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蝌蚪的圖片
小蝌蚪的圖片: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蠑螈、鯢等兩棲類動物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② 蝌蚪適合在什麼地方生活
大部分的青蛙都是在水中產卵(部分國外的青蛙會在樹葉上或者其他地方產卵),所以孵化出來的初始狀態就是蝌蚪,而蝌蚪一出生就需要在水中生活。
蝌蚪可以在水中生活是因為蝌蚪側面長有鰓,所以它們可以和魚一樣在水裡呼吸,用鰓吸入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當蝌蚪在水中行動的時候是依靠有尾鰭的尾巴,只需要擺動尾巴就可以在水中游動了。
蝌蚪的嘴裡有一排細細的牙齒,就像瓜皮刀一樣,正是因為有了這副牙齒,它們就可以啃食苔蘚或者一些雜食了。當蝌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先長出腳,之後鰓和尾巴會消失,直到變成青蛙的樣子,這樣它們就從水中到陸地生活了。
當蝌蚪變成青蛙
當蝌蚪變成青蛙後,原本用鰓呼吸的蝌蚪,就開始用肺呼吸了。不過青蛙和蝌蚪不一樣,青蛙平時以昆蟲為食,為了可以很好地捕捉食物,青蛙還進化了一雙非常突出的眼睛(蝌蚪的時候,就有很大的眼睛了),包括青蛙的舌頭也是非常敏捷的。
青蛙除了用肺呼吸以外,還可以用皮膚呼吸,這就是為什麼青蛙冬眠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必要的呼吸。
一般青蛙後腿特別長,所以青蛙擅長跳躍和游泳,而蟾蜍和青蛙雖然形態上一樣,但蟾蜍後腿比較短,所以更適合在陸地和水邊生活。
所以水中生活的蝌蚪和陸地上的青蛙,不但相貌完全不一樣,身體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即使它們是父子或者母子的關系,但整體差別還是很大的。
③ 小青蛙是什麼樣子的
青蛙的受精卵,剛孵化出的青蛙幼體叫小蝌蚪,形狀象水滴帶著一個長尾巴,有黑色、綠色、淺黃色、褐色等。大約經過兩個月,蝌蚪才能發育成幼蛙,幼蛙與成蛙形體差不多,只存在大小差異,只有5厘米左右,相當一個人的大拇指長,瞳孔都是橫向的,皮膚光滑,舌尖分兩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著長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蟲子。
有三個眼瞼,其中一個是透明的,在水中保護眼睛用,另外兩個上下眼瞼是普通的。頭兩側有兩個聲囊,可以產生共鳴,放大叫聲。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頭部、背部都是黃綠色的,上面有一些黑褐色的斑紋,有的背上還有三道白印。
拓展資料:
青蛙(Frog)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
絕大部分青蛙通過體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種青蛙進化至體內受精,部分會把受精卵排出體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動物學上特指的是黑斑側褶蛙。青蛙一向被認為是卵生動物,不過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雨林的青蛙能夠產下蝌蚪。這種青蛙是全球6000多種青蛙中唯一一種能夠「下蝌蚪」的青蛙。
④ 小蝌蚪生活在哪裡
小蝌蚪生活在相對靜止的水域中。剛孵化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適合生長在細水長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之間的水域。蝌蚪避光,生長在光線暗淡,幽靜的地方。所以一般蛙產卵都是選擇水塘、小溝、小河的分叉水域、大湖的水灣,而不會產在明顯流動的河邊。另外,蛙只會在靠近淺水的灘邊產卵,這些靜止的或者相對靜止的水域中,容易聚集浮游生物、水藻、水草等,水邊的淺灘潮濕大,也提供了小蟲活動的概率,這樣,蝌蚪在水裡生活階段和登陸後就不愁沒最初的食物了。
⑤ 誰能給我蝌蚪的,青蛙的和魚的身體內部結構圖,手繪的也可以,但需註明各個部位及器官的名稱,謝謝!
⑥ 這是我今天在千步沙灘(舟山朱家尖)拍到的照片,我想知道為什麼海里會有蝌蚪,蝌蚪不應該是生活在淡水的
蝌蚪的確生活在淡水,圖片看不到,但我想有個可能就是海與河的交界處因為過渡帶,這種生物的進化法則是存在的,從淡水直接到海水或許立刻就死,但是一步一步來,就能適應環境,這是生物界的一條顛撲不破的法則。害蟲之所以抗葯性越來越強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原理不一定現成,但原理也是人分析出來的,只不過他們頭上戴著科學家的帽子罷了。
⑦ 蝌蚪生長的全過程
1、蝌蚪是兩棲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
(7)蝌蚪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蛙和蟾蜍的水生幼體。與蠑螈幼體相比,其體短、卵形、尾寬、口小、無外鰓。內鰓被鰓蓋覆蓋。體色較淺、身體略呈圓形、尾巴長、口長在頭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體呈黑色而尾巴較淺、體形呈橢圓形、尾巴短、口在頭部前端腹面的則是蟾蜍的蝌蚪。
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頭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體色較淺,口在頭的前端。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個頭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較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蝌蚪(kedou)蛙、蟾蜍、蠑螈、鯢等兩棲類動物的幼體。蝌蚪是兩棲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
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內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現後,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開始在水中獨立生活。
當吸盤消失時,外鰓也萎縮;隨著咽部皮膚褶與體壁的癒合而形成鰓蓋,並在體表的左側,或在腹面中部或後方保留1個出水孔,由鰓腔內的內鰓進行呼吸,隨著肺的發生也能在水面上呼吸游離的氧。發育到一定時期,有的先長出後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從鰓蓋部位長出前肢,如蛙。
有的先長出前肢,再長出後肢,如蠑螈。隨著尾部逐漸萎縮,口部也有顯著的改變,逐漸發育成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幼小成體。有尾目中的鰻螈等終生有鰓,營水生生活。蝌蚪經變態而發育為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質齒刮食藻類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蟲等小動物屍體,它們也會成群啃食。有些種類的蝌蚪沒有角質齒,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則以過濾水中浮游生物為食。
此外,艾氏樹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會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夠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的現象。
如果你是自己喂養,那麼就給它們吃麵包屑。如果是池塘里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
蚊子的幼蟲、浮游生物、魚蟲等等。當然也可以亂丟,呵呵~乾麵條末,肉末,小魚蟲,麵包屑,各種昆蟲,水草……
很多青苔的石頭放在水裡面,他就會去【刮】那來吃了。若是飼料的話 , 要等到泡爛了才可以吃(不然要稍做研磨);如果飼料太小,蝌蚪攝食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當然這需要先做稍微的觀察,才能喂它們選擇適當的飼料。
如果,飼料突然喂完了,或者偶爾想替它們換換口味,可以選用」爛青菜〃(是煮爛,不是放到爛的喔!),讓蝌蚪容易刮食。
若覺得每次都要煮青菜很麻煩,可以一次煮多一點,然後柔成大小適中」青菜丸子〃冷凍起來,每次取出一顆投入水中,過一會,蝌蚪就可以吃了。以此法配合飼料交互餵食,蝌蚪就可以順利的長大啰!
還有 , 剛孵化的蝌蚪可以餵食碎麵包屑、飯粒、煮過的蔬菜等;長出後腳後,就可以餵食小魚干、碎柴魚片、蝦肉、貝肉等等。吃水藻和腐敗植物。
⑧ 蝌蚪的演變過程你了解么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蠑螈、鯢等兩棲類動物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生長初期:(1~10天)小蝌蚪孵化後3天內不求食,依靠卵黃帶來的營養來維持生命。過早餵食反而會導致死亡。
3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腮蓋完全形成的時候開始尋找食物,按照每萬蚪的標準定時餵食蛋黃,適當添加水中的自然浮游生物,如鑿子藻類。新孵化的小蝌蚪身體虛弱,對外界環境敏感,尤其是水溫、水質和光照。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小蝌蚪的體長可以長到1~1.5厘米。
在自然條件下,雌蛙的總產卵量可達5000枚左右,孵化率約為50%,蝌蚪的存活率僅為20%~30%。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小蝌蚪通常在母蛙產卵後人工孵化8-15天。
新孵化的小蝌蚪體呈棕黃色,體長6~8mm,頭部有馬蹄形吸盤,用於附著,口位於吸盤下,體弱多病,活動少,通過卵黃囊提供營養,不開口攝食,3天後,可投喂外源營養物質,滿足其營養需求和生長需求。小蝌蚪培育的最佳溫度為23~25℃,適合pH在6~8℃之間,生長緩慢,從小蝌蚪變態到幼蛙大約需要60~80天,一般分為初期、初期、中期和後期,小蝌蚪對營養的需求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