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任督二脈在哪裡
任脈在體表以人體腹部的曲骨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督脈由曲骨穴向後沿著人體後背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
任督二脈是中醫理論的一部分,屬於「經脈」中的「奇經」。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為「十四經」。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
任督二脈出於人體胞中(少腹),在體表以人體腹部的曲骨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
督脈則是由曲骨穴向後沿著人體後背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
(1)後背哪裡是任脈圖片擴展閱讀:
甘肅衛生廳打通任督二脈事件。
2012年5月22日發布了一條《甘肅省醫務人員真氣運行學骨幹培訓班在武山礦泉療養院成功舉辦》的消息,稱5月12日至20日,省級9家醫院和各市州人民醫院、中醫院的領導及醫務人員共47人參加了培訓。
該消息稱提到了經過9天的培訓,其中有41名學員打通了任督二脈,學員們普遍感受是通督後很興奮,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顯減輕或痊癒,飲食、睡眠、二便恢復到正常狀態。」
面對諸多非議,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23日下午通過個人微博作出回應,表示理解網友們的質疑,並告訴大家從中醫上來講,打通任督二脈只是讓氣血更加通暢,身體更健康而已,並不是什麼武功絕學。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對甘肅醫務人員打通「任督二脈」一事表示,甘肅舉行培訓班,目的是使醫務人員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醫知識和方法。同時,在學術層面,國家鼓勵開展學術爭鳴。
㈡ 簡述任脈,督脈各主要循行於什麼部位
任脈起於胞宮,循行於腹部正中,向上胸部正中過膻中,頸前天突穴,止於下頜承漿穴。
督脈起於胞宮,體表出曲骨穴,向下過會陰,向後行於尾骶長強穴,沿人體後背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任脈循行圖
㈢ 任督二脈在哪裡呢
任脈在人體的前面,屬陰;督脈在人體的後背,屬陽。任脈主導人體手足六陰經,「任」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謂。督脈主導手足六陽經,「督」有總督、總攬之意,督脈總督一身的陽脈,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有「陽脈之海」的稱謂。當十二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到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氣機旺盛,則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條經脈,所以「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從脈象上看,他的肝火較旺,這容易導致頭暈目眩,但後背僵硬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站起來,對這位局長說:「你坐好,我來按按你的後背和脖子,哪裡僵硬,你告訴我。」我一邊按,他一邊說,十幾分鍾後,一條線便明晰起來了,這不正是督脈的路線嗎!這條線沿著督脈一絲不差地上升,並與足厥陰肝經的支脈交會於頭頂。再清楚不過了,這位局長的問題就出在督脈和肝經上。
㈣ 人體一些主要穴位在哪裡 有圖片嗎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㈤ 任脈、督脈、沖脈在什麼部位
任脈在人前胸正中線叫任脈,督脈在人的後背脊骨叫督脈,沖脈在人肋骨下橫線叫沖脈。
㈥ 請問丹田,督脈,泥丸,任脈,夾脊,膻中,各在哪個位置
丹田是氣海穴,肚臍眼正下方一寸五分處;
任脈是在鼻下人中經體前到會陰那條中心直線,督脈是會陰經後背到頭頂百會穴再到人中的中心直線,記住任督二脈的交匯點是會陰和人中,不是會陰和百會。
泥丸其實是指泥丸宮,是眉心和後腦之間,以頭頂百會穴為中心的一片區域。
膻中是兩乳頭連線正中間,是人身一大死穴,也是中丹田的地方。
夾脊:(網路知道有)在背腰部,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穴,是很多個穴位組成。
㈦ 什麼是任督二脈
簡單來說,任脈是人體前面中線,督脈是人體背後中線。詳細一點的是:
任脈 -起於胞中,止於下頜,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圖一)
督脈 - 起於小腹內胞宮,體表出曲骨穴,向下過會陰部,向後行於尾骶部的長強穴,沿人體後背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圖2)
㈧ 人體的 各個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48個經外奇穴,共409個穴位。 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採用按摩手法點、按、揉等不至於傷害人體,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鄭重說明這36個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無任何不良影響。所謂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險物品造成為必要條件.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㈨ 別人見風感覺很涼爽,可我見到風就敢覺難受,尤其是後背,肩,臂能艾灸嗎,得灸哪
可以,最快的方法就是全身灸
㈩ 任督二脈在哪裡
任督二脈出於人體胞中(少腹),在體表以人體腹部的曲骨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
督脈則是由曲骨穴向後沿著人體後背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
(10)後背哪裡是任脈圖片擴展閱讀:
打通方法
至於「打通任督二脈」,可從中醫與道家導引養生的角度分別探討。中醫的觀點可從《靈樞——營氣篇》的敘述,了解十二經脈與任督兩脈的循環次第。
經脈的流注從肺經開始,依次循環到肝經;再由肝經入胸,上行經前額到頭頂,再沿督脈下行至尾閭,經陰器而通任脈上行,然後再迴流注入肺經。
《營氣篇》說:「此營氣之所行,逆順之常也。」這是醫經所述,任督之氣在人體運行的自然規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兩脈本來就是通的,何須打通任督二脈? 以道家導引養生的觀點,所謂「通任督」也就是通三關(尾閭、夾脊、玉枕)、行「周天」運轉之意。
道書《太平經》認為,人的壽命極限為上壽一百二十歲,只要以導引內丹的訓練,從「逆」的方向上奪天地之造化,凝練精、氣、神,提高生命品質,就可挑戰年壽極限,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