、古詩都對它有所記載或描述。
《南史》就曾記載南北朝齊明帝吃裹蒸趣事:「太宮進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片破之,余充晚食』。」這表明裹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御食」,而皇帝對它的喜愛和珍惜,也說明裹蒸在當時已經頗為名貴。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寫的《十月一日》詩曰:「有瘴非全歇,為冬亦不難;夜郎溪日暖,白帝峽風寒。裹蒸如千寶,焦糟幸一拌,滋辰南國重,舊俗自相歡。」學者推斷,民間每年入秋後食裹蒸的習俗在雲貴高原由來已久。而漢代古端州與雲貴高原同屬「南蠻之地」,風俗習慣有很多相同之處。後來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此和睦相處,肇慶人民吃裹蒸的習俗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現在人們繼續了吃裹蒸的習俗,逢年過節還將裹蒸粽作為佳品贈送親友,採用裹蒸粽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豐衣足食,來年好運。
桂城華記推出的粽子禮盒,真空粽子,衛生安全,深受人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