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髂後上嵴到底應該怎麼定位啊
髂後上棘是發生於髂後上棘附近的肌肉、韌帶、筋膜的慢性損傷,並引起周圍皮下組織發生無菌性炎性改變,出現具有疼痛和壓痛的結節。
西醫學名:髂後上棘。
主要症狀:疼痛和壓痛。
主要病因:肌肉、韌帶、筋膜的慢性損傷。
傳染性:無傳染性。
❷ 闌尾炎具體位置在哪
看圖片http://des.cmu.e.cn/jiaoxue/kecheng/jiepo/xitong/xiaohua/dachang/lanwei.htm
闌尾的位置因人而異,它可位於回腸末端的前面或後面,或位於盲腸後方或下方,也可越過骨盆緣進入盆腔內。根據國內體質調查資料,闌尾以回腸後位和盲腸後位為多,盆位次之,再次為盲腸下位和回腸前位。此外,還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雖屬少見,但在急腹症的診斷過程中,應考慮到。
❸ 骶髂關節炎會不會導致生命危害呢
骶髂關節炎不會導致生命危害,輕症表現為臀部酸痛或久坐後臀部酸痛伴下肢不適,休息或口服非甾體類抗炎免疫葯物後疼痛緩解,但反復發作,按壓骶髂關節可致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和麻木加重;重症表現為翻身困難、強迫體位和重度疼痛。正規的大型醫院骨科可能對你有幫助。
❹ 李宇春少見現身!采訪透露患強直性脊柱炎,臨床上如何治療的
強直性脊柱炎臨床上只能用葯物治療,因為強制性脊柱炎本身是因為炎症造成的無菌性感染,但是對於患者來說會造成非常大疼痛和不便。
腫瘤壞死因子抗劑在生物製品中很常見,在生活中注重防寒保暖,保持正常的姿勢和自理能力,參與工作和體育比賽的能力。脊柱畸形嚴重時,可考慮脊柱矯形手術。因此,強直性脊柱炎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葯物治療的前提下,配合適當的功能訓練,最大限度地預防脊柱畸形等嚴重疾病。
❺ 人體的三角區叫什麼就是穿內褲的兩邊那條縫在醫學人體叫什麼名稱
臉部三角區 指由鼻更根部的中點至雙嘴角的基點的連線所構成的一隱形的等腰三角形,包括鼻、眼和臉的一部分。此區常被稱為「危險三角區」。原因是若隨意擠壓此區的癤腫、青春痘等感染病灶,細菌便會沿著皮下的面靜脈、眼靜脈長驅直入到腦內海綿竇,進而蔓延至全腦,引發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化膿性腦膜炎等病症。 橋小腦角三角區 這一區域實際上是一錐形立體三角,它在後顱窩的前外側。由前內側的橋腦外緣、外後方的岩骨內緣及後下方的小腦半球外側構成一個錐形的窄小空間,而錐尖則止於岩骨尖。此區的重要性在於集中了聽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及岩靜脈、小腦前上動脈等。此區若出現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便會逐漸侵害上述組織而發生橋小腦角區綜合征。 肩三角區 相當於上臂肩關節的三角肌的位置。三角區的中央為醫護人員首選的肌肉和皮下注射葯物的最佳部位。 膀胱三角區空虛的膀胱實際上呈三棱錐體形。在膀胱底的內面,位於兩輸尿管口尿道口三者連線之間的一個三角形區,即膀胱三角區。此區為腫瘤與膀胱結核的好發部位,是膀胱鏡檢查的重點區域。 股三角區 位於大腿上端內側腹股溝緣。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為長收肌內緣,外為縫匠肌內緣,前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等。三角區內有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淋巴管經過。此區易發生股疝,也是股動脈穿刺插管造影、治療的常用部位。 腹股溝三角區 在下腹部兩側,由腹外斜肌肌腱、腹橫筋膜等組成,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此處最易發生直疝,尤其是老年人。 尿生殖三角區 此三角區由會陰深橫肌、尿道膜括約肌及兩肌下方的三層筋膜組成,可緊縮尿道及陰道。女性分娩時,此處易撕裂,因此婦科醫生在孕婦分娩時常對此區採取保護性措施,以免破裂損傷。 肛門三角區 此區位於中線肌管及兩側坐骨直腸窩內。其窩內充滿脂肪組織,是膿腫易發部位。常見的肛門膿腫、肛周膿腫及晚期形成的肛門漏管,都發生於此處
❻ 鞏膜炎如何治療
【概述】
鞏膜為一細胞與血管均少,大部由膠原組成的組織。其表面為球結膜及球筋膜所覆蓋,不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所以很少患病。據多數學者統計其發病率僅占眼病患者總數的0.5%左右。由於鞏膜的基本成分的膠原性質,決定了其病理過程緩慢及所致的膠原紊亂難於修復。眼球是膠原的「窗口」,因此鞏膜炎(scleritis)常是全身結締組織疾病的眼部表現。
【治療措施】
鞏膜炎的治療原則,首先應明顯病因,進行對因治療,並預防復發。增強營養改善全身情況也是必要的。 (一)表層鞏膜炎
表層鞏膜炎無論是單純性或結節性,均是一種良性復發性輕型疾患,有自限性,病程1~2周或以上,可以不加治療。但為了盡快治癒可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滴眼劑滴眼,利用其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可緩解症狀及鞏膜的損害。或應用非皮質類固醇抗炎劑,如消炎痛、保泰松等亦可收到治療效果。其他局部對症滴眼劑,對各種類型鞏膜炎的治療均應常規使用,如當鞏膜炎並發虹膜睫狀體炎時,應及時滴用阿托品充分散瞳等。
痛風屬於例外,其發病機制是由於吞噬細胞空泡破裂,因此應該用促尿酸尿法(uricosuria)治療。必要時局部給予皮質炎固醇治療。
(二)鞏膜炎
彌漫性和結節性鞏膜炎,患部的血管叢是開放的,但病程纏綿,除局部給葯外,應加服皮質炎固醇制劑。如並發葡萄膜炎應及時給與散瞳劑。
(三)壞死性鞏膜炎
病情嚴重,血管叢大部分閉鎖。如梅毒、結核、麻風病等,應給予針對病因的特效療法及配合短療程的全身非皮質類固醇抗炎劑治療。諸如羥保泰松或消炎痛口服,如1周內無效,鞏膜出現無血管區則應投予足夠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制劑,如強的松或地塞米鬆口服,以抑制病變的壞死過程。俟病變被控制後則遞減到維持量,直到疾病消退。
結膜下注射的方法在深層鞏膜炎患者應視為禁忌,以防止鞏膜穿孔。但全身或球後注射皮質炎固醇通常能使鞏膜炎、鞏膜周圍炎、鞏膜球筋膜炎和急性炎症眶假瘤得到緩解,並對減輕嚴重疼痛甚為有效,且無並發症。
在嚴重病例有時需要使用較強的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醯胺等,有時用它作為皮質類固醇的減免劑,或在增加抗前列腺素的非類固醇抗炎劑,以達到使全身性類固醇劑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但一般認為,部分前節小動脈梗阻所造成的真正穿孔性鞏膜軟化病人,應早在壞死出現之前進行治療。對涉及全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如Wegener肉芽腫病,治療的目的在於需要抑制淋巴細胞的產生,免疫抑制劑與皮質類固醇聯合使用,能獲得最佳效果,而對另外一些全身血管炎或僅為循環免疫復合物病的患者,則僅需皮質類固醇治療。
手術治療只適用於肯定炎症的根源是自身免疫病,切除壞死組織,可以清除抗原來源,同時植入同種異體鞏膜,也是有效的治療手段。
近年相繼有人報道,使用環孢黴素A,是一種新型強效免疫抑制劑,能選擇性地作用於輔助性T淋巴細胞,發揮其免疫抑製作用,且無骨髓毒性,最早在眼科用於治療角膜溶解綜合征。近年對壞死性鞏膜炎、蠶蝕性角膜潰瘍及角膜移植排斥反應均取得了肯定的療效。並已能將其配製成局部滴眼劑應用於臨床。【病因學】
鞏膜炎的病因多不明,有時不僅找不到原因,甚至連炎症的原發部位是在鞏膜、上鞏膜、球筋膜或是在眶內其他部位也不清楚,例如,後鞏膜炎就難與急性炎性眶假瘤鑒別。 (一)外源性感染
外因性者較少見,可為細菌、病毒、真菌等通過結膜感染灶、外傷、手術創面等直接引起。
(二)內原性感染
1.化膿性轉移性(化膿菌)。
2.非化膿性肉芽腫性(結核、梅毒、麻風)。
(三)結締組織疾病的眼部表現
結締組織病(膠原病)與自身免疫病有關,如類風濕關節炎、壞死性結節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類肉瘤病(結節病)、Wegener肉芽腫、復發性多軟骨炎等並發的鞏膜炎,所引起鞏膜的類纖維蛋白壞死性改變,本質上與結締組織病相似。在坯 煞費苦心性鞏膜炎中其並發率約在50%以上,穿孔性鞏膜軟化時其並發率則更高。其他如強直性脊柱炎、Bencet病、皮肌炎、IgA腎病、顳動脈炎、卟啉病人中,也有並發鞏膜炎的報道。Watson(1982)經過動物實驗對誘發鞏膜炎機制的研究指出:這種類型的肉芽腫性改變,可能說明病變是局部產生的抗原(Ⅳ遲發型超敏反應中)或循環免疫復合物在眼內沉積,誘發免疫反應而引起的Ⅲ型超敏反應。在Ⅲ型超敏反應中,血管反應是抗原抗體在血管壁上結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復合物沉積在小靜脈壁上,並激活了補體,從而引起急性炎症反應。故膠原病是一種與個體基因有關的免疫機制失調的自身免疫病,或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病理改變】
鞏膜病變的活組織檢查比較危險,而且也常作。僅能在摘出眼球時或對手術中切下的病損組織進行病理學改變的研究。鞏膜炎時出現的浸潤、肥厚及結節是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病變,具有類纖維蛋白坯 煞費苦心及膠原破壞的特徵。除從外部感染或從鄰近化膿灶轉移而來的以外,化膿性炎症較少見。在血管進出部位可以出現限局性炎症。 肉芽腫性炎症有限局性及彌漫性之分,但本質相同,即被侵犯的鞏膜表現為慢性炎症的細胞浸潤,這些細胞包括多形核白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形成結節狀及彌漫性肥厚的病灶。肉芽腫被多核的上皮樣巨細胞和新舊血管包繞,有的血管有血栓形成,表現出血管炎的特點。這些變化有時向周圍擴展,遠超出肉芽腫的部位,最先累及遠離病變處的鞏膜粘多糖,表現為膠體鐵染色減弱。在接受肉芽腫處纖維被粘液水腫推開,而粘多糖只能形成斑狀著染。在電鏡下可見膠原纖絲也吸收染色劑。此處細胞改變是膠原纖維細胞的數量和活性明顯增加,而在肉芽腫內,細胞成分顯著增加,該區域被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所浸潤外,其中有些聚合成巨細胞。鞏膜膠原纖絲失去在偏振光下的雙折光現象。在壞死性區域,可見以漿細胞為主的浸潤細胞集團,細胞坯 煞費苦心,膠原纖維增生。在此部位有來源於上鞏膜或脈絡膜的簇狀新生血管。新舊血管都有中層壞死,粘多糖沉積,並可見血栓形成。很多血管內及周圍有纖維蛋白沉積。
病變表淺時,結膜下及鞏膜淺層均受侵犯,鞏膜水腫可顯層間分離,其間隙淋巴細胞浸潤,同時淺層鞏膜血管充血,淋巴管擴張。輕型者愈後多不留痕跡。侵犯鞏膜前部的炎症也會波及到角膜,相反前房積膿性角膜炎亦可波及到鞏膜而產生淺層鞏膜炎。深層鞏膜炎亦多累及淺層鞏膜,而在壞死性鞏膜炎時,病灶中心區產生類纖維蛋白壞死,其周圍有大單核細胞如柵欄狀圍繞,嚴重時在炎症細胞浸潤中心可發生片狀無血管區(動脈閉塞),組織變性坯 煞費苦心,而後可發生脂肪變性或玻璃樣變性、鈣化等。壞死部逐漸吸收纖維化而形成瘢痕,此局部鞏膜薄變而擴張,或組織肥厚形成所謂「肥厚性鞏膜炎」(SchÖbl,1889)。
【臨床表現】
根據炎症侵犯鞏膜或表層鞏膜組織中的部位,症狀及預後,一般公認將鞏膜炎分為如類型是比較合理的(表1)。表1 鞏膜炎和表層鞏膜炎的分類
表層鞏膜炎 單純性表層鞏膜炎 結節性表層鞏膜炎 前鞏膜炎 彌漫性前鞏膜炎 結節性前鞏膜炎 壞死性前鞏膜炎 穿孔性鞏膜軟化 後鞏膜炎 (一)表層鞏膜炎
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是鞏膜表層(或淺層)組織的炎症,多位於角膜緣至直肌附著線之間赤道前部。有周期發作的病史,愈後不留痕跡。成年男女皆可患病,但女性較多見,多數患者為單眼發病。
原因常不明,多見於外原性抗原抗體所致的過敏原性反應,其他全身病如代謝性疾病-痛風。本病多在婦女月經期出現,亦與內分泌失調有關。過敏反應容易發生在前部表層鞏膜,這與表層鞏膜組織主要是由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所組成,有豐富的血管網及淋巴管,適合多種免疫成分積聚沉著有關。
表層鞏膜炎在臨床上分為兩型:
1.單純性表層鞏膜炎(simple episcleritis):又稱一過周期性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 periodica fugax)。
臨床症狀為病變部位的表層鞏膜及其上的球結膜,突發彌漫性充血及水腫,色調火紅,充血局限或呈扇形,多數病變局限於某一象限,范圍廣泛者少見。上鞏膜表層血管迂曲擴張,但仍保持為放射狀,無深層血管充血的紫色調,亦無局限性結節。
本病有周期性復發,發作突然,發作時間短暫,數天即愈的特點。佔半數病人有輕微疼痛,但常為灼熱感,刺痛不適。偶見因虹膜括約肌與睫狀肌痙攣而致瞳孔縮小與暫時性近視。發作時亦可出現眼瞼神經血管反應性水腫。嚴重者可伴有周期性偏頭痛,視力一般無影響。
2.結節性表層鞏膜炎(nolar episcleritis)結節性表層鞏膜炎以限局性結節為特徵的一種表層鞏膜炎。常為急性發病,有眼紅、疼痛、羞明、流淚、觸痛等症狀。在角膜緣處表層鞏膜上很快出現水腫浸潤,形成淡紅色到火紅色局限性結節。結節由小及大直徑數毫米不等。結節上方之球結膜可以隨意推動,並有壓痛。
淡紅色系病灶部位球結膜血管叢充血,火紅色則繫上鞏膜表層血管叢充血。用眼前節熒光血管造影可以區分。
結節為圓形或橢圓形,多為單發,有時可達豌豆大小。結節位於上鞏膜組織內,結節在鞏膜上可被推動,表示與深部鞏膜無關。鞏膜血管叢在結節下部保持正常狀態。
病程約2周左右自限,結節由火紅色變為粉紅色,形態也由圓形或橢圓形變扁平,最後可完全吸收,留下表面帶青灰色調的痕跡。此處炎症愈後也可在他處繼發,一個結節消退後一個結節又出現,多鎰復發可以綿延數月。由於在不同部位多次發作,最後可形成環繞角膜周圍鞏膜的環形色素環。眼痛以夜間為甚,也有疼痛不顯著者。視力一般不受影響。輕度角膜炎是表層鞏膜炎的唯一並發症。如有羞明、流淚則預示有輕度角膜炎,且以臨近結節處的角膜緣部多見。
(二)鞏膜炎
鞏膜炎(scleritis)或稱深層鞏膜炎。較表層鞏膜炎少見,但發病急,且常伴發角膜及葡萄膜炎,故較表層鞏膜炎更為嚴重,預後不佳。一般表層鞏膜炎極少侵犯鞏膜組織,鞏膜炎則侵犯鞏膜本身。鞏膜炎多好發於血管穿過鞏膜的前部鞏膜,而伴於赤道後部的鞏膜炎,因不能直接見到及血管少,發病亦少,容易被忽略。鞏膜炎依部位可分為前鞏膜炎及後鞏膜炎。前鞏膜炎是鞏膜炎中常見的。多發於青年或成年人,女性多於男性,雙眼可先後或同時發病。
鞏膜炎主為內源性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所引起,且多伴有全身膠原病,故屬於膠原病范疇,與自身免疫有關。Benson(1988)將免疫原性歸結為:炎症直接侵犯膠原本身或鞏膜基質(氨基葡聚糖)。原發性壞死性前鞏膜炎病人對鞏膜特異性抗原的耐受性可能有改變,並對鞏膜可溶性抗原呈遲發型超敏反應。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發現免疫復合物就是對這種理論的支持。但多數鞏膜炎卻難查到原因。
1.前鞏膜炎
⑴彌漫性前鞏膜炎(diffuse anterior scleritis):本病是鞏膜炎中最良性的,很少合並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臨床症狀為突發彌漫性充血及鞏膜上組織腫脹,而無法查清鞏膜的情況,對嚴重病例結膜可高度水腫,因而需滴1∶1000腎上腺素於結膜囊,以便確認有無深層血管充血及結節。彌漫性比結節性更容易擴散。病變范圍可限於一個象限或占據全眼球前部,且多伴發鞏膜表層炎。
⑵結節性前鞏膜炎(nolar anterior scleritis):臨床症狀為自覺眼痛頗為劇烈,且放射到眼眶周圍。佔半數病人有眼球壓痛。炎性結節呈深紅色完全不能活動,但與其上面之上鞏膜組織分界清楚。表面的血管為結節所頂起。結節可為單發或多發。浸潤性結節可以圍繞角膜而蔓延相接,形成環形鞏膜炎。此時全眼球則呈暗紫色,間有灰白色結節,吸收後留下紺色薄瘢。病程較短者數周或數月,長者可達數年。浸潤漸被吸收而不破潰,鞏膜變薄呈暗紫色或磁白色。由於不敵眼內高壓而形成部分鞏膜膨隆或葡萄腫者。上鞏膜深層血管叢充血呈紫紅色,血管不能移動。表層與深層鞏膜外血管網,扭曲失常,在深層血管之間有較大的吻合支,因而顯示血管呈串珠樣擴張與充盈。如出現羞明、流淚症狀,應考慮有合並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其結果常嚴重損害視力。
⑶壞死性前鞏膜炎(necrotizing anterior scleritis):本病亦稱炎症性壞死性鞏膜炎,此型臨床上雖比較少見,但卻最具破壞性,也是全身嚴重膠原病的先兆。病程遷延緩慢。約半數患者有並發症及視力下降。
臨床症狀為病變早期表現為限局性炎症浸潤,病變區急劇充血,血管迂曲及阻塞。典型表現為局限性片狀無血管區。在此無血管區下面或附近鞏膜水腫,鞏膜淺層血管向前移位(用無赤光線易發現此體征)。病變的發展可限於小范圍內,亦可發展成大面積壞死,或從原始病變處周圍向眼球兩側發展,最後損及整個眼球前部。病變愈後該處鞏膜仍繼續變薄,可透見葡萄膜色素呈藍紫色,除非眼壓持續高達4.0kpa(30mmHg),一般不形成葡萄腫。如壞死區域小,新生的膠原纖維可將其修補。如其上方的結膜有破壞則會產生凹陷性瘢痕。眼球壓痛約佔半數。
葉麗南等(1980)報告2例結節性壞死性鞏膜炎,鞏膜均有進行性壞死性黃色結節,有明顯的炎症和劇痛,病變區鞏膜菲薄呈藍紫色。病理切片明顯診斷。2例在一般療法無效後,均進行了病灶切除及板層角膜移植術。結果一例好轉,一例復發。李應湛(1980)報道免疫抑制劑治療結節性壞死性鞏膜炎1例。此例雙眼發病,右眼為潰瘍期,左眼為結節期。右眼局限性凹陷性潰瘍灶及左眼隆起性黃色結節均距角膜緣4mm,病灶周圍鞏膜紫紅色充血,局部拒按。本例經免疫抑制劑治療病情緩解。
⑷穿通性鞏膜軟化(scleromalacia perforans):亦稱非炎症性壞死性鞏膜炎,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特殊類型鞏膜炎,病情隱蔽,幾乎毫無症狀,約半數患者與類風濕關節炎或強直性多關節炎有關。眼病可先於關節炎病。患者多為年逾50歲的女性。病變一眼為雙側性,但其表現程度不一。病程發展緩慢,但也有表現急劇,於數周內導致失明者。
本病很少伴有炎症或疼痛反應。病變的特點為發生在角膜緣與赤道部之間的鞏膜上,有黃或灰色斑。在最嚴重者局部鞏膜逐漸呈腐肉樣而陷入壞死性改變,壞死組織一經脫落鞏膜可完全消失。在殘留的鞏膜組織中的血管明顯減少,從外表看呈白色搪瓷樣。約半數患者有一處以上的壞死病灶。由於壞死而造成的鞏膜缺損,可被一層可能來源於結膜的很薄結締組織所覆蓋,除非眼壓增高,一般不見葡萄腫。無一例有眼部壓痛。角膜一部不受影響。
缺損區沒有組織再生修補,最終導致穿孔,葡萄膜脫出。
龔純慧(1985)報告1例,穿孔性鞏膜軟化症。病人有關節炎病史5~6年,左中指近端指關節軟組織梭形腫大,局部無紅腫觸痛。X線片未見骨質稀疏及關節腔狹窄等。左眼發紅繼發角膜混濁,內側鞏膜潰爛呈紫藍色,刺激症狀不顯。6個月後在內直肌止端上方距角膜5mm處鞏膜有4×5mm之圓形潰瘍,透過結膜可見藍色鞏膜及紫黑色脈絡膜組織。角膜自12至5點處邊緣潰爛,眼底正常。經皮質類固醇及板層角膜移植修補,病情得到控制。
2.後鞏膜炎
後鞏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系指發生於赤道後部及視神經周圍鞏膜的炎症。其嚴重程度足以導致眼球後部組織的破壞,由於此病表現的多樣性及在診斷時很少考慮到它,本病在未合並前鞏膜炎,外眼又無明顯體征,所以本病是眼部最易漏診的可治疾病之一。但是檢查不少被摘出的眼球時,發現患過原發性後鞏膜炎或前鞏膜炎向後擴展的眼球並不少見,表明後鞏膜炎在臨床上的隱蔽性。本病也是女性多見於男性,並常見於中年人。
⑴臨床症狀:後鞏膜炎最常見的症狀有程度不同的疼痛、視力減退、眼紅,但也有一些人沒有明顯症狀,或僅有這些症狀中的一種。重症病例有眼瞼水腫、球結膜水腫、眼球突出或復視,或兩者皆有。症狀與眼眶蜂窩織炎難以區別。其鑒別點在於本病的水腫程度較蜂窩織炎為明顯,而蜂窩織炎的眼球突出,則又較後鞏膜炎為顯著。疼痛輕重不等,有的甚輕,有的極度痛苦,常與前部鞏膜炎受累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可能主訴眼球本身痛或疼痛涉及眉部、顳部或顴顳部。
視力減退是常見的症狀,其原因是伴有視神經視網膜病變。有些人主訴由於近視減輕或遠視增加而引起視力疲勞,這是後鞏膜彌漫性增厚導致眼軸縮短,更換鏡片可使症狀緩解。
臨床和病理方面均可見,後鞏膜炎病人都有前部鞏膜受累,表現有穹窿部淺層鞏膜血管擴張、斑片狀前鞏膜炎、結節性前鞏膜炎。也可沒有眼部充血。但有疼痛和眼充血的病史,或可能已局部用過皮質類固醇治療。
眼球突出、上瞼下垂和眼瞼水腫,可見於重症鞏膜周圍炎,這種炎症常擴散到眼外肌或眼眶。因眼外肌炎症可有眼球轉動痛或復視。這些症狀合並在一起就被稱為鞏膜周圍炎、鞏膜球筋膜炎和急性前部炎性假瘤。
此外還有一種病變更為表淺,表現為明顯的眼球筋膜炎,而鞏膜則無明顯炎症,James稱之為膠凍性眼球筋膜炎。球結膜呈半膠凍狀橙紅色水腫,如魚肉狀,觸之稍硬,壓迫時有輕度凹陷,病變可延伸到角膜緣,而眼內仍然正常。但亦有嚴重者,病變可侵及鞏膜而成為膠凍狀鞏膜炎。
⑵眼底病變:
①界限清楚的眼底腫塊:局限性鞏膜腫脹區可引起脈絡膜隆起。通常圍以同心的脈絡膜皺褶或視網膜條紋。這類炎症結節常伴有眶周圍疼痛,但也可以患病而無明顯症狀在常規檢查中才發現。
②脈絡膜皺襞、視網膜條紋和視盤水腫:這是鞏膜炎的主要眼底表現。病人常伴有輕度疼痛或穹窿部眼球表層血管充血。鄰近視盤之鞏膜炎症,偶可致視盤水腫。
③環形脈絡膜脫離:有些病例鄰近鞏膜炎病灶處可見略呈球形的脈絡膜脫離,但環形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更常見。
④滲出性黃斑脫離:青年女性後鞏膜炎可致後極血-視網膜脫離,這種脫離只限於後極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可見多處針尖大小的滲漏區。超聲掃描顯示眼後極部各層變厚和眼球筋膜水腫。
基於上述,Benson(1982)指出,對原因不明的閉角型青光眼、脈絡膜皺褶、視盤水腫、界限清楚的眼底腫塊、脈絡膜脫離和澦性視網膜脫離等,均應想到此病的可能。
【並發症】
鞏膜炎的眼部合並症較多,且多發於炎症的晚期,合並症依炎症輕重及性質而定。表層鞏膜炎約佔15%,鞏膜炎則高過57%,特別多發於重症壞死性鞏膜炎。在炎症擴散及繼發眼內炎時,合並症有各種角膜炎或角膜病變、白內障、葡萄膜炎、青光眼及鞏膜薄變(缺損)等。 (一)硬化性角膜炎
硬化性角膜炎(sclerosing keratitis),也稱進行性鞏角膜周圍炎(esclero-perikeratitis)。患者多為女性,年齡較大,常雙眼受累,反復發作,致使全形膜被波及且並發虹膜睫狀體炎或青光眼,導致嚴重後果。
病變特點為圍繞角膜緣部的鞏膜組織發生水腫及浸潤性變化,並形成稠密的血管新生現象,由角膜緣部浸入角膜深層組織,引起角膜混濁,此混濁常發生於角膜緣部。但也可發生於角膜中央的表面或實質中層,而與鞏膜病變部位無聯系。角膜混濁開始呈灰白色或灰黃色,以後變為白色,典型的呈舌狀或三角形,尖端向角膜中央。並常見在角膜基質板層內殘留線狀混濁,外觀如陶瓷狀,這種混濁一旦出現便永不消失。在嚴重病例混濁可以逐漸發展成環狀,僅角膜中央留有透明區,甚至最後此中央透明區亦消失,完全混濁,形成所謂「硬化性角膜」。亦有個別病例在病變過程中,發展成鞏角膜邊緣性潰瘍。
所謂「硬化性角膜」,系指病變角膜組織變為陶瓷樣外觀而似鞏膜,並非有硬化性的病理改變。
(二)角膜溶解或稱角質層分離(keratolysis)
本病特點為,在有嚴重的壞死性鞏膜炎或穿孔性鞏膜軟化時,原來透明的角膜表層,發生角質層分離,溶解脫落,有時脫落范圍過數毫米。重症者,後彈力層膨出菲薄,可一觸即破。在病變的鞏膜亦可發生組織溶解脫落。對於這種溶解,經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可以阻止其發展,說明抑制膠原活性對疾病亦有抑製作用。
(三)鞏膜缺損
僅見於最嚴重的鞏膜壞死病例,如果壞死性鞏膜炎合並有炎症,則上鞏膜血管消失,其下的鞏膜組織變為無灌注區,最終變為壞死組織。穿孔性鞏膜軟化的病例,可在無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發生組織壞死。壞死一旦發生則鞏膜即變為菲薄透明,時或發生穿孔。
(四)葡萄膜炎
據多數學者的統計,約35%的鞏膜病患者並發有葡萄膜炎和視網膜炎。對前及後部葡萄膜炎患者,均應高度警惕是否並存有鞏膜炎,反之亦然。後鞏膜炎如並發葡萄膜炎則症狀兇猛,且時常合並視網膜脫離。亦有人報告前房及玻璃體內有炎症細胞。Wilhelmus在組織學上發現脈絡膜毛細血管有炎症;視網膜中央動脈和其小動脈,以及後睫狀血管周圍有套袖狀浸潤形成。
(五)青光眼
鞏膜炎的各階段,均可發生眼壓上升。其原因:①睫狀體脈絡膜滲出導致虹膜-晶狀體隔前移致使房角關閉而發生急性閉角青光眼;②前房中炎症細胞浸潤阻塞小梁網及房角;③表層鞏膜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套袖狀浸潤,致鞏膜靜脈壓上升;④Sehlemm管周圍淋巴細胞套袖狀浸潤,影響房水流出速度;⑤局部、眼周或全身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誘發皮質類固醇性青光眼。
【輔助檢查】
由於鞏膜炎多見於免疫原性及過敏原性的事實,所以,在治療前除病史及全身和局部的特徵性體征可作為診斷依據外,進行相應的全身系統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也是必要的。 (一)全身檢查
胸部、脊柱、骶髂關節的X線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血沉、肝功能,血清尿酸測定、梅毒血清學試驗、結核菌素皮內試驗等。免疫指標:類風濕因子、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免疫復合物測定、抗核抗體、補體C3等。
(三)鞏膜炎的前節熒光血管造影
Watson(1984)首先將熒光血管造影應用於鞏膜炎的診斷,提出:典型的彌漫型或結節型鞏膜炎,熒光血管造影顯示血管床的熒光增強與通過時間減低,即在充血的血管顯示只有很少或沒有血液通過。其充盈形態異常,因為有異常的吻合支開放,形成血管短路。熒光素早期即滲漏到深部鞏膜組織中,血管充盈延遲。但如果病中血管通暢時,血液循環最終會恢復。但如血管已經阻塞,那就很少重新開放,最終為新形成的血管所取代。特別有意義的是在具有明顯炎症的彌漫型,結節型和壞死型鞏膜炎中,發生閉塞的是小靜脈,而在穿孔性鞏膜軟化其阻塞的則是小動脈,特別是深部鞏膜叢的小動脈。因此其結果不是像其他類型的壞死性鞏膜炎那樣,由炎症細胞對被損害的組織進行積極的清除,並被稀疏的纖維組織所取代,而是組織梗塞,並隨之分離,逐漸被吸收清除(表2,)。
表2 鞏膜炎前節熒光血管造影所見總表
彌漫性 流速慢,血管形態異常 結節性 流速慢,血管形態異常,深層有局部滲漏 壞死性 有炎症 流速慢,小靜脈閉塞,血管閉塞消失,血流經過新途徑 無炎症 無血流,小動脈阻塞,有大的旁路血管 目前雖然圍繞這些血管的正常充盈和某些主要血管不充盈的問題上還有爭議,但通過觀察發炎的血管層和伴隨鞏膜水腫而出現的血管移位,可以鑒別良性的淺層鞏膜炎和嚴重的鞏膜炎,有助於鞏膜炎早期診斷和進一步研究。
(四)眼底熒光血管造影
有視網膜下滲出液者,熒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見脈絡膜背景熒光呈斑駁狀,繼而出現多個針尖大小的強熒光區,隨後此強熒光區逐漸變大變亮。造影晚期這些病灶的熒光素滲入視網膜下液內。當然,這種熒光造影所見對後鞏膜並非特異性的。但這些表現有助於後鞏膜炎的診斷。
(五)超聲掃描檢查
超聲掃描是近年診斷後鞏膜炎症肥厚不可缺少的方法。B型超聲掃描可見球後部變平,眼球後部各層變厚,以及球後水腫。若球後水腫圍繞視神經,則可見「T」形征。這種體征表示沿鞏膜擴展的水腫與正常圓形視神經陰影成直角。
(六)CT掃描檢查
CT顯示鞏膜厚度,注射增強劑可使其影像增強。也可見球後水腫。但特發性炎性眶假瘤、急性鞏膜周圍炎和眶蜂窩織炎病例也可有類似表現。
葉榮坤(1983)報告1例後鞏膜炎所致單側眼球突出:女,46歲。因左眼視力下降5個月,眼球突出1個月,眼球運動受限、球結膜彌漫性充血,顳側赤道部限局性暗紅色充血間有結節,壓痛明顯。眼底視盤充血水腫,隆起2.0D,黃斑部輕度水腫。經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治療,病情緩解。劉炳治等(1982)報告後鞏膜炎1例,眼球微向前突>健側2mm,球結膜充血水腫,眼球運動時疼痛加重。視盤邊界不清色紅前凸,中央靜脈充盈迂曲,視網膜輕度水腫,黃斑區有放射狀皺襞,中心凹光反射(-)。給與足夠量皮質類固醇、血管擴張劑、神經營養劑治療。視力由0.3上升到0.8。觀察2年無復發。
❼ 強直性脊柱炎和普通的腰痛,兩者有什麼區別
骶髂關節炎的患者會表現出腰骶部的明顯僵硬感,有時會導致單側的臀部或者是雙側臀部的疼痛,有部分患者會放射到大腿,但是沒有神經卡壓的相關查體陽性。比較關鍵的是,即使是患下腰背、臀部或腹股溝區酸痛是最常見的早期表現,可以在單側、雙側同時或交替性出現,同樣以夜間休息或久坐久卧後明顯,活動後症狀可以減輕或消失,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夜間痛醒、強直性脊柱炎前期症狀,主要表現為腰痛、關節疼痛等症狀,發展到後期,還會影響心、肺、神經等系統。指導意見:建議你到當地正規的醫院風濕科檢查,做個腰骶部X光片、磁共振。
強脊炎以外表現強脊炎常有合並症與重疊性疾病的發生。最常見的是與類風濕的重疊,其次有少見的心臟擴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咳嗽、咯痰、咯血、呼吸困難的肺部病變;腎臟認知好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更厲害,所以說在治療過程中,的方式都錯誤了,有的說自己知道治不好,但他還說叫人家去爬山爬樓,運動鍛煉,所以會更厲害。
❽ 髂骨筋膜炎是怎麼回事,有何症狀,如何養療
筋膜炎多見於成年人和老年人,以下腰背部為好發部位,多發於豎脊肌,也稱為脊旁肌筋膜綜合征。發病前多有受傷、勞累、風寒濕或動作不協調史。
臨床表現:以下腰背疼痛為主,常為隱痛、酸痛或脹痛,急性者發病迅速,痛重者伴肌痙攣,活動受限,咳嗽時可伴隨局部脹痛,疼痛可只限於局部,也可向臀部及大腿後部放射,但不過膝,痛的范圍與激痛點的敏感度有關,敏感度越高,痛劇且范圍廣。痛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自愈或轉為慢性,慢性者起病隱漸,疼痛時輕時重,或晨起痛重,活動後痛輕,但勞累後重,久坐久立或改換體位時疼痛加重。體檢時,急性或疼痛嚴重者,病人可處於強迫體位,腰背僵直,行動拘謹,甚至不敢活動,可找到局限性的痛敏點和觸出痙攣肌肉,慢性期能摸出較硬的筋膜結或條索狀筋膜束,患者自覺有麻木等異常感覺,但檢查時無感覺障礙,健反射正常,化驗檢查和x線檢查均無特殊變化。
治療方法:
1、注意腰背部防潮、防寒;定時做腰背部體操鍛煉,如廣播操、太極拳等;患者應學習做自我按摩活動,以舒筋活血,調整局部代謝;
2、床鋪應經常日曬,防止潮濕;
3、口服一些抗風濕及消炎止痛類中西葯物;
4、嚴重者可行神經阻滯治療。
老年腰腿痛患者與枕頭
市場上銷售的枕頭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枕頭內質軟硬不同。但對於老年腰腿痛患者來說,應該選用蕎麥皮、蒲絨、木棉、綠豆殼等較硬一些的東西作為枕頭的填充物。可使枕頭硬度適宜,高度以頭頸部壓下後與自己的拳頭高度相等或略低為宜,形狀為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最佳。因為,枕頭是維持人體卧位時,脊柱特別是頸椎和腰椎正常位置的重要工具,也就是維持人體本身的自然曲線。假若枕頭過高,可在引起頸椎前屈的同時,還使腰背部肌肉處於高張力狀態,從而使腰椎的生理前凸變直或消失,使腰背部軟組織出現勞損,椎間關節內壓力增高,還會導致髓核後凸,或凸出加重。若枕頭過低或不用枕頭,則頸椎前凸屈度過大,脊柱無法保持正常狀態,使脊柱椎體增加不合理的負擔。看來高枕並非無憂,所以,枕頭使用選擇不當,也可產生或加重腰背疼痛。
四季變化與老年腰腿痛
春季:春季為多風的季節,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且善行而數變",意為風邪是外感致痛因素,且致病有遊走竄行的特點,疼痛不僅僅局限於腰腿部,還同時伴有全身的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的症狀。
夏季:夏季暑熱時,氣候潮濕,氣壓偏低,濕邪重濁且黏滯,濕邪致病後多見身重、四肢無力、關節酸痛等症狀,又稱為"濕痹"。我們平時所說的神經痛或軟組織勞損,實際上是神經、肌肉、健鞘、韌帶等的無菌性炎症,腫脹,刺激神經末梢所致。一到陰雨天氣,身體內的某些體液因素發生改變,導致這種炎性腫脹和滲出加重,因而疼痛加劇,所以老年人容易在陰雨天發生腰背酸痛。
秋季:秋風來臨,寒氣越來越近,不注意及時增添衣被,導致肢體屈伸不利,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使肌肉組織經脈氣血凝閉阻滯,導致局部營養及循環障礙,尤其是晚秋,環境對腰腿痛患者更為不利,常常導致腰痛的急性發作。
冬季:冬天的氣候寒冷,可以使血管收縮。微循環的改變,使肌肉、韌帶、筋膜組織缺血,腰腎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肌肉功能因局部血管收縮,處於激惹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加重腰背疼痛。
所以,掌握四季變化情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及潮濕,平時注意鍛煉身體,既可預防腰肌勞損,又可緩解老年人的腰背疼痛。
臀中肌綜合征與腰腿痛
臀中肌綜合征為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炎,臀中肌位於髂骨翼外側,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後1/3肌束為羽翼狀,在下端集中成短健止於大轉子外面及其後上角,為主要的髖關節外展肌,並參與外旋及伸髖關節。站立時可穩定骨盆,從而穩定軀干,特別在步行中單是著地期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軀幹活動如彎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產生勞損,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時,更易損傷。臨床表現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動時皆痛,勞累、陰涼時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擴散痛,少數可感小腿不適,有的患者感到肢體麻、冷和蟻走感,症狀為慢性發作。體檢時,可發現臀中肌有壓痛點,可有痛性筋束,壓痛點可為一個或多個,可出現在臀中肌前、中、後部。按壓激痛點時可出現局部及擴散區痛,直腿抬高時患側可出現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本症診斷依據:
1、病人主訴腰腿痛的部位在臀部。
2、在臀中肌可找到激痛點。
3無神經根受刺激征。
治療方法:
首選在壓痛點注射0.5%的利多卡因5一10m1,加強的松龍10-1.5mg作局部病灶注射,5-7天一次,3-5次為一療程,多數可愈。對5次以上仍不愈者,特別是有痛性筋膜束者,亦可切除或作局限性臀中肌剝離松解。按摩、理療也有一定效果。
臂上皮神經炎與腰腿病
臀上皮神經炎是因為損傷而造成嚴重的腰臀部疼痛,亦可以稱為臀上皮神經損傷,臀部可觸摸到條索狀物,認為系臀上皮神經離位所致,故此也稱為「筋出槽」。
臨床表現:患側腰臀部疼痛,呈刺痛,如撕裂樣,大腿後側膝以上部位可有放射痛,急性期疼痛較劇烈,彎腰受限,起坐困難,由坐位改站位時需攀扶他人或物體,病人常訴疼痛部位較深,區域模糊,沒有明顯的分布界限,檢查時可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觸及"條索樣"硬物,壓痛明顯,有麻脹感,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不出現神經根性症狀。
病理:臀上皮神經為第1-3腰神經後支之外側支,在股骨大轉子與第3腰椎連線交於髂嵴處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於臀部皮膚,一般不易摸到,當背部肌肉長期緊張,走行於髂嵴上方的部分神經或纖維束,容易受到磨損,產生水腫充血,神經變粗大,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充血腫脹,因而造成疼痛。
治療方法:一般採取保守療法,急性期可採用痛點注射或局部手法治療,以0.5%利多卡因4-5ml、強的松龍5-10mg局部注射,每周1一2次,3一4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勿做腰部劇烈旋轉活動。
第3腰推橫突綜合征與腰背痛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是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之一。第3腰椎橫突居全腰椎中心,是調節平衡的樞紐,腰椎橫突是腰背筋膜前層的附著處,各橫突間有橫突間肌肉及橫突間韌帶。橫突是腰方肌和橫突棘肌的起止點,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通過腱膜也起於此,對腰背部運動和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第3腰椎的橫突位於腰椎的中心,橫突最長,因此受力也最大,較其他橫突更容易產生勞損。第3腰椎橫突上附著的肌肉筋膜容易產生牽拉傷,引起局部組織的炎性滲出、充血、腫脹,繼而發生滑膜、纖維組織、纖維軟骨的增生。
臨床表現:患者常常感到腰痛或腰臀部的彌漫性疼痛,並向大腿後側放射到膝關節以上,腰部活動時如彎腰、旋轉腰部時疼痛加劇,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時無影響,檢查第3腰椎橫突有明顯的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早期患者腰臀部稍豐滿,晚期則可有輕度肌萎縮,X線檢查:可見第3腰椎橫突肥大。
治療方法:採取推拿,可緩解疼痛,解除痙攣,理療亦可舒筋活血,解除痙攣而止痛。也可在橫突尖及周圍組織注射消炎鎮痛葯液,每周1次,連續2一3次,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多能緩解和治癒,僅有少數較頑固性痛者需手術剝離,或切除橫突。
❾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身體如同一台設備,設計方案與眾不同,由各種各樣系統構成,這種系統由身體的內部人體運作。身體能夠分成頭部,軀體,手和腿。下面一起來看看人的全身部位名稱。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1
身體的基本構造
一般來說,身體是由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組成的。當對人體進行解剖的時候,其基本企業是體細胞,體細胞中間存有著細胞間質。
體細胞可分為細胞質、細胞核和染色質三個部分。細胞質主要由蛋白質、長鏈脂肪酸和糖原組成,能夠對體細胞起到一定的維持作用,控制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核主要由水、蛋白、脫氧核糖核酸、酶、電解質溶液等組成,是體細胞基礎代謝的管理中心。染色質含有核苷酸和蛋白質,其中核苷酸是控制生物遺傳的物質。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組成,樹突比較短,能夠將慾望傳達給細胞體;軸突較長,其尾端為末梢神經,能夠將慾望由胞體向外傳來。
肌組織是由肌細胞組成的,肌細胞具有收攏的作用,按其形狀和作用可分成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臟三類。
結締組織由體細胞、細胞間質和化學纖維三部分組成。各自具備適用、聯接、營養成分、防禦、修補等作用。
身體構造的基本組成
系統
1、消化道
消化道由口腔、門牙、嘴巴、食道、胃、腸、肝、膽、血液、心臟、血管、骨血、泌尿等部位組成,在人體中起到攝入和消化食物的作用,以此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
2、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人的大腦、神經、毛皮、健身運動、邏輯思維等等,具有承擔解決外界信息內容的作用,使我們能夠對外部的刺激做出非常好的反應。
3、呼吸道
呼吸道包括鼻孔、支氣管、肺、心臟等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地,能夠使身體獲得新鮮的氧氣,排除二氧化碳。
4、呼吸系統
呼吸系統是由血管、淋巴系統等組成,主要承擔co2和營養成分的運送工作以及廢棄物和二氧化碳的代謝。
5、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是由骨骼、肌肉、心臟、肺當部分組成,能夠承擔人體的活動,使人們作出姿勢。
6、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由各種各樣腺管組成,能夠調理生理學活動,使每個人體 器官組織能夠融洽運行。
7、泌尿系統
泌尿系統包括性器官,主要官承擔生殖活動,保持第二性徵。
8、泌尿生殖系統
泌尿生殖系統包括膀光,主要承擔血液中廢棄物的代謝。
組織
1、上皮細胞組織
上皮細胞組織與體細胞排序密不可分,細胞間質比較少。
2、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細胞間質比較發達。
3、肌肉組織
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組成。
4、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元細胞組成。
只有詳細了解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當身體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大家才可以及時發現,並及時解決。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2
身體常見方向的專業術語以便有利於學習培訓和科學研究身體各位置以及構造的部位轉變,要求以人體站立、雙眼向正前側視,兩腳後跟看齊,足尖往前,上肢當然松馳於軀體兩邊,手掌心往前為身體標准解剖學姿態,並以上述姿態為根據,定下一些常見身體方向的專業術語。
上——貼近頭部稱之為上;
下——貼近腳底稱之為下;
前——貼近腹內斜肌的稱之為前;
後——貼近骨間的稱之為後;
里側——貼近人體正中心線的稱之為里側;
兩側——杜絕人體正中心線的稱之為兩側;
近側——貼近身體根處的稱之為近側;
遠側——杜絕身體恨部的稱之為遠側;
尺側——上臂的里側稱之為尺側;
橈側——上臂的兩側稱之為橈側;
脛側——小腿肚的里側稱之為脛側;
腓側——小腿肚的兩側稱之為腓側;
淺——貼近皮膚表層的稱之為淺;
深——杜絕皮膚表層的稱之為深。
身體的橫切面
(1)矢狀面沿身體的前後左右徑與平面豎直所做的橫切面叫矢狀面。當矢狀面坐落於中間而將身體分成左右兩半,該橫切面稱之為中間矢狀面。
(2)平面(橫剖面)與路面平行面,將身體分成上、下兩台所做的橫切面叫平面。
(3)額狀面(冠狀面)沿身體的上下徑,將身體分成前後左右兩台所做的橫切面叫額狀面。
表皮標示
1、軀幹部的表皮標示肩胛骨:胸骨柄、肩胛骨體、胸骨。肋巴骨:第二到第十二肋巴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骨、腰椎、椎間盤、骶骨、尾椎骨。
2、上肢部的表皮標示鎖骨:肩峰、肩胛岡、肩骨下角。頸部:總長。肱骨:肱骨內上髁、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骼、莖突。橈骨:橈骨頭、莖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反面。
3、下肢部的表皮標示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坐骨結節、生骨包塊。股骨頭:大轉子。臏骨:前邊。踝關節:踝關節外緣。腓骨:腓骨頭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人的全身部位名稱3
一、全身內臟器官構造解剖圖片
內臟器官構造解剖圖片顯示信息了一系列對人體解剖學很重要的人體 器官。他們包含五臟(脾、肺、腎、肝、心),六腑(胃、腸子、結腸、三焦、膀光、膽)及其人的大腦,肌肉等人體 器官的部位。
二、五臟的部位
1、脾
肝臟坐落於胃的左邊。肝臟的關鍵作用之一是過慮血液。血小板與白細胞計數一起被存儲在肝臟中。肝臟中還會繼續產生舊血細胞的收購。肝臟還有利於抵禦一些可造成肺炎和腦膜炎的病菌。
2、肺
肺有利於吸氣,是呼吸道最重要的人體 器官。他們與心臟密不可分協作,為血液出示純粹的空氣co2,血液根據心臟循環系統到每個身體器官。肺臟還從血管中消除二氧化碳和別的殘渣。心臟基本上坐落於肺的側邊,因而他們還可以當做心臟的減振器。肺還維持血液的pH值。
3、腎
它是2個過慮人體內血液的豆形人體 器官。她們還承擔消除廢棄物和調整電解質溶液的均衡。腎臟功能將尿里代謝到尿道管,隨後從人體排出來。腎臟功能的另一個關鍵作用是控制人體的水分平衡並協助水,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謝。
4、肝
肝臟坐落於腹部的右邊。肝臟的一些關鍵作用包含從血液中過慮有害物,保持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葡萄糖水準,代謝一些碳水化合物,存儲維他命和礦物,代謝溶解人體脂肪的化合物及其將葡萄糖轉換為糖元。
5、心
心臟承擔將血液泵注我們的身體。它是由心臟構成的,這就是為何即便我們在晚上睡覺心臟仍在顫動的原因。它重250至350克,基本上僅有握拳尺寸。心臟的關鍵作用是根據血管向全部身體器官出示加氧的血液。它坐落於胸腔的`左邊,並受肋巴骨維護。心包是包圍著心臟的兩層囊,不但能夠維護心臟,還能夠固定不動其周邊的構造並避免心臟被血液過多添充。
二、六腑的位置
1、胃
胃是消化道的重要一部分。它是坐落於食道和腸中間的腹部中的人體 器官。依據人體的部位和內部食材的量,胃能夠改變其尺寸和樣子。它是一個大中型的多室人體 器官,內有獨特病菌,會造成消化吸收所必不可少的酶。它會代謝胃液,鹽酸並維持pH值,進而有利於服用食材的圓滿消化吸收。
2、腸子
腸子是結腸的後側,約1、5米。它分成四個一部分:盲腸,乙狀結腸,十二指腸和肛門口。腸子的關鍵作用是以消化吸收殘留物中消化吸收水和電解質溶液,並儲存排泄物直至其代謝。
3、結腸
結腸聯接胃和腸子。成年人結腸的長短約為6、7米。它關鍵承擔消化吸收。結腸從食材中消化吸收營養成分和礦物,隨後將消化吸收後的食材傳送到腸子。
4、三焦
三焦坐落於身體和五臟六腑中間的內腔,包括胸腔和腹部,身體的別的五臟六腑人體 器官均在這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統稱。包含全部的人體 器官。
5、膀光
膀光是一個綿軟的肌肉囊,可在尿里排出來以前存儲尿里。它坐落於骨骨盆的前側。膀光可容下約300至350ml尿里。維持一段時間後,它將尿里排入尿道口代謝。
6、膽
它是粘附在肝臟上的肌肉囊狀構造。膽襄約長8公分,直徑4公分。膽襄的關鍵作用是存儲膽液,膽液由肝臟代謝直到需要消化吸收。它還有利於人體脂肪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