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脛後神經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薇婭直播圖片素材 2025-10-13 22:09:20
男人頭發亂七八糟的圖片 2025-10-13 22:08:37
我要發紅包了搞笑圖片 2025-10-13 21:37:54

脛後神經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30 07:27:05

Ⅰ 人體腿的骨骼結構和神經

髖骨:位於盆部。
股骨:位於股部,是人體最粗大的長骨。
髕骨:位於股骨下端的前方。略稱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小腿骨:包括脛骨和腓骨,兩股並列,脛骨在內測,腓骨在外側。
【脛骨:上端膨大,向後方和兩側突出,形成內側踝和外測踝,兩淮的上面微凹,分別與股骨的內外側踝相對。 腓骨:細長,上端膨大,稱腓骨頭;下端略成扁三角形,稱外踝】
足骨:包括跗骨、庶骨、恥骨
神經:
坐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經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後區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脛神經:腘窩中線伴月,血管下行,經比目魚肌深面向下,經內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
腓總神經:沿股二頭肌內側下緣下行,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在脛骨長、短肌與恥骨伸肌間下行
腓深神經:半徑前血管下行於脛骨前肌於趾骨伸肌之間下行。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骨背麵皮膚。

Ⅱ 脛神經的位置

為坐骨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的粗大分支,居腘窩最淺面。沿中線下行至腘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深面進入小腿後區。該神經在腘窩內發支分布於膝關節 及鄰近諸肌,其皮支為腓腸內側皮神經,分布於小腿皮膚。
脛神經於腘窩中間最淺,伴行蟈動、靜脈經比目魚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於小腿三頭肌和脛後肌之間,於內踝後方穿屈肌支持帶進入足底,支配小腿後側屈肌群和足底感覺。

Ⅲ 脛神經由哪些脊神經組成

是坐骨神經乾的延續,由腰4~5和骶1~3脊神經的纖維組成。在腘窩內,脛神經與腘血管伴行,在小腿經比目魚肌深面伴脛後動脈下降,繞過內踝後方,分為足底外側神經和足底內側神經。

Ⅳ 人的腿部有哪些神經

坐骨神經 出梨狀肌下孔,經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後區,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
脛神經 腘窩中線伴月 血管下行,經比目魚肌深面向下,經內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
腓總神經 沿股二頭肌內側緣下行,繞腓骨頸,穿腓骨長肌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 在腓骨長、短肌與趾長伸肌間下行。
腓深神經 伴脛前血管下行於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下行。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第1、2趾背麵皮膚。

Ⅳ 太溪穴在哪裡太溪穴的准確位置圖

太溪穴在哪裡

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出處

《靈樞本輸》: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太溪穴的准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於內踝後緣與跟腱前緣的中間,與內踝尖平齊處取穴。

簡易取法

由足內踝尖往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後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達。脛神經和脛後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在動脈的後方。脛骨後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支配。

功用

益腎滋陰,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陽痿,小便頻數,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疾病:氣喘,胸痛,咯血,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疾病: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4、運動系統疾病: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經不調,心內膜炎,神經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2、深刺透昆侖穴,局部酸脹,麻電感向足底擴散。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膀胱炎,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肺氣腫,咳嗽,喘息,神經衰弱,腰痛,下肢癱瘓,足跟痛,急救,熱病後四肢厥冷,心內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痙攣,嘔吐,便秘等。

穴位養生

一是按摩這個穴位,有清熱生氣的作用;二是長期按壓此穴,能夠益腎、清熱、健腰膝、調節內臟,並且對腎炎、膀胱炎、歸經不調、遺尿、遺精、神經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調節和緩解作用;三是通過刮按這個穴位,還能夠有效治療女性子宮話疾患;四是經常按揉這個穴位,對於咽喉腫痛、耳鳴、失眠,脫發、齒痛、氣喘、胸悶、咯虹、健忘等症狀,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調理作用。

在取穴的時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用另一側的手輕握腳,四指放在腳背上,大拇指彎曲,從上往下刮按,有脹痛感。(注意,不要用力過度,尤其孕婦更要特別小心用力),左右腳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鍾。

Ⅵ 腳後跟是哪個神經支配

足跟部包括跟骨骨膜及足跟的軟組織,由脛神經跟內側支及腓腸神經跟外側支支配。脛神經跟內側支於內踝上2~3橫指處由脛神經干發出,分為膜內型和膜外型2種,前者較多,雖已由脛神經分出,但仍位於神經外膜之內,向下走行,直至脛神經發出足底內、外側神經後,始由神經外膜穿出成獨立分支向下走行。跟內側支無論是膜內型還是膜外型,均穿過足跟底部的纖維脂肪墊,並分布於整個足跟部及跟骨內側骨膜。跟內側支切斷後,整個足跟部的感覺即消失

Ⅶ 腘窩的脛神經與腓總神經

脛神經位於腘窩的最淺面,於腘窩上角由坐骨神經分出,沿腘窩中線下行,到腘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後區。在腘窩內,發出肌支、關節摯至附近肌肉和膝關節。另發出腓腸內側皮神經,伴小隱靜脈下行至小腿後面,加入腓腸神經。腓總神經為坐骨神經的另一終末支,一般起自腘窩上角,沿股二頭肌腱內側緣行向外下,越腓腸肌外側頭表面,至腓骨頭下方,繞腓骨頸,在此分成腓淺和腓深神經。腓總神經在腓骨頸處緊貼骨面,表面無肌組織覆蓋。故腓骨頸骨折或此部外傷時,易損傷腓總神經,引起小腿前、外側群肌肉癱瘓,導致足下垂。腓總神經在腘窩發出關節支和皮支(腓神經交通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

什麼叫做脛神經

為坐骨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的粗大分支,居腘窩最淺面。沿中線下行至胭肌下緣,穿比目魚肌腱弓深面進入小腿後區。該神經在腘窩內發支分布於膝關節
及鄰近諸肌,其皮支為腓腸內側度神經,分布於小腿皮膚。
股骨髁上骨折及膝關節脫位容易損傷脛神經,引起小腿後側肌群麻痹,出現足跖屈,內收,內翻,外展和內收障礙,小腿後側、足背外側、跟外側和足底感覺障礙。

Ⅸ 坐骨神經是在人體的哪個部位

坐骨神經的位置:
坐骨神經是在腿的後側,從腰上發出之後,神經根逐漸延伸到臀部,從梨狀肌中穿行,穿行到達膝關節的後側,分為脛神經以及腓總神經。坐骨神經容易出現疼痛,主要是由於腰部的神經根由於椎間盤突出或者神經根管的狹窄,對神經根產生刺激擠壓,就會導致神經根的炎性水腫。另外,由於梨狀肌出現了損傷、勞損或者炎症增生,都會對從中間穿行的坐骨神經產生刺激和擠壓,也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的情況,主要是表現為腿部後側放射痛的表現;並且在進行彎腰活動以及腿部後側肌肉的收縮時,會導致神經根受刺激更加明顯,而出現疼痛感覺明顯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