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莆美村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圖片視頻手機軟體 2025-10-05 15:48:50
如懿傳唯美圖片 2025-10-05 15:47:32

莆美村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19 07:46:18

⑴ 莆田火車站咨詢電話多少

莆田火車站訂票電話:0791-12306

莆田火車站咨詢電話:0791-95105105


(1)莆美村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莆田站,位於福建 莆毀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嶺美村和劉厝村交界處,是向莆鐵路(永莆線)終點站之一。也是向莆線、杭深線(福廈鐵路)的交匯站。

按照國家一級站場標准設計,規模按8000人設計,建築面積約3.0522萬平方米,站房總高度約31米。莆田站的總體造型體現了「媽祖文化」、「莆仙文化」、「海濱文化」內涵,纖姿帶是莆田的標志性建築。

2016年底,新建福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福 州-廈 門)又名福廈高速鐵路冊液將開工建設,該線路的莆田站將與 現有的莆田站並站。

⑵ 漳江的水利建設

歷史上,雲霄漳江及其下游支流直瀉入海,不能發揮灌溉和抗旱作用。1956年,縣水利局在漳江下游支流山美溪建第一座攔咸蓄淡水閘,此後,陸續增建。至1996年,全縣共建水閘20多座,主要有山美水閘、南江水閘、北江水閘、東方埭港排洪閘、竹塔西埭水閘、山前水閘。
南、北江水閘,合稱漳江水閘,灌溉面積2.5萬多畝,保證東方、東升、竹塔、西埭等埭田水源,並擴大可耕地5373畝,保護江海堤39.20公里和3000畝耕地免受潮災。但因船閘只能通過12噸以下船隻而影響航運,且閘內淤積,城關污水無法排出,使環境受到污染。
山美水閘,在漳江下游山美溪與漳江南江匯合處。1956年2月17日動工,5月1日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7孔,攔咸蓄淡,灌溉山美、白塔、埭洋咐慎、竹塔沿海水田3270畝,為雲霄第一座水閘。該處原為渡口(稱山美渡),建閘後渡廢。1981年,鄉村公路雲列線從閘橋通過。
南江水閘,位於東廈埭洋村與佳洲島新埭之間的漳江南江河道。1965年5月5日動工,6月23日大壩合攏,至1966年7月竣工。水閘全長103米,23孔,其中過船閘1孔凈寬4米。余每孔凈寬3.5米,閘底高程(黃海高程,下同)-1.38米;人行橋面板高程5米;閘墩長11米,寬1米,高6.18米;消力池長11.4米,深0.9米,坦水長13.6米。
北江水閘,位於東廈鎮宣尾村附近的漳江北江河道。196511月1日動工,至1966年6月竣工,水閘全長210.9米,共34孔,其中過船閘2孔,船室寬11.2米,長35米(可通過12噸位船隻,每次過船容量60噸/15艘),其餘每孔凈寬5米。閘底高程-0.5米,閘板頂高程2.7米,閘墩長19米,寬12米,高7米,消力池長19米,深1米。閘頂人行橋面凈寬3.3米,高程7.1米。
東方埭港排洪閘,位於東廈鎮東方埭,1966~1968年圍墾東方埭時建。水電局林振樞、鄭泳濤設計。水閘總寬度30.5米,7孔,每孔寬3.5米;閘底高程-1.5米,橋面高程5.5米答拆,工作台頂高程9米;消力池深1米,長8米,內坦長5米,外坦長10米。啟閉設備有15噸手推、電動兩用啟閉機7台,排水流量250立方米/秒。東方埭還有5座埭內排水閘,均單孔,孔寬1.2米。
南、北乾渠,為漳江南、北江水閘配套工程,於1966年8月南、北江水閘相繼建成後同時動工,同年10月竣工。1977年1月改建,於同年4月竣工。南乾渠進水口在埭洋村外水閘上游右岸,設雙孔進水閘1座,孔總寬2.8米,流量1立方米/秒,乾渠總長8公里,有建築物5座,灌溉面積6437畝。北乾渠進水口在水閘上游左岸600米處,設進水閘1座,流量2.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10公里,灌溉面積1.27萬畝。 安厚溪流域水庫
東川水庫,庫址在平和縣安厚鎮東川村,由龍溪地區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17.55平方公里,總庫容160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59萬立方米。1965年6月動工,1967年9月水庫竣工。溢洪道寬20米,瀉洪量每秒205立方米。涵洞長92米,直徑1.3米(1978年建壩後電站時,改為鋼板有壓套管)。渠道總長53公里,其中支渠21公里,渡槽、隧洞等大小建築物211個。壩後電站和庫上電站裝機3台,合計314千瓦。受益於該水庫的安厚鄉13個村,面積15600畝,使旱區變成米糧區。1975年開始綜合經營,利用水庫水面980畝養魚,獲得一定成效。1976年7月,水電清簡棗部及中央新聞電影隊曾拍攝該庫建設成果的新聞紀錄片。1978年3月,管理處主任賴良士出席全國水利管理先進代表會。
華美水庫,庫址在安厚鎮華美村烏龍坑,由縣水電局設計。集雨面積1.82平方公里,總庫容198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67萬立方米。1977年9月動工,由公社自己組織勞力,共投入47.3萬工日,投資47.3萬元。1981年5月建成均勻土質大壩,壩高32.7米,頂長122米,頂寬6米,填方14.3萬立方米。溢洪道寬8米,瀉流量每秒47.7立方米,涵洞長110米,高1.7米,寬0.8米。渠道總長9.7公里。由於資金不足,尚未配套。
山美溪流域水庫
杜塘水庫,屬中型水庫,在莆美鎮境內,距縣城10公里,因庫區淹沒杜塘村故名。1958年1月11日動工,至1959年5月建成蓄水。大壩長160米,頂寬4米,壩頂高程64米,最大壩高33米,攔截山美溪上游白銀溪25平方公里地表徑流,總庫容1621萬立方米,渠道總長67.55公里。建成後,與碗窯水庫、山美水閘構成灌溉網路,有效灌溉面積47673畝(其中農地18191畝,可改為水田)。1976年,因水庫防洪標准低,定為險庫,限制蓄水量。1977年1月,拆除原溢洪道進口段高4.7米的滾水壩,改為每孔凈跨5.8米的4孔平板滾輪鋼板閘門。1982年,核定有效灌溉面積為1.92萬畝,其中詔安縣760畝。
碗窯水庫,在莆美鎮碗窯山,距縣城15公里。1958年動工,次年6月竣工,水庫攔截山美溪上游支流碗窯溪13.2平方公里地表徑流,總庫容988萬立方米,渠道總長4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0817畝,保灌10140畝。建成後與中型杜塘水庫、小(一)型峛嶼大坑內水庫配套,構成灌溉網路。1968年,放水管漏水,由省水電廳灌漿隊打孔282孔,進行水泥灌漿處理。1978年元月搞保壩工程,溢洪道平流段由13米擴大為17米,陡坡段兩側牆加高0.4米,主副壩風浪牆加高0.4米,投入6.51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3.11萬立方米,總投資3.78萬元。
幹流水庫
峰頭水庫,屬大型水庫,漳州市管工程。在馬鋪鄉境內,為福建省第二大水庫,因水庫大壩在峰頭村故名。該庫距縣城13公里,與「向東」引水渠配套,送水東山縣。1977年2月1日大壩動工,1986年3月16日封堵蓄水。水庫攔截漳江幹流上游流域面積333平方公里地表徑流。大壩為細骨料混土砌石重力壩,由12個壩段及土石壩接頭組成,全長356米,壩頂長311米,寬5米,最大壩高64.4米,高程77.6米,總庫容1.77億立方米。峰頭水庫與向東渠、杜塘水庫、漳江水閘及東山縣紅旗水庫組成漳江灌區,近期保灌面積23萬畝,遠期灌溉面積28萬畝。並為兩縣提供飲用水,壩後建水力發電站。
火田溪流域水庫
白花洋水庫,在火田鎮境內雲霄、漳浦交界處的白花洋,因庫區淹沒白花洋村故名。1958年規劃測量,經移民安置,於1964年10月動工。水電局吳金時、蘇昌良設計,該水庫屬公社自辦工程,開工後因經費困難兩度停建,至1967年3月竣工,工程總投資217.05萬元(其中,國家撥補78.7萬元,用於移民10萬元),投工96.4萬個工日(其中技工3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45.95萬立方米,壩高29米,攔截火田溪上游支流,集雨面積4.1平方公里,總庫容432萬立方米,渠道總長26.4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964畝,保灌3700畝。白花洋村23戶108人移民安置於雲霄佳園、古樓和漳浦盤陀、大南坂。 下坂防洪堤,位於漳江下游左岸,與城關隔江相望,地勢在漳江洪水位以下。民國時期,防洪堤高1.5~2米,頂寬1~1.5米不等,均為泥土結構,瀕江種植棘竹護岸,一遇山洪暴發,潮水頂托,便崩堤淹沒田舍。民國33年(1944年)農歷八月初八日洪水決堤,淹沒全村,水位高至門環。1960年6月9日,特大洪水,全村再次被淹沒。1964年冬動工,至次年夏竣工,新堤總長2.5公里,高3~4米,頂寬4~6米,邊坡1∶1,重點堤段用石砌,設石砌涵洞1處,瓦涵2處。堤面可通汽車,設1.5~2米閘門2處作為車輛通道,洪水來時放下閘板擋洪。內澇排水由石盤圳注入漳江。1966年,漳江南、北江水閘建成後,沒有海潮頂托,從此未再發生崩堤事故。
山美防洪堤,位於山美溪下游山美村至前塗、竹仔前一帶。山美溪下通漳江南江,逶迤彎曲稱為「九十九彎」,有人形容說「坐了半天船,走不出山美村」。防洪堤總長6.3公里,原堤高1.3~1.5米,頂寬0.3~0.5米,內外邊坡陡峭。由於河道彎曲,水流不暢,山洪一發或大潮一至,便崩塌泛濫成災。1950年、1951年兩次搶修,1952年夏秋又兩次培修,計投入7997個工日,完成土方1.59萬立方米,相當於舊堤的總工程量,並建丁壩2座、閘門1座。1956年建山美水閘,潮水不再進入,成為單純的防洪堤。1959年,上游建杜塘水庫、碗窯水庫,洪水得到調節控制。1974年,對河道進行截彎取直,新挖河道長2公里,寬30米,深2.5米,使水流通暢,再無潮洪災患。 坪水電站,分為4級,於1977~1980年相繼建成。分布於常山農場的烏山坪水村至杜塘水庫之間,由5條渠道、2個供水調節水庫和4級水電站組成,為梯級式水電站,是全縣電力骨幹工程之一。總控制流域面積40.85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673萬立方米,4級總利用水頭613米,由10台機組組成,總裝機容量3250千瓦,年發電量1347萬千瓦時,水尾流入杜塘水庫,年均進庫量1336萬立方米,擴大了杜塘水庫灌溉效益。
第一級電站,1980年11月建成,地區水電局設計院設計,位於白水磜山腰,渠道長6公里,水頭200米,流量0.34立方米/秒,壓力管長600米,2號機組2台,裝機容量650千瓦,年發電量272萬千瓦時。
第二級電站,1980年6月建成,地區水電局設計院設計,位於空殼山頂半部山坡,渠道長3.8公里,水頭200米,流量0.55立方米/秒,壓力管長525米,沖擊式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800千瓦,年發電量320萬千瓦時。
第三級電站,1977年12月建成,縣水電局設計,位於內羅村北山坡,渠道長8.88公里,水頭160米,流量1.05立方米/秒,壓力管長483米,沖擊式水輪發電機組3台,裝機容量1200千瓦,年發電量485萬千瓦時。
第四級電站,1977年12月建成,縣水電局設計。位於杜塘水庫上游紅溪坂,渠道長4.8公里,水頭53米,壓力管長128米,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3台,裝機容量600千瓦,年發電量270萬千瓦時。
一、二級電站由常山華僑農場建成,歸場管轄;三、四級電站由縣興建,歸縣管。2個供水調節水庫,一為坪水水庫,一為半坑水庫(詳見第二節水庫)。
1977年12月縣成立坪水電站,轄第三、四級水電站及半坑水庫管理所,隸於縣水電局。
白花洋電站,位於火田鎮徐南坑至佳園村之間,歸火田鎮轄。電站分二、三、四級,於1978~1984年相繼建成。利用白花洋水庫放水和結合引水發電,總裝機容量700千瓦,年發電量293.4萬千瓦時。
第二級電站,在徐南坑,縣水電局設計,1978年4月動工,1981年1月建成。總投資40萬元(國家補助8萬元,火田公社自籌32萬元),完成土方1.77萬立方米,石方0.79萬立方米。水頭166米,裝機2台,容量400千瓦,年發電量203.4萬千瓦時。
第三級電站,在二級電站下游0.5公里處,利用二級電站尾水及上游流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徑流引水發電。水電局設計,1983年建成。投資13.99萬元(國家補助3萬元,公社自籌10.99萬元),完成土方0.67萬立方米,石方0.11萬立方米。水頭32.64米,裝機100千瓦,年發電量30萬千瓦時。
第四級電站,在佳園附近,1984年建成,裝機容量200千瓦,年發電量60萬千瓦時(已報廢)。
梁山二級電站,在東廈鎮荷步村港溪上游。1978年元月縣水電局鄭泳濤、顏成根勘測設計,12月24日動工,1981年2月28日建成投產。總投資146.58萬元(其中省水電廳撥補30萬元),投工19.8萬個工日(其中技工2.4萬工日),完成土石方5.13萬立方米(其中石方2.2萬立方米)。港溪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年可利用流量912.9萬立方米,由陂仔內、內石空小(二)型水庫年補充189.7萬立方米,渠道長880米,水頭229.4米,流量0.75立方米/秒,安裝630千瓦沖擊式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1260千瓦,年發電量436萬千瓦時,是全縣第一個高壓機組站。
石對坑電站,在和平農場石對坑水庫副壩下溪角村河灘,利用水庫放水灌溉發電。由和平農場組織施工,歸農場管轄。1982年7月縣水電局勘測設計,1983年8月28日動工,1984年8月建成。投資115萬元,完成土石方2.71萬立方米,套壓力鋼管隧洞269米,壓力管總長450米,落差95米,安裝水輪發電機組2台,裝機容量800千瓦,年發電量281.52萬千瓦時。1985年4月3日並入縣電網。
峰頭水庫壩左電站,在峰頭水庫左岸壩後,1993年秋動工,1994年1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5000千瓦,年發電量2158萬千瓦時。
峰三電站,在菜埔村,屬漳江水系梯級電站,股份制,由縣政府辦、農委、水電局、水電公司、菜埔村組成董事會。1993年秋,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勘測設計,利用菜埔村原有滾水壩(長132.5米,高2.8米,集雨面積479平方公里)和水輪泵渠道(長1.4公里),設計水頭4.2米,流量20.4立方米/秒。1993年12月動工,1995年5月20日竣工投產,裝機容量3×200千瓦,年發電量276萬千瓦時,工程總造價310萬元。
梁山一級電站,在荷步梁山。1992年由漳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完成初步設計,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勘測設計。電站在海拔500米處建水庫1座,稱雲梁水庫(專供發電,無灌溉面積,未列入「水利」章),壩高32.7米,壩頂長134米,集雨面積7.94平方公里,引粗溪流域面積3.96平方公里,總庫容24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5萬立方米。隧洞長625米,直徑1.9米,壓力鋼管長625米,直徑60厘米,設計流量0.838立方米/秒,設計水頭246米,總裝機容量1600千瓦,年發電量498萬千瓦時,工程於1993年2月動工。1994年10月15日竣工投產。
峰頭水庫壩右電站,在峰頭水庫右岸壩後,1995年秋動工,1996年2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2×1250+1×4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千瓦時。
峰二電站,在下河村外,距離城關11.5公里,屬峰頭水庫壩後電站第二梯級電站,1993年12月由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完成勘測設計,1994年6月15日動工,建電站蓄水庫1座,庫容404萬立方米,設計水頭13.28米,裝機2台,總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1004萬千瓦時,預算總投資2570萬元,1996年在建。
甘竹水電站,在和平農場甘埔作業區甘樹埔村塔仔溪左岸,距縣城10公里,1994年經省政府外經委批准由台灣商人陳德旺獨資建設經營,工程由漳州市水電勘測設計院和縣水電局水利水電技術隊共同勘測設計,是年冬動工,建塔仔溪攔河壩1座,高42.7米,左側上游隧洞長1800米,設計水頭102.63米,裝機2台容量3200千瓦,年發電量826.7千瓦時,計劃投資2111.4萬元,預計1997年底投產。 境內四周環山,溪澗匯入漳江,形成以城關為樞紐的內河航道網路。北溯上游干、支流通東北至西部大部分地區;南順下游及支流通東部大部分地區和南部部分地區。1957年,對上游進行炸礁和整治峰頭瀨,下游從東坑至打石孔進行耙沙清理航道10公里,炸孤石28立方米。1965年8月,撥款1.7萬元,再次整治峰頭瀨,清除隱患。70年代後,上游支流多處建水利灌溉設施,航道大部分阻塞。
前北溪航道,自城關至高田22公里,至古樓25公里,至內倉15公里。沿途經郭浦、居人山、西林、菜埔、東車、七里鋪、小水、火田、竹樹潭、真珠坂、後埔、頂江、高地、佳園等地,通航載重1噸的木船(俗稱內山船)。因修水利建閘壩,1989年僅通至菜埔6公里。
後北溪航道,自城關至下河港口14公里,通航載重1.5噸的西林船;港口至車墩17公里,通航載重1噸的內山船。沿途經郭浦、居人山、西林、菜埔、溪口、瑞堂、下河、上河、峰頭、新林等地。1989年僅通至下河水口10公里。
南溪航道,自城關至西安10公里,至吉坂23公里。沿途經郭浦、下樓、上窖、新陂、瓷窯、西安、河塘、河溪、莆頂、徑仔等地,通航載重1噸的內山船。1989年僅通至下樓3公里。
山美溪航道,自城關至大埔16公里,至下雲20公里。沿途經高塘、山美、上坑、益寶山、溪墘、大埔、三腳寮、下雲等地,通航1.5噸西林船。1956年建山美水閘後,只通山美至大埔,70年代後廢。
南江航道,漳江下游至佳洲島分成南、北江,流至石仔關再次匯合(石仔關以外屬沿海航道)。南江航道自城關至長壠20公里,沿途經高塘、佳洲、上路頭、白塔、中埭、南洋、竹塔、樓下、外東坑、崎尾、湖丘等地,通航百噸木帆船。1966年建南江水閘後,高塘至閘內6公里通航20噸以下船舶,閘外至石仔關2.5公里通航20噸船舶,乘潮通航率50%。
北江航道,自城關至石蛇尾20公里,沿途經高塘、下美、沙灣尾、東坑、下料、船場、高溪、荷步、浯田等地,通航百噸木帆船。1966年建北江水閘後,城關至閘內6公里通航20噸以下船舶,閘外至漳浦下寨14公里航道淤塞,僅通5噸以下木帆船。

⑶ 福清市馬山村經濟怎麼樣

實力強。馬山村堅持以「經濟實力更加強空凱大、城鄉面貌更加優美、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為主線,在探索和實踐中,高要求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州伍高標准抓村莊規劃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將馬山村打造成經濟實力強、農民收入多。馬山村,位於雲霄縣南部,2006年經過整冊虧或合從莆美鎮劃歸雲陵工業開發區管轄,現有786戶,總人口3197人。轄馬山、荷仔埔兩個自然村,3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800畝,山地面積1000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873.6萬元。

⑷ 平海鎮鵝下村有幾個自然村

基本情況:秀嶼區平海鎮鵝下村四個自然村群眾鄭春光等聯名來信反映將要薯雹重建的機磚廠位於平海鎮鵝下村村道旁,周圍部分為民房,原為秀嶼區平海岐下機磚廠,業主林培元。按照《莆田市秀嶼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秀嶼區面磚廠行業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莆秀政辦﹝2017﹞25號)文件要求,秀嶼區平海岐下機磚廠已於2017年6月30日前完成拆除關閉。
二、現場調查情況:2019年3月11日,我局執法支隊會同秀嶼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前往原秀嶼區平海岐下機磚罩手沒廠進行現場檢查,該機磚廠已完物納成拆除關閉,場地已復墾。群眾投訴只是擔心在原址上重建機磚廠。
三、處理情況:我局要求秀嶼生態環境局要嚴格按照環保法律法規要求嚴把項目審批關,對不符合規劃、土地和環保要求的,一律不予審批,未經許可擅自建設,要依法嚴厲予以查處。

⑸ 雲霄莆美離東夏多遠

1767.9公里。

莆美鎮,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地處雲霄縣中部,東臨漳江出海口,與東廈鎮相交,東南臨莆美大山與雲陵工業開發區相連,南與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接壤,

西接和平鄉,西北臨將軍山與下河鄉相鄰,北與雲陵鎮毗鄰。行政區域總面積38.8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莆美鎮有戶籍人口49278人。

1949年10月前,莆美鎮境域為莆美實驗鄉、陽山鄉,後屬第一區;1992年,莆美鄉改租消返莆美鎮。[8]截至2021年10月31日,莆美鎮下轄11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莆下村莆政路38號。
2019年,莆美鎮實現鎮域生產總值46.3億元。

莆美鎮地處台地平原地貌,地勢略為北低南高,西高東低。地形呈南北長,東西窄,不規則多邊形。
主要山脈有尖峰山、仙冬眉山、鳥嘴石大步山、將軍山,境內最高峰尖峰山位於莆美大山,海拔620.9米,最低點位於佳兜村岸邊農田,海拔1.9米。

氣候
莆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夏熱冬暖。多年平均氣溫20℃,橋殲最低氣溫0.2℃(1963年1月27日),最高氣溫38.1℃(1982年7月28日)。

無霜期年平均347天,弊飢日照時數長。年平均降雨量1740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838毫米,最少年降雨量1189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4—9月。

⑹ 雲霄縣的政區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雲霄地域屬南海郡。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屬南海國;漢文帝間(前179年至前164年)南海國反,平定後劃歸南越國揭陽縣。
東晉,培陪置為綏安縣地,隸義安郡。南朝宋、齊、梁、陳仍為綏安縣。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廢綏安入龍溪、萬川2縣,分別隸泉州(今福州)、潮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雲霄境分屬漳浦、懷恩,隸漳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廢懷恩入漳浦縣(還有一說,據明正德本《漳州府志》載:「開元二十八年,分漳浦地,立懷恩縣,明季省而從龍溪來屬,貞元二年徙州治龍溪,始為支縣」)。
宋為漳浦縣安仁鄉浦東里(明萬曆《漳州府志》「浦東保」)。
元為漳浦縣安仁鄉修竹里、新安里。至治二年(1322年)新安里劃歸南勝縣。
明初為漳浦縣六都,轄3圖。正德十四年(1519年)分屬平和、漳浦縣,嘉靖後又分屬漳浦、平和、詔安縣。
清乾隆元年(1736年),駐漳浦縣丞。嘉慶三年(1798年)以縣丞所轄30保,並割平和25保、詔安2保13村,計4圖5約,置雲霄撫民廳,駐同知,故也稱漳州分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雲霄撫民廳為雲霄縣,先隸漳州府,旋隸福建西路道。民國3年,改隸汀漳道。民國14年,道廢,隸於省政府,民國22年,「福建事變」時,隸於龍汀省。民國23年,「福建事變」失敗後,隸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改為第五督察區。民國33年,督察區專員公署移駐雲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雲霄縣隸福建省第六行政區,1950年屬龍溪區,1955年屬龍溪專區,1978年屬龍溪地區,1985年起至1996年隸漳州市。 2012年,雲霄縣下轄6鎮:雲陵鎮、峛嶼鎮、東廈鎮、火田鎮、莆美鎮、陳岱鎮;3鄉:馬鋪鄉、下河鄉、和平鄉;1個開發區:雲陵工業開發區;以及位於雲霄境內,由漳州直轄的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雲陵鎮
位於雲霄縣中部,漳江兩岸。縣原人民政府駐地。2012年,面積16.1平方千米,人口7.27萬,轄12個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324國道、雲平、雲浦、雲東公路過境。東西兩側有大臣、將軍兩山巍然屹立,縣城東南面的漳江口兩邊有玉女峰與仙人亭對峙,素有「將軍對大臣,玉女對仙人」的贊譽;紀念地有獻寶山烈士陵園,名勝古跡有威惠廟、雲山書院和革命烈士秋瑾女士的出生地七先生祠。
莆美鎮
位於雲霄縣中部,距縣原政府2.5千米,雲霄縣新人民政府駐地。轄6個社區、16個行政村。324國道過境。南溪自西北向東南,匯入漳江。有省文物保護單位陳政墓和獻寶山烈士陵園、仙峰岩、南山寺等文物古跡。明代曾築抗倭城堡。2012年,面積40.1平方千米,人口6.7萬。
陳岱鎮
位於雲霄縣液差東南部,距縣政府19.4千米。現轄18個行政村。漳詔高速公路、324國道、省道雙東公路過境。礁美村有汽輪停泊碼頭和對台貿易接待站。海岸線長21.5千米。向東水渠貫穿全境。礁美、白礁盛產海鹽。境內有「東山戰斗」烈士墓,古跡由新圩村臨海處的蓮花庵。湯港有海水溫泉水產良種試驗場。陳岱具有開漳文化、氏族文化、海洋文化、土樓文化、僑台文化的鮮明特色、名人故居、樓台亭閣、人樓居民、橋梁渠道等錯落其間。民間劇團,器樂演奏、潮州大鑼鼓等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形式遍布各村。2012年,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3.8萬。
火田鎮
位於雲霄縣東北部,是漳州郡治的發祥地,全鎮轄21個行政村,108個鬧中皮自然村。2012年總人口5.9萬人,地域面積19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6萬畝。國道324線貫穿腹地16.7公里,漳江流經本鎮連接東海,水陸交通便捷。盛產的荔枝、香蕉、枇杷等名、優、特水果享譽省內外,素有「水果之鄉」、「閩南荔枝第一鎮」的美譽。
列嶼鎮
位於閩南金三角東南部,總面積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9平方公里,12個行政村,人口2.4萬,素有「滄海桑田,魚米之鄉」。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高、日照長,全年無霜期長達360天以上,平均氣溫21度,年降水量1380毫米,海水鹹度12-21度。2012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2.4萬。
東廈鎮
位於雲霄縣東部,距縣城5千米。下轄15個行政村和1個鎮辦農場。漳詔高速、211省道、雲峛公路過境。漳江流經注入東山灣,建有碼頭,海岸線長34.1千米。名勝古跡有屹立於漳江出海口的石礬塔、龍湫岩、橫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魏媽墓,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溪觀音亭。有竹塔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012年,面積113平方千米,人口5.7萬。
下河鄉
位於雲霄縣西北部,距縣城9.4千米。雲平公路過境。2012年,面積150.7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有23個行政村,136個自然村。
馬鋪鄉
位於雲霄縣北部,距縣城26千米。與平和縣安厚、國強、南勝三鄉鎮毗鄰交界。雲平公路過境。峰頭水庫在境內,是向雲霄、東山兩縣供水的大型水庫工程。有碧湖岩、爐峰岩、太平廟等名勝古跡。2012年,面積161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237個自然村,總人口4.4萬人。
和平鄉
位於雲霄縣西部,距縣城7千米。東憑將軍山與該縣莆美鎮接壤,西隔烏山山脈與詔安縣紅星鄉公田比鄰,南連常山經濟開發區,北接該縣下河鄉,省道雲太線斜貫全境,溝通雲霄與詔安兩縣。是該縣的老區貧困鄉。雲(霄)水(晶坪)公路過境。西溪、南溪匯合注入漳江。2012年,總面積111平方公里,下轄13個行政村、12個作業區,共有77個自然村,7099戶,總人口數2.9萬人。
雲陵工業開發區
雲陵工業開發區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閩南金三角,位於雲霄縣南部,介於廈門和汕頭兩個特區中間,面對台灣海峽,南臨港澳,324國道穿過全區,瀋海高速公路和滬深高速公路在園區內設有互通口及客運、貨運站埠,雲霄疏港公路、將軍大道和規劃建設中的入閩通道均在開發區交匯,是漳州南部主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2012年,開發區總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處常山地常海峽西岸,閩南金三角,泛東山灣核心區,介於廈門、汕頭兩大經濟特區之間,東山、雲霄、詔安三縣交界處,地處雲霄縣境內,現由漳州市直接管轄,是全國重點僑區和省級經濟開發區。是漳州市「一核兩灣」 發展戰略重要支點,也是未來漳南片區的中心城區之一。全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國有土地64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和優質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具備加快發展的優勢和條件。人口2.4萬。

⑺ d3141經過哪些

D3141動車始發站是南京站,終到站是龍岩站。

途徑站台有:南京、丹陽、常州、無錫、 蘇州、崑山南、上海虹橋、 嘉興南、餘杭、杭州東、紹興北、餘姚北、寧波、寧海、台州、溫嶺、永嘉、 溫州南、蒼南 、福安、連江、福州南、莆田、泉州、廈門北、漳州、龍岩。

常州火車站:是上海鐵蔽叢路局直屬客貨綜合特等站。管轄范圍東起常州東站,西至鎮江下蜀站,下轄特等站一個(橘滑常州站),一等站一個(鎮江站),二等站一個(丹陽站)和奔牛,新閘等若干貨運站。是京滬鐵路重要的客貨運中間大站。

⑻ 莆田東庄的概述

臨海17個村,海岸線長25公里,圍墾17個(其中6個千畝圍墾),海堤總長17.64公里,已加固達標9.03公里,水閘27座;東圳乾渠1條10公里,分渠6條12公里,斗渠13條15公里。鹽場面積1935畝,職工79人,年產量8000噸,產值200萬元。
該鎮地處禮泉半島,瀕海多丘陵,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西橫長13.8公里,南北最狹處只1.75公里,最寬處6.38公里,屬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耕地面積21494畝,其中水田4394畝,農地17101畝,境內有市辦拆船廠、鎮辦軋鋼廠、糧油加工廠、農材廠、自來水廠等,農業主種水稻、地瓜、甘蔗,兼種花生、大豆。林業面積1043畝,以種相思樹、木麻黃、黑木公為主,果樹58畝,種柑桔、香蕉、龍眼等。畜牧業以養豬為主,兼養雞、鴨。水產養殖場3個,主養對蝦,兼養花蛤。土特產有蚮、蟶等。
交通狀況
東庄鎮水陸交通方便,秀嶼港是湄洲灣內的天然塗水良港,已建有3千噸碼頭2座,5千噸碼頭一座,萬噸碼頭已動工興建,五秀公社貫穿全境,直達秀嶼碼頭,支路可通各村,差孫靈川至東庄公路在後江與五秀公路相交。 地名:東庄
位置: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
郵編:351156
代碼:350305
區號:0594
車牌號:閩B
拼音:dōng zhuāng 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
001_營邊居委會、
201_東紅村、
202_杜邊村、
203_石碼村、
204_西溫村、
205_塘邊村、
206_棲梧村、
207_錦山村、
208_東庄村、
209_厝頭村、
210_蘇厝村、
211_蘇田村、
212_後江村、
213_馬廠村、
214_石前村、
215_石頭村、
216_石尾村、
217_堤頭村、
218_白山村、
219_東沁村、
220_大象村、
221_前雲村、
222_秀嶼村、
223_莆頭村。 東庄鎮鄉村民資醫療企業,近一步與國際接軌。在全國醫療行業佔80%以上;在全國各省市從事醫療行業共有1萬家佔93%;資產總數達360億元;年營業額3050億元;員工總數63萬人;在中外醫葯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500家佔80%,資產總數25億元,年營業額50億元,員工總數5萬人。在醫療及相關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了中國中西部個別省的生產總值。
東庄人所主要從事的醫療(醫葯、器械)行業。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東庄人走南闖北,主要從事的醫療行業經歷了萌芽、被認可、發展等階段,已逐漸步入規模、規格、規范的軌道,為推進國家醫療行業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探索出「敢拼才能贏」的東庄品牌,樹立了東庄人敢闖、敢拼、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質。 秀嶼港作為秀嶼區乃至莆田市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前沿陣地,也是莆田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港口優勢突出。擁有港闊水深的港灣,深寬順直的 莆田秀嶼區東庄鎮港口航道,風平浪靜的港口。
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大港口優惠政策的大力指導下,目前有19個重點在建項目落戶該鎮,秀嶼港正興起新一輪港口開發建設的熱潮。 秀港大道貫穿全境,交通幹道計有19公里,集鎮區道路、秀嶼港區道路日趨完善,初具網路。鐵路、高速公路、仙港大道、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等一批重大疏港通道正在規劃建設之中,中緩其中城港大道、向莆鐵路、沁橋路、高速公路秀嶼支線正在動工。
11萬伏和3.5萬伏變電站各一座,由莆田電業局直供。東庄、望山兩個郵電支局,一個電信站。日供水1.5噸的自來水廠1個。這些都為東庄鎮的新一輪開發建設構建了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 名勝古跡有西溫的江東祠古戲台,建於明朝。象山的嵩山護國寺、宋末丞相陸秀夫衣冠墓和象山書院。
東庄明代象山書院位於秀嶼區東庄嵩山上,距秀嶼港虛培鏈碼頭約2公里,頂有象眼觀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創建於明初,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擴建,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供學子求學。
《八閩通志》載:嵩山,在海濱。山頂有峰名「文筆」,其上石壁有苔結「文筆峰」三大字,宛然如書,颳去復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興化府志》載:其山峭拔,上有萬松怪石錯布,如人如獸。有嵩山院在上。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始於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後才用於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相傳,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筆峰」三字,削去復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當地人士倡議在仙姑岩右,梵林左鼎建書院,延師課徒。書院曾經培養出吏部、布政司和傳旨大人等官員,英賢輩出。歷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見、進士陳日新、雲南按察使游雲鴻、清閩水師提督游應龍等曾在象山書院就讀過。明景泰二年(1451)狀元及第柯潛《題文峰岩》:
天作奇峰戴巨鰲,蔥蔥佳氣映宮袍。
千村草色兼天遠,萬壑秋聲挾雨豪。
海月欲生涼似水,澗雲初起涌如濤。
興來把筆題新句,只恐明朝紙價高。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寫楹聯和橫匾「文章司命」、「書林」、「藝苑」 及碑記。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書院碑記載:醴泉里,莆海濱名勝之一也。里中惟象山為冠,巔有巨石聳起,苔紋蒼蒼,結成「文筆峰」三字,颳去復生,古已載之縣志。邇來里協力鳩工,在仙宮右,梵林左鼎建書院,巍然可觀,識者謂之地氣所鍾。文星所萃焉。余視學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劉君,馳書囑作碑記。余素閱縣志,見此里代有聞人,愛之慕之,以未獲親臨其地為憾。茲及於象山之上拓地興建,以增植人才,行見文教日隆,英賢輩出,此舉不可謂盛然矣,於是欣然為之珥筆雲。檀樾主竹林陳開山樂捐地壹畝,加捐白金陸兩正。
象山書院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對聯:「象山有鳥皆成鳳,醴水何魚不化龍。」中殿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聯:「理學淵源垂宇宙,儒宗奧旨立津梁。」後殿為「宗聖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門柱上刻有對聯:「三學哲理融寰宇,一筆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勢層層升高,恢宏壯觀。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額枋等均為石構,體現渾朴的書院特色。書院一度成為東庄中學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聖殿於1999年重修。
象山書院有許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興化知府金陵人丁鏞題詩:
懸崖峭壁齊虹霓,七盤九折雲為梯;
空濛海氣盪日月,千載容我來扳貽。
禪宮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聞天雞;
神仙彷彿跨鸞鶴,授我丹訣封紫泥。
該詩在清乾隆年間修纂《莆田縣志》時有收錄。
還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書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詩刻:
五載談經在此間,諸生相對有餘閑;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風潮任去還。
好鳥時花親講席,蒼松翠竹近禪關;
莫雲地盡無形勝,不減蓬萊第一山。
象山書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蘊深厚。90年代以來,台胞在象山書院附近倡建陳靖姑祖廟。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東庄鎮注重景區旅遊開發,抓住陳靖姑信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遇,弘揚陳靖姑文化,將東庄象山書院打造成兩岸品牌旅遊基地,促進兩岸交流。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被稱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在莆田城鄉廣受歡迎。2005年以來,莆田市在開展「三下鄉」活動中,充分利用莆仙戲在民間的影響力,在演出古裝大戲前加演現代文明小戲,普及道德規范,傳播文明風尚,被當地群眾稱為家門口的文化大餐。
《土篩記》
這出戲說的是,一對夫婦用土篩將重病老父抬到荒山野外丟棄,年幼的兒子卻將土篩又撿回家。父母問起,兒子說:「等你們老了,我也用它把你們抬上山。」這對不孝夫婦被兒子的話驚醒,趕緊把老父親背回家治病。
《新媳婦入門》
這出現代小戲詼諧幽默地講述了新時代的婆媳關系,提倡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莆仙戲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教育意義。
老百姓喜歡,文藝工作者們干勁也更足了。莆田有120多個劇團,演出人員3500多人,每年演出現代小戲6萬多場次。莆田市還從各個部門徵集優秀劇本,編印成一套五冊的《劇本集》,涉及公民道德、廉政文化、計生政策、平安建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⑼ 從莆田去廈門鼓浪嶼坐動車到哪站

截至2020年3月,從莆田去廈門鼓浪嶼只有一列動車,車次是D6531次,乘坐動車要到莆田站坐。

D6531次列車始發站南昌站,終點站廈門站,其中莆田站是途經站點,全程距離719公里,發車時間17:29,到站時間22:40。

莆田站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嶺美村和劉厝村交界處,由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車務段蠢租管轄。

莆田站總建築面積3.0522萬平如則方米,售票大廳約500多平方米,雨棚面積3.47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31米;設計最高聚集旅客數5000人。

(9)莆美村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莆田站的站台線路:

莆田站擁有3台10線,設到發線10條,基本站台一座和中間站台2座,途經莆田站的線路有福廈鐵路和永莆鐵路。帶橡兆

莆田站站房採取線側平式,豎向分為出站層、站台層和進站層三個層面,其中出站層為一層地下室。莆田站左側售票大廳共設置了13個人工售票窗口。

莆田站的檢票口設在候車大廳靠站台的一邊,其中一樓有5個檢票口,二樓有5個。莆田站出站設有綜合交通樞紐,地下一層設有商業設施,地上一層為候車大廳,二層為辦公區。

⑽ 雲霄一共到底有幾個鎮

雲霄縣全縣轄6個鎮、3個鄉,分別為雲陵鎮、陳岱鎮、東廈鎮、莆美鎮、峛嶼鎮、火田鎮、下河鄉、馬鋪鄉、和平鄉。雲霄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勢從西北向者輪鉛南傾斜,東北、西部以及西南部邊沿均為山地,中部至東南部為沿海平原。海岸線長48千米。漳江流經縣境,上游建有峰頭水庫和向東渠配套。名勝古跡和紀念地有尖峰夏商貝丘遺址、圓嶺商周印紋陶文化遺址、仙桐桐人峰、青崎岩畫、雲山書院、威惠廟、樹滋樓、漳州故城、石礬塔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閩南特委首好所在地烏山十八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