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膀胱經上有什麼穴位膀胱經的作用
膀胱經的委中穴,就在膝後窩正中,最好找,這是治療腰背痛的要穴。昆侖穴在腳後跟外踝骨後凹陷中,這個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頭痛、腰痛、足跟痛。因為點按昆侖穴有催產之功,所以孕婦禁用。此穴還能降血壓,您做"金雞獨立"時,可以在兩腳的昆侖穴同時拔上小罐,降壓效果最佳。拔罐若總是拔不住,則說明氣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軟膏將昆侖穴附近塗抹後再拔。當逐漸越拔越有力時,血壓也會穩定地降下來了。
『貳』 人體二十四條經絡的位置
您好!手三陽經,從手的外側上緣開始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手三陰經,從手的內側上緣開始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足三陽經,從腳的外側前緣開始分別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從腳的內側前緣開始分別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叄』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主要用於治療什麼疾病
(一)主治病症
足太陽膀胱經共67個腧穴(圖8-55),主要可以治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以及項、背、腰、臀、下肢後側等部位的疼痛。
圖8-55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肆』 腿上的六條經絡分別在什麼什麼位置
腿上共有六條經絡。分別為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腎經、脾經和肝經在腿內側,胃經、膽經在腿外側,膀胱經在後側。 簡單來說就是三陽在腿的外側,三陰在腿的內側。
1、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於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伍』 太溪穴和昆侖穴 好像是在一個位置嗎 怎麼區分
不在同一位置。
區別:
1、性質不同: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太溪穴是人體穴位其中之一,是足少陰原穴。
2、位置不同:昆侖穴位於足外老清踝和外部足後部的跟腱兩者連線中間的凹陷位置。太溪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上穴位,在足內踝和足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3、作用不同:昆侖穴的作用是散熱氣化。太溪穴的作用是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5)腳上的膀胱經的部位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太溪穴可以按揉進行局部保清絕健,尤其對於失眠、緊張焦慮的患者。手法按摩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法,刺激量不大,同時讓人覺得舒適方便,放鬆神經。將拇指在局部進行按揉,也可以用指間關節進行刮擦。
2、可以採用艾灸的方法在穴位上進行操作,因為太溪屬於腎經上穴位,如果腎經精氣不足會引起內分泌失調。
3、太溪穴皮膚較淺薄,如果做手法按壓力度過大,會造成患者竄麻及不適感。做艾灸時如果距離皮膚過近會造成燙傷,所以艾灸時要離太溪穴稍遠,維持10到15分鍾。
『陸』 腳上六條連接五臟六腑的經絡在哪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6)腳上的膀胱經的部位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系。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系。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葯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柒』 雙腳內側,腳踝位置有一個凹進去的地方,叫什麼
腳踝後外敏顫側凹陷處的穴位是昆侖,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腳踝內側凹陷處的穴位是太溪,屬於足少陰腎經。
這個穴位所在的位置,正是腳踝外側的凸起,比其它的穴位高出很多,所以被稱作昆侖。這個穴位內的氣血是膀胱經內濕寒的水氣,但由於這個穴位受到足少陽、足陽明兩個經脈散發出的熱氣的作用,使得其中的血氣受熱升騰,使得這個穴位中充斥了大量的氣血。昆侖穴也被稱為上昆侖穴。
(7)腳上的膀胱經的部位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疾病: 昆純頌侖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做拿鄭病療法有:使頭腦清晰的指壓法。
『捌』 腳上都有哪些穴位,分別對應「五臟六腑」
人的腳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和五臟六腑相通,大家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刺激的話,就可以對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起到調整作用,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所以,大家平時可以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有哪些。
腳對應的五臟六腑穴位
3、揉搓小趾。揉搓小趾同樣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對於女性來說揉搓小趾還可以提高子宮功能。
人腳上的穴位非常多,如果能經常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的話,就可以促進相對應的臟腑和經絡的血液循環,提高身體免疫力。大家平時可以用敲擊腳底,揉搓小趾,刷子摩擦腳底的方法來進行足底按摩,按摩的時候要注意用力適用,避免對足部造成損傷。
『玖』 痛經按腳上哪個穴位管用
按太沖穴。太沖穴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月經來之前會有腹痛的感覺,這個時候可以按摩太沖穴來止痛,此外太沖穴還可以治療不少婦科疾病,女性朋友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對身體十分有好處。
穴位位置: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鍾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鍾。
(9)腳上的膀胱經的部位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引起痛經的原因:
1、飲食習慣不好。白領的工作壓力大且過度思慮,再加上生育越來越遲、沒時間吃飯、盲目節食減肥、喜愛重口味等,都導致月經失調,或會引起痛經。
2、工作壓力大。長期超負荷的工作,會造成女性的神經一直處在一個緊張環境,會使女性對疼痛過分敏感,在經期時出現痛經現象。
3、作息時間不規律。白領工作忙碌,經常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勞累過度,這都會導致月經不調,引起痛經。
4、經常受寒。在經期,如果女性受寒,會導致盆腔內的血管收縮,造成卵巢功能紊亂,會引起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也可能會出現痛經現象。
5、喜歡喝、吸煙。在吸煙和過量飲酒的女性中,有25%-32%的女性會因月經不調而到醫院診治。每天吸煙1包以上或飲高度白酒100毫克以上的女性中,月經不調的女性是不吸煙喝酒婦女的3倍。
『拾』 膀胱經的下肢部腧穴定位分別是
足太陽膀胱經
--顧皓量--
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於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3.聯系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
4.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鼻塞,鼻衄,頭痛,目痛,項背卜首、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巔絡腦,邪氣隨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下行項後,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窩後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6.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7.常用腧穴,左右共67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 承光 通天絡卻玉枕 天柱大型指數杼風門 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逗含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 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 神堂 譩譆膈關魂門陽綱 意舍 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 足通骨 至陰穴位名稱: 睛明 [經穴]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