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飛鴿傳書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研究美食配方背景圖片 2025-10-13 14:53:14
網上搜索手機圖片 2025-10-13 14:50:31
搜索基督教的圖片 2025-10-13 14:35:36

飛鴿傳書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1 18:21:00

『壹』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典故:鴻雁傳書。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出處: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1)飛鴿傳書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典故: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

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貳』 鴻雁傳書、鯉魚傳書、木鵝載表、竹筒傳書、木系詔書、風箏通信、飛鴿傳書的來歷!急!

鴻雁傳書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又名:飛鴿傳書
解釋: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典故: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消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隻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 .
另一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鴻雁」之前,還有 「青鳥傳書」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緣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青鳥傳書」究竟來自什麼典故?追溯源頭,我們還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去尋找答案。
據《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鳥。居三危之山,為西王母取食。」這三隻赤首黑目,名字分別叫大黧、少黧、青鳥的神鳥,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飛之猛禽,它們不但為住在緊靠昆侖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覓取食物,還能飛越千山萬水為西王母傳遞信息。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五》雲:「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
傳說西王母駕臨之前,總有青鳥先來傳書報信。據說,西王母前往漢宮時,青鳥前去傳書,青鳥一直飛到了承華殿前。漢武帝看到這只美麗可愛的鳥兒,甚為驚奇,便問大臣東方朔這鳥叫什麼名字?是從哪裡飛來的?東方朔告訴他說這只鳥叫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現在是專門為報信而來的,西王母很快就要來了。果然過了一會兒,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兩只美麗的鳥兒左右扶持著,來到了殿前,漢武帝與群臣趕忙迎接西王母,熱情款待。
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了美麗無比的百鳥之王———鳳凰。美麗的青鳥,美好的傳說,引得文人墨客爭相賦詩吟頌。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三鳥別王母,銜書來見過」,李商隱有詩「青鳥西飛意未回,君王長在集靈台」、「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韋應物有詩「欲來不來夜未央,殿前青鳥先迴翔」,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曹唐有詩「歌聽紫鸞猶縹緲,語來青鳥許從容」,胡曾有詩「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沉隴樹秋」,曾士毅有詩「幡影不隨青鳥下,洞門空閉紫霞微」,郭崇嗣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白雲空鎖嶺頭碑」,姚孟昱有詩「穆王馭駿舊時游,青鳥書傳信久幽」,楊巍有詩「青鳥已無白鳥來,漢皇空築集靈台」,張幫教有詩「黃竹歌堪聽,青鸞信可通」, 練國士有詩「蟠桃難定朝天曰,青鳥依然入漢時」,萬象春有詩「一雙青鳥歸何處?千載桃花空自疑」,梅詢有詩「青鸞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鰲第一峰」。以上這些詩作,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青鳥已不像《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是猛禽了,而是變成了三隻善通人意、溫和良善、體態輕盈、小巧玲瓏的可愛「信使」了。
確實,在古時候,人們要想與遠行的親人通信,真是萬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專門的通信設備。「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這些詩句,訴說著古人音信難通的惆悵與無奈,因此也只有將真情寄託給青鳥,讓青鳥幫自己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思鄉和思親之情了。上古傳奇神話,留給後人的是無限遐想。

『叄』 以前小時候有部包青天裡面有龜仙人的那個是哪一部

有龜仙人的出自93版包青天的單元《真假包公》。

《真假包公》講述了宋仁宗微服私訪,手下護衛叛亂,刺殺宋仁宗等故事。故事中,石國柱抓住舒,海中二龜精決定救舒,石命法師將舒弄得神志不清,然後誣陷舒殺了蘇童。衛氏將扇子交給包公,扇子上「長河落日」四字令包公不解。舒德富被押往刑場候斬,大小二龜精化身包公等人等救下舒。

故事背景

舒秀才的女兒小芳失足跌入水中,為龜仙所救。龜仙醫好舒秀才的瘋病,卻為莫言察知其身有異能。展昭以龜息法詐死,劫得石國柱救出包拯,莫言挾持小元,迫龜仙將石等變為開封府眾人。包拯飛鴿傳書,八王率軍前往益州接駕。

王府內兩個包公令仁宗八王皆難辯真偽。龜仙為小芳所救前往王府,王丞相問以龍龜流血淚示警事,終於認出石國柱。法師施法使石等逃脫,復又劫走舒氏夫妻要挾仁宗赦他無罪。展昭與龜仙及時趕到,救走人質,石國柱終為狗頭鍘所鍘。

『肆』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圖)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藉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里被不問斷地保留並延續下來。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後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徵。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餘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徵其長頸。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在身體上塗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塗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我國雲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麵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我國雲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台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於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後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鑽孔石珠、鑽孔小礫石、鑽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於額前,或結於背後,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婦女,頭飾用竹筒製成,長三尺左右,外麵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後都釘有一個銀牌,並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岩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繩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台灣高山族人記錄約會日期,就按天數打若干繩結,每過一夜即解開一結。西藏珞巴人則是每過一天用刀割一結,直割到最後一結就表示到期,繩結解完表示赴約之日。雲南獨龍人單獨出遠門,往往要在腰間系一麻繩,走一天打一結以記錄走出天數。瑤族在二人發生糾紛時常在頭人面前獲得裁決,其方法是,爭執者各執一繩,誰訴說一理由即打一繩結,直至說完為止,繩結多者勝訴。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也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酒店肆、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用繩串綴,下綴幌綢、五彩條狀織物、各種料珠或排穗,也有許多造型獨特的幌子,由粗麻繩打結編織而成。在這里,繩節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刻木。刻木為另一種符號語言。史書上也曾記載我國各地刻木記事的歷史事實,如《後漢書》載,「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嶺外代答》也載:「瑤人無文字,其要約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執其一,守之甚信。」《雲南騰越州志》也提到:「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

刻木為記的習俗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則演變為官工的銘刻或名人商品的標記,即在所售商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如果往前追溯,刻木甚至可以視為商品商標和標記廣告的源頭。

(3)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4)鼓。原始的信息傳遞法既有作用於視覺的,也有作用於聽覺的。作用於聽覺的信息傳遞主要藉助於音響傳播工具來進行,其中以信號鼓最為常見。我國基諾族的牛皮木鼓,也是把一段粗樹木的兩端鑿空,再縛以帶毛的黃牛皮,懸在樹上用木槌敲擊,每逢年節,一聽鼓聲即男女老幼雲集,唱歌跳舞。

(5)竹號。我國怒族在喪禮時用竹號傳播信息,通過吹奏不同數量的竹號來向全村報喪。竹號的數目按死者的身份而增減:未婚死者吹一個竹號,已婚者吹兩個,老人和首領吹五六個。部落成員聞訊隨即趕到死者家裡,送來雞蛋弔唁。進入階級社會,隨著行商坐賈的分化,行商走街穿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吹、拉、彈唱等信息傳播工具,如漢代商人就有吹簫賣貽糖的記載。

(6)音響器具。我國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鍾、陶塤,姜寨遺址的三孔陶塤都具有音樂發聲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聲響廣告的形態日益豐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器物都有可能成為聲響廣告的傳播媒介,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碗、盞、盆等,與娛樂相關的簫、琴、瑟、鼓、鑼等,也成為了廣告信息傳遞的工具。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許多商人還專門製作了表現行業特徵的響器器物,比較典型的就有貨郎的撥浪鼓,剃頭理發者所用的鑷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銅制拍板等。

特定借代物的廣泛使用,說明廣告傳播的方法、途徑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傳播活動的頻繁和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工具或物件更有效、更富有針對性地傳遞廣告信息。媒介形態的豐富,使人類的廣告傳播在更寬泛的地域內進行,並傳遞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文化及商業信息。

2.生活借代物

(1)草標。也稱之為草芥。本是自然生長之物,但當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時,便有了標識意義。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貧困人家因飢寒出賣兒女,均使用草芥。《水滸傳》里曾多次提到草標,最為有名的是關於楊志賣刀的記載:「楊志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上市去賣。」這里的草標便具備了廣告媒介的功能。

(2)谷穗、笊籬、柳條。多出現在鄉村郊野的食店門前,隨意掛在門前或欄柵上,不僅能起到標識作用,還能顯示出店家的樸素、好客,小小的笊籬和柳條能馬上拉近店家和顧客、商家和路人的距離,也是一種製作成本低廉但傳播效果極佳的廣告媒介。

(3)瓶瓢、草帚。草帚也稱為「草刷兒」和「草桿兒」、「帚桿」。宋代以後,打破市坊限制後,店鋪不僅可以開設在居民區內,而且集市、鄉野均可以開設店鋪進行經營。草帚作為廣告標識多出現於酒肆茶樓,宋代文獻資料對這些事物的記載較多,宋人洪邁在《容齋續筆》中曾提及:「今都城與郡縣酒務,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簾於外,以青白布數為丈之。微者,隨其高插大小,村店或掛瓶瓢、標帚桿。」

草帚作為廣告標識,除了作為釀酒輔助工具的特殊性外,還有更深典故。主要取意為「掃愁帚」。宋人蘇軾曾吟到:「要當立名字,未可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這里的「掃愁帚」顯然成為酒的別稱。意為「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所以用草帚作為酒店的標識幌,既形象又生動,還具有象徵意義,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標記為數眾多,多依附於店鋪和行商的活動存在,使用范圍基本上沒有超出商人活動區域和狹隘的「市場」范圍,由於經常使用和消費者約定俗成,反映著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出媒介使用者或商家的群體智慧。但這一類廣告媒介的普遍使用,也反映出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人們對廣告媒介開發和利用的局限性。

三手工廣告媒介——廣告信息傳遞的行業標識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人類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我意識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以我為主體創造性地傳播精神文化信息,創造社會物質文化財富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對廣告媒體的開發和運用反映了這一事實。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廣告媒介,廣告傳播的影響力更大,進而成為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店鋪廣告媒介

店鋪廣告媒介是中國古代社會廣告媒介的主要形態。包括飯店、酒肆茶樓、當鋪、旅店門面及周邊環境的廣告形態,具體來說又分為數種最常見的情形。

(1)幌子。幌子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態之一。幌子往往以生動、直觀的形制,鮮艷的色彩和獨具魅力的民俗性給人以視覺上強烈的沖擊力。幌子從構成看,比較講究的有幌桿、幌架、幌挑、幌蓋、幌體、幌座和幌墜等部分組成;從形體上看,有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及不規則形;從傳播的內容看,凡是與商業經營或商品服務相關的信息均有可能以幌子的形式出現;從製作材料看,則有布、綢、緞、棉、銅、鐵、木等各種材質,不少幌子則由多種材料復合製成;從表現形式看,則又分為實物幌、模型幌、象徵幌與特定標記幌等。

(2)招牌。招牌傳播媒介的出現,也是和店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招牌的位置多出現在門面或門前,多以懸掛、鑲嵌、砌築的方式來設置。招牌作為廣告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來說,一是書寫店鋪的名號、字型大小,如點心鋪書寫「老寶泰」、「晉陽豫」等;二是傳達商家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特色,如招牌上書寫「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三是反映行業牲和服務范圍的詞句,如「知味停車,聞香下馬」等。招牌作為古代廣告信息傳播媒介,從其懸掛的位置來看,又分為不同的橫額、豎招牌、掛板及店外沖天招牌等。

(3)壚。壚作為一種廣告信息傳播的媒體有其特殊性。壚原本是酒店門前溫酒的土檯子,為了照看所溫之酒,壚旁邊往往坐一個面容姣好的女子,一方面為了照應客人,另一方面也為了招徠顧客,婦人當壚在漢代已漸成風俗。《史記》曾載:「相如置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當壚。」(《司馬相如烈傳》)因漢代初期官府允許民間賣酒和售酒,所以酒店門前多有酒壚。壚成為酒店的標識。

(4)綵樓、歡門。宋代開放市禁,民間寬闊門面的大店鋪出現,就為綵樓、歡門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綵樓是指店鋪的門面裝璜,如《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的門首裝飾,就屬綵樓的一種。綵樓多根據店家的喜好專門設計,相對固定,獨具風格。歡門廣告則指店鋪經營者和商家在節日或重要活動時臨時搭建的門面裝飾,常用彩色紙、帛裝飾,因目的性較強,標識作用明顯,也被視為古代的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宋代在門首搭建綵樓、歡門漸成時尚,《東京夢華錄》曾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酒樓》)

(5)燈籠。燈籠作為廣告傳播媒介,始於五代。耐德翁在《都城紀勝》里曾載:「酒家事物,門設紅權子緋緣簾貼金紅紗梔子燈之類,舊傳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樓,至今成俗。」(《酒樓》)

燈籠一般懸掛在酒肆茶樓門首顯著位置,上書「酒」、「茶」、「客棧」等字,十分醒目,在寒冷的夜晚也顯得十分溫馨。燈籠的形狀因行業特點不同也有較大差別。如酒樓燈籠如酒瓮,還有圓形、橢圓形、宮燈型等形狀。葯鋪則與葫蘆相似。

店鋪廣告媒介使用,是行商坐賈分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商業繁榮的重要標志,不同類型店鋪廣告媒介的使用,方便了商家與普通民眾的信息交流,也使商業經營的行業特色更加突出;同時,廣告媒介由於製作精良、外觀漂亮,在美化人們生活方面也開始發揮巨大作用。

2.行商使用的廣告媒介

行商坐賈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分化。坐賈守攤經營,行商則走街穿巷。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也是中國古代廣告媒介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

(1)撥浪鼓。也稱「貨郎鼓」、「不郎鼓兒」。一般認為宋代開放市禁以後,貨郎走街穿巷開始使用撥浪鼓。宋代李蒿在《貨郎圖》中就繪有撥浪鼓的形狀。宋元明清時期,撥浪鼓是商人招徠顧客的主要廣告傳播媒介之一。和撥浪鼓屬同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還有鑼、鼓、鈸、鈴、梆、板、盆、鑷叉、木魚、釘拐等,為不同行業的商人所使用。如元代賣糕餅的就敲木魚,修鞋的則在貨架上懸掛釘拐互相碰擊發出聲響來招徠顧客。(2)簫。東漢時期,簫就成為廣告傳播的媒介。唐宋時期,這種風俗便流傳下來,到宋元時期則較普遍,主要是賣飴糖的小商小販使用簫來傳播商品信息。宋代詩人曾吟到:「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催暖賣餳天。」(《寒食假中作》)形象地描述了商人用簫作廣告宣傳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社會,此類性質的廣告傳播媒介為數眾多,較為典型的還有笛、嗩吶、喇叭、口琴、哨等。

中國古代社會行商所使用的廣告媒介主要分為吹、打、彈、拉四大類。各行各業的行商均有自己獨特的聲響工具,在中國古代廣告信息傳播中發揮巨大作用,並成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略)

這些獨具特色的廣告媒介的使用,使中國古代廣告傳播活動從商業中心城市向周邊農村地區擴展,從沿海商業中心向內地廣大區域擴展,廣告傳播也打破區域傳播的局限,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開始發揮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進程和社會進步。

3.印刷廣告媒介

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雕板印刷技術的發展,印刷媒介在廣告信息傳遞方面開始發揮巨大作用。作為唐宋以後出現的新型廣告媒介,其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在商家的經營活動中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1)銅板印刷媒介。雕板印刷術的成熟,使得一種新型的廣告媒介——廣告銅板在北宋時期開始出現。最為典型的實物就是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這是一種商標和廣告信息相結合的雕板印刷物。銅板寬12.5厘米,高13厘米,正面雕刻有「濟南劉家針鋪」的標識字樣,畫面中央雕刻「玉兔抱杵搗葯」的圖案。圖案兩旁有八字「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分列兩旁。圖案下方還有特別的廣告宣傳文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板,被視為是印刷廣告中的典型代表。

(2)廣告招貼畫。廣告畫出現在南宋時期,採用紙質印刷。據史料記載,南宋時出現《眼葯酸》雜劇印刷廣告。畫面內容是兩個穿戲裝之人位於畫面中央,一人用手指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則手拿眼葯水請他使用,廣告表現類似今天的廣告招貼,十分生動形象。

(3)書籍廣告媒介。明清以後,雕板印刷術有了進一步發展,書坊刻書和印書漸成風氣。為了宣傳所印或所刻圖書質量,書商開始在圖書的前言或後記,甚至封面上做廣告宣傳,書籍本身除成為文化信息載體外,也成為新型的廣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間的《奇妙全相西廂記》書尾就刊印了廣告,廣告詞為:「本坊謹依經書重新繪圖,參訂編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游坐客,得此一覽,歌唱瞭然,爽人心意。」此類廣告形態隨著圖書印刷事業的不斷發展日益普及。

(4)木板年畫。清代木板年畫十分盛行,年畫鋪遍及全國各地,廣告年畫成為新型廣告媒體。如蘇州桃花塢出土的「四時名點」廣告年畫中,繪有《失街亭》的戲文和插圖,而這種年畫又充當「四時名點」的包裝裝璜,具有鮮明的廣告宣傳功效。

作為手工製作物的廣告媒介,多是商人在長期經商過程中,通過觀察、積累,結合行業特點所創造、加工,並不斷改進的新型信息傳遞形式。因為這些媒介多是伴隨著商人的經商活動而產生,並成為商人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具有明顯的行為標識作用。
[來源:史學月刊 作者:楊海軍 2007年3月8日
http://news.blcu.e.cn/detail.asp?id=12463]

現代部分:

傳播媒介的發展既是人類社會文化事業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又是人類思維不斷符號化的進程。從媒介發展史考察,出現過口頭、手抄、印刷、電子、網路等形態的媒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媒介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特點,這就是媒介本身所傳遞出來的信息。當然,新的媒介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以前的媒介就必然被淘汰。正如高科技時代,民間傳說、民歌等依然保留口頭傳播的方式,顯示出不同地域、部落、民族的文化魅力,其間有個「文化滯留」的現象,即「經濟現狀、政府法規和政策、公共興趣、文化習慣的影響等等,文化的技術或物質方面超越了整個社會控制和運用這種技術的能力。」[2]本文把以報刊為代表的印刷媒介,以廣播、電視、電影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和以數字化時代電腦網路為代表的第四媒體作為考察對象,分析其對文學觀念、文本形式等方面的影響。事實上,這三者之間存在著歷時和共時的關系,在分析過程中將有所側重。

1�近代報刊的崛起,催生並哺育了新文學,報刊是新文學得以廣泛傳播的載體,並決定其之後的發展演變。回顧歷史可以說正是近代報刊媒介在中國社會歷史性登場,成為了古典文學的終結者,中國文學才開始轉型進入新的階段——現代文學時代。以前,讀者只是士大夫、讀書人,到晚清,由於社會變革,更多的落魄文人、新式學生、職員、商販等大眾化的受眾群體出現,不同階層的受眾需求開始得到滿足。

2.以廣播、電視、電影為代表的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文學的傳播又發生了一場革命。電子媒介時代以視聽感覺綜合與延伸為特點,人們對文學的接受已由視聽消遣方式代替了文本的閱讀。它既不費力又不費時,便可以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變的故事情節中得到滿足。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廣播,把靜態無聲的文字變成動態有聲的語言來傳播,給人以全新的刺激和震撼。廣播的傳播方式給受眾很大的自由度,繁忙的現代人可在伴隨狀態下,也就是一邊做其他事,一邊收聽廣播。電影、電視把小說的文字變成已想像好的畫面,直接奉獻在受眾的眼前,尤其是電視,與人時時相伴,有畫面,有聲音,有字幕與解說。不僅如此,還有電視散文、電視詩畫等節目,既保留了文學作品文字上的優美,又帶有情景上的想像。

現代電子媒介對傳統閱讀的文學觀念構成了挑戰。首先,它們是以一種復制形式生產文學的,它復活了被復制的對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文學式樣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下供人們一次性、不間斷地欣賞。文本的本真性不存在,是復活者按照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復制活動。文學作品與讀者保持神秘的、韻味無窮的個體性接觸,也被復制技術改變了,人們閱讀時的獨處、沉靜,享受著淳厚的美感愉悅,被聲色震撼、感官沖擊所取代。

3.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嶄新一代的媒介正撲面而來,這就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網路。它可同時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囊括了傳統媒介的一切表現形式,其特點為數字化、全球性、多媒體、實時性、互動式等。

『伍』 飛鴿傳書如何使用

  • 使用方法:

  1. 安裝:下載飛鴿傳書2014版安裝包,解壓雙擊Feige2014_for_Windows.exe文件執行安裝,在安裝過程中,可以自定義程序安裝路徑、文件夾名稱和快捷方式設置選項。

『陸』 飛鴿傳書與飛秋到底是不是一個軟體

不是一個軟體,但二者相似,都是用來傳輸文件用的,飛秋是借鑒飛鴿傳書開發的。我兩個軟體都用過,都比較好用,但現在許多人更傾向用飛秋,個人覺得二者相差不大。

飛鴿傳書功能是實現區域網內部消息/文件的高速傳輸、多媒體遠程播放和飛鴿網路列印,軟體具有即裝即用、傳輸快捷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目前已經覆蓋Windows / Mac / Linux / Android / iOS平台,實現各PC、手機、平板、智能電視平台基於網路的互聯互通。

飛秋(FeiQ)是一款區域網聊天傳送文件的即時通訊軟體,它參考了飛鴿傳書(IPMSG)和QQ, 完全兼容飛鴿傳書(IPMSG)協議,具有區域網傳送方便,速度快,操作簡單,同時具有QQ中的一些功能,是飛鴿的完善代替者。類似一些公司使用的BQQ。它支持語音,遠程協助群聊天(不需要伺服器)。

(6)飛鴿傳書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飛秋(FeiQ)是一款區域網內即時通信軟體, 基於 TCP/IP(UDP)。

- 完全兼容網上廣為流傳的飛鴿傳書並比原來飛鴿功能更加強大

- 不需要伺服器支持.

- 支持文件/文件夾的傳送 (支持大文件傳送[4G以上]), 發送方和接收方都可查看傳送進度功能.

- 可以建立無需伺服器的聊天室,具有群聊天室的功能.

飛鴿傳書主要功能:

1.區域網通信,通過WiFi網路,即時溝通和高速文件傳輸;

2.多媒體共享,圖片、音樂和視頻文件遠程播放;

3.列印共享,飛鴿網路列印機跨平台列印,無需安裝和配置各類列印機驅動程序;

4.文件管理,PC、Pad和手機無線互傳,移動終端文件便捷管理;

5.熱點傳輸,零移動數據流量,隨時隨地實現點對點文件傳輸。

『柒』 傳文件用什麼軟體好

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Windows版 5.1.200924,區域網WiFi網路即時溝通和高速文件傳輸,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文件遠程播放,免驅動跨平台列印,PC、Pad和手機無線互傳,隨時隨地零流量實現點對點文件傳輸。新版本支持電腦、手機互傳文件,跨平台,包括win、linux、IOS、安卓。

飛鴿傳書是面向企業、學校、家庭的區域網即時通訊軟體,實現區域網內部消息/文件的高速傳輸、多媒體遠程播放和飛鴿網路列印,軟體具有即裝即用、傳輸快捷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目前已經覆蓋Windows / Mac / Linux / Android / iOS平台,實現各PC、手機、平板、智能電視平台基於網路的互聯互通。

快捷方便是軟體的最大特點

自動掃描在線飛鴿用戶,無需安裝和配置各類列印機驅動程序,即刻實現客戶端文件互傳、遠程播放和列印功能,成為企業、政府辦公和家庭多媒體共享的有力工具,而且基於內網,安全、可控。目前隨著平板、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應用,飛鴿傳書的應用需求也越來越廣,用戶的認知度也在提高,成為各種用戶網路傳輸的常備工具。

『捌』 怎樣把照片從一台電腦傳到另一台電腦上

1、如果兩台電腦都能上網的話,可以使用很多工具直接傳送,比方QQ、郵箱、雲服務等等。可以把照片存儲在自己的賬號里,然後在另一台電腦里打開下載就可以了。

2、如果電腦不能上網,那就用U盤、移動硬碟等工具傳送吧。

『玖』 飛鴿傳書截圖不正常

壓縮了。使用飛鴿傳書軟體進行截圖時,截圖被壓縮了導致圖片質量降低,所以截圖不正常。

『拾』 飛鴿傳書添加表情

飛鴿傳書這樣添加表情:
1、長按圖片進行保存,然後手機中就會保存表情圖片了。
2、添加到微信表情包中,進行聊天的時候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