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廣州天後宮觀音菩薩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薇婭直播圖片素材 2025-10-13 22:09:20
男人頭發亂七八糟的圖片 2025-10-13 22:08:37
我要發紅包了搞笑圖片 2025-10-13 21:37:54

廣州天後宮觀音菩薩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30 18:33:25

① 求圖片:法興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在首都北京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內,有一件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後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後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後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傳佛教,將藏傳佛教視為國教,於是在全國范圍內廣建寺廟,塑造佛像。同時在景德鎮和龍泉窯也燒造了大量的瓷質佛像,如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像、佛龕等,水月觀音菩薩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瓷塑的燒造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面部模印,頭部以工具刻劃出發絲,身前瓔珞紋採用聯珠裝飾貼塑而成。水月觀音菩薩像的製作採用了模印、刻劃、貼塑等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元代瓷塑的特點。

② 觀音菩薩高清鎖屏壁紙

③ 放觀音菩薩背景用什麼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觀音菩薩一般都是放在佛龕里,所以後面不需要什麼背景。但如果菩薩背後是玻璃的話,那最好能在菩薩背後的玻璃上貼一幅山水畫,這樣即美觀,還可以起到調節風水的作用。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在菩薩旁邊養一盆富貴竹就更好了。祝新年快樂!

④ 觀音菩薩照片做微信朋友圈背景可以嗎

可以的。不過要注意朋友圈的內容,不要有殺生的文字或是用一些肉類的圖片做配圖,這樣一個是看著不協調,二是更表現了對觀音菩薩的不敬。

我們用觀音菩薩作背景,發一些正能量的內容,勸人向善,啟迪心智,這也是功莫大焉的一件事。

⑤ 請教觀音腳下踏著一條龍這一觀音像有什麼傳說。

這是菩薩的另一種化身。騎龍觀音
《騎龍觀音像》來源說法頗眾,其中最流行說法則為台灣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所留觀世音聖跡影像,其圖像版本有數種,可分為黑白、彩色兩大類。其中最流行圖樣為照片下方龍頭冒出水面,龍有三爪,均屬中國書法青龍模樣。圖像中央部位可見青龍背上有一人,是為中國傳說之觀音菩薩變現女身模樣。觀世音菩薩騎在龍身上,穿白衣腳露出,照片背景則有龍身翻滾在水裡面,而圖像中觀音菩薩均左手拿凈瓶,右手執柳枝。 除此,該圖像名稱亦眾說紛紜。有「觀世音顯像」、「白衣大士顯像」、「觀世音菩薩聖像」等等,而台灣法院則以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定,稱該攝影作品為《騎龍觀音像》。 被多數台灣佛教、道教及一貫道充當觀音偶像崇拜的《騎龍觀音像》攝影作品,也常翻印於台灣佛道教書籍或製成平安符,不管以哪種形式顯示,該照片旁通常會有圖像來源說明。
騎龍觀音像》所附制式說明約有兩種,一則為:「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台灣八七水災,中部地區受災最嚴重,在彰化大肚溪上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在空中顯相,適有人發現雲彩奇異而拍攝下來。我們可清楚地看出觀音菩薩穿著白衣,右手拿楊柳枝,左手拿凈瓶,站在一條龍上。」或「此照片系於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九日(1973年6月19日)美國飛行員駕駛戰機(或有版本稱為「U2偵察機」),於台灣東北部上空,看見一股奇異的黑雲,經他照攝下來,相片沖洗後,發現觀音菩薩騎龍顯相神跡。」(內容詳見於《觀音靈感錄續編》)。除此,也另一說法為美軍進行台北大空襲所攝得的照片(黑白版本之附註文字說明)。
有的說是民國時畫的,有的說是一個日本人所畫,不過據台灣高等法院審理蔡仲勛自訴數家寺廟侵害著作權權益之民事案件判決顯示,台灣《騎龍觀音像》實為日本東京區護國寺《騎龍觀音》油畫之黑白攝影翻攝作品,而《騎龍觀音》油畫原創者為日籍畫家原田直次郎於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所作作品。
菩薩確實有此真身,但是網上流傳的圖片應該是假的。。。。。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⑥ 天後宮在哪裡

天津天後宮

俗稱"娘娘宮",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內供奉著天後娘娘。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海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極好並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農歷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里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里設了專門店鋪。現在天後宮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汕頭天後宮

位於汕頭市東南出海口,距離市區約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間,有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為「馬嶼」的海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漁船和其它船隻停泊於此避風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間,停泊馬嶼的福建漁船漁民為求媽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與當地船民及商賈到福建湄洲組廟請來媽祖香火,在島上創建一簡陋狹小的媽祖廟以供朝拜。此後,來島進香拜謁海上女神的越來越多,「馬嶼」也逐漸被改稱為「媽嶼」。

有了媽祖廟,媽祖的聖事很快傳播到潮汕各地。乘船過海上島的善信者絡繹不絕,朝拜後將帶來的活雞放生在島上,任其孳息,時日長久,滿山雞群,故而「媽嶼」又名「放雞山」。

揭陽喬林天後宮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喬林鄉,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形狀為一艘遠洋大船船樓,船頭刻有「安瀾水慶」匾額,贊頌海神祖姑。宮廟建三進宮殿式。中殿頂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風通光又壯麗美觀。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順風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壯嚴又慈祥,突出聖姑除暴去惡救苦救難的形象。宮廟樑柱雕刻精工細致,殿頂嵌瓷巧奪天工。廟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涼歇息的書,書廊前邊有記載歷代重修的碑記石刻。宮廟四周鄉河繚繞,浮光倒影,風景清幽,名氣遠著。

天後聖姑是喬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時,祖姑的第六代裔孫陶公(諱文熙),任職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巡歷於潮汕,觀榕江之濱的磐溪是塊土沃物豐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諱德高)卜居立籍,創建喬林鄉。二公從福建莆山縣涵頭望江里請來祖姑香火,建廟奉敬。喬林先輩歷來十分崇敬祖姑,現在的十多萬鄉民(包括海外僑胞)對祖姑也十分虔誠。每逢祖姑耶誕都熱情捐資慶祝。全鄉三個自然村以村為單位,每個二月二十一,由長輩們穿著禮服帶隊,招展彩旗,歡奏鼓樂到聖廟奉請祖姑香火到神壇。家家戶戶備辦禮品,誠心朝拜。神壇前高搭戲台,各村都演梨(戲)三天。宮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戲台演戲二天。全鄉設計四個神壇三天共演12台大戲。慶典之後,還整裝隊伍大鑼大鼓奉送祖姑香火進宮廟。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鄉民還成立了天後宮理事小組,小組的成員由三個自然村選派。近十年來在理事組的積極管理下,天後宮廟務不斷發展。

1995年,對天後古廟背後場地進行清理,修建「天後園」。建成後的天後園有古樹、假山、魚池、涼亭、留芳亭和詔廊。詔廊裏豎立著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對祖姑的封贈聖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這是全國少有的,也是林氏後裔弘揚祖姑偉德的重大創舉。為方便廣大香客,2000年鄉民獻地興建了香客停車場。最近又增置價值近萬元的大型石雕香爐。理事小組還節約不必要開支,拿出人量資金協助本鄉建初級中學,修橋築路,豎大型石刻鄉界碑,設立鄉界路標燈等,以實際行動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會正積極開展把喬林天後宮列入揭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

台東天後宮

道教宮觀。在台灣省台東縣台東市中華路一段二二二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 (1888年),初稱媽祖廟,俗稱東台媽祖廟;民國十五年(1926年)遷建今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擴建,1973年曾有修繕,1979年興建牌樓、唐樂台及鍾鼓二樓。過宮前牌樓,兩旁側立金亭,再前為正殿,殿系雙檐歇山造型,燕尾輕揚,龍鳳凌空,檐問懸掛「天後宮」三字金匾,殿內正龕供奉木雕媽祖坐像,頭戴珠冠,身披綉袍,神態慈祥,左龕奉註生娘娘,右龕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媽嶼海域盜賊猖獗。時任南澳島副總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媽祖顯聖,出兵前特到島上禱祝媽祖庇佑,並許願能剿賊擭勝,即拓新廟宇。後出師凱旋,於明萬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開鳩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廟歷經滄桑。清咸豐八年重修,後又倒塌。民國十七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改廟為由山門和正殿組成一廳二間,釆川石木雕建築構件,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裝飾,只有潮汕古建築的地方特色。

1979年,媽嶼辟為旅遊區,媽嶼天後宮香火旺盛,到這裹來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國探親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媽嶼朝拜媽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龍葉輝女士來島朝拜,見廟宇殘破,捐資為媽宮屋脊重新嵌瓷「雙龍奪寶」,使舊廟煥然一新。普寧僑商張百花夫婦也解囊捐資修葺廟宇。

窪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資4 0多萬元建設「戲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的華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熱忱捐資倡議重建媽祖廟。

1980年,媽嶼村成立集體管理組織——媽宮理事會,建立規章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樂善捐款主要用於廟宇修建和環境建設,善信捐助錢物歸集體;動員媽宮管理人員集資經營香燭及紀念品市部,以盈利解決工資分配。

1988年,媽嶼媽宮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媽宮擴建,獲海內外善信響應,擇日於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農歷3月17日竣工落成。宮廟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開光慶典期間,近萬人位臨參觀朝拜,是時香燭濃煙滿天,航運客輪來往穿梭,廟內外人群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鑼鼓聲、鞭炮聲響亮震耳,是島上有史以來參拜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

擴建後的媽嶼天後古廟,石雕藝高,木刻精細,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觀工藝獨特,遠望富麗堂皇,是一座極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築廟宇。媽宮周圍環境也進行了全面規劃並逐項建設。現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觀音菩薩」、「石天後牌坊」、「石李老君」、「朝聖門」和標志「放雞山」的金雄雞、銀母雞及小雞群嵌瓷景點。還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誼亭」等旅遊設施,初步形成媽宮古跡與游覽景點融於一體的媽嶼風景區。

貴州鎮遠天後宮

貴州鎮遠天後宮天後宮建築年代比較晚,但其工藝精美。特別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翹角和屋脊上,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可見該建築年代在慈禧當政時期。

天後宮位於府城西門,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臨舞陽河,近百級台階延伸到河岸碼頭,是古碼頭石階最多最陡的一處。由碼頭、山門、正殿、廂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組成,現存建築正殿及抱廈分別為清同治十二年與光緒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資重建。正殿內供奉海神「媽祖」。背飾鏤空灰塑二龍戲珠,具有典型閩南風格,抱廈屋面舒展,線條流暢,木雕精美,遠離大海的鎮遠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後宮。天後宮在沿海一代稱「媽祖廟」,在內陸設天後宮是不多見的。據考證,舞溪以上只有三處,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但鎮遠天後宮最險、最高,內中建築工藝最美。

天後宮的存在,是歷史上舞陽河水運發達的見證,說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雲集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