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鸝鳥都生活在什麼地方如何遷徙的
生活在闊葉林中;群體遷移。
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分布於歐、亞非、澳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1屬6種。
黃鸝屬鳥類羽色鮮黃,共有31種。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大多數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樹棲性,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動。
取食昆蟲,也吃漿果。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艷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棲樹時體姿水平,羽色艷麗,鳴聲悅耳而多變。飛行姿態呈直線型。
2. 黃鸝在竹林里生活嗎
是的。
黃鸝鳥生活在南方的黃鸝鳥,例如兩廣地區的就在本地越冬,生活在北方,例如山東、安徽地區的冬季遷徙到南方溫暖的地方越冬。黃鸝屬黃鸝科,又叫黃鶯。夏季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和四川等地區繁殖,為夏候鳥。
3. 黃鸝鳥圖片
黃鸝鳥羽色鮮黃,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形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圖片如下
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3)黃鸝的圖片黃鸝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鸝鳥主要生活在闊葉林中,大多數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棲息於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帶或村落附近的高大喬木上,樹棲性鳥類,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動。
取食昆蟲,也吃漿果。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艷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生性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根據其響亮的鳴聲來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棲樹時體姿水平,飛行是姿態呈直線型。
4. 黃鸝鳥的圖片和寓意
1、寓意:黃鸝是中國古詩詞中常見的一個意象,往往象徵美好事物,其具體含義有對春的贊美、對生機的贊美,它還是愛,自由和美的象徵。
黃鸝鳥只飲清晨花草上的露珠。所以古人將黃鸝鳥所飲之水奉為潔凈之物(宛如天水)。在茶具上雕刻黃鸝鳥,寓意所用之水的潔凈甘甜,是一種美好的嚮往、期盼和恭敬之意。
2、黃鸝鳥外形
黃鸝科鳥類羽色鮮黃,共有2屬29種。中國有6種 。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2枚初級 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4)黃鸝的圖片黃鸝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鸝鳥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在闊葉林中。大多數為 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棲息於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帶或村落附近的高大喬木上,樹棲性,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動。
鸝鳥為樹棲性鳥類。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些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它在大自然中,可消滅許多害蟲,特別在育雛期間,大量捕食食梨星毛蟲、蝗蟲、蛾子幼蟲等。黃鸝的繁殖期是每年的5~7月,多在高大的闊葉樹枝端築巢,巢由麻絲、棉絲和棉布、草莖等物構成。巢呈深杯狀,外形精巧,懸掛在細樹枝上,猶如搖籃一樣,十分美觀。每窩產蛋2~4枚,蛋殼表面帶有玫瑰色斑點。
5. 黃鸝鳥的外貌與特點是什麼
黃鸝鳥的外貌與特點是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
黃鸝鳥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分布於歐、亞非、澳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1屬6種。常見如黑枕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
黃鸝的分布范圍:
該屬鳥類主要分布於除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以外的東半球熱帶地區,廣布於古北界和東洋界。歐洲唯一的種為金黃鸝,向東分布至中亞及印度。非洲金黃鸝與之相似。朱鸝產於亞洲,分布於喜馬拉雅至印度支那,體色深紅,有光澤。綠黃鸝產於北澳大利亞,僅以果實為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鸝
6. 黃鸝在哪裡過冬
黃鸝鳥生活在南方(例如兩廣地區)的就在本地越冬,生活在北方(例如山東、安徽地區)的冬季遷徙到南方溫暖的地方越冬。
黃鸝屬黃鸝科,又叫黃鶯。夏季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和四川等地區繁殖,為夏候鳥。冬前飛往印度和馬來西亞過冬。在台灣、海南和昆明等地為留鳥。黃鸝自古為我國人民所喜愛,是家庭飼養的上乘鳥類之一。
7. 黃鸝有哪些特點
黃鸝屬雀形目、黃鸝科,又名黃鶯,為我國著名觀賞鳥類之一,夏季時,我國東部各省均可見。
黃鸝全身上下幾乎被鮮黃色包圍,惟自鼻孔起橫過眼睛直達頭後的枕部有一黑環,故亦稱為「黑枕黃鸝」。初級飛羽及其覆羽黑色,覆羽的外黃色,初級飛羽具黃色或白色的狹邊。尾羽前端呈黃色,其後皆呈黑色,只有尾羽中央有兩根無雜色的黑翎。且愈靠近外側的尾羽黃斑愈大。雌鳥羽色大體與雄鳥相似,僅背面色澤稍帶綠色。翼及尾的黑色部分稍沾褐色。眼紅色,嘴殼粉紅色,腳鉛藍色。
黃鸝主要棲息在平原地區,但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也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常在村落或市鎮的樹叢間棲息。在遷徙時,百餘只成群飛行,呈波浪狀。黃鸝多數情況下在樹上生活,只在繁殖期偶爾降至地面。鳴聲清脆,富有音韻。夏時在綠叢間載鳴載飛,常為詩人所詠唱。
黃鸝的食物以昆蟲為主,間或吃植物性食物。
黃鸝喜愛清潔,籠養時應每日清洗籠舍。特別注意不讓鳥糞污染足趾,因黃鸝足趾遭鳥糞污染腐蝕後,易潰爛脫落。除嚴寒外,黃鸝宜每日水浴。
8. 黃鸝是什麼季節的鳥
黃鸝在中國為夏候鳥。夏候鳥是指春季或夏季在某個地區繁殖、秋季飛到較暖的地區去過冬、第二年春季再飛回原地區的鳥。如家燕、杜鵑、黃鸝。
黃鸝主要生活在溫帶和熱帶地區的闊葉林中。棲息於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帶或村落附近的高大喬木上。大多數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
形態特徵
黃鸝屬鳥類羽色鮮黃,共有31種。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
翅尖長,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9. 黃鸝鳥外貌什麼樣
黃鸝鳥類羽色鮮黃,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0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
拓展資料:
黃鸝鳥(學名:Oriolus):是雀形目、黃鸝科的1屬。共有31種。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