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1,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1)寒衣節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⑵ 關於清明節的圖片
清明節相關的簡筆畫:
放風箏: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⑶ 古代的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很多人並不知道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那麼這個寒衣節為了紀念誰創立的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寒衣節的傳統食物有糍粑、餃子、面條以及紅豆飯,「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後,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⑷ 民族傳統節日手抄報,圖片、、快快快
再給你點資料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⑸ 陰歷《十月初一》的來歷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代,實際形成的時間不早於宋代,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流行。根據《禮記·月令》中記載,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在這一天天子會率領三公九卿到背膠舉行迎冬禮,等到禮儀結束之後,皇帝便會獎賞為國捐軀的人,同時還會對他們的子女進行撫恤。
雖然這種由來還只是一種推論,並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在宋代之後,才有文人專門收錄了北俗為主的風土習俗。寒衣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祭祀節日,每年在農歷十月之後,因為天氣會逐漸變得寒冷,這時候的人們都會漸漸的穿上禦寒的衣物,為了讓祖先不在陰間受凍,所以便會將「寒衣」燒給亡人,也就是所謂的「送寒衣」。
其實,在祭祀的時候燒紙,是來源於蔡倫的嫂子。相傳當初蔡倫發明了紙張之後,雖然賣的很好,但是蔡倫的嫂子讓自己的丈夫向蔡倫學習造紙之術之後,便也開了一家造紙廠,只不過因為生意不怎麼好,再加上質量的問題,所以基本上沒什麼人買。
於是蔡倫的嫂子便想出了這個方法,通過裝死的方法,讓她的丈夫給她燒紙,然後她便裝出一副在陰間忍飢挨餓的模樣,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給自己的丈夫多燒點錢,而陽間的紙便是陰間的錢,也就是這樣,才導致祭祀的時候需要燒紙。
⑹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一天) 等。
1、春節,即農歷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⑺ 剛死的人用在寒衣節這天燒紙嗎
利益亡人,燒紙不如超度更殊勝。
懂得佛法的人應當專門為亡人誦經,或者誦一部經或者誦幾部經,譬如我發願給你念一百部《無量壽經》、一百部《金剛經》;或者我專門為你念佛,念十萬聲佛號、二十萬聲佛號、一百萬聲佛號迴向。不論是誦經或念佛,都是專門為他念的,他會得到很好的利益,這不是普通的迴向。當然也能迴向給法界眾生,為他、也為法界眾生就更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