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眾ID.4 X也用了,AR-HUD未來已來
作為智能座艙的重要配置之一,HUD由於能很好地提升駕駛員注意力集中度,提高駕駛安全,正隨著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進入普及階段。目前很多車企都將HUD作為了一項「加分」配置在新車上搭載,特別是寶馬、賓士、奧迪等豪華車以及日系品牌,HUD的配置率普遍較高。在此背景下,HUD的滲透率不斷提升,技術迭代也隨之迅速加速,比如前兩年還處於概念階段的AR-HUD,今年就隨著相關車型的推出逐步拉開量產大幕。
HUD加速迭代,W-HUD成市場主流
HUD抬頭顯示,顧名思義就是將時速、導航等重要的駕駛信息投射到司機前方,讓司機抬頭就可以看到,從而減少駕駛過程中低頭、轉頭的情況,提高新車安全。這項技術最早應用在飛機上,2000年左右才逐步被運用到汽車上。
然而由於顯示技術解析度較低、顯示內容單一,早期HUD給人的感覺很「雞肋」,且主要應用在中高端車型上。直到近幾年,隨著汽車智能化變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顯示、智能駕駛等技術的快速發展,HUD才逐漸往中低端車型下探,並呈現爆發之勢。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國內銷售上險搭載HUD的新車數量為57.78萬輛,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102.67%。接下來隨著更多搭載HUD的車型上市,預計到2022年HUD前裝搭載率將超過10%,2025年國內前裝滲透率將達到25%,市場空間近100億元。
AR-HUD界面顯示,圖片來源:未來黑科技
而在華陽多媒體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環宇看來,HUD和ADAS的結合,才是HUD存在的基礎。特別是在L0~L2階段,由於人類駕駛員對車輛有著絕對的控制權,這時候通過在HUD上顯示導航、ADAS報警和狀態等信息,可以有效減少駕駛員低頭頻率,提升駕駛安全。「從這一點上來講,儀表上很多和行駛相關的信息,其實都可以放在HUD上,而那些需要備份的信息,比如里程、檔位等,則可以放在車機上。」
成本過高,也是導致AR-HUD商業化受阻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目前HUD整體應用趨勢在逐步下探,但成本仍然非常高,所以現階段其實還是以中高端及以上車型應用為主。此前長城證券研究所就曾統計過汽車之家上在售的700多款車型的HUD裝配情況,發現80%的車型價格在25萬元以上。更不用說技術門檻更高、剛剛邁入量產階段的AR-HUD,更非一般車型承受得起。
還有AR-HUD體積過大,不易與儀錶板集成亦是很關鍵的一方面。目前普通HUD的體積一般為2-3L,而AR-HUD由於追求更大的視場角、更遠的成像距離以及更豐富的顯示內容,導致內部的光路結構更復雜、更大,設備體積也隨之變大。比如全新賓士S級,據悉為了搭載酷炫的AR-HUD,在方向盤前挖出了27L的空間,這對於其他很多車型來說是不現實的。
「所以對於AR-HUD,其實SUV布置相對容易一點,而轎車則相應更困難一些,並且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布置AR-HUD。」寶沃汽車人機工程高級經理、整車人機工程開發總負責人黃超俊指出。「因此我們給出了一個建議,AR-HUD的匹配順序應該是從電動SUV到電動轎車,燃油車SUV到燃油車轎車。?」
華陽多媒體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環宇也認為,由於體積較大,目前在A級車上搭載AR-HUD相對較困難,加之AR-HUD成本較高,W-HUD一時半會不會完全被AR-HUD取代。「除非將來有全新的技術,比如光波導技術,讓AR-HUD的體積有一個顛覆性的縮減,屆時A級車搭載AR-HUD的可能性或許會大很多。」
不過由於光波導技術又分為幾何光波導和衍射光波導,其中幾何光波導現階段技術相對較成熟、容易實現,網路車聯網事業部AR方向資深專家鄧蘇南認為這一技術路線在未來三到五年將是比較好的選擇。而全息光波導方案雖然有助於縮小AR-HUD體積,但現階段技術還不是很成熟,距離量產還有一定的距離。
「因此,如果整車廠有在新車上搭載HUD的規劃,在車型設計最開始的時候,就要為HUD騰出空間。」談及對車企HUD規劃的建議時,華陽多媒體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環宇表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世界十大先進科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