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白佛寺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含著指頭的搞笑圖片 2024-04-24 03:40:18
蓋住圖片頭像用什麼軟體 2024-04-24 03:36:17
辦學理念有哪些圖片 2024-04-24 03:31:25

白佛寺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6 08:53:54

① 佛寺的寺內概貌

中國自白馬寺建立後,全國各地就都建立有佛寺,佛寺既是住持三寶佛、法、僧的所在地。所以各寺廟也都塑造佛菩薩像在殿堂內供養。但其表法的內涵寓意卻鮮為人知,說來讓人驚嘆! 1、有明顯的縱中軸線,從主要出入口「三門」(由佛經中「三解脫門」的說法得名,也作「山門」)開始,沿軸線縱列數重殿閣,中間連以橫廊,劃分成幾進院落,構成全寺主體部分。 佛寺
2、較大寺院在主體殿閣兩側,仿宮殿中廊院式布局,對稱排列若干較小的「院」,按內容命名,如菩提院、般若院、凈土院、塔院、閣院、律院、庫院等。據記載,五台山大華嚴寺有15個院;成都大慈恩寺有20多個院;長安章敬寺有48個院,房屋4130餘間,是為皇室專建的特大規模寺院。
3、主院和各小院均繞以迴廊,廊內有壁畫,有的還附建配殿或配樓。
4、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演變為殿前左右置雙塔或於主體殿庭前方兩側分立塔院。中唐以後密宗盛行,多供菩薩立像,所以寺廟後部的講堂或配殿開始建為二層以上的樓閣。唐代僧侶為宣揚宗教所作的俗講已帶有文化娛樂色彩,以後又在佛寺中出現戲場,使佛寺具有公共建築性質。
5、寺中還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齋堂、庫廚等。大型佛寺還有磨坊、菜園等,有的附設客館。此時期大量光建佛寺,史載南朝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餘所。北魏末年都城洛陽有寺1367所,外地有寺30000餘所。北齊鄴城有寺4000餘所,全境共達40000餘所。唐代更多。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一次拆去佛寺44600所。五代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滅法」,拆毀境內佛寺 30336所。經幾次滅法和自然損壞,唐代佛寺除個別殿宇外,並無保存完好的寺廟。 從元代起出現了佛寺的新類型,它的興建同喇嘛教傳入內地有關。佛教在7世紀中葉傳入吐蕃(西藏),8世紀中葉吐蕃王赤松德贊迎請高僧蓮華生入藏傳教。他在密宗教義的基礎上,融合吐蕃原有的巫教(即缽教或苯教)並吸收印度婆羅門教的某些神秘法術而創新教。因教中高僧稱喇嘛(意為超人),所以這種佛教被稱為喇嘛教。蓮華生又按密宗金剛界曼荼羅(Mandala,又稱曼陀羅)形制創建桑鳶寺(又稱三摩耶廟)。喇嘛教幾經起落,至元代大盛。薩迦寺法王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拜為國師,主管全國宗教事務,喇嘛教也成為蒙藏兩族的主要宗教。明末清初,宗喀巴所創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占統治地位,受到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皇帝的寵信,勢力更盛。乾隆時以喇嘛教為國教,尊活佛為國師。到清代中葉,黃教在藏族地區已有寺院約4000所,喇嘛達36萬人;內蒙古有寺院約1000所,喇嘛約10萬餘人。 佛寺
按喇嘛教規,大型寺院實行「四學」制,設四「扎倉」(經學院),分別修習顯宗、密宗、歷算和醫葯。各扎倉都是大型經堂建築,其中修習顯宗的扎倉為入寺喇嘛共用,規模特大,稱為「都綱」(大經堂)。扎倉以外,寺內設有專為供奉各種佛像的「拉康」(佛殿),各級活佛的「囊謙」(公署)、辯經壇、印經院、「嘛呢噶拉」殿或廊、塔(藏經塔或紀念塔)以及大量的喇嘛住宅。藏族地區的喇嘛教寺院一般依山就勢建造,各個扎倉和囊謙相對集中,沒有明顯的整體規劃;蒙古族或鄰近城鎮的寺院,多受漢族傳統建築影響,按縱中軸線布局,比較規整。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有西藏的薩迦寺、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見圖),內蒙古的席力圖召、五當召,北京的雍和宮,承德外八廟等。 喇嘛教特別注重修法儀軌。修法、受戒、驅妖時要築曼荼羅。曼荼羅即法壇,又名壇城、闍城,基本上是十字軸線對稱、方圓相間、「井」字分隔的空間。在「井」字分隔成的九個空間或相間隔的五個空間里,按各種曼荼羅的要求布置佛菩薩,再現佛經中描述的世界構成形式。曼荼羅運用到建築上,有的成為寺廟總體布局的構圖,如西藏桑鳶寺,承德普寧寺後部、普樂寺後部等;有的成為佛殿的造型式樣,如北京雍和宮的法輪殿,承德普寧寺的大乘之閣等。
古書記載
梵語尾賀羅Vihara,毗訶羅,鼻訶羅。寺原為官司之名。釋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羅璧志余曰:『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於鴻臚寺。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西土稱為僧伽藍,僧伽藍譯言眾園。謂眾人所居所,在園圃生殖之處,佛弟子則生殖道芽聖果也,經曰伽蘭陀竹園祇樹給孤獨園。是西域之寺舍也。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創立伽藍而名以招提之號,隋煬帝大業中改天下之寺為道場,至唐復為寺。
寺院,《晉書·王恭傳》:「恭不閑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士庶怨嗟。」 唐 白居易 《百花亭》詩:「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每一縣固然都有聖廟即文廟,一般的庶民,是決不去參拜的,要去,則是去佛寺,或者是神廟。」 新昌大佛寺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西三里南明山中。這里山清水秀,岩石嶙峋,古樹蒼蒼,飛瀑泱泱,曲澗微轉,幽洞深邃,是風景幽奇的旅遊勝地。 大佛寺風景名勝區總面積共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區、十里潛溪景區、南岩寺景區三部分組成。大佛寺景區離縣城西南0.5公里,創始於東晉永和初年(公元345年)共有景點165個,其中人文景點45個,自然景觀120個,為中國漢族地區142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這里群山環抱,奇岩突兀,亭台樓閣環布,古樹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剎」稱。寺內依山崖開鑿30年的石彌勒佛像,南朝文學家劉勰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後世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鋸解岩、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隱岳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為紀念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凱而建)、朱子亭(朱熹於此著書立說)、朱梅、硅化石(又名木化石,距今已有1億5千年歷史),石門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觀。在大佛寺入口處,以大佛寺為依託,突出佛教文化內涵,氣勢磅礴的中國大佛城已開業,這又是一處好景觀。大佛寺里最負盛名的文物是石雕彌勒大佛。據《新昌縣志》記載,大佛開鑿於南北朝時齊梁年間(約486一J516年),前後營造30餘年。 新昌大佛寺牌坊
據《嘉泰會稽志》載,唐會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閣三層。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鏐錢八千萬,起彌勒寶閣三層及殿宇300餘間,賜寺名為「瑞像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沼改瑞像寺為寶相寺。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毗盧閣,三層五極,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為毗盧閣。後道兵燹,殿堂均毀,唯十丈金身石彌勒佛像獨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層高閣,重裝大佛及羅漢像。1925年,在寺門口立碑,上書「大佛寺」。至此,寺廟改稱大佛寺,沿用至今。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寶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經樓、隱鶴樓等,還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築,此外還有朱子題字、隱岳洞、無量橋、放生池、龜化石,迴音壁、米蕭所書「面壁」題刻、古銀杏、解開岩、仙客岩、七雨頭、月峽等風景名勝。附近還有南岩寺、任公子釣台、化雲洞、蝙蝠庵、十里潛溪、石屏幽谷、一線飛瀑、天燭萬松、七盤勝景等。千佛院又稱千佛岩,為天然溶洞;內塑海島觀音像,岩壁上分布著南齊永明三年(485年)開鑿的1040餘尊佛像。這些佛像高僅數寸,工藝精緻,栩栩如生,與大佛一樣,是中國早期南方石窟藝術的瑰寶,是研究南朝齊梁間雕塑藝術的重要實物史料。
千佛禪院位於大佛寺西北約300米,緊鄰大佛寺的外山門,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處石窯造像,因石窟內佛像總數超過一千,故名千佛禪院,俗稱千佛岩,千佛岩,佛像確有千尊以上,據統計,石窯內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僅數寸。千佛禪院前身是高僧於法蘭創建的元化寺,成寺於公元345—356年,可見千佛岩的造像早於大佛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窯造像,因此位於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岩就顯得異常珍貴。千佛禪院在「文革」時曾遭受損壞,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藝術建築,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門內,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廟中的固有建築,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還是遊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凈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 清光緒8年(1882年)普陀山慧根法師至緬甸開山取玉,雕琢了5尊玉佛。光緒15年(1899年),慧根法師自緬甸返普陀山,留下一坐一卧玉佛二尊,並在江灣建玉佛寺供奉。後寺毀於兵火,於1918年-1928年在現址修建新寺。玉佛寺山門前有照壁,寺內為仿宋三進建築,前為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後為玉佛樓,上供玉佛坐像(釋迦牟尼成道像),玉佛由整塊玉雕,高1.92米,寬1.34米.兩廂有卧佛殿、銅佛殿、觀音殿和上海佛學院。卧佛殿緬甸小卧佛。長96厘米;另有一尊1989年來自新加坡的緬玉大卧佛,長4.6米。玉佛寺是上海名剎,並為佛教禪宗道場。參觀游覽、禮拜進奉者絡繹不絕。坐落在市區北側的安遠路、江寧路口。建於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宏偉。寺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方丈室),左右兩側有卧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傳統節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土,接踵而至。院內香煙飄漫,福燭高照,都市風光中的叢林名剎,自是別具韻味,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經五台,歷峨眉,入 西藏,到印度,禮佛後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贊助下,開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並攜返普陀山。路經上海,留下了坐佛、卧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寺廟毀於兵火,重擇現址新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
其它相關
景點級別:AA
自然景觀:保護區,珍稀植物
適合人群:白領,商務
最佳時間:一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遊方式:參團
景區類型:歷史文化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師父」,忌直呼其名,或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② 南海觀音在哪裡

普陀山南海觀音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

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盪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徵。

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始建於1996年,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觀音立像工程浩大,實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南海觀音」題詞,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開光大典。

(2)白佛寺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