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藝興演繹的《飛天》舞蹈有多令人震撼
張藝興演繹的《飛天》舞蹈非常的震撼。
張藝興最出圈的一段舞蹈動作,也就是因為這段舞蹈我成了張藝興的忠實粉絲,太厲害了。無論是舞蹈動作的完成度,還是舞蹈立意的深遠程度,這段舞蹈都堪稱前無來著,尤其是在張藝興的完美演繹下,更是跟亘古罕見。當然《飛天》的魅力還有其他很多的地方,你最欣賞飛天的是什麼呢?
⑵ 誰有敦煌壁畫 飛天的高清圖片或者是大圖 或者別的壁畫 多點更好 最好清晰點的 要用高麗紙做個臨摹
這個行不?
⑶ 敦煌飛天有哪些特點
特點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而是憑借飄動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在唐代,還出現了不少雙飛天,身材修長,翹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飛姿優美,像游弋空中的雙燕。在唐代壁畫中還有裸體飛天、童子飛天等。
(3)敦煌飛天舞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敦煌飛天以歌舞伎為藍本,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營養促進傳統藝術的改變,創造出表達中國思想意識、風土人情和審美特徵的吉祥和美好的化身——伎樂飛天。
敦煌飛天,歷經千年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其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我們。尤其是他們那飄逸的綵帶衣裙和那千姿百態的飛翔舞姿,使人沉醉其中。
20世紀60年代,舞蹈大師戴愛蓮將飛天的藝術形象搬上舞台,創作了雙人長綢舞《飛天》;到20世紀90年代,由著名導演陳維亞編舞、我本人主演的獨舞《飛天》,將這1000多年前的美好形象再次展現給世人。
⑷ 舞蹈《飛天》是來源於哪裡的壁畫
《飛天》舞蹈來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敦煌飛天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組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敦煌莫高窟飛天藝術,是敦煌石窟文化組成中的一部分,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理想結合的藝術再現,代表著人們心中美好的形象和願望,敦煌莫高窟飛天藝術,在世界上都非常出名,經常被後世藝術家進行借鑒,啟發了一大批藝術家的藝術創造。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的融合體,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憑借著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於天,它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⑸ 誰有飛天的圖片資料(可以有少許文字資料)急啊!!!!
從初到晚唐貫穿整個唐代,大約300年。 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從十六國起,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個朝代,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國化歷程。到了唐代,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朝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佔領。飛天亦主要畫在大型經變畫之中。在題材上,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面,散花、歌舞、禮贊作供養;另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一中佛國天界——「西方凈土」、「東方凈土」等極樂世界的歡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飄曳的衣裙 ,飛卷的舞帶,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寫的詩情畫意。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把這四個階段又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初、盛唐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埋藏(公元618~781年);中、晚唐為後期,即吐番族占敦煌地區,和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管轄敦煌地區時期(公元781~907年)。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風格中特點的飛天,是畫在初唐第321窟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第321窟西壁佛龕兩側各畫兩身雙飛天。這兩身飛天,飛翔姿態十分優美,盡管飛天的面容、肉體雖已變成降黑色,但眉目輪廓、肉體姿態、衣裙綵帶的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兩只空中飛游的燕子,表現出了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第320窟的四飛天畫在南壁《西方凈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舉臂緊追。前呼後應,表現出一種既奮發進取,又自由輕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飛行之美。飛天的四周,彩雲飄浮,香花紛落,既表現飛天向佛陀作供養,又表現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飛天的肉體雖已變黑,面容不清,但整體形象清晰,身材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准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艷麗豐富,是唐代飛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後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前期時那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了。有藝術造型上,衣飾已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朴實,神態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畫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磐經變》圖上方的幾身飛天,這幾身飛天圍繞《涅磐經變》圖上層的菩提樹寶蓋飛翔,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瓔珞,有的手擎香爐,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揚手散花,向佛陀供供養。但神情平靜,並無歡樂之感,在庄嚴穆的表情中透露出憂傷悲哀的神情,體現出了一種「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時,也反映出唐代後期國力衰敗、國人憂思和當時吐蕃族統治敦煌地區時官司民向神佛乞願回歸大唐的情緒。這幾身悄天中,位於寶蓋北側一身,姿態神情表現最為傳神。其飛行姿態,昂首挺胸,手捧瓔珞,雙腿後揚,圍繞寶蓋,由上而下,輕輕飄落,背上長帶飛舞,胸下彩去飄旋。衣飾淡雅,肉體僅用線描,眉目清秀,神情庄嚴,略帶憂思。飛行姿態已無唐代前期那樣激奮輕盈,顯得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