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家洗硯池邊樹中的洗硯池跟下列哪位人物有關
洗硯池的典故和「書聖」王羲之有關。
洗硯池又名「硯池」、「墨池」、「鵝池」,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硯池街20號,也就是王羲之故居里。相傳王羲之幼年刻苦練字後,經常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古代文人也稱之為「墨池」。
元代詩人畫家王冕曾作詩道:「吾家洗硯池頭樹伏廳弊,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翻譯: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多麼好看,只是要將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和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伏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❷ 洗硯池這個典故和誰有關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因曾為右軍將軍,又稱「王右軍」。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臨沂,從小就喜歡書法。擅長真、草、隸、篆俱佳,尤善行書。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在頌姿告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二王」。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還有唐太宗的專著。
因為王羲之書法精彩,還受到唐太宗賞賜。唐太宗稱贊「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位愛好書法的皇帝,一生都在追尋王羲之的筆跡,臨終前留下了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2)鵝池旁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洗硯池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硯池街20號,王羲之故居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王羲之幼年每次練字完畢,都要到自己家旁邊的池塘里涮筆洗冊襲硯。王羲之洗筆的同時還經常做「懸筆懸紙書」。
天長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野明的烏黑了。即使歷經千年,其色不變,後人稱此池為「洗硯池」。
❸ 王羲之愛鵝的故事
書成換鵝:物念辯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罩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
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
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3)鵝池旁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羲之愛鵝:在民間可謂家喻戶曉。據《晉書 ·王羲之傳》記載:會稽有一個孤老太太養了一隻好鵝,王高猛羲之派人去買,老太太不賣。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觀賞。老嫗聽說王羲之要來,就殺了鵝准備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見鵝已死,嘆息終日。
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中所寫「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便是引用這個典故。王羲之喜愛養鵝,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為關鍵的是,他從鵝的體態、行走、游泳等姿勢中,體會出書法運筆的奧妙,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他認為執筆時食指要像鵝頭那樣昂揚微曲,運筆時則要像鵝掌撥水,方能使精神貫注於筆端。「羲之愛鵝」後來被當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體現,後人將其與「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鶴」並稱,是為「四愛」。
「四愛」的題材常常出現在明清以至民國的瓷器和繪畫中,以表現文士高士風雅清逸,迥出塵俗的超然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