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代皇帝及在位時間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沖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國·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齊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奐(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漢·後主劉禪(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國·吳:吳大帝孫權(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會稽王孫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吳景帝孫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吳末帝孫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晉懷帝司馬熾(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晉愍帝司馬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晉康帝司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晉穆帝司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晉廢帝司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晉孝武帝司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國·漢·前趙:光文帝劉淵(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劉聰(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靈帝劉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劉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國·成漢:武帝劉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壽(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歸義侯李勢(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國·前涼:昭王張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張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張駿(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張重華(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張曜靈(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張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沖公張玄靚(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歸義侯張天錫(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陽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義陽王石鑒(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興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國·冉魏:武悼天王冉閔(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國·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國·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鍵(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歷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堅(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後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後秦:武昭帝姚萇(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興(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後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國·後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寶(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國·北燕:惠懿帝高雲(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馮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馮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國·西燕:濟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沖(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隨(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凱(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瑤(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東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歸(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熾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後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國·後涼:懿武帝呂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靈帝呂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後主呂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國·南涼:武王禿發烏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禿發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禿發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國·北涼:武宣王段業(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遜(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無諱(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國·西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廢主赫連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後主赫連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劉宋: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劉義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劉駿(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廢帝劉子業(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劉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後廢帝劉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順帝劉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齊武帝蕭賾(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鬱林王蕭昭業(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蕭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齊明帝蕭鸞(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齊和帝蕭寶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蕭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蕭棟(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蕭紀(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蕭繹(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貞陽侯蕭淵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蕭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陳朝: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陳文帝陳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廢帝陳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陳宣帝陳頊(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陳後主陳叔寶(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隱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詡(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長廣王元曄(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節閔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廢帝元欽(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廢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後主高緯(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恆(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贇(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靜帝宇文闡(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楊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肅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適(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順宗李誦(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憲宗李純(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恆(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曄(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梁太祖朱溫(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閔帝李從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從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貴(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隱帝劉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國·五代·後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榮(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訓(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吳:武帝楊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楊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楊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楊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後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鏐(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錢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獻王錢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國·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後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國·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後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國·十國·閩國:太祖王審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國·十國·北漢:世祖劉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劉承鈞(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劉繼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劉繼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漢:高祖劉龔(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殤帝劉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劉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後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國·十國·荊南:武興王高季興(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獻王高從誨(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繼沖(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國·十國·楚國:武穆王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陽王馬希聲(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廢王馬希廣(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後主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趙恆(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趙禎(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趙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趙頊(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趙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欽宗趙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趙構(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趙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趙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寧宗趙擴(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趙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趙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趙顯(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趙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趙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遼朝: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賢(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聖宗耶律隆緒(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興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顏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顏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顏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顏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顏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顏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衛紹王完顏永濟(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顏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顏守緒(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顏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諒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順(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純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頊(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獻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鐵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窩闊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貴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憲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鐵穆兒(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愛育黎力八達(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碩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孫鐵木兒(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順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圖帖睦爾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寧宗懿璘質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歡貼睦爾(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檢(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紹宗朱聿鍵(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極(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臨(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聖祖玄燁(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歷(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顒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寧(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載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載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統帝溥儀(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1)帝王霸氣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Ⅱ 古代衙門背景屏風有幾款
沒有對屏風作出規定.但是歷史歷代都要求不能使用黃色的主色調,和用龍的圖案.
古代屏風介紹
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稱之為「扆」,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扆」「斧扆」「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我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麼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傢具。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築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後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徵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後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由於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
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製作屏風,一般採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里,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後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於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後世還出現有琺琅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並(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紵胎兩類。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鑒定為斫木,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准備的。
經專家鑒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後,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軑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軑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我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
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當然,這一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後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餘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置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里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後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雲龍紋,有鑲嵌和刺綉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它們是我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09/27509.html
Ⅲ 鍔ㄦ極闇告皵甯濈帇鍥劇墖
銆銆鍔ㄦ極浣滃搧閲岀殑閭d簺闇告皵鍗佽凍鐨勪漢鐗╁線寰閮戒漢姘斿緢楂橈紝鍥犱負浠栦滑鐨勫笣鐜嬫皵鍦哄父甯歌╀漢鍗拌薄娣卞埢錛屼笅闈㈡槸鎴戞暣鐞嗙殑闇告皵鍗佽凍鐨勫姩婕甯濈帇鍥劇墖錛屾㈣繋嬈h祻銆
銆銆鍔ㄦ極闇告皵甯濈帇鍥劇墖嬈h祻
銆銆鍔ㄦ極闇告皵甯濈帇鍥劇墖6
銆銆鍔ㄦ極鏈璇
銆銆浜屾″厓錛氭硾鎸囧姩鐢伙紝婕鐢伙紝娓告垙鐨勪笘鐣屻
銆銆涓夋″厓錛氭槸鎸囩幇瀹炰笘鐣岄┈楣匡細椹楣(銇般亱錛宐akga錛屽叓鍢)鏈夌ㄨ泲銆佸偦鐡滅瓑鎰忔濄備竴鑸鐢ㄨ繖涓姣旇緝灝戱紝澶氭槸鍏鍢庢垨baka銆
銆銆OP錛氱墖澶存洸/涓婚樻洸
銆銆ED錛氱墖灝炬洸/緇撴潫鏇
銆銆IN錛氭彃鏇
銆銆TM錛氶樻瓕
銆銆BGM錛氳儗鏅闊充箰
銆銆IMA錛氬嵃璞℃瓕/瑙掕壊鏇
銆銆OST錛氬師澹伴厤涔
銆銆CAST錛氳掕壊涓庡叾澹頒紭
Ⅳ 關於秦始皇的所有歷史資料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4)帝王霸氣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確實做出了許多有利於歷史發展的舉措,但他也制定了許多殘暴的政策,做了許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僅修建豪華宮殿,而且還為其死後修剪更富麗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經營數年的宏偉工程驪山墓。興建這些大規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當驚人。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便縱情享樂,貪戀酒色後宮列女萬餘人,他的下屬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階級的新貴,他們也是宮室,車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敗。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和思想統治,秦始皇做出駭人聽聞的的焚書坑儒,他畏懼人言,雖然一時控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穩固了統治,但是就其長遠來說,並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尋訪不死之葯,從開始的徐福渡海,到後來求不死葯,成為一些人的謀財之道。秦始皇為了不死之葯,可謂費盡心思勞財傷民。
Ⅳ 推薦一組優秀的紫色系網站
紫色含有紅色的熱情也包含了藍色的冷靜,是色譜當中較為刺激的一種顏色。在眾多網站當中,紫色系的網站給人一種迷幻的感覺。紫色本身代表魅惑、浪漫、神秘、權威、聲望等。中國傳統中紫色代表聖人,帝王之氣,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也有所謂「紫氣東來」。受此影響,如今日本王室仍尊崇紫色。在網頁設計當中,深紫色和金色搭配,可以搭配出一種高端的時尚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組紫色系的優秀網站。
Fuerza Bruta 網站一打眼就覺得很酷,漸變的紫色應用充滿活力,又夾雜了一絲的復古感。玫紅色的使用起到點綴的作用。想起前面跟大家分享的漸變色的使用可以提升網站的格調,在這個網站上就體現出來。
Jargon Free Fridays 這個網站也是採用了紫色,但是這個網站很有意思,它的logo主色調是紫色,玫紅色是輔助色。但是在網站中整體體現卻是以玫紅為主,紫色反而成了一個輔助色。這樣的設計很有意思,紫色會比較沉穩一些,玫紅顯得活潑和魅惑。其實中間有一屏白色的,整體起到調節的作用,舒緩眼睛。
丹麥Odense歐登塞交響樂團 網站,前面說過,紫色有代表聲望威望的意思。這個網站用了深紫色來做主色調,應該要表達的就是交響樂團的專業性,在配圖的使用上也是有針對性的,這樣的搭配會讓瀏覽者第一眼看到就是專業。網站搭配了綠色白色,綠色和紫色都比較深沉,顯得比較沉穩,白色可以起到調和的作用。另外,建議大家點進去看看這個網站,帶著耳機,有亮點!
巴塞羅那-健康的快餐生活 ,網站用深紫色疊加圖片做背景,使得畫面很豐富,紫色是主色調,中間添加亮綠色和白色來調和界面,使得界面不會過於沉悶,又有亮點。
KIKK Festival-視覺藝術 網站,背景色用了豐富的一個紫色變化做背景,配合首頁氣泡豐富多彩的顏色,白色提亮了整體的界面效果,一樣起到協調的作用。這個網站的排版效果特別好,我比較喜歡這種排版。
Waaffle APP應用產品 網站,一開始我以為裡面的卡通覺得就是普通的界面展示,沒想到裡面的角色都是可以動的,這個設計師花了不少心思。網站中使用的紫色也是比較柔和的,不像前面看到那些那麼深,這樣的設計搭配比較親民。
喧喧即時通信解決方案 官網,這個網站的設計很有意思,背景色採用了漸變,而且是實時漸變,上一秒是藍色漸變,下一秒就是紫色漸變。漸變色的使用豐富了整個網站,活潑了不少。
FCINQ設計機構 網站,這個網站我個人比較喜歡,一是配色的使用,二是網站布局的設計。我們先說顏色的搭配,紫色系的使用,但是顏色融合了漸變,鄰近色的搭配。整體協調不突兀。布局的使用前半部分比較靈活,後面比較有規律,整體活潑又不失穩重。
Thinkingbox數字製作工作室 網站,採用跟標志一樣顏色的紫色做主色調,白色是輔助色。整體界面比較簡潔,幻燈片加了不少的gif圖,起到豐富界面的作用。
最後分享一個界面設計酷的, Strava的周期軌道 網站,這種配色真的很酷很復古,紅色的搭配很大膽前衛,也很跳躍。整體設計感很強。
網站的配色很重要,網頁顏色搭配的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到瀏覽者的情緒。好的色彩搭配會給訪問者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不恰當的色彩搭配則會讓訪問者浮躁不安。紫色可以給人一種魅惑神秘的視覺感受,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些紫色系網站在日常中可以給到大家的靈感。
Ⅵ 乾隆皇帝長什麼樣子乾隆真實畫像公開
乾隆皇帝是兩百多年前的人物,乾隆去世40年後相機才被發明出來,所以大家想要看乾隆皇帝原本的相貌是不可能了。不過現代的科學技術基本上能通過一些畫像還原出乾隆的真實樣子,也能讓我們一睹乾隆的容顏,到底是帥哥還是大豬蹄子呢?這次就為大家揭曉這個謎底。實際上乾隆不同時期的畫像還挺多的,而且風格也不同,中國古代的傳統畫像喜歡把人給畫圓,但乾隆的畫像看起來卻有種現代感,趕快來瞧瞧吧。
乾隆的長相,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算是清秀帥氣的。當然,這里必須指出,因為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審美多有變化,因此,古時候那些帥哥,未必就符合今人的審美。
比如,隋煬帝,如下圖:
上圖居中者為隋煬帝楊廣。此圖是現藏美國波士頓的唐代文臣閻立本《歷純答代帝王圖》(一說郎余令所作)長卷畫作的局部。
按照《隋書煬帝本紀》第一句話的記載,煬帝本人「美姿儀」。隋煬帝是漢胡混血,楊氏家族為北朝胡化漢人,起於邊塞六鎮;其母獨孤氏,是鮮卑人。隋煬帝作為混血兒,自然生得好容貌。
上圖作者,不論閻立本,抑或是郎余令,都是距隋煬帝不遠的人,也都發自北方朝廷,對於隋煬帝的面容不會不清楚。因此畫作也有真實性。但煬帝的面貌,用今人審美來看,說他雍容端莊沒有問題。但若說他帥,估計讀者中的姑娘們是不答應的。
但是乾隆爺就不同了,用今日審美來看,乾隆還是很清秀的。大家可見下圖:
瘦臉,尖下巴,細眉毛,高鼻樑……五官很端正。我們暫且不說乾隆帥不帥,起碼這個證件照看起來還是很舒服,容貌氣度還是不錯的。
了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讀者或許會有異議——吳老師,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人物,有幾個是畫得像的?比如,晚明人物畫高手陳洪綬的《鬥草圖》,您看,畫面中的美女都是什麼模樣兒?
這倒是實話,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人物大多是不真實的。這也是我們的人物畫相比西方人物畫一個不足之處。然而,乾隆這幅畫像倒很真實。為什麼呢?因為這幅圖的作者叫郎世寧。
郎世寧是米蘭人,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和返除了教義,他還將西方畫的寫實技術帶入中國,並創新地將西方畫和中國畫相融合,形成中國古代繪畫中一種全新的模樣。(下為郎世寧花陰雙鶴圖)
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郎世寧所作的乾隆像是真實的。
實際上,郎世寧還給不同時代的乾隆創作過不少畫像。有出席正式場合的,比如《乾隆大閱圖》
人馬畫法一如西畫,造型逼真,至於光陰效果,看得出有素描基礎。
這種立體的無關輪廓,較之中國畫那種人物面目平板一塊的效果,確實與眾不同。
馬匹也是用西方畫法創作。但是整幅作品背後的山石背景就極其中國畫了——用傳統的南派山水董源畫法來描繪土質做棚慧的山體。
礬頭苔點一應俱全。這種中西合璧的畫法,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是絕對的另類,在看慣了一千多年的中國畫之後,皇帝對於這種創新當然很喜歡。
《大閱圖》所記錄的是乾隆戎裝閱兵的模樣,基本算是乾隆的個人閱兵照。這當然是正式場合的寫真。
郎世寧還創作過乾隆朝服照,不過這時候的乾隆已經上了年紀,似乎不比上圖年輕了。
中老年發福,臉型都變了。但是從畫面細節來看,背景、陳設都有極強的油畫效果。
人物面目則突出了中國畫中人物畫的線描技術效果,用線條表現面目的皺紋。技術上依舊是中西合璧的。
除了這些正裝照,郎世寧還給乾隆畫過便裝照。比如下面這幅《平安春信圖》
嚴格說來,這幅圖還不能說是郎世寧為乾隆所繪制。因為這時候的乾隆尚年少,這幅圖的主人公是乾隆他爹雍正——也就是畫面中體積較大者。實際上,乾隆晚年重觀此圖時,也題跋回憶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他的題跋說:「寫真世寧擅,繢我少年時,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誰?壬寅暮春御題。」大家可看下圖:
所以,根據乾隆的題跋,我們可以肯定地判斷圖上兩人分別是雍正皇帝和少年時代的乾隆。這幅圖也成為比較難得的清代兩位帝王同框的合影。
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清代帝王雖是滿人,但入主中原後,一直積極漢化。拋開漢文化對滿人的文化感召不談,積極漢化亦是為了維持大清江山的必須手段。
因此,在滿清時代,尤其是康雍乾時期,諸如「行樂圖」、「耕織圖」一類漢家傳統繪畫題材的作品非常多。而圖中的清代帝王,均是一幅漢家模樣。我們依舊用郎世寧舉例。下圖為《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絹本》。
此圖屬於行樂圖范疇,採用異時同圖的構圖形式,將主人公,也就是雍正皇帝,分處於不同位置,表現雍正皇帝的行樂生活。
比如,在讀書的雍正帝(低頭站立讀書者):
比如,在文會雅賞的雍正帝(藍衣者)
比如,臨淵羨魚的雍正帝:
以及雍正帝的嬪妃們,春日鞦韆:
開戶刺綉:
總之,不論滿漢人物,以雍正為代表的滿清貴族,一派漢家子弟形象。究其所以,無非以自身變裝漢人的形式,來做大清帝國的統戰工作——唯有滿漢一家,唯有漢化得徹頭徹尾,才能穩定自己的江山嘛!
跑了點題,再回到我們的正題上。乾隆皇帝究竟長啥樣兒呢?
沒有對比沒有差距,沒有對比沒有發言權,無圖無真相。相信大家在對比了上文的圖片後,自然不再會受網路照片的蠱惑——那張黑白照片中的男子,那種弱雞的氣場,怎能與十全老人乾隆爺相比呢?
乾隆爺是幸福的。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年代裡,老爺子有專職畫家給他畫肖像,而這個專職畫家還是個擅長寫實技術的義大利人。
Ⅶ 文化有琴棋書畫,歷史有什麼,求背景圖片
刀耕火種——經濟發展方面的
兵戎相見——軍事戰爭方面的
網路一下,這種圖片應該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