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龍形樓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黑暗頭像加背景圖片 2025-09-23 09:03:38
圖片大全小清新唯美文字 2025-09-23 08:59:28

龍形樓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2 01:46:06

❶ 龍形圖案的橋墩在上海哪裡

成都北路/延安東路(路口)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鐧懼害鍦板浘

❷ 商朝摘星樓在哪裡

商朝摘星樓位於淇縣縣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遺址、尋根問祖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摘星台,是一個夯築土台。下層為龍山文化,上層為殷商文化。

據《淇縣志》載,摘星台為紂王所建,意謂登臨其上,可以摘星攬月,喻台之高。是紂王和寵妃妲己觀朝涉、摘國神比干心處。自紂王在此摘國神比干心後,人們為紀念國神比干,俗稱此台為摘心台。

商朝國力強盛的時候紂王寵愛蘇妲己建造了摘星樓,讓她站在上面遙望家鄉。後來紂王經常在這里舉辦各種宴會,主要是尋歡作樂。蘇妲己和紂王在摘星樓飲酒作樂,而且還讓宮女脫去衣衫唱歌跳舞。

後來蘇妲己建議紂王在摘星樓上挖一個方圓數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將這些不聽話的宮女丟進去和蛇蠍蟲蟻在一起。這樣的刑法慘絕人寰,非常血腥。在《水經注》中記載主峰摘星樓海拔779米,山勢挺拔,植被茂盛,各種奇石在一起,形狀像是樓,直沖雲霄。

(2)龍形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兩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紂王為了討好蘇妲己,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樓,因為建造的特別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夠得著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樓。

後來,紂王受蘇妲己的蠱惑,在摘星樓上摘下了比乾的心,一代忠良就這樣慘遭殺戮。之後,人們把摘星樓改叫做摘心樓。之後的兩千多年,高樓損毀,夯土壘成的樓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檯子,因此,現在的人們都把這座摘星樓的樓基稱之為摘星台了。

❸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在哪取景的

先後在北京,新疆哈密,甘肅敦煌等取景拍攝。雖然有一些場景是在搭棚拍攝的,但是拍攝精絕古城就去了新疆,拍攝南海歸墟和巫峽棺山的時候,就去了南海和重慶等地拍攝。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以一本家傳的秘書殘卷為引,講述三位當代摸金校尉,為解開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謎,利用風水秘術,解讀天下大山大川的脈搏,尋找一處處失落在大地深處的龍樓寶殿。畢竟那些龍形虎藏、揭天拔地、倒海翻江的舉動,都迵異庸俗,在離奇詭異的地下世界中,歷史的神秘面紗正一層層地被揭開的故事。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ov05sBcVxCE_k6B4xovnw

?pwd=itpu 提取碼: itpu

❹ 開平迎龍樓位於哪裡,這座碉樓有什麼歷史背景

迎龍樓位於開平市赤坎蘆陽村委會三門里,開平碉樓眾多,迎龍樓是最古老的一座,歷史上叫迓龍樓,是典型的開平傳統式碉樓。它是開平碉樓被申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地之一,它被建與清初,至今已經四百多年歷史了!清光緒九年(1884)和三十二年(1908年),開平遭遇了兩次大水災,洪水淹過屋頂,但因有瑞雲樓和迓龍樓的庇護,蘆陽村的鄉親都平安無事。四百年來,在抗匪和防洪的斗爭中,瑞雲樓和迓龍樓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村民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悉心保護,不斷維修,使它們完好地保存下來。可惜,由於興修水利,1926年瑞雲樓被拆毀了,只剩下迓龍樓了。

❺ 梅州客家圍龍屋圖片

廣東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等。方形圍樓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對內敞開,龐大的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饒平上善許氏啟明樓(圓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大埔桃源謝氏德馨堂(半月樓)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岳、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布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饒平饒洋藍氏泰華樓(橢圓樓)外景及內景

五、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饒平饒洋詹氏聽捷樓(八角樓)外景及內景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准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檐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斗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興寧新陂劉氏五堂屋
(堂橫屋類型)

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徵,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檐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為「五鳳樓」。

九、杠式圍樓

杠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杠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桿而得名。杠式圍樓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杠與杠之間,顯然誇大了「杠」,縮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杠式樓)

杠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杠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杠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據山形,在邊杠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檐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區的杠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十、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深圳坪山曾氏大萬世居(城堡式圍樓) 深圳龍崗李氏正埔嶺(城堡式圍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檐牆上建女兒牆,檐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佔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十一、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橫崗西坑圍(圍村) 深圳龍崗劉氏田豐世居(圍村)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十二、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斗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為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佔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為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為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始興太平曾氏憩春閣(碉樓) 始興太平曾氏萬福攸崇樓(碉樓)

十三、中西合璧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梅縣城北李氏聯輝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

十四、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梅縣梅江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自由式圍屋)

十五、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

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中西合璧式圍樓以崇正新村最為集中。

城堡式圍樓僅見沙田山廈圍一處。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

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

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相關連接:南粵客家圍掠影

❻ 中國四大名樓在哪裡

四大名樓分別是山西鸛雀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

1、山西鸛雀樓

鸛雀樓佔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其所處的山西省永濟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運城盆地西南角,位於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永濟西濱黃河與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東鄰運城市;北接臨猗縣。

2、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榕門路仿古街58號,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3、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4、湖南嶽陽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岳陽樓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緊靠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在南北交通干線上亦處中端,易轉入與之相連的其他鐵路、公路,通達各省。

(6)龍形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越王樓(因杜甫《越王樓歌》而聞名天下,遠景樓因為蘇東坡題名《眉州遠景樓記》而著名,北方鸛雀樓(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而聞名),

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黃鶴樓(因崔顥的《黃鶴樓》詩而聞名),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蓬萊閣(因蘇軾的《海市詩》及傳奇神話《八仙過海》而聞名遐邇。

❼ 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早有龍圖騰的文物在何處誰可給我文物上龍圖騰的圖片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下附龍圖騰圖片:

❽ 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樓在哪

北京奧運會最為重要配套工程,世界最大的單體航站樓 ——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 (T3)3月26日全面投入使用。外形宛似一條巨龍的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率先拉開了東方古都的奧運序幕,向世界展示一個全新的「國門」形象。

走進首都機場新航站樓主樓,抬頭就能看到紅色三角形網架搭建成的「中國紅」屋頂。 據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的承建方、北京城建集團機場項目經理樊軍介紹,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南北長2900米,寬790米,高45米,總建築面積98.6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

T3航站樓龍形外觀
龍吐碧珠,指的是旅客進出的「集散地」,即GTC(交通中心),俗稱停車樓。這一次擴建的停車樓面積為34萬平方米,擁有7000個停車位。南來北往的旅客將在這里匯聚,發自東直門的機場快線終點站也設於此地。同時,這里還將建有大型的綜合商業中心。
龍身是擴建工程的主體。作為「龍身」的3號航站樓建築面積42.8萬平方米,南北向長2900米,寬790米,建築高度45米,由T3C主樓、T3D國際候機指廊、T3E國際候機指廊組成。兩個對稱的「人」字形航站樓T3C(國內區)和T3E(國際區)在南北方向遙相呼應,中間由紅色鋼結構的T3D航站樓相連接。投入使用後,首都機場的滑行道將由71條增為137條,停機位由164個增為314個。第三條跑道可供F類航空器起降使用,空中客車A380等新一代大型客機將可在首都機場起降。
龍脊,指的是主樓雙曲穹拱形屋頂,這是整個T3工程中最為壯觀的地方。這里的鋼網架由紅、橙、橘紅、黃色等12種色彩起伏漸變而成,如同彩色雲霞托起騰飛的巨龍。
龍鱗,指屋頂上正三角形的天窗,從遠處看,猶如巨龍身上的鱗片。它們還是可以自然採光的「龍鱗」天窗,這也是國內機場首次運用這樣的技術。航站樓天花板上有155個這樣的採光天窗,能讓陽光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大大節約了能源。
龍須,意味著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設計師巧妙利用了本次擴建工程中同步配套投資建設的進場交通工程,把它們擬態成了「龍須」,包括三條高速公路、一條輕軌和地方路改造。
在從進場高速兩側到航站樓前,還辟有兩湖一河,這條巨龍,就如同卧於碧波之上,靈動萬分。

T3航站樓地理位置

北京首都機場原有跑道2條,飛行等級為4E;T1、T2兩個航站樓,建築面積分別為7.82萬平方米和32.65萬平方米。
根據首都機場東擴規劃方案,在機場東側新建第3條跑道,新跑道長3800米,可起降F類飛機,與現有東跑道間隔1525米。
T3航站樓位於現有東跑道與第三條跑道之間的中央位置,與T2航站樓隔東跑道遙遙相望,直線距離僅1.2公里,但因從T2抵達T3需繞行東跑道,故行車時間為20分鍾。屆時,機場股份將提供T1、T2、T3之間往返的通勤車及擺渡車。

T3航站樓樓層功能

T3A為功能樓及國內登機樓,共五層。
功能分別為:五層商貿;四層國內、國際值機;三層國內出港;二層國內進港及國內、國際行李提取,中轉廳辦理國內轉國內、國內轉國際、國際轉國內中轉手續;一層站坪層。國內進出港旅客流程、國內轉國內中轉流程均可在A樓完成,無需前往B樓。
T3B為國際登機樓,共三層。功能分別為:三層國際進港;二層國際出港;一層站坪層。國際進出港聯檢櫃台均設在B樓。國際出港旅客需在A樓四層辦理值機手續後,乘坐捷運系統前往B樓登機;同理,國際進港旅客需在B樓下機後,乘坐捷運系統前往A樓二層提取行李。即國際進出港流程均需跨A、B樓方可完成。B樓三層設有國際中轉櫃台,國際轉國際旅客可在B樓實現中轉,無需前往A樓。

地面部T3運行新模式

鑒於T3航站樓作業區域廣闊,環境復雜,地面服務部將在新航站樓內實施「資源配置集中化,運行管理區域化,員工技能多元化」的運行新模式,從而有助於高效率使用人力和物力資源,優化生產流程,完善組織機構。
上述新管理模式的成功運行,必須依託信息技術和系統集成的支持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只有信息高度集中,才能使人員的集中化分配,資源的區域化管理成為可能,才能提高人員勞動生產率;減少大型設備長距離移動,提高設備使用壽命,為節約型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轉場至新航站樓後,地面部各項工作的開展及信息的傳遞將更多的依靠系統取代現行傳真、內通、對講等傳統的方式。重新設計後的離港前端系統(CAPSS) 、航班運行指揮系統(FGOS)、行李再確認系統(BRS)、旅客自助值機系統(ECI)將成為T3航站樓的靈魂系統,為我部進入T3航站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小火車」方便旅客換乘
新的航站樓對大巴車、計程車、社會車輛的流量、車體的大小、上客時間等均制定了相關的流程。為了方便旅客在不同航站樓之間換乘航班,機場新建連接三個航站樓之間的路側擺渡車。而最讓人感到新奇的是在新航站樓中投入使用的「小火車」。3號航站樓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多樓連通的旅客捷運系統(APM),這是一套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旅客運輸系統。

一分鍾起降2架飛機
為了滿足實際發展需要,2005年9月,國務院研究同意,批准增加擴建部分項目建設規模。2007年1月,又進一步批准增建T3C國際指廊。由此,首都機場的實際年旅客吞吐人次達到7600萬人次,高峰期每小時飛機起降超過124架次,也就是說一分鍾要起降2架次。新航站樓的建成使用,將使這一亞洲最繁忙機場之一的空港,鞏固世界第八大機場的地位。

資料鏈接

T3航站樓基本情況介紹
首都機場是我國的門戶,也是我國地位最重要、運輸最繁忙的國際航空港。T3航站樓是機場本次東區擴建的標志性建築。
3號航站樓基本情況
始建年代:2004年3月28日
建築面積:98.6萬平方米
計劃年吞吐客運量:4300萬人次
計劃年貨郵吞吐量:180萬噸
2月29日零時,首批進入3號航站樓運營的航空公司:山東航空、四川航空、澳洲航空、卡達航空、英國航空、以色列航空
3月26日零時,第二批進入3號航站樓運營的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上海航空、北歐航空、奧地利航空、德國漢莎航空、韓亞航空、加拿大航空、美國聯合航空、全日空航空、泰國國際航空、新加坡航空、芬蘭航空、國泰航空、日本航空、港龍航空、土耳其航空、阿聯酋航空、澳門航空、新西伯利亞航空、埃及航空、波蘭航空
T3航站樓的功能:國內國際功能

「小火車」方便旅客換乘

新的航站樓對大巴車、計程車、社會車輛的流量、車體的大小、上客時間等均制定了相關的流程。為了方便旅客在不同航站樓之間換乘航班,機場新建連接三個航站樓之間的路側擺渡車。而最讓人感到新奇的是在新航站樓中投入使用的「小火車」。3號航站樓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多樓連通的旅客捷運系統(APM),這是一套無人駕駛的全自動旅客運輸系統。

一分鍾起降2架飛機

為了滿足實際發展需要,2005年9月,國務院研究同意,批准增加擴建部分項目建設規模。2007年1月,又進一步批准增建T3C國際指廊。由此,首都機場的實際年旅客吞吐人次達到7600萬人次,高峰期每小時飛機起降超過124架次,也就是說一分鍾要起降2架次。新航站樓的建成使用,將使這一亞洲最繁忙機場之一的空港,鞏固世界第八大機場的地位。

觀點

英媒:它更像個小國家

英國媒體稱,從空中往下看,新建的3號航站樓被設計成中國龍的形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英國BBC駐北京記者在報道中感慨說:「它看起來並不像一座機場航站樓,更像是一個小小的國家。」

據新華社、環球時報

亮點

母嬰盥洗室充滿人性化

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共有46個公共衛生間。除了男女廁所外,還包括一個母嬰盥洗室和一個無性別廁所。母嬰盥洗室為帶寶寶出行的母親提供了一個給嬰兒換尿布、餵奶的私密空間。無性別廁所可供使用殘疾車的殘疾人士使用,而協助他的異性伴侶也能一同進入。

漢白玉雕刻《九龍獻瑞》

新航站樓的清明上河圖、長城萬里圖巨型屏風和仿渾天儀的《紫微辰恆》雕塑讓人品味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門海吉祥》的4口大缸和漢白玉製作的《九龍獻瑞》成為標志性景觀,以紫禁城太和殿兩側的銅缸和北海的九龍壁為藍本;在旅客候機區分布著古典園林景觀。

❾ 上海groundsuan大廈

Shanghai Center Mansion——the dragon-shaped skyscrapter is rising straightly from the gournd/springing up. This super "vertical city" will be the intelligent green building which is managed by intelligent building facilities.

❿ 鳥巢邊上有一個高大的建築是什麼

在奧運核心區內,有一龍形樓盤,龍頭高昂,龍尾略擺,造型非常的中國化,盤古大觀的名字更顯厚重。盤古大觀共五棟樓組成,最高的龍頭部分是商業樓,中間三棟則是公寓樓,龍尾則是北京惟一一家的七星級酒店。龍頭頂部甚至有私人停機坪。

「鳥巢」的外形結構:基本材料,q460鋼材,特殊結構。 基本材料: 「鳥巢」外形結構主要由巨大的門式鋼架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現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裝。國家體育場建築頂面呈鞍形,長軸為332.3米,短軸為296.4米,最高點高度為68.5米,最低點高度為42.8米。

「鳥巢」鋼結構所使用的鋼材厚度可達11厘米,以前從未在國內生產過。另外,在「鳥巢」頂部的網架結構外表面還將貼上一層半透明的膜。使用這種膜後,體育場內的光線不是直射進來的,而是通過漫反射,使光線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還可解決場內草坪的維護問題,同時也有為座席遮風擋雨的功能。