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濕氣重穴位按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圍棋紅葉的圖片 2024-07-27 13:11:40
看女人順產洞口圖片 2024-07-27 12:57:18
閨蜜老了後的唯美圖片 2024-07-27 12:51:21

濕氣重穴位按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2-09 07:39:55

① 身體濕氣重 這幾個穴位幫你「排濕毒」 ! 身體更健康!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葯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如果發現自己總是全身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溏、或者舌苔白膩,這是體濕在作怪。

中醫認為 *** 幾個穴位可以有效祛濕。

身體濕氣重 這幾個穴位幫你「排濕毒」

1、腋窩蔽埋

腋下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2、肘窩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10分鍾,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每一到兩周一次,可保這口排污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3、膝窩

膝窩又稱腘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宏早螞,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里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鍾至淤斑痧點顯出,睜和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② 夏天多按摩這7大穴位,幫助你輕松健脾祛濕

現在很多人都有濕氣,體內濕氣過重,不僅對我們的脾胃不利,而且還會造成身體肥胖。雖然很多人都通過紅豆薏米茶來祛濕,但是單憑這一個方法來祛濕,效果是不明顯的。其實脾胃不單單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中醫也可以調節。中醫中有經絡 養生 這一方法,通過對經絡、穴位的按揉、針灸可以達到祛濕的目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穴位吧。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有一個比較誇張的稱呼就是萬能穴,通過對於三陰交穴的按揉或者針灸不僅可以起到多個 養生 保健的作用,而且對於健脾祛濕也有很大的功效。

2、足三里

足三里這個雹碧悄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外側,跟膝蓋大概有一個手掌的距離。這源渣個穴位有生發胃氣以及煩躁皮試的功效,還能緩解胃部疾病,非常適合具有胃病,脾胃濕氣又重的人。

3、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在大腿內側,就是膝蓋有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的作用。通過按摩、慧州針灸或者點揉都能夠有效地緩解腹痛、水腫等症狀。經常按摩還可以排除體內的濕氣。

4、承山穴

小腿背部中間的位置就是承山穴,這個穴位可以通過按揉或者針灸來治療便秘等腸胃類的疾病。同時,還能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

5、神闕穴

肚臍眼所在的位置就是神闕穴,平時如果用艾灸熏灸神闕穴,並且同時搭配按摩或者針灸足三里,是能夠調理腸胃,治療腸鳴腹痛,健脾祛濕的。

6、湧泉穴

湧泉穴的位置在腳底,是身體最底部的一個「排污口」。平時經常按揉,可以幫助把全身的濕氣和毒素都排出來。對於一些濕氣重,經常出現風濕、浮腫以及膝關節疼痛的人,是很有幫助的。

7、大椎穴

大椎穴是全身陽氣聚集交匯的地方,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陽氣的總開關。這個開關打開了,陽氣也就升上來了,濕氣也就消失了。

濕氣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的疾病,所以建議平時濕氣較重的人,經常按揉一下上述的穴位。除了穴位按揉之外,平時也可以去正規的中醫診所做一下刮痧。經常順著身體的經絡刮痧,也可以把身體多餘的濕氣排出去。只要濕氣去除了,身體自然也就 健康 了,風濕、關節疼痛等病症也會得到很大的緩解。

③ 中醫推薦 按摩這五大穴位可祛除體內濕氣

身體五大祛濕穴位從頭到腳依次為: 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按摩五大穴位祛濕

1、百會穴

位置: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按摩方法: 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5分鍾,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 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燃做神。

2、大椎穴

位置: 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即第七頸椎棘突的下緣。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 低頭,雙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雙手大拇指同時用力來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歲余發熱。

功效: 大椎穴受濕氣入侵,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3、神闕穴

按摩方法: 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或者塗抹艾草精油於腹部後用熱水袋溫敷;或使用艾盒,將其點燃後固定在腹部20分鍾,注意溫度不要太燙。

功效: 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4、湧泉穴

位置: 足底,足前凹陷處乎段滾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 點按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鍾,以有酸痛感為佳,兩側交替進行。也可用溫熱水泡腳後艾灸,雙足穴位各灸15-20分鍾。

功效: 湧泉穴受濕氣入侵,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常按此穴有助促進睡眠,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5、陰陵泉穴

位置: 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採用正坐或仰卧姿勢,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 點按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處3-5分鍾。

功效: 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