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月景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杜鵑園唯美圖片 2025-09-24 01:52:15
紅豆高清圖片 2025-09-24 01:52:04
朋友圈唯美發圈圖片 2025-09-24 01:39:53

月景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3 19:58:26

1. 求一張古風素衣女子圖片,背景最好是星空下或者月景,女子要帶一些殺氣。謝謝!!

2. 你收藏最美的風景圖片是什麼樣的

拍照這個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好的天氣很重要,好的光線很重要,從照片中能看出一些情愫也很重要。

3. 3.15打假啦!那些刷爆朋友圈的大月亮照片可能是假的

又逢3.15~小編也來湊熱鬧,打打假——

曾經何時,所謂大月亮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

看到辣么多美輪美奐的大月亮照片,

小編突然也想起粗去走走。

然而抬頭看月亮,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視力。

為什麼別人皂片里的月亮看起來炒雞大,我看月亮還是辣么小。

超級月亮有多大?臉盆大?還是月亮大?

照片中的大月亮究竟是真是假?

今天小編請到專家來給大家打假,告訴你哪些大月亮照片不是真實拍攝,而是人工添加~

專家點評:臉盆。

大家可能發現了,假冒偽劣的月亮大多將長焦月亮放大,放置於廣角畫面內。大月亮,小景物,從而造成月亮湊過來了的幻象;或者把月亮挪到本不屬於她的位置,乾脆時空轉移。大月亮通過地景對照是可以實現拍攝的,人為加工則多成為超現實魔幻作品~啊哦,有人漏出馬腳了嗎?

來源:《中國國家天文》

4. 月亮傳說的圖片啊

富多採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奧秘」綜合性學習活動

一、活動目標和任務
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種文化意義。
2.學習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的方法。
3.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各科知識的綜合能力。
二、活動准備
1.學生自由組合(四人一組),並確定負責人。
2.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並通過合作討論,對搜集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
3.同學對找來的圖片、影片等進行處理,轉化為多媒體的形式。
4. 准備好表演啞劇要用的道具,配樂曲《春江花月夜》。
三、活動過程

四、教學課時 :三課時
1.猜謎:由主持人出示幾個有關月亮的謎語,讓同學們猜,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
2.傳說:多媒體出示《嫦娥奔月》圖,請同學們來說說「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傳說。
3.片斷:播放《天狗吃月亮》的一段片子,請同學們說說「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和科學的解釋。
4. 說「月名」比賽:請同學們說說月亮的美稱和雅號,看誰說得多,將贈給禮品。
5.探究中秋的起源:請同學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說說「中秋的起源」。
6.探究「中秋的民間習俗」:請同學們根據掌握的資料說說我國「中秋節的民間習俗」。
7.說說一些賞月勝地:
(1)出示多媒體《三潭印月》的美景,請去過的同學說說那裡的景色特點。
(2)出示同學們找來的第二幅圖片《平湖秋月》(多媒體播放)
①請同學說那裡的景色。
②請一同學用古箏彈奏樂曲《平湖秋月》給解說者配音。
③主持人說「平湖秋月」像柱上的對聯。
8展示「賞月佳對」。
9.啞劇表演,請同學猜成語:臨時選二名同學上台表演。
(1)《水中撈月》 (2)《月下老人》
10.主持人作畫題詩,同學們說成語比賽。
(1)男主持人為自己的美術作品(事先畫好)當場題詩,女主持人組織同學進行說「月」成語比賽。
(2)用實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書畫作品。
11.全班同學自由對詩(有關賞月的古詩詞)或帶月詩句接龍比賽。
12.學生對本次活動作小結。
13.齊唱歌曲《願祖國花好月圓》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並准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於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及膠片、月球地貌的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如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等。利用課堂實踐活動,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探索月球的奧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教師簡要解說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怎麼得來的嗎?對,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後拍攝的。那麼,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麼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設計(三)(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著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蘊盡在神話傳說、文章詞賦、民風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於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並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投影:
(1)觀測:觀察並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2)暢談(chàng):盡情地談。(3)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著頭筆直地立著。(5)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1)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用示意圖標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註明時間、距離、速度等)。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准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2)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事件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其餘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後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後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並背誦文章最後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採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8.想像訓練: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准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和投影顯示的內容討論:為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
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課堂練習
閱讀文段,完成1~4題。
投影:
阿波羅11號太空船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嘆為觀止。但太空船得先擺脫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因此剛發射的幾分鍾,也就是整個航程一開始的若干公里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費的力量往往超過往後的幾十萬公里。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竟全功。「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1.從全文看,第一自然段關於太空船的敘述,是為了說明什麼?利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習慣」具體是指什麼?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飛」的含義是什麼?
4.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參考答案:
1.說明「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就能達到理想的境地。
2.具體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習性。
3.人們改變不良習慣的起始階段。
4.克服不良習慣(擺脫習慣的引力),就能到達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業
1.有人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請查閱有關資料證實自己的觀點。
2.閱讀文段,完成題目。(分發講義資料)
7月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________(喊、救、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________(均速、減速、加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發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________(安穩、平穩、很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線上選詞填空。
(2)解釋加線的詞語。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主要寫了登月前夕哪幾個工作程序?
(4)這段文字分別交待了三個關鍵數字,分別標識三個關鍵的工作程序,請把兩者用連線標出。
7月19日晚9點32分 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點32分 從飛船換乘登月艙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中心發來呼叫准備登月
(5)「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是本文中兩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數據,這是為什麼?
(6)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請實話實說。
參考答案:
(1)呼 減速 平穩
(2)①天快亮的時候 ②內心嚮往已久
③時間 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登月指令、兩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執行登月計劃、登月艙平穩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為這兩個數字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6)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課題叫做「月亮上的足跡」,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鮮亮的?
2.把課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後,好不好,為什麼?
3.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名篇佳作,請寫出你最欣賞的佳句(不少於5句),並以一句為例說說喜歡的理由,推薦給同學、朋友。
4.搜集、整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完成一期介紹月球奧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選題中以及搜求材料、辦報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統籌,給予指導,以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顯著也是最奇妙的環境因素。它會使人產生某些不適反應,也會使簡單的操作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它也會使航天員單調艱苦的生活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給航天員帶來一種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體驗。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員在太空里飄。人進入了太空,就脫離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進入了一個無所謂上和下、幾乎沒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輕松地飄來飄去,但你必須學會如何用手指的輕輕動作來控制好你的身體。比如只須用手指在艙壁上輕輕一點,你就能飄起來。如果有人用手指輕輕點你一下,你就會飛過整個機艙。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須習慣身體姿態的任何變化。你還必須對自己手、腳的位置特別小心,以免出現問題。
服裝
航天器入軌後,航天員便脫掉航天服,換上工作服。他們不用穿鞋,只穿襪子。航天員的工作服一般根據飛行時間長短來准備,有專門定做的,也有在商店買來的。工作服沒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見的是連身工作服,顏色可由航天員自選。航天員的服裝一般都是純棉製品。除工作服外,還有長袖和短袖運動上衣、運動短褲、短襪和半長筒襪。
空間站上的航天員一般都是要進行長期飛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種類和數量就較多。有長袖連身工作服、無袖連身工作服、防寒連身工作服、馬甲式連身工作服。太空梭的航天員,在飛機入軌後一般會換上襯衫和短褲。在他們的褲褪上有帶鉤的尼龍條帶,以便放置餐盤和活動手袋。
吃飯
飛行中,每天進餐的次數、間隔時間、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據航天員的生活、工作和鍛煉情況來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製成糊狀裝入軟管內,吃時像擠牙膏一樣。如今,在太空梭上就餐,基本上與在地面上一樣。每人一個托盤當作餐桌,把托盤放在腿上,用鉤刺式膠帶粘住,將食品盒嵌在托盤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則用托盤一角的鋼夾夾住。托盤上有一塊磁條,使餐具不致飛走。
吃飯程序和餐具與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員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飯。這有賴於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積小的飛船乘員艙里,飲用水常採用增壓式水箱貯存和供給。太空梭的電力系統備有液氫和液氧供發電用,發電的副產品是水,供航天員飲用和備餐。在飛行中,航天員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採用我們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須用吸管吸。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喝水方式。因為在失重環境下,所有液體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自由飄浮在艙內時都呈球狀。因此,航天員拿起一聽罐狀飲料,可以將飲料往外擠,擠出的飲料迅速變成一個滾圓的小球,航天員可以飄迎過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覺
航天器里沒有床,因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勢睡覺,但要用特製的睡袋。睡袋每人一個,內襯可以更換。航天員將它固定在艙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後鑽進去,拉上拉鏈。這樣既保暖又不會飄走。在太空中睡覺最有趣、最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人睡著了,兩臂卻會自己擺動。
生理變化
在飛行的頭幾天,航天員出現食慾減退,嗅覺和味覺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脹、排氣和打嗝等胃腸道不適反應。因此,太空梭上備有各種香辣刺激的調味品供航天員選用。當然,這些調味品都是液體狀,裝在像眼葯水瓶一樣可擠壓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員的外觀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因為在失重環境中,人的各個脊椎之間會變得比較鬆弛,因而身高會有所增加,所以飛行時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訓練時穿的要長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環境里待上兩小時,血液就會平均分布到身體各個部位。你會發現,腿變細了,上半身卻膨脹了,每塊肌肉都鼓鼓脹脹的,面部也腫脹了,長臉變成了圓臉,皺紋也不見了。
(選自「載人航天科普」叢書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動)

月亮上的足跡
二、活動課成果展示
詠月詩話
天高氣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賞詠月的名詩,一定別有情趣,其樂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全詩通俗流暢,琅琅上口。詩人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詩人以「靜夜思」為題,但全詩不著一個「靜」字,而是以白霜為喻,側面寫出清靜幽寂的環境。「低頭」兩字,表現出詩人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
李白還寫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通過描寫、歌詠峨眉山月,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蜀地的依戀心情。山巔秋月高懸,江中月影沉沉。詩人一會兒仰望秋月,一會兒俯視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傾注了詩人濃濃的依戀之情。船進三峽,詩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詩人那種惆悵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這是唐朝李商隱的《霜月》詩。此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巧。首句寫雁來蟬無,點明時令屬秋。第二句描繪了霜和月爭輝的景色:憑欄遠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輝給人一種「水接天」的感覺。三、四兩句運用神話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們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這種「詩意」給人帶來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邊貢寫了首《嫦娥》詩:「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首詩以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為題,描寫清涼沉寂的月宮,實際上是秋夜望月的感興之作。三、四兩句,用語平易,但蘊藉深沉,是歷來吟詠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這是唐朝劉方平的《夜月》詩。首句是絕妙好句,寫得寧靜如畫,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園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寫星斗,更增添一份靜穆神秘的意蘊。但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寫月,而是寫生機勃勃的春意;三、四兩句寫詩人驚喜地感受到春天來臨了,入春以來的第一聲蟲聲破窗而入。以蟲聲的「鬧」反襯月夜的「靜」。後人稱這首詩寫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喂婆娑樹葉凋。」這是唐朝戎昱的《戲題秋月》詩。秋夜賞月,天高氣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詩人喜愛「秋宵月色勝春宵」,但詩人更喜愛那婆娑的綠樹,而秋夜的飛霜會使綠葉凋零。這是詩人心中的矛盾,詩雖四句,卻寫得有波瀾,不平淡。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秋之夜,天清氣爽,圓月高懸,寒露凝珠。詩人觸景生情,寫出了這首望月懷人之作。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朋友的懷念,而是寫月下的景物:樹、鴉、露、桂花,以及灑滿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過對一系列凄清肅穆的景物的描寫,寫出了詩人此時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作結,含蓄地寫出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這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自《語文報》總第1325期,作者:宋子偉,有刪節)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於比較閱讀法
閱讀一篇文章時,與另一篇相關的文章相比較,從中發現問題,進行辨析,從而獲得深入的理解,新鮮的體會。這是常用的一種精讀方法。比較,從方向來說,有類比分析和對比分析;從作用來說,有比較質疑和比較辨析;從內容來說,有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類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對比分析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異之處。比較質疑是通過對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較辨析是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探求規律性的東西。單項比較是就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可以從內容、結構、寫法、語言等較大方面比較,也可從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乃至開頭或結尾等具體方面比較。綜合比較是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全面的比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後就不同的方面,追問究竟,提出問題,進行辨析

5. 誰有背景是月亮的圖片最好沒有人的 只要風景 雨景也行

在5460中國同學錄里注冊,那裡的論壇里有很多動態圖片

6. 要做一張風景的明信片,誰有好的背景圖片,還要配上一句優美的文字

靈魂嚮往的地方
那裡有紫色的夢幻般的樹木
有比太陽還要明亮的月亮
遠處的山山水水
還有高聳在山崗上的灰綠色的塔
折射出天堂的顏色
浩瀚的天空即使在夜晚
也閃耀出藍色的光芒
紫色的樹林里
朦朦朧朧的
有微黃的燈光
那是上古時代的
偉大的
夢想
{自己寫的,勉強能用}

7. 衛星下的地球有多美,有哪些相關的夜景圖呢

1879年10月,當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發明燈泡之後,很少人能想像到現代人類的生活發生了多麼巨大的改變。因為夜晚有了光亮,人類發展的進程也加快了不少,現在我們從地球太空拍攝夜晚的照片,就會發現地球大部分地區和城市全部都被點亮了,尤其繁華大都市的亮度更是非常高。

8. 下列四幅以月亮和星星作為背景的場景圖,畫法錯誤的是

是第四幅圖錯了。
按照第四幅圖畫的星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的右側大半個是被太陽照射不到的黑暗一面,但這個黑暗一面也同樣會遮擋住星星。就是說,如果星星在圖中所畫的位置上,它實際上是看不到的,它被月亮黑暗的一面擋住了。所以第四幅圖畫是錯的。

9. 有好景色的圖片,發過來幾張看看

http://www.3lian.com/gif/more/05/0501.html 這里有好多,你自己選吧。。 如: 香格里拉風景 竹林 雪山 梯田 手繪風景 春天背景 秋天風景 月色 夕陽美景 綠色草地風景 田園 雪中樹 森林公園 蓬萊閣 冬雪 美麗雪景 雪 綠色草原 草原風光 大自然 夕陽 秀麗山川 森林樹木 江河湖泊 天空美景 城市夜景 國外風情 日本風光 台灣風情 德國風光 加拿大風情 歐洲風景 海島日出 樹木花草 草原風情 草地 冰雪世界 奧地利風光 香港夜景 自然特寫 草原草地 比利時風光 愛爾蘭風光 田園風光 秋天 台灣風景 亞洲 香港 上海外灘 自然風景 動態風景 瀑布 風景名勝 美麗風景 世界美麗風景 綠意景色 北京立交橋 三清山 田野風光 東方明珠 北京香山 三亞風景 天山天池 瀑布風景 古樹 冬天雪景 樹林 藍天白雲 田野風景 彩虹 森林背景 北京夜景 水中倒影 草原風景 天安門 北京故宮 夏威夷風景 九寨溝 挪威風景 澳大利亞風景 西藏風景 澳門風景 夜景 迪斯尼樂園 萬里長城 浙江海寧鹽官 香港風景 黃河風景 農村風景 名山 中國名山 海濱 海南旅遊風景 山峰風景 九寨溝風景 九寨溝風景 蘇州園林 旅遊風景 旅遊風景 風景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