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什麼作者是誰
陳太丘與友期選自古代志人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是南朝宋的劉義慶組織編寫的。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創作背景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
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Ⅱ 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第幾條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陳太丘與友期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陳太丘與友期》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文章寫友人與元方的對話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開門見山,問得直截了當,毫無謙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魯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遜,當著兒子罵父親,這是不講禮儀的行為,展露性格的粗魯。第三句「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實則無理。
不自責自己失約誤期的錯誤,反而委過於人,怒斥對方如約而行的正確做法,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講道理的性格特徵。
Ⅲ 《陳太丘與友期行》表現了什麼道理 除了「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對我們還有什麼啟示
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南朝文人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
(3)陳太丘與友期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作品賞析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僅有103個字,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關於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真可謂言簡意賅了。如果不是在語言的精煉上造詣高深,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Ⅳ 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為
方正指人行為品行正直,合乎道義。
《陳太丘與友期行》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4)陳太丘與友期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
二、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行》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Ⅳ 《陳太丘與友期行》寫作背景是什麼
《陳太丘與友期行》大概是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
《陳太丘與友期》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
該文章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
離開後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
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
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
朋友慚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