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跡或者歷史名勝
1、中山紀念堂
奉化總理紀念堂前身為中山紀念堂。奉化老城北部的錦屏山,宋代起即為民眾踏青優游之地。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原有的錦屏山宋家坪公園改建為中山公園,並著手增建中山紀念堂、縣立圖書館(後稱中正圖書館)等公共建築。
「無論是破土動工,還是落成,奉化中山紀念堂都堪稱第一。」裘國松在1994年出版的《奉化市志》中找到了依據,「1934年1月由陳布雷堂兄、近代寧波文化名人陳訓正撰寫的《奉化中山公園記》,明確記載奉化中山紀念堂是在1925年6月,也就是孫中山辭世滿百日的時候動工興建的,並歷經三個寒暑於1928年落成」。
B.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C. 校史有什麼重要意義
對創建高水平大學具有重要意義。
校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指記錄學校建立發展和變遷的過程的文獻資料。高校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具有「留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一部科學、真實、系統的校史,記載著學校創建、發展、壯大的歷程,是大學辦學特色和大學精神的重要體現,對創建高水平大學具有重要意義。
(3)紅色校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校史館首先是學校的編年史,是以陳列學校發展歷史、展示學校辦學過程和不同時代學校面貌的場館;其次是學校傳統與校園文化的集中表現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將學校的優良傳統與校園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場所。
校史室建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入的發展意義。做好校史室建設工作,既是對學校發展艱辛歷程的記憶,也是對今後工作的1種負責。校史室展現學校發展歷史、展現學校辦學歷程和不同時期學校面貌的濃縮;是學校傳統與校園文化集中表現的舞台;是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榮譽展覽室。
D. 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的校史簡述
學校將2008年定為「百年校慶年」,將隆重舉辦建校百年的慶典活動。每個關心母校、熱愛母校的人都翹首以待這一神聖、美好、幸福的時刻,今生能逢上母校建校百年大慶確實難得。母校經百年的風雨搏擊、艱苦奮斗,如今已是碩果累累、名聲遠播。作為78年畢業老生的我在歡喜之餘,竟不顧學識短淺和手頭文獻資料有限,想以「校史助考」為題寫些文字,希望能為校慶籌委考究、撰寫校史提供點幫助,並旨在寫作過程中再次激發自己愛校和懷舊的痴情。 說起母校建立,不能不提及「吉林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當初清政府興辦女學時,規定各州縣必設「女子師范學堂」一所,基於初辦,可先由省城試辦,往後酌情添增。「白山松水,女權肇始」,省城吉林經籌備近一年,終於在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5月23日正式建立女子師范學堂即「官立女子師范學校」,初建時校址在蒙古旗街,「女師」後來在民國時更名為「吉林省立女子師范學校」(1912年,另一說在1915年),「九一八」事變後更名為「吉林省立吉林女子師范學校」。1911年因城內失火(這是最為慘重的一次「火燒船廠」,受災戶達全城的三分之二)和永吉州文廟廢止,經提學史同意,「女師」於當年6月份遷至母校今址,即新開門內舊學院衙門及學署文昌宮、文廟鄉賢祠原地,當時校址計有平房96間。「女師」後來在偽滿時期的1938年將「女師」遷到省立女子中學後停辦。「女師」當時是我市最有名的新學學堂,成立之初招收講習班一個班、初中班一個班、師范班三個班,共有學生208人;先後共辦14個班,每班人數最多有32個,最少為17人,這些人畢業後為社會在教書育人崗位上不讓須眉,為社會進步、婦女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婦女能拋頭露面,在當時可是破天荒的新事兒。母校的前身之一是該校的附小,與第二年「女師」成立的保姆班,第三年成立的幼稚園(長年招收學生40名)同和「女師」形成一條龍的女子受教育系統,這在當時的吉林,確是一件別開生面的大事,同時也說明母校的誕生與吉林女性的解放密不可分。 母校現址在1742年(清乾隆七年)曾建有吉林首座文廟——「永吉州文廟」,該廟後因1790年的一場大火被燒毀、原地重建的文廟規模又太小等原因於1907年在吉林城東萊門(小東門)外江邊拓地重新修建,歷時兩年建成。母校的前身之一作為「女師」的附設(屬)小學——「女子兩等小學」與「女師」正式同時成立(即1908年5月23日),建校之初招收學生高級班4個、初級班5個,職員二人,教員十二人,學生530人;位置在「女師」後院,即現在校舍北樓一帶(節孝祠),校長(堂長)是「女師」校長張壽昌(字乃仁)兼的,當時附屬小學校有四十八間房。附小的學制,起先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後來新學制改為初小四年、高小兩年。母校前身的組成部分另外還有三個,一是1913年(民國二年)成立的、有著「吉林省三大人才搖籃之一」美譽的、省內名氣最大的「省立模範小學校」(原址在崇文書院,即今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所在地,另兩個學校是省一中和有「吉林小南開」之譽的毓文中學),它後來遷入已改稱「吉林市立新開門兩級小學校」的母校(新開門大致在今天市公安局附近,系1909年在東萊、朝陽兩門之間所開,俗稱「扒豁子」)。另外兩個是此前的永吉高小、蒙古旗小,在「女師」遷走後與「師范附小」三小合一(當時校長是郭增琪,1942年校長換成高恩榮)。「省立模範小學」原是吉林省立第二高小,首任校長是初兆聲(鶴皋),曾招收學生560人,是當時的初高級的重點小學。在楊慧慈的一篇著文中回憶當時母校情形:「當時學校要求學生彬彬有禮,每個老師以身示範,上班都穿著深藍色人造毛料半長身的工作服(上為藍布帶襟制服,下為青布裙,白襪黑鞋)。早晨,學生見到老師要行鞠躬禮(十五度鞠躬禮,民國前是「請安」和「跪拜」。),老師必須點頭還禮。每天有朝會(日偽時周一的「朝會」即指升五色「國旗」,行注目禮,向皇居遙拜。當時日語是「國語」,漢語是「滿語」,師生不能自稱是「中國人」,而稱「滿洲人」。),教體育的張老師負責整隊,主任訓話。大型活動一般和女師共同進行,校長則很少來到這里。女師附小每年畢業兩個班,教學質量高於一般學校,是當時市內模範小學校,它就是今天第一實驗小學校的前身。」母校辦學嚴謹,員工兢兢業業,多年來形成的良好傳統校風和先進的教學水平使母校知名度一直高於其他兄弟學校;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面貌更是一新,師生以更佳的嬌人成績廣獲好評:母校在1959年4月2日,被吉林市教育局確定為吉林市13所重點學校之一;1962年母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小學校;母校的榮譽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正因為各班共同的積極向上,才使學校整體煥發異彩,比如1981年10月7日,母校四·一中隊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紅花集體」,並獲頒發獎旗一面,贈送電視機一台的獎勵……。 說起母校校名,多年來幾番更改:1937年被日偽改為公立新開門兩級國民學校,次年更名為吉林市立新開門國民學校和國民優級學校,1945年名為吉林市通天區中心國民學校,校長是王兆英,學生達1700多人;1949年改為吉林市通天區第一完全小學校,1950年名為吉林省實驗小學,校長李芳辰;1955年因省會遷往長春,改為吉林市實驗小學校,當時的校長是矯興志;上世紀七十年代,校名曾叫吉林市第二十六小學校,好象此前還叫過「吉林市九年一貫制小學校」,後來叫「吉林市十年制學校」,校長是郭蘭香;1981年由於吉林市成立第二實驗小學,遂定名為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校。如今的校長是陳久文,他是中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先後榮獲全國特色教育優秀教師、全國學校德育管理先進個人、吉林省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市十大傑出青年、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市級優秀導師、市優秀黨員領導幹部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聘為市全天候教師評委、吉林市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所主持的科研課題分獲國家、省、市不同級別的獎項多次。參與了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系列叢書》(理論卷)的編寫;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所撰寫的30餘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並做經驗交流。老一些的母校師生對當時校內的「魁星樓」印象很深,這里略述一二。魁星樓,建於1765年,也即乾隆三十年,是永吉州文廟的附屬建築,位於文廟內東南隅,原名「奎星樓」、「奎宿閣」,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樓高14米,樓上供奉著主宰文運的神——「魁星」(魁星,又稱「璇璣」,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即「開文運點狀元」的「奎宿」像,多少「懸梁苦讀」、「鑿壁借光」的讀書人跪拜在它前面乞求獲得保佑以期取得功名。其建築精美,體現出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建築文化:它採用均衡對稱的設計,樓高為二層,底層為7米,是磚石結構,建築面積為121平方米;上層層高8米,為木結構;全樓牆壁四周共有12根大柱,整體磚牆和大柱全部漆成紅色,屋面用筒瓦鋪成;飾畫精緻,不論飛禽走獸、劍把正吻,都體現出工匠們的心靈手巧。在1858年和1874年兩次對該樓進行了翻修。1900年吉林「凈法大師」領導的義和團曾在此處設壇練拳,還發生過漢奸「猴張」的人皮被義和團掛在樓上的事;此樓還曾在1907年5月是吉林日本領事館所在地;雖說魁星樓有著很高的建築藝術和歷史文物價值,但由於人們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和「左」的思想影響,而在1964年因年久失修,怕給師生帶來安全隱患經批准被拆除。由於當時該樓是附近的高層建築,每逢校內操練、演講、朗頌校訓時,領導和客人多登臨俯視,省城大部一覽無余。魁星樓南面的門楣刻有「文光射斗」四字,「女師」和附小的師生常在樓前攝影留念,尤其是為省、校爭光獲獎的同學常在此前合影。由於魁星樓的影響,臨近的胡同有以它的名子來命名的,如「魁星樓前胡同」、「魁星樓後胡同」。現僅存上脊「望天叫」一對在母校教具室。魁星樓被拆除後,寫有「文光射斗」的條形築石還曾立於新教學樓門旁,以示原魁星樓所在位置,後來在小植物園內建有魁星亭。 提起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不可能不提到為校、社會、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校長郭蘭香。郭蘭香(1927-1993),山東招遠人,省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少年兒童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中小學教育基金會理事、吉林省婦聯執委、吉林省青聯委員。郭蘭香早年畢業於吉林市女子國民高等學校。1949年她調入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校,先後擔任教師、校長、名譽校長。 50年代,郭蘭香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教育界就頗有聲望,曾三十多次參加省、市和全國表彰大會,受到過毛主席的接見。她曾望著毛主席說:「毛主席,我一定做黨的好兒女,為黨的教育事業奮斗終生」。在1951年的吉林省第一屆優秀教師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模範教師;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年和母校其他6名同志參加了吉林省第二屆優秀教師代表大會;1958年她精心實驗「五年一貫制」並獲成功,1964年12月被選為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1966年擔任母校的校長。郭蘭香在教學中努力實踐,勇於探索,從事小學教育40餘年,小學教育研究會印發了《郭蘭香教育經驗選集》。撰寫四十多篇教學論文,她在語文教學上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寓教於樂,多看畫片、畫報和電影,以擴大知識面。她十分重視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郭校長曾給我班臨時代過語文課,講授精闢,言語生動。我班同學李重陽還記得她給我班代課時不用看黑板,面向大家仍然能把字寫得很漂亮。當時她很注重抓全校文化課的學習,這與其他許多學校形成鮮明 的對比,學校各方面工作搞得井井有條,成為省市的樣板。「實驗小學」的名字很有意思,該校是從1955年開始用的,但為什麼命名校名時相關部門採用「實驗」二字呢?許多同學都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么多學校,為什麼唯獨我們學校被稱為「實驗小學」呢?我一直的理解是:國家在每個城市中挑選一、兩個教學質量最高的小學校,被安排用來實踐新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學校被稱為「實驗小學」。當初這樣命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各條戰線都在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教育戰線也不例外。蘇聯小學的先進管理和教學經驗被引進中國,但得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學校首先來消化和吸收它,也就是說得全國得有一些國內相對先進的學校首先來實踐驗證它;二是有一些新的課題、項目需要實驗求證,我們學校正具備這樣的條件。在省會遷到長春後,校名遂被命名為「吉林市實驗小學」。 且不論究竟的原因如何,母校在建國後確實進行過諸多的、受到上級部門首肯的實驗:比如1957年2月,學校響應毛主席關於德智體要全面發展的號召,成立了一個保健工作實驗班,把當期招收的400名新生中的58名身體發育欠佳、患有疾病的同學編到一個班,專門配備年輕肯乾的優秀教師擔當班主任,從而開展了一項特殊而細致的保健工作實驗,經過師生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的身體狀況明顯改善,體重增加了,患有雞胸、脊樑彎曲的同學全部恢復了健康,而且學習成績也不在其他班級之下;1958年,學校又進行了學制改革的實驗工作,實驗五年制教材,以求縮短學制早出人材,結果「五年一貫制」實驗在郭蘭香校長的領導下經過五年的辛勤努力獲得成功;再比如學校同樣為了早出人材,於1958年秋在一年級試辦了「六歲班」,學校分析了6歲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因人施教,採用了靈活、新穎、活潑的教學方式,結果實驗又喜獲成功,「六歲班」同樣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E. 青島22中的校史
青島二十二中位於青島市李滄區四流中路113號。校舍幾經沿革才具有現在的規模。1923年,日本人在此建立了原東二樓、北樓及現在的工廠車間。1923年5月設立「滄口尋常高等小學」。此後,設「日本國民滄口小學」。1946年,國民黨政府在此設立「青島市滄口初等中學」,1949年9月,青島市人民政府設立「青島市立第三中學」。1956年,遷走三中,設「山東省青島第二十二中學」。
青島二十二中學,1956年春籌建,呂振光同志出任校長兼書記,教職工78人,夏季招收初一新生16個班880名學生。是年9月借用永平路小學教室開學。至11月,三中遷往新校,二十二中遂進入現校址。留青島三中兩個初三班,三個初二班,建成擁有1100多學生的初級中學。
1957年春,鹿道治到校任教導主任,地處市區北端的二十二中,更體現了教育為工農服務、幫助勞動人民在文化上翻身的辦學精神。面向工農是二十二中當年的辦學方向。當年入學的學生,婁山片就算是「就近入學」了,女姑、流亭、城陽、丹山、小水的學生是走讀生,掖縣、平度萊陽、即墨的考取生。
1958年,大躍進,社會上的口號是: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大眾知識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年2月27日,青島二十二中在市政府前,由杜秀娥等幾位老師代表學校,向李慕市長呈遞了《為勤儉辦學培養社會主義勞動者五大躍進倡議書》(載於1958年3月2日《青島日報》),其後派出代表,到各校宣讀《倡議書》。爾後青島二十二中在國棉九廠建立了勞動基地,學生輪流到工廠勞動,勤工儉學。當時的勤工儉學,旨在體現「知識與勞動相結合」。這種結合與勞動習慣的培養,一直持續到大煉鋼鐵、煉鋼煉人的群眾運動。當時的教與學都過分的強調了「學以致用」而「廣泛的結合實踐」,搞「開門辦學」。
在這期間,青島二十二中在教職工中開展的「向黨交心」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校被評為「紅旗學校」。
是年,呂振光校長調至四方區教育局,馬琪到校任副校長,王鎮吉升任教導處副主任。
1959年,在反右傾運動中,劉祥元副校長、王鎮吉同志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馬琪出任副校長兼書記,主持工作,任命徐聖德、張風儀為教導處副主任,仇立珍為團總支書記。
1958年青島三十一中建校,該校將1956年招收的初一學生中家距三十一中近的都抽調過去,編成它的初三班,該校餘下的初三學生編為十三個班,於1959年暑假畢業,是為該校初中第一屆畢業生。
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一年,二十二中也成立了生產救災辦公室,楊寶安任生產救災辦公室主任。王鎮吉帶隊下鄉,到姜家坡(今即墨藍村附近)種地。在校的教師,把操場開地種菜。
當時,處於災荒中的教師,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政治覺悟,仍堅持坐班,拖著兩條浮腫的腿堅持上課,教學秩序正常,學生只上文化課不上體育課。
1962年,右傾甄別,劉祥元同志出任副校長兼書記。馬琪調至38中。王鎮吉同志復職後,調三十一中工作。鹿道治同志升任副校長。
1962年以來,賀先平、王錫模、李樹岐、張春先、王守佐、梁培棟、孫淑美等新一代大學生入校,使學校增添了新的活力。
是年,值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煙台會議」精神中指出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抓教育。
當時,由鹿道治副校長分工抓教學工作,加上大學生到校的新生力量,二十二中確實有了「充實、提高」的條件,通過貫徹《煙台會議》的精神,學校教學面貌又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1963年,整個學校教學秩序恢復,學生也有了旺盛的學習精力。應屆畢業生中,升入中等專業學校的比例很大。
是年,曲經受、莫如林、王孔玉被學校評為先進工作者。梁文棣同志調入任書記。劉祥元副校長主持工作。至1965年,劉祥元同志出任校長,該校成為正、副校長、書記配套的學校。
1965年,全體教職工參加了「四清」運動,部分教師參加了「四清幹部培訓班」,准備參加面上的「四清」運動。 1966年6月以後,青島二十二中,也同共和國的所有單位一樣,經歷了「紅色風暴」的洗禮。
6月,一開始,梁文棣書記就向教育局呼籲:抽調在外搞「四清」的劉祥元、杜秀娥、李連一等同志回校,這些同志於6月30日返校參加「文化大革命」。
7月份,學校根據《十六條》,搞大民主選舉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員會,梁文棣同志當選主任,初二.3班學生李玉海當選副主任,杜秀娥、段存孝同志及學生鄭坤茹、高玉明、劉升遠等當選為委員。組成含正、副主任在內的共十一人的「校文革」。
「校文革」負責組織革命大串聯、文革活動,組織了8月31日學校召開的「批鬥會」。
1967年1月21日,學校的「造反派」「奪權」,成正了「革命委員會」
「革委會」於1月25日召開了《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大會》,會後有書記、校長、中層、教師共有五人被遊街示眾。
之後,造反組織也各立山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領會「最新最高指示」的精神下,展開了相當長時間的為了「捍衛」的「大辯論」。1968年春,青島萬人學習班後,學校成立了各派大聯合的「革委會」,落實復課鬧革命,8月份,舉辦清隊學習班,清理階級隊伍。而後,搞「反復歸」。
是年,青島二十二中的畢業生,開始加入了上山下鄉的知青隊伍,與全國知青一起,走向了「廣闊的天地」,開始了到農村去插隊落戶當新農民。青島二十二中學生的去向是諸城、安丘、青海、內蒙、膠縣。
在這個期間,先後有鋼廠、國棉八廠、國棉六廠派「工宣隊」進駐學校。部隊上也先後派軍代表(稱「軍宣隊」)進駐學校支持革命左派,開展「文化大革命」。
至清隊後教學秩序趨於平靜,學校領導幹部逐步被當時的「革委會」結合。
197l年,落實《紅十條》,成立了由軍代表領導下、上級批準的行政革委會。這期間是軍代表徐湘芝任革委會主任,梁文棣任革委會副主任。而後,1969年調入、任支部副書記的周茂昌任副主任(副校長),梁文棣又靠邊站。到1974年梁文棣調至三十一中。
青島二十二中的教師有一個好傳統,就是嚴於執教勤奮工作。當時,毛澤東提出:「學生要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在學軍、學工、學農的過程中,在推行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編教材」的年代,教師更是堅持教好文化課。
197l年,教育局向學校派進30多位青年教師,為二十二中輸入了新的血液。當年進的這些同志,現在仍在該校工作的已是各部門的骨幹力量。
1972年,又以「摻沙子」的形式進了—批工農成份的教師。
1973年至1974年,開始了批林批孔運動和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學校教學秩序始終很好。
1973年學校擴建落成南大樓,始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此時學校已擁有20個教學班。
由教育局投資,與31中,、32中聯建的永年路教師宿舍樓於1976年1l月落成,有十七戶教師住進了新房。 1976年,「四人幫」倒台,1977年冬季,國家在停止高校招生考試十年之後,第—次進行了大中專學生入學考試。
在高考制度恢復的同日時,中央提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發展教育,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
這使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都為之一振, —時間,學校迎接高考的局面,就如同大決戰前夕,迎接戰鬥打響的臨戰狀態。在那個年代的青島二十二中,老師上晚自習,星期天假期上課,沒有報酬。可老師們沒有一個人計較得失,而是—心教好學生,想的就是「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學校領導同志講的是:不能上課,當好後勤。且親自到學生家裡去做家訪,建議家長為學生提供好的學習條件,以有利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樣,青島二十二中在78年之後,升學率逐年提高,高考各科分數不斷出現超市線的好成績。88年,該校加上復讀班參加考試,升入本科16人,專科23人。
學校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就更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了讓部分同學「做好就業前的准備」,我們學校從1980年開始與廠家聯辦過棉紡、耐火材料、酒精、造紙、縫紉等職業班。體現了既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又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有文化的勞動者的「分流」宗旨。至1988年,最後一個酒精班畢業,學校仍為一所只收高、初中的普通完全中學。
1977年後,學校領導班子作過多次調整,至1981年張兆鵬同志出任副校長,84年又出任正校長,中層班子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此後十多年來,領導集體一直處於穩定,使學校發展的各項設計都得到了實施和兌現。
1991年5月全國少工委負責同志、市少工委負責同志在張兆鵬校長(左一)陪同下參觀學校。
學校在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的同時,更是把德育教育放到第一位,學校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已取得了顯著成果。1988年以來,學校一直是市級文明單位。1991年,青島電視台《明天》專欄,將該校德育教育成果錄了專輯,在電視台播放。同年,《輔導員》雜志社和北師大兒童心理學研究會,在該校舉行掛牌儀式,定為德育教育基地。
對於「目標教學」的研討、推廣極為重視。在第二課堂上,對目標教學,又取得相輔相成的效果。初三升學考試成績,多科超市線,超重點學校線。在市、省、國家級各類學科競賽中,該校多次獲得中學普通組團體總分第—名。
學校還是「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排球),幾年間為高校輸送體育生18名。在藝術教學上,也已具有特色。
1993年5月15-20日,在市工人文化宮展廳,舉辦了《蔣瑞祥山水畫畫展》
1993年9月30日,青島市中學生藝術總團「民族管弦樂團」在該校成立。
每年一屆藝術節的舉辦,推動了學校群眾藝術活動的開展,涌現出許多特長生。更體現了學生「要合格加特長」的精神。
學校的勤工儉學,自1986年——1993年,一直是市級「勤工儉學先進單位」,91年、93年兩次被評為省級「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1992年在北京召開的「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上覆膜砂生產線、加水器分別獲金獎、銀獎,同年在黑龍江召開的「全國科技成果展覽會」上「墊布整理引頭器」獲全國「氣動振興杯」獎。
此十多年間,學校取得的成績,得到社會和各級領導給予的不同形式的肯定和嘉獎
其中,省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上任2人次,市局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25人次。校長張兆鵬同志1985年以來多次被評為市、省級勤工儉學先進個人。1988年被評為市優秀校長,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990、1991年被評為市、省級勞動模範。1989、1994年分別被選為市六屆黨代會、市七屆黨代會代表。
學校新教學樓(1993年10月落成)
學校工廠的發展,更體現在教工福利的增加。1991年底,在松柏路原學校分院建成教工宿舍大樓,解決了76戶教工住房,1992年11月又拆除舊東教學樓改建。1993年10月5日驗收使用了新教學樓。又加添室內設備,僅此項校改,學校自費投資近80萬元。 1994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李嵐清副總理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基礎教育必須由『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明確提出了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自此,青島二十二中開始了歷史發展上新的篇章。
1994-1995年,二十二中依然保持著持續向上發展的強勁勢頭:
1994年,550名學生在校運會上表演大型藝術體操《我愛校園》
1994年10月,市府教育督導室到學校督導,評估結果列為優等。12月,校長張兆鵬同志被評為青島市首批教育名家。
1995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
在此大好形勢下,1996年9月10日,學校舉行了建校四十周年校慶活動,盛極一時。
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廣泛開展之後,青島二十二中抓住契機,積極應對新形勢的挑戰,重點做好促進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二十二中善於通過組織活動完成教育效果,特別是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1998年,針對學校實際,開展了「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活動,開始建設「師表形象工程」。1999年,開始實施「學校精神」工程建設,其內容為「團結、實干、拼搏、進取」,倡導「堂堂正正做教師」、「踏踏實實教好書」,活動持續至今。
2000年,在此基礎上,開展「學標兵精神,做身邊事情」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塑造自己嶄新形象」活動,活動延續至今,學校辦學特點初步凸現,即「在傳統與開放的耦合中創新,在研究與實踐的交互中發展」。
2001年,開展了「向身邊的同事學習」活動,學習身邊同事(以山東省優秀教師張步先老師為代表)的優秀品質。
2003年,在「春風伴我成長、我立大志成才」助學幫教活動中,老師們積極捐款捐物,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了「立志成才」獎學基金。
同時為了適應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加強對教師的業務培訓,更新教育觀念,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經過培訓,至1997年,教師在課堂中已普遍使用投影儀。1999年開始,隨著多媒體教室的建成使用,在教師中進行了課件製作培訓,保證每學期有培訓、有成果。
幾年來先後完成了微機基本操作知識、Office辦公系列、PowerPoint多媒體演示製作、Authorware課件製作、Photoshop 圖象處理、Flash課件製作、3DMAX動畫製作、Internet網路知識等項目的培訓。教師創作的課件多次在市評比中獲獎。2002年,邵斌製作的《古詩鑒賞》課件在市中小學多媒體網路課件評選中獲一等獎。
經過長年不懈建設,青島二十二中已經具備了一隻能打硬仗、惡仗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工作第一、力爭一流」的工作意識,學校精神開始內化為一種學校文化。
新時期,依法治校,定期召開教代會,討論解決學校發生的重大問題。
在此期間,學校建制也發生重大變化。1997年,市教委對所屬中小學進行調整,決定二十二中撤消高中部。根據市教委文件精神,1998年秋季,二十二中停止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高初中分離。7月,最後一屆高中畢業生畢業,高初中完全分離,青島二十二中成為一所完全初級中等中學。
當此時,由於涉及部分人員調整、分流,加上自1997年起,校辦工廠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效益開始下滑,學校的教育教學受到一定影響。1999年上半年,市教委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啟動新一輪人事制度改革,二十二中領導班子一致認為這是改善學校管理面貌的重大機遇,遂全力投入,實行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內容「三個突破」:突破「死水無瀾」的用人制度,落實教職工競爭聘任制;突破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推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制;突破績效工資中的大鍋飯制度,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厚酬」制度。結果:安排退養10人,歇崗待調2人,落聘待崗2人,轉崗16人。如此大的改革力度,依然穩穩當當,且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發展日新月異,辦學特色廣而周知,社會信譽和聲譽也日漸提高。
在學生管理方面,1998年,編制印發了《青島二十二中學生教育手冊》,開始進行規范化教育。自2001年開始,實行「兩全管理」,即全員、全程對學生進行管理,管理中,強調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恆」字,有效的保證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二十二中的學生德育工作嚴而有愛,歷而有度,自1994年起,曾連續五年獲得青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教學上,1996年向外部學習,開展「誘思探究教學法」,1999年開始,學校內部提出了「規律探究教學法」,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彭岳敏同志在教學實踐中創造了「推二進一,提點帶面,問題開道」的「誘導引探」教學法。自1998年開始,進行「一人一堂課」觀摩學習活動,這一切都保證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1995年,青島市高中數學競賽乙組團體第二名;1996年中考會考合格率列全市第七位;1997年,在青島市初中數學競賽中,獲市區中學乙組第一名;1999年,初三化學奧賽青島賽區一等獎;2003年,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英語知識能力競賽中,獲團體一等獎。
藝術教育是22中的辦學特色,參加市局藝術比賽屢獲佳績。
此十年間,為落實素質教育,學校發揮自身音樂、體育、美術師資教強的優勢,在校內外組織了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校園唱起來、跳起來、動起來」,「讓校園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學校的特色教育。
1994年4月,《山東教育報》報道青島市的「藝術特色學校」時,該校名列其中,後被山東省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
上世紀90年代,每年市中學生春季運動會,都有該校的大型藝術體操表演。1994年9月16日,初二初三級部520多人的大型藝術體操《海爾在騰飛》在海爾集團運動會開幕式上表演15分鍾。後在青島電視台播出。1996年「六一」前夕的5月28日,為向市第三屆少代會獻禮,該校舉行了大型隊會《爭做跨世紀接班人》,進行了隊列歌曲、大型舞蹈表演。出席會議的有市教委領導、各中學校領導、團隊負責人,李滄區各小學領導。
1996年,青島市「可口可樂」杯中小學生師生書法大賽先進單位;1999年10月,在市教委組織的教材歌曲演唱比賽中獲第一名;2002年,青島市中小學美術書法比賽團體一等獎。
校園 「聖訓石」,上鐫「格物致知,修身至善」。
在歷年市教委組織的中小學藝術節、體育節中,該校均獲佳績。學校初中乒乓球隊在市教委系統歷年比賽中,多次獲得冠軍,初中男女藍、排球隊在市教委系統每次比賽中都進入了前六名。
在此基礎上,2003年秋季,學校首次招收了一個美術特長實驗班,明確了「創新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方向。
此十年間,教育形勢飛速發展,學校建設也日新月異。
1996年,學校建校四十周年校慶期間,校友捐款加學校投資,在校園內完成了四處人文景觀:漢白玉孔子像,花廊,母子鹿雕塑,鹿回頭雕塑。2002年,增設「聖訓石」,強化了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
1993年,建成第一個微機教室,當時還是蘋果機286配置。1997年,建成多媒體教室,1999年,建成新微機教室。2002年秋,增加一新微機教室。
近年來,多次更新實驗室設備,使學校的實驗室設備和實驗水平居初中學校前列,1998年被評為市先進實驗室。
圖書館藏書量近5萬冊,居李滄區學校首位。
2002年3月,成為「第一批青島市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11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教育條件裝備先進集體」。
F. 春暉小學的校史
春暉小學是在路橋街道人民強烈要求實施優質教育的背景下,在撤消下里、龍頭王兩所小學的基礎上於2002年7月3 日經路橋區人民政府批準的一所鄉鎮級小學(同路橋街道實驗小學完全脫鉤)。學校成立伊始,在路橋街道的組織協調下,辦學地點放在路橋文技校(路橋大操場1號)內,當時將文技校北幢的四層樓房(僅14個科室)作為主體教學樓,學校的輔助用房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實行兩校共用。建校之初,街道投入近50萬元對教學樓進行全面裝修,新添了辦公桌凳,教學用彩電,實物投影,建立了校園網和多媒體教室及其配套的儀器。
2002年暑假期間,在蔣永才校長的帶領下,發揚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他們冒酷暑,戰高溫,順利地完成了春暉和希望兩所小學創辦和暑期的新生招收工作,到2002年秋季,全校共有12個班(每個年級均兩個班),學生567人(其中一年級新生83人),教師28人(其中原下里小學教師保留9人,原龍頭王老師保留7人)。
新學校,新特點。他們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站在教育發展的前沿,站在憂患意識的高度,倍加珍視學校團結,倍加珍視學校發展,負重拼搏,奮力爭先,走跨越式超常規的發展道路,使學校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辦學設施明顯改善,師資素質整體提高。他們確立了「為孩子的夢想奠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一流+特色;教師:奉獻+創造;學生:合格+特長」的奮鬥志向,堅持「內求團結,外求發展;內強管理,外樹形象;內抓提質,外打品牌;內創特色,外作貢獻」的工作思路。
G. 校史館設計主要展示內容是什麼
根據校園文化的主要涉及方向,常規的校史館展示內容包括:
學校發展史(歷程及重大轉折)、領導班子(歷屆校長、學科帶頭人)、師資隊伍(學歷背景、教研實力、學術影響力等)、科研活動、學校榮譽、校園文化(校風、校訓、校歌、學生集體活動等)、文物資料(學校文物藏品、主辦刊物、重大活動影像及照片資料等)、傑出校友檔案資料。
校史館意義:
校史館從性質上看,屬於收藏、研究、陳列和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它在收藏、研究、陳列、展覽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研究和產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積淀和創造文化的搖籃,是激勵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土壤,是對師生開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場所。
校史館是學校發展歷史的陳列室,是學校辦學思想不斷發展的源泉,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館的建設,有利於促進學校傳承和發揚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有利於學校不斷積淀校園文化、創新校園文化和形成辦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