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腓總神經支配哪些功能
腓總神經亦稱為腓神經或腘外神經,來自第4、5腰神經和第1、2骶神經前支的後股。離開坐骨神經後,沿股二頭肌深面行經腘窩外緣至腓骨小頭處,然後繞過腓骨頸外側,進入腓骨長肌,轉向小腿前側,在此肌內分成腓淺和腓深兩神經。
腓總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表現為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態;小腿前外側伸肌群麻痹,踝關節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或缺失;脛前及小腿外側肌肉萎縮。輕微的肌無力甚至完全缺失運動功能為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❷ 大腿與小腿之間,膝蓋後的那個部位叫什麼
那個部位叫委中穴,腰背疼揉此穴,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是人體穴位之一,委中穴位置位於人體的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委中穴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腸肌內、外頭之間;布有腘動、靜脈;有股後皮神經、脛神經分布。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該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2)腘神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按摩委中穴的具體方法如下:
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連做10—20次。
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該委中穴,連做20—40次。
3、用兩手拇指指端置於兩側委中穴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熱,用兩手掌面上下來回擦本穴,連做30次。
此外,膀胱經最活躍的時候為下午3點到5點,在這段時間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委中穴,又名郄中,是針灸四大要穴之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足太陽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是刺血較為理想的穴位,故《針灸大成》稱為血郄。
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語,出自《四總穴歌》,初錄於明代針灸學家徐風編著的《針灸大全》,「腰背委中求」是指凡腰背部病症都可取委中治療;此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等作用,故馬丹陽用於治療鶴膝風;楊繼洲用於治療丹毒、癰疽。
《醫宗金鑒》又用於治療流注。委中穴可疏通太陽經氣,泄臟腑之里熱,刺絡出血可治傷暑、霍亂、吐瀉;清熱瀉火、引火下行、涼血止血而止鼻衄。點刺拔罐出血;又能泄血分之熱邪,清熱利濕除風疹;疏陽邪火毒,除血分積熱,解毒祛痰療疔瘡、且能舒筋活血 痹痛。
此外,臨床上還常用於治療下肢痿弱、偏枯、酸楚、腫痛,小腿拘急痙攣等症。
參考資料:網路-委中穴
❸ 腘窩的脛神經與腓總神經
脛神經位於腘窩的最淺面,於腘窩上角由坐骨神經分出,沿腘窩中線下行,到腘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後區。在腘窩內,發出肌支、關節摯至附近肌肉和膝關節。另發出腓腸內側皮神經,伴小隱靜脈下行至小腿後面,加入腓腸神經。腓總神經為坐骨神經的另一終末支,一般起自腘窩上角,沿股二頭肌腱內側緣行向外下,越腓腸肌外側頭表面,至腓骨頭下方,繞腓骨頸,在此分成腓淺和腓深神經。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緊貼骨面,表面無肌組織覆蓋。故腓骨頸骨折或此部外傷時,易損傷腓總神經,引起小腿前、外側群肌肉癱瘓,導致足下垂。腓總神經在腘窩發出關節支和皮支(腓神經交通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
❹ 人體腿的骨骼結構和神經
髖骨:位於盆部。
股骨:位於股部,是人體最粗大的長骨。
髕骨:位於股骨下端的前方。略稱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小腿骨:包括脛骨和腓骨,兩股並列,脛骨在內測,腓骨在外側。
【脛骨:上端膨大,向後方和兩側突出,形成內側踝和外測踝,兩淮的上面微凹,分別與股骨的內外側踝相對。 腓骨:細長,上端膨大,稱腓骨頭;下端略成扁三角形,稱外踝】
足骨:包括跗骨、庶骨、恥骨
神經:
坐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經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後區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脛神經:腘窩中線伴月,血管下行,經比目魚肌深面向下,經內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
腓總神經:沿股二頭肌內側下緣下行,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在脛骨長、短肌與恥骨伸肌間下行
腓深神經:半徑前血管下行於脛骨前肌於趾骨伸肌之間下行。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骨背麵皮膚。
❺ 腓總神經在什麼部位啊
腓總神經於蟈窩沿股二頭肌內緣斜新外下,經腓骨長肌兩頭之間繞腓骨頸,即分為腓淺、深神經。前者於腓骨長、短肌間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內側和中間。後者於趾長伸肌和脛前肌間,貼骨間膜下降,與脛前動、靜脈伴行,於拇、趾長伸肌之見之足背。支配小腿前外側伸肌群及小腿前外側和足背皮膚。腓總神經易在腘部及腓骨小頭處損傷,導致小腿前外側伸肌麻痹,出現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礙,呈內翻下垂畸形。以及伸拇、伸趾功能喪失,呈屈曲狀態,和小腿前外側和足背前、內側感覺障礙。
❻ 腓總神經具體是哪裡
而馬尾神經的分布和症狀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之前的文章里都有,想了解的可以看一下。轉回正題,其實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是受馬尾神經支配的,所以在他們兩個出現問題後,也可以稱之為馬尾神經性疼痛。今天我們來詳談下腓總神經。
腓總神經亦稱為腓神經或腘外神經,來自第4、5腰神經和第1、2骶神經前支的後股。離開坐骨神經後,沿股二頭肌深面行經腘窩外緣至腓骨小頭處,然後繞過腓骨頸外側,進入腓骨長肌,轉向小腿前側,在此肌內分成腓淺和腓深兩神經。
❼ 腘窩的血管和神經
腘窩內含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由淺至深依次為:脛神經、腘靜脈和腘動脈。其外上界還有腓總神經,血管周圍還有腘深淋巴結。
❽ 脛神經的位置
為坐骨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的粗大分支,居腘窩最淺面。沿中線下行至腘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深面進入小腿後區。該神經在腘窩內發支分布於膝關節 及鄰近諸肌,其皮支為腓腸內側皮神經,分布於小腿皮膚。
脛神經於腘窩中間最淺,伴行蟈動、靜脈經比目魚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於小腿三頭肌和脛後肌之間,於內踝後方穿屈肌支持帶進入足底,支配小腿後側屈肌群和足底感覺。
❾ 人的腿部有哪些神經
坐骨神經 出梨狀肌下孔,經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後區,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
脛神經 腘窩中線伴月 血管下行,經比目魚肌深面向下,經內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
腓總神經 沿股二頭肌內側緣下行,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 在腓骨長、短肌與趾長伸肌間下行。
腓深神經 伴脛前血管下行於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下行。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背麵皮膚。
❿ 膝蓋後面是什麼穴道
腘窩深部的穴位叫----委中,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深部有坐骨神經。中醫有「腰背委中求」的說法,就是說,腰背痛時,可刺激委中穴位來治療。 這部位比較重要,解剖關系比較復雜,應該常聽說「腘窩囊腫」就是深部的膝關節囊液外漏造成的。
腘筋膜由縱、橫交織的纖維構成,緻密而堅韌,患腘窩囊腫或腘動脈瘤時,因受腘筋膜的限制而脹痛明顯。腘窩底自上而下為:股骨腘面、膝關節囊後部及腘斜韌帶、腘肌及其筋膜。
(10)腘神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股動脈的延續,位置最深,與股骨腘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故股骨髁上骨折易損傷腘動脈。腘動脈上部位於脛神經內側,中部居神經前方,下部轉至神經外側。
膝上內側動脈、膝上外側動脈、膝中動脈、膝下內側動脈和膝下外側動脈,供應膝關節,並參與膝關節動脈網的組成。其它分支營養膝部的肌肉。在腘窩下角,腘動脈分成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兩終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