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大行星 九大行星
太陽系九大行星 (八大行星)
太陽系中以前總共有9大行星,除了這些較大的行星之外,太陽系中還有許多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依照與太陽的距離,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就在下面一一亮相了。
在2006年時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通過決議,將冥王星降級成矮行星,所以目前太陽系已經變成八大行星。所以九大行星已經正式走入歷史,成為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依序為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相對大小是怎麽樣呢?八大行星的合照
請點選下面的行星圖片即可看到各行星的相關介紹: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2006年降為矮行星
叄矮行星:
矮行星是2006年天文學聯會的新名詞, 泛指介於小行星跟行星之間的太陽星體.
請點選下面的矮行星圖片即可看到各矮行星的相關介紹:
冥王星(Pluto) 厄里斯(Eris) 神星(Ceres)
其他矮行星候選人:
目前有許多已被發現的天體(包括賽德娜, 凱倫等12顆以上)可能成為矮行星, 但是尚未被認定.
『貳』 有哪些矮行星有沒有圖片啊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中確認了矮行星的稱謂與定義,決議文對矮行星的描述如下:
以軌道繞著太陽的天體。
有足夠的質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體應力,使其達到流體靜力學平衡的形狀(幾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軌道上的其他小天體。
不是行星的衛星,或是其他非恆星的天體。
隨後並把三顆已知的天體:冥王星、原為1號小行星的穀神星與古柏帶天體鬩神星劃入矮行星之中;而該會未來亦會把外海王星天體或者小行星帶的一些符合定義的太陽系天體劃入矮行星之列。與行星定義的不同處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軌道上相鄰的小天體,因而使冥王星從行星改列為矮行星,因為它未能清除古柏帶上鄰近的小天體,而矮行星將選自傳統中被認為是較小天體的小行星。
矮行星列表
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8月24日接受了三顆矮行星的登錄,國際小行星中心在9月7日賦與除穀神星的另外兩顆矮行星之小行星編號[2]。2008年7月11日,小行星136472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Makemake」,並被歸類為矮行星[3]。2008年9月17日,小行星136108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Haumea」,並歸類為矮行星[4]。
矮行星 名稱 穀神星 冥王星 鬩神星 鳥神星 妊神星
小行星編號 1 134340 136199 136472 136108
太陽系的區域 小行星帶 柯依伯帶 黃道離散盤面 柯依伯帶 柯依伯帶
分類 小行星 類冥矮行星 類冥矮行星 類冥矮行星 類冥矮行星
小行星中心編號 1 134340 136199 136472 136108
直徑(公里) 975×909 2306±20 2400±100 1,300–1,900 公里 ~1500 公里
質量(千克)
與地球比較 9.5×1020
0.00016 ~1.305×1022
0.0022 ~1.5×1022 (est.) ~ 0.4×1021
平均赤道半徑*
(公里) 0.0738
471 0.180
1,148.07 0.19
~1,200
體積*
0.00042
0.005
0.007
密度( 克/厘米3) 2.08 2.0 2.1 ~ 2 ?
赤道重力( 米/秒2) 0.27 0.60 ~0.68 ~ 0.5
逃逸速度( 公里/秒) 0.51 1.2 0.84 km/s
自轉周期(天) 0.3781 -6.38718
(逆行)
軌道半徑*(天文單位)
平均(天文單位)
平均(公里) 2.5-2.9
2.766
413,715,000 39.5
39.48168677
5,906,376,200 37.77-97.56
67.6681
10,210,000,000 38.5–53.1
45.8
6,850,000,000
公轉周期*(恆星年) 4.599 248.09 557 309.9
平均軌道速度
( km/s) 17.882 4.7490 3.436 4.419
軌道扁率 0.080 0.24880766 0.44177 0.159 0.18874
軌道傾角(對黃道) 10.587° 17.14175° 44.187° 28.963° 28.19°
赤道傾角(對軌道)
(參見自轉軸傾角) 4° 119.61°
表面平均溫度( K°) 167 40 30 ~ 30 ~ 50
衛星數(個) 0 3 1 0 2
*相對於地球的測量值。
沒有載人太空探測打算拜訪任何一顆矮行星,因此對這些天體的研究也不會像對太陽系的大行星一樣。推測NASA目前的計劃應不會改變:太空船黎明號和新視野號將在2015年分別抵達穀神星和冥王星
候選矮行星
還有一些候選成為矮行星的天體,附表中這些天體的直徑據研究都大於750公里:
候選矮行星 名稱 分類 直徑 質量
厄耳枯斯 冥族小天體 840-1880公里 6.2-7.0×1020千克
塞德娜 黃道離散天體 1180–1800公里 1.7-6.1 × 1021千克
創神星 類QB1天體 989-1346公里(?) 1.0-2.6 × 1021千克
2002 TC302 黃道離散天體 ≤1200公里 不詳
伐樓拿 類QB1天體 ~936公里 ~5.9×1020千克
2002 UX25 類QB1天體 ~910公里 ~7.9×1020千克
2002 TX300 類QB1天體 <900公里 不詳
伊克西翁 冥族小天體 <822公里 不詳
在過去,查龍一直被視為冥王星的衛星,因為到現在都還沒有明確的規范來區分「雙星」(這里指的是兩顆行星、矮行星或小行星)與附屬衛星。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會員大會原來的決議草案(5)[1] 中,查龍可能成為矮行星,原因是:
查龍的大小與形狀滿足成為行星的條件。(在最後決議中,皆成為矮行星的必要條件)
查龍與冥王星的質量比,使得兩者的質心位置落在兩者之間的空間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內的一點。
然而,這個定義在最後決議文本中並未被保留,在未來也不知是否會被加入。若相似的定義被採納,查龍將成為矮行星的一員。
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號灶神星、2號智神星與10號健神星)也都可能成為矮行星,只要她們能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橢球體)。但目前還沒有足夠佐證資料。
『叄』 八大行星的資料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海王星則是垂直公轉方向的「躺倒」旋轉。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這個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這八顆。
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
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他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3)矮行星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行星信息
1、金星
金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
2、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比冥王星小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
3、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4%。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
『肆』 九大行星的大小(請按照從大到小排列)
1、木星 Jupiter:
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2、土星 Saturn:
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3、天王星 Uranu:
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4、海王星 Neptune:
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5、地球 Earth:
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6、金星 Venu:
直徑: 12,103.6 千米
質量: 4.869e24 千克
7、火星 Mar:
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8、水星 Mercury:
直徑: 4,880 千米
質量: 3.30e23 千克
9、冥王星 Pluto:
直徑: 2274 千米
質量: 1.27e22 千克
(4)矮行星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被降級的行星——冥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後,經過投票表決,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不過有失亦有得,冥王星的戲劇性命運又為它在語言學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冥王星的「降級」引發了全美人民對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只有名詞含義的"Pluto"(冥王星)一詞被語言學家們賦予了動詞含義,用來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級或貶值」。而"Pluto"的過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級、被貶」的含義。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級了」;而"American Dollars are plutoed"則可表示「美元在貶值」。
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冥王星被正式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並被歸入矮行星之列。從那時起,冥王星便被認為是柯伊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之一。
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認為,冥王星被不正確地「降低了地位」。其聲明中指出,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只有4%的天文學家投票贊成將冥王星「降級」。因此,冥王星事實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
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Xena)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冥王星(讀音:míng wáng xīng)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伍』 小行星帶的位置在哪裡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
由於小行星帶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么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5)矮行星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形態:
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小行星表面崎嶇嶙峋,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撞擊坑,表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巨礫;和地球一樣,小行星上也有許多溝槽(即小行星表面上的脊與谷),裂谷和裂縫(小行星表面上細小的開裂線);而與地球上絕大多數溝槽和斷裂,裂縫的成因不同,它們是由劇烈的碰撞形成的。
構造:
小行星帶包含兩種主要類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帶的外緣,靠近木星軌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為主,此類小行星占總數的75%以上。
與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顏色偏紅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們表面的組成與碳粒隕石相似,化學成分、光譜特徵都是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但缺少一些較輕與易揮發的物質(如冰)。
『陸』 什麼是雙星系統什麼又是雙矮行星呢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內太陽系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類地行星;木星和土星是氣態巨行星(巨行星通常由氫和氦組成),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冰巨行星(主要由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