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辛棄疾寫《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
(1)匠心服務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
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
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
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貳』 幽篁坐嘯圖歷史背景及象徵意義
《幽篁坐嘯圖》是清代禹之鼎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被山東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王士禎臨坐於鋪有裘皮的磐石上,眉清目秀,長發朱唇,橫琴未彈,若有所思,具有詩人學者氣質。衣紋用柳葉描,頗生動;以水墨寫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皴。溪流向遠處淡化,令人遐思,皓月當空,更增寂靜雅趣。
畫作內容
此圖畫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王士禎臨前題「幽篁坐嘯」四字,款署「海寧門人陳奕禧」。畫坐於鋪有裘皮的盤石上,神態嚴謹,眉目清秀,若有所思。
此畫是作者按照土士禎本人的意思,以唐代王維的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為主題而作,因此名為《幽篁坐嘯圖》,畫面上明月當空,溪岸坡石上,一簇簇秀竹挺勁,有的翠竹枝竿挺拔,有的秀竹枝竿伏偃,有的傾斜。尤其畫幅中部一枝翠竹向右彎斜後,枝葉突然向上,似與高空的明月遙相呼應,且作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這充分體現出畫家的構思和安排獨具匠心,可謂妙筆。在秀竹蔭下,有一位高士王士禎獨坐其間,身著寬服長袍,披發長須,盤坐在豹皮褥上,左腿屈,右腿盤,古琴置於腿上,右手撫琴,左手卻在拈髯,兩眼迷離,似有所思,神態畢肖,點出此畫的主題。畫後題詩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禎門人,計有查升、梅庚、林估、查嗣庭、汪繹、劉石齡、孫致彌、蔣仁錫、黃元治、王丹林、錢名世等。
創作背景
《幽篁坐嘯圖》是禹之鼎按王士禎的要求,以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意境創作的。
藝術鑒賞
作者善長寫真,所描繪的王士禎,人物面部刻畫得很細致,用線勾出五官輪廓,以淡墨渲染,然後用粉彩敷之,富有立體感,神態生動,形象逼真,衣紋用蘭葉描而略有變化,線條流暢,衣帶迎風飄動。觀其人物神態似乎沉醉在這樣一個幽雅環境中,這可能就是主人翁所嚮往的。總之,此畫構圖雖簡潔,但總體來看,其布局、用筆、賦色都與詩句情趣相吻合,人物與背景的安排,都與主題做到和諧協調,可說是禹氏傑作之一。
『叄』 蘇州林園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蘇州園林》是葉老為一本蘇州園林圖片冊寫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葉老寫一篇序文。葉老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蘇州園林》是著名作家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
(3)匠心服務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葉聖陶,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聖陶。現代作家、教育家、編輯家。1911年11月,改為現名葉聖陶。筆名有葉錦、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學畢業後,成為鄉鎮小學教師。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
1919年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發表小說、新詩、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1921年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五卅」運動,與胡愈之等人創辦《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光明》半月刊。
『肆』 《清明上河圖》的賞析
主題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的是當時蘇州城的繁榮。畫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鱗次櫛比的商鋪,無一不彰顯了這一點。
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色彩
此卷《清明上河圖》是重彩風俗畫,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靈活亦恰到好處,無處不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具。
《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重彩風俗畫作品,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
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現學術界一般認為其為仇英真跡。
(4)匠心服務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明代中期(約1435~1572年),社會整體經濟的日趨繁榮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生產、交換買賣觀念,逐漸滲透到了當時文化藝術界的領域當中,並積極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直線繁榮。
這一階段的繪畫很多一部分都是沿襲之前宋元的傳統藝術文化,再加入一些歐洲傳教士和優秀商人們帶來的、有關文藝復興階段所附有的繪畫思想精神,讓這一時期的美術整體發展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活力無限。
題材來源
明代繪畫內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貨物的買賣場景為主的,每個地方都有作畫的場所,用以進行古畫的臨摹工作,正是如此繪畫者大多都會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愛好進行繪畫題材選擇,之後再進行繪畫。
當時的畫家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對原作者的作品並不是全部接受,也不會一成不變。繪畫者會與時俱進依照當時的經濟形勢和自我感覺對圖畫實行適當增加以及刪除,在全新演繹繪畫內容的同時也將民間的生活狀態以及經濟狀況、民眾娛樂內容描繪出來。
『伍』 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
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
有山有水背景牆,現如今不少新房業主在裝修的時候,對背景牆的裝修都非常重視,在背景牆上掛一幅背景畫,是許多家庭最鍾情、最普遍的背景裝飾之道。以下為大家分享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
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1
山水畫背景牆的意義
首先中國山水畫的特徵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出來的山水畫藝術。
看畫則既悅目猶賞心,即古人所雲:「品其味,會其意,明其志」。
黃賓虹有道:「江山本似畫,內美靜中參」,內美就是氣氛、氣質、氣息、氣勢、氣韻,包括筆墨精神,當然更指合乎規律,倫理道德和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山水畫是由風景到作品,從創作到欣賞都有著引人入勝和移情於景的特點,沒有作者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體驗就沒有讀者身臨其境的,體味和感受
作為山水畫家應具備導游的精神,引領觀者一起瀏覽其間,體察其中,為之怡情,為之陶冶,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正合,簡言之:「暢神」。
說此言的正是五世紀時的山水畫家宗炳,他晚年行動不便,終日面對山水畫,「卧以游之」,沉醉於山水自然中,謂之「暢神」。當今時代人們為了調節喧鬧的城市生活和緊張忙碌的工作,盛行旅遊,寄情山水,鍾情於山水畫也是這個道理。
起源: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
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
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
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2
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餘年。
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山水
葉千華(葉全樹、葉乾華,1961年12月-),字清林,號山水情人、讀月樓主,籍貫江蘇溧陽,祖籍湖北隨州,畢業於北師大繼教院,著作有《芳野集》《沉思集》等。
2012年9月榮獲「世界文藝終身成就獎金獎」,並入編《世界大網路全書》(文藝卷)。2013年5月榮獲紀念改革開放35周年國學文化藝術最高成就獎金獎。
水墨
水墨,即「水墨畫」,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一般指用水和墨所作之畫。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豐富的變化,表現物象,有獨到的藝術效果。
水墨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
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有山有水背景牆寓意3
沙發背景牆裝飾推薦一:清新秀雅的福山秀水圖
劉燕姣新品力作山水畫流水生財聚寶盆《福山綉水》
【作品解讀】這幅是畫家劉燕姣的青綠聚寶盆山水畫《福山綉水》,整幅畫面清新秀雅,畫面用充滿希望的.綠色繪就,綠意盎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畫面中翠岩蒼峰延綿起伏,瀑布飛流像湖中流去,遠處一輪紅日升起,映紅了遠處的山巒,雲霧在山谷間升騰,意境優美,仿若仙境,山體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形成聚寶之勢。
在五彩繽紛的世界中綠色是充滿希望和治癒色彩的,在綠色的世界中人們可以放鬆心情,拋開煩惱。這幅青綠聚寶盆山水畫很適合作為現代沙發背景牆裝飾畫,充滿清新之感。
沙發背景牆裝飾推薦二:墨彩濃郁的源遠流長圖
劉燕姣匠心獨具經典風水畫作品《源遠流長》
【作品解讀】這幅是劉燕姣匠心獨具的聚寶盆山水畫《源遠流長》,此作品工寫兼備,層次感強,山之大氣,松之茂盛,皆宛在眼前,環繞在山間的雲霧,縹緲朦朧,似動非動,渲染出別具一格,皴染濃濃泰山情,意味深沉的山水情懷,為觀賞者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整幅畫面構圖嚴謹,墨彩濃郁,細膩傳神,畫面感強,將觀者帶入不一般的山水境界。在山水畫的風水運理中流水代表生財。劉燕姣這幅作品匠心獨具的地方就在與對畫中瀑布流向問題的處理,瀑布向內流,招財入戶,具有調節家居運勢的作用。
沙發背景牆裝飾推薦三:筆墨遒勁金色長城圖
步步高升圖 易天也山水畫作品《金色長城耀華夏》
【作品解讀】沙發背景牆裝飾適合掛金碧輝煌的長城山水畫,這幅是畫家易天也的《金色長城耀華夏》,此作品構圖源於人民大會堂懸掛的巨幅山水畫《萬里長城》,作品用筆遒勁,墨色清雅,畫面中長城、雲層和山脈的細節刻畫,十分大氣。
畫面中長城綿延數萬里,宛如一條東方巨龍,寓意基牢永固;徐徐冉起的紅日寓意旭日東升、事業如日中天;古樹松柏一為招財擋災,也是萬古長青,長壽的象徵;山脈延綿不斷寓意龍脈相傳,家興業旺。裝飾在家中沙發背景牆之後是靠山寓意。
沙發背景牆裝飾推薦四:花香滿衣的江南盛景圖
諸明江南山水畫作品《春山多勝事弄花香滿衣》
【作品解讀】諸明是江南畫派山水畫的代表人物,這幅是他的經典江南山水畫《春山多勝事 弄花香滿衣》,作品描繪的是滿城秀麗的江南美景。
「春山多勝事,花香滿衣」,畫面中山坡以綠著面,原野也變綠了,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紅的桃花,皆是江南春天的真實寫照。
在綠綠的山坡旁座座房屋聳立其間,遠處的飛鳥、樹木、房屋、叢草全籠罩在茫茫煙雲之中,藝術家以寥寥數筆將水鄉江南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從而襯托「江南鄉村春天的優美景色。作為沙發背景牆裝飾畫明艷動人而又溫馨詩意。
統而言之,選擇背景牆裝飾畫也是用很多技巧在裡面的。想要找到適合的背景牆裝飾畫,明白背景牆裝飾畫選擇的幾個重點是十分有必要的。會選擇沙發背景牆裝飾畫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品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