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各種戰役的圖文圖片在哪裡找
擴展閱讀
深綠色是什麼圖片 2025-10-06 19:24:24
搜索小熊倍兒圖片 2025-10-06 19:19:46

各種戰役的圖文圖片在哪裡找

發布時間: 2023-03-03 05:43:25

㈠ 這三幅圖分別是哪場戰役的

由左至右:柏林戰役、硫磺島戰役、老山戰役

1.柏林戰役----《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
這張照片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柏林戰役。1945年4月30日晚,蘇聯紅軍在付出慘重的傷亡後,終於攻佔德國的帝國國會大廈,米哈伊爾·米寧等五名士兵率先將紅旗插到大廈樓頂。然而,蘇軍的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這一歷史性時刻。
柏林戰役結束後,隨軍記者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奉命帶著相機、蘇聯國旗和兩名蘇軍士兵,來到業已焚毀的國會大廈樓頂,補拍了一組蘇聯國旗插上國會大廈的照片。
這就是後來被譽為「二戰勝利標志」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值得注意的是,照片背景上的硝煙是哈爾傑伊在底片上做出來的,目的是讓人感覺戰爭還在進行;士兵手腕上的手錶也在底片上用針刮掉,以免讓人懷疑是搶來的。
後來隨著照片的影響越來越大,照片上的兩名士兵康塔利亞和葉戈羅夫均被授予蘇聯的最高榮譽——「蘇聯英雄」稱號。

2.硫磺島戰役----《國旗插在硫磺島上》
這張照片攝於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23日上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師第28團一支小分隊經過四天血戰,終於攻上島上制高點——折缽山的山頂,升起第一面星條旗。為了讓更多士兵看到山頂上飄揚的國旗,美軍指揮官決定換一面更大的國旗,一艘登陸艦奉命將一面更大的國旗送到島上。
幾個鍾頭後,一面大旗在小分隊六名士兵的齊心協力下插上了山頂,這一幕恰好被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拍了下來。受這面國旗的鼓舞,美軍士兵浴血奮戰,最終佔領了硫磺島。而這張照片也隨著美軍的勝利傳遍了世界,被譽為美國的「國家聖像」。
後來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查出這六名插旗士兵的姓名,進行表彰。經查明,他們分別是:艾拉·海斯、約翰·布拉德利、雷內·加格嫩、富蘭克林·索思理、邁克·斯特蘭克、哈朗·布勞克。其中後三人在這次戰役中陣亡。

3.老山戰役----《無名烈士老山插旗》
這是一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照片。1984年4月28日,收復老山的戰鬥打響,經過一天激戰,勝利的紅旗終於插上老山主峰。旗手在插旗的一刻已經犧牲,這天地為之動容的瞬間恰好被照相機捕捉下來。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插旗犧牲的是老山主攻營五連副連長張大權。而根據老山哨所的說法,張大權烈士是第一個沖上主峰的人,他身為主攻連副連長,擔負現場指揮,是不可能當旗手的;插旗犧牲的烈士應為七連士兵何天華,他身邊的戰友為羅仕忠。

㈡ 這是抗戰時期哪個戰役示意圖求解

是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 ,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作戰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㈢ 我國鴉片戰爭的圖片

第2部分 鴉片戰爭爆發

1840年7月5日,英軍第一次進攻舟山島定海海域。

琦善(1790——1854年),博爾濟吉特氏,字靜庵,滿洲正黃旗人,
鴉片戰爭爆發時任直隸總督。 定海失陷和英輪駛抵天津海口,引起清廷震恐。
在英軍軍事威脅和琦善危言聳聽的雙重壓力下, 道光帝被迫妥協。1840年8月30日,琦善赴天津,
與義律在大沽海灘的帳篷中談判, 琦善向英軍保證,定要懲辦林則徐,代其「申冤」。

駐防廣州的清軍

1841年1月,為了迫使琦善同意割地的侵略要求,英國全權大臣義律率軍入侵廣州灣,在穿鼻登陸。

英國侵略軍攻打大角、沙角炮台

廣東水師抗擊侵犯虎門的英軍

虎門海戰圖

關天培(1781——1841年),字滋圃,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
沙角、大角炮台失陷後,道光帝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對英宣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六日(2月27日)拂曉,英軍向虎門各炮台發起全面進攻,
至二十六日(3月19日), 虎門、烏涌、清洲、獵德、三沙、鳳凰岡、海珠、永靖、大黃窖等炮台
相繼失守, 清軍傷亡慘重,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職。

1841年8月26日,英艦襲擊廈門。

廈門胡里山炮台上的鐵炮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二日(9月26日),英軍再犯定海(今浙江舟山),
定海鎮總兵葛雲飛、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壽春鎮總兵王錫朋,率所部與英軍展開了異常慘烈的激戰,
雙方鏖戰六天六夜,三鎮官兵全部壯烈犧牲,定海再度失陷。在這次戰役中,
清軍將士抱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和勇氣,頑強戰斗。王錫朋一條腿被炸斷,仍堅持戰斗;
鄭國鴻身中2彈,仍持旗督戰;葛雲飛負傷40餘處,犧牲時,持刀而立。

陳化成(1776——1842年),字蓮峰,福建同安人。道光二十二(1842年)年五
月八日,英軍向吳淞發起進攻,鎮守吳淞口的江南提督老將陳化成率部屬在吳淞西炮台
重創敵軍,擊傷英艦數艘,英軍傷亡20餘人。兩江總督牛鑒先是不準陳化成與英人開
戰,此時,聞知陳化成擊潰英軍,乘坐官轎,擺出儀仗,前呼後擁地出南門前去觀戰。
軍艦上的英軍發現目標後,火炮齊發,牛鑒及隨行一陣大亂,英軍乘機攻陷東炮台,吳
淞落人敵手,陳化成戰死。

1842年7月21日,英軍攻佔鎮江。圖為英軍佔領鎮江後大肆屠殺無辜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